我國的城牆起源於夏商、發展於春秋戰國、普及於秦漢、巔峰於明清。
現在國內有城牆的城市不算太多了,最典型的當屬南京和西安。不過,南京城比西安城要多一份靈氣,少一份規矩,勢隨山水。
南京的明代城牆長度為33.676公裡,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蒙受過戰火的硝煙、甚至遭到拆毀,南京卻也保留下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牆體。即便這樣,南京現存的城牆長度仍大於西安。
南京似乎並不把城牆作為景點宣傳。南京別號石頭城,那石頭壘起了城垣、構築了家園。可到南京旅遊,有秦淮河、夫子廟、玄武湖、雞鳴寺、中山陵,鮮有提及明城牆的。反觀,現在西安的城牆知名度,遠甚於南京。有人說,西安的城牆是文化,而南京城牆則是文物。
南京明城牆規格遠高於西安,這裡是帝都配置,歷時28年,而西安城牆才用了4年建成,無論高度還是規模,兩者似乎不是一個級別的。
朱元璋當時修建南京的城牆,親自監工,根據南京的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足足用了3.5億塊城磚。南京城牆磚標準統一,都是長40釐米、寬20釐米、厚10釐米、重20公斤左右。
朱元璋當時創造了一種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均工夫」制度。據文獻記載,洪武八年,朱元璋向全國21個府州縣徵派50萬民夫,為南京城牆燒造城磚。現在南京城牆上五花八門的城磚銘文,給人們提供了十分豐富的想像空間。
南京的明城牆,是目前世界城市中最長的磚石結構城牆。江門「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花馬,帶把刀,走進城門抄一抄。」,這是幾代南京人口口相傳的童謠。南京話裡「城門城門幾丈高」聽起來像「城門城門雞蛋糕」。
這裡的每個城門的形制不一樣,後來因為城門損壞太多,乾脆不再復原了。南京的中華門是國內現存最大的城門,裡面還有結構複雜的堡壘甕城。據說當年朱元璋沒有足夠的錢修建城牆,沈萬三出了三分之一的費用用來修建,並把家傳的聚寶盆放在中華門下。朱元璋曾答應五更時歸還聚寶盆,但是南京城從此再也沒有打過五更。
估計是因為東南與西北的氣候和水土不一樣,西安城牆周圍從不種爬牆虎。可南京很多城牆有爬牆虎,很好看,而且恰好掩蓋了很多新磚修復的痕跡,給人很滄桑的感覺。
西安城牆多城樓,可南京的城牆光禿禿。這是因為南京的城樓是標準的明代官式大木作,現在仍可找到柱礎。由於木頭比較難保存,加之戰火炮擊,城樓自然無存。
西安的城牆方方正正、中規中矩。南京的城牆,卻沒有什麼形狀,有人說像三角形,有人說像粽子、像寶葫蘆、像宮扇。還有人認為它的城門布局暗合天象中的南鬥和北鬥星,代表了古代建築的最高水準。
最神奇的是,有人認為南京城牆的整體輪廓,就像明太祖朱元璋的臉。那朱元璋為什麼把城牆建成這種形狀?這裡面到底有什麼玄機呢?
主要原因就是,南京依山傍水,城牆要尊重當地自然稟賦,只能建得彎彎曲曲。
甕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禦設施之一。南京城牆13座城門中,有一半築有甕城。這些甕城的形式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不僅有內甕城,也有外甕城,和內外結合的甕城。
但與西安城牆不一樣的是,南京城牆有甕城而沒有馬面。馬面是城牆防禦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在牆外的兩個馬面之間形成防禦交角,可以抵禦敵人攀牆而上。
朱元璋為什麼放棄了建造馬面?歷史的謎團已無從解開,只留給後人去猜測。
這就是南京的城牆,謎一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