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策門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座內城門之一,又稱和平門,位於中央門以東、南京火車站以西,是南京明城牆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也是所有城門中唯一保留有民國以前鏑樓的城門。神策門是南京明城牆中唯一的外甕城城門。
沿著護城河走,看到了很多人在垂釣,雖然沒怎麼釣到魚,但那一份寧靜是平日不得的。
東晉建武元年(317年),晉元帝司馬睿因北方「八王之亂」渡往金陵,初渡長江時,「見此山嶺綿延,遠接石頭,真江上之關,以比此地盧龍(河北長城線上盧龍),故名。」此嶺似北方的盧龍寨,遂賜名「盧龍山」。「盧龍山」之名歷經東晉、南朝宋、齊、梁、陳、隋、唐、宋、元等九個朝代達1000多年。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山指揮伏兵八萬,大敗勁敵陳友諒四十萬軍隊,為大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礎。
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駕臨盧龍山,將其更名為「獅子山」。三月後,在其親撰的《閱江樓記》中言明了更名原因:「一峰突兀,凌煙而侵漢表,遠觀近視,實體狻猊(獅子之別名)之狀,故賜名曰獅子山。」自此,「獅子」替代了「盧龍」。
朱元璋取得天下後,先後考慮過的定都地方有鳳陽、南京、洛陽、西安、北京這幾個。朱元璋最開始考慮定都他的老家鳳陽,被劉伯溫勸阻,實際上不是他多聽劉伯溫的話,而是因為鳳陽根本不具備作為首都的條件。鳳陽地方太小,太窮,興建宮殿必然勞民傷財,民力實在不堪承受,當地的經濟也不能支撐龐大中央機構人員的物質需要,最主要的一點是鳳陽地處華北平原,四面無山河作為屏障,易攻難守,一旦出現意外,很容易被攻陷,所以朱元璋想定都鳳陽,只是出於他對故土的眷戀而已。
北京在當時也可排除,因為元政權剛剛被從大都被趕走,活動範圍就在不遠的蒙古草原,隨時可能伺機反撲,直到幾十年後的朱棣時代才逐漸平定下來,朱元璋要是當時定都北京這種外患強烈的地方,他本人和整個政府機構都將坐立不安,隨時都會受到威脅,所以這必然不是一個明智的抉擇。
洛陽也不合適。因為經過連年戰亂和元朝統治者對中原地區殘酷的民族政策,洛陽地區早已經人口稀少,民生凋敝,朱元璋時代就曾經遷徙過大批南方農民前往中原和北方地區開墾,洛陽那時候無論是經濟上還是人口數都已經無法支撐一個都城的存在,所以也已經不具備作為首都的條件。
朱元璋晚年也曾考慮過遷都長安(西安),並排太子朱標帶人前往關中考察,可不幸的是朱標回來後不久就病故了,他最器重的大兒子離他而去,朱元璋深受打擊,心灰意冷,以致發出了「本欲遷都,今朕老矣,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廢興有數,只得聽天」的無奈感慨,從此直到他去世,再不考慮遷都的事。
而朱元璋定都南京也是有其原因的,都城作為一個國家的中心所在,無論是在軍事,政治,經濟上都應該是實力雄厚的地方,不然無法更好的統治這個國家,他想遷都卻遲遲不遷原因就在於南京確實是個非常好的都城,在沒有考察好之前一定不能輕易換掉,我們先說說朱元璋要定都南京的原因吧。
第一,從政治上說,朱元璋1354年就打下了應天,後又奮戰十二年才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而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南京的政治模式逐步完善,在政治上朱元璋管起來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第二從軍事上說,朱元璋是安徽人,而他剛開始也是在南方一步步發展壯大的,所以在南方的軍事根基比較強大,定都南京也可以更好的防止動亂,畢竟在南方的軍事實力強大,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也是很有道理的嘛。
第三從經濟上來說,自古以來都是北方發展比較好,畢竟北方的平原較多,氣候也適宜耕種,在農耕社會當然經濟會比較發達。但從唐宋開始,農耕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北方戰亂的騷擾,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南遷,南方的經濟慢慢的發展起來,到了南宋經濟重心基本就遷移到了南方了。而到了朱元璋這個時候南方的經濟可以說是非常發達了,南京地處長江下遊晚安,位置重要,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的都城了。
說了這麼多都是南京作為都城的好處,那為何朱元璋還想遷都呢,南京地勢較低,陰雨較多,比較潮溼這是一點,但我想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因為,自古以來在南京定都的朝代都不會長久。朱元璋是一個迷信的人,他也希望自己的大明江山永不倒啊,自然想著遷都啊。 可能他想的最多的地方是西安吧,這不僅是從西安經濟文化狀況來看的,更重要的是以西安為都城有過兩個十分強盛的朝代,西漢和大唐。
這兩個朝代都是鼎盛一時,朱元璋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天下也能像這兩個朝代一樣鼎盛啊,他還特地派了太子朱標過去,但朱標卻因為路途勞頓一病不起,這對朱元璋的打擊也可以說是非常大的了,遷都一事自然就成了朱元璋心中的痛,也就沒有再提,一直到他去世。他去世後朱棣起兵打敗了建文帝,後才將首都遷到了北京。
明城牆的磚頭上,除了刻著城磚燒造產地的相關信息之外,也包含著很多豐富的歷史文化。比如說,地方官吏為保證城磚燒制的質量而實行責任制、明初時期農村基層組織結構的變化以及各地燒制磚瓦的工藝;甚至是姓氏、漢字簡化字、民間書法、篆刻藝術等等。在城磚銘文中都有所反映。
不過,其中記錄的最多的文字,是人的名字。可以說,上至高官,下至燒制磚瓦的窯工,都被刻在上面。
在1356年,朱元璋進攻集慶,集慶也就是元朝時的南京,當時十天將其攻下,改名為應天,待他正式稱帝後便又改為南京。而南京的明城牆就是朱元璋按照謀士給出的建議而建造的,由朱元璋親自監督、耗時21年完成。
正因是朱元璋親自督造,所以明城牆每一環節的檢驗都十分嚴格,要求在製作的過程中要添上自己的名字以及監製人的名字,哪塊磚出了問題,則問罪誰。且城牆磚瓦燒制好之後,由兩位身體健碩的士兵,抱著磚頭相互撞,撞不破的則為合格產品。
不合格的話,命令相關人員重新做,而且還得接受鞭打;如果再不合格的話,上面刻上這些負責燒制磚瓦的人名,按名字殺頭。所以,刻名字,可以說是當時的一種非常嚴厲的責任制度,從知府到縣吏各級部門官員均不得遺漏。
沿南京下關獅子山的明城牆拐角前,一塊石碑赫然刻著「城之角」三個大字。城之角系南京城牆最西北角。東經118°44′19″北緯32°05′47″南京城牆依山就勢,呈不規則形,西北角依山面江,亦即最北端。
天妃宮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下關獅子山麓,是明成祖朱棣為感謝天妃娘娘媽祖等諸神護佑鄭和航海平安而敕建,與靜海寺相鄰,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遺存。
天妃宮始建於明朝永樂五年(1407年),史稱龍江天妃宮。鄭和首次下西洋回國後,以海上平安為天妃神靈感應所致,奏請朝廷賜建。鄭和在以後的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和歸航後,都專程前往龍江天妃宮祭祀媽祖。天妃宮屢遭戰火,歷代均有修葺,解放後多次修繕,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由東西兩軸線院落組成。每年媽祖誕辰之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南京民間趕廟會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儀鳳門,又稱興中門,是南京明城牆的十三座明代京城內城門之一,位於南京城北下關盧龍山(獅子山)南麓與繡球山之間,兩翼城牆皆順勢依山而建,北側包盧龍山,城門正好卡在兩山凹之間,「儀鳳」取有鳳來儀之意,據傳盧龍山麓有龍鳳呈祥之勢,風水極佳。
1931年(民國二十年)國民政府改儀鳳門為興中門,取振興中華之意,由前中國國民黨主席譚延闓並為興中門題寫門額。1971年,儀鳳門城門在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中遭到拆除,2006年,儀鳳門段城牆重新連接,城門以及其城樓建築均為復建。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儀鳳、鍾阜兩門曾一度被封堵達200年,直到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為化解南明抗清名將鄭成功圍城之勢,出其不意開通儀鳳門,大勝鄭成功。
挹江門,是南京明城牆民國增闢城門,位於今南京市鼓樓區西北段城牆,架兩山之間。著名的中山大道-中山北路由此進入南京城,是舊時連通南京城內與下關碼頭(今中山碼頭)的重要通道。
1921年(民國十年)將城牆鑿開,時為單孔城門。為中山碼頭和下關火車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因主持修造者為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系泰州人,泰州古稱「海陵」,得名海陵門。
1928年(民國十七年)7月,國民政府將海陵門易名為挹江門,1929年,為準備奉安大典,改為三孔多跨連拱的複式券門,是南京城第一個三孔券門。同年4月,國民
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題寫「挹江門」匾額。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渡江戰役的勝利,從挹江門進入南京市區。1984年,該城樓上由鄧小平題詞,闢為渡江勝利紀念館。2009年4月,渡江勝利紀念館異地改建。
鬼臉城實名為「石頭城」,位於南京市鼓樓區石頭城公園內,因園內古城牆中段一塊凸出的橢圓形紅色水成巖,長年風化,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故被稱為「鬼臉城」。 石頭城坐落於南京清涼山西麓秦淮河畔,自虎踞關龍蟠裡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全長約3000米。
楊吳時期因江水南下,清涼山西部崖壁被江水衝涮得如刀削斧砍一般,紫紅色的礫石裸露在外,形成「峭立江中」的天生石壁。其中一段石壁因風化作用,出現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的怪狀,酷似一張面目猙獰的「鬼臉」。這段石壁以及沿石壁建造的石頭城,由此被稱為「鬼臉城」。石壁前有一池塘,可見鬼臉倒影,人稱「鏡子湖」,歷史上聞名的景點「鬼臉照鏡子」即指此處。1975年,鄧小平陪同金日成專門來此瀏覽。
石頭城始建於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原為楚威王的金陵邑。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依山築城,取名石頭城。並據此扼守長江險要(當時的長江水就在石頭城牆下)。
相傳三國時期,曹操親率大軍準備趁月黑風高之時偷襲東吳,當大軍戰船殺奔途中,遙遠的江面上突現一高大而面露猙獰的惡鬼在據守城門,魏國大軍頓時嚇的慌忙撤退,從此不敢貿然進犯。
同治《上江兩縣誌.山考》記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石頭城。」《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裡所說的「城」,就是石頭城。
現如今的石頭城在「十運」前夕隨秦淮河整治工程進行了園林化整修,並實施了亮化工程。園內風景煥然一新,成了南京市民娛樂健身休閒的好去處。
清涼門是是南京明城牆的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因坐落在清涼山得名,現由一道城門和一圈橢圓形甕構成,主城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樓上的城樓已經不存在。古清涼山一帶非常荒涼,這段城牆又依山而建,更少有遊人造訪,據史載,該門建成不久,即被堵塞,600多年沒有使用,直到2003年才打開封閉的清涼門,作為石頭城遺址公園的入口之一。
彼岸花學名石蒜(學名:Lycoris radiata Herb.):鱗莖近球形,直徑1-3釐米。秋季出葉,葉狹帶狀,長約15釐米,寬約0.5釐米,頂端鈍,深綠色,中間有粉綠色帶。花莖高約30釐米;總苞片2枚,披針形,長約35釐米,寬約05釐米;傘形花序有花4-7朵,花鮮紅色;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長約3釐米,寬約05釐米,強度皺縮和反卷,花被簡綠色,長約05釐米;雄蕊顯著伸出於花被外,比花被長1倍左右。花期8-9月,果期10月。
野生於陰溼山坡和溪溝邊。分布於中國多地,日本也有。此花有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農曆七月七日,偉大的愛國詩人陸遊在入蜀途中,道經建康(即今南京),曾遊清涼山,登石頭城,為後世留下了有關清涼山的最早的一篇遊記。
自乾道二年(1166)陸遊在隆興(今江西南昌)通判任上,被南京小朝廷中的投降派,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官以後,一直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閒居。直至乾道五年十二月,才被啟用為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因病未能動身,第二年初夏始攜眷由故鄉啟程。這年,陸遊四十六歲。他沿著萬裡長江西行,經過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最後通過山勢險峻、波流湍急的三峽,到達四川。一路上,他飽覽了山川名勝,憑弔了歷史古蹟,考察了風俗民情。他把這次旅途見聞,都記錄在以日記體寫成的優美的散文遊記《入蜀記》中。
詩人是七月五日由鎮江乘船抵達建康的。在建康盤桓了五天,除了看望老友,其它時間大部分用來遊覽金陵名勝。他先後遊覽了天慶觀(在現在的朝天宮),鐘山太平興國寺(即靈谷寺的前身)和保寧寺、成壇寺(在城南鳳凰臺)等。這些地方,放翁有的是初次來訪,有的是舊地重遊。登清涼山,訪清涼寺,是在七日上午遊天慶觀之後:
遂出西門,遊清涼廣慧寺。寺距城裡許,據石頭城,下臨大江,南直牛頭山,氣象甚雄。然壞於兵火。舊有德慶堂,在法堂前;堂榜乃南唐後主撮襟書,石刻尚存,而堂徙於西偏矣。又有祭悟空禪師文,曰:「保大九年,歲次辛亥九月,皇帝以香茶乳藥之奠,致祭於右街清涼寺悟空禪師」。按:南唐元宗,以癸卯歲嗣位,改元保大,當晉出帝之天福八年。至辛亥,實保大九年,當周太祖之廣順元年。則祭悟空者,元宗也。《建康志》以為後主,非是。長老寶餘,楚州人,留食,贈德慶堂榜墨本。食已,同登石頭。
這篇記載告訴我們,從南唐到南宋,雖只有兩百餘年,而南京的城郭卻已發生顯著變化。南唐時,清涼山是在城內的(山上築有後主避暑的離宮),而宋代已在城外。陸游離開天慶觀後,出西門,行裡許,來到清涼寺。從距離看,這「西門」,可能在現在的漢中門和水西門之間。
陸遊訪清涼山的時候,清涼寺因屢經戰火,已非南唐舊觀,但還有不少遺蹟可尋。其中最吸引他注意的,一是中主李璟的《祭悟空禪師》碑文,一是後主李煜用撮襟體(用帛捲起來寫字)書寫的「德慶堂」堂榜石刻。南唐的中主、後主不僅是大詞人,而且是著名的書法家。《佩文齋書畫譜》說:「鍾陵清涼寺有元宗(即中主李璟)八分題名,李蕭遠草書,董羽畫海水,謂之三絕。」後主的書畫,據說比他父親更有名,在宋代已被視為不可多得。因此,清涼寺的住持,才特意送給陸遊一張「德慶堂」榜的墨本。
陸遊在清涼寺,蒙寺主寶餘和尚的招待,吃了一頓中飯。飯後,在寶餘的陪同下,登上了沿山而築的石頭城城牆。他站在城上,極目北望,既不是流連於眼前的殘山剩水,也不是徒發一通古今興亡的感嘆,而是念念不忘於遷都建康,北伐中原的宏圖壯志:
同登石頭,西望宣化渡及歷陽諸山,真形勝之地。若異時定都建康,則石頭當仍為關要。或以為今都城徙而南,石頭雖守無益,蓋未之思也。惟城既南徙,秦淮乃橫貫城中,六朝立柵斷航之類,緩急不可復施。然大江天險,都城臨之,金湯之勢,比六朝為勝,豈必以淮為固邪?
遷都建康,是南宋很多主戰人士的主張。嶽飛,李綱、胡銓、張浚等均持此議。如張浚認為,「東南形勢,莫如建康,人主居之,可以北望中原,常懷憤惕。至如錢塘,闢在一隅,易於安肆,不足以號召北方」,便是這種主張的代表。陸遊是積極贊成這一主張的。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時,他曾上書左、右丞相,建議宣布建康和臨安都是臨時首都,以便將來從容就建康建都立國,積極從事收復中原的準備。他幾次路過建康,都十分留意這兒的山川形勢。表面上遊山逛水,實際是在調查研究。他在《入蜀記》中記船抵建康時說:「過龍灣,浪湧如山。望石頭山不甚高,然峭立江中,繚繞如垣牆,凡舟皆由此下至建康。故江左有變,必先固守石頭,真控扼要地也!」晚年寫的《老學庵筆記》中,仍念念不忘「建康城,李璟所作。其高三丈,因江山為險固, 其受敵惟東、北兩面,而壕塹重複,皆可堅守。至紹興間已二百餘年,所損不及十之一。」顯然,他主張遷都建康,並非人云亦云,而是經過自己實地勘察後得出的結論。
對於這些深謀遠慮的建議,只求苟安、畏敵如虎的南宋主和派自然是不會接受的。因而陸遊遷都建康的主張,也和他的北伐中原的許多建議一樣,都成了泡影。這是詩人的終生恨事。
在結束了萬裡長江之行,於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月到達夔州之後,詩人在睡夢中都縈繞著這件大事:「夢裡都忘困晚途,縱橫草書論遷都。」
八年以後,陸遊應召由四川東歸。當他再度經過建康,在賞心亭上又一次遊覽了龍蟠虎踞的金陵形勝之後,不禁又湧起了「欲請遷都」的念頭:
蜀棧秦頭歲月道,今年乘興卻東遊。全家穩下黃牛峽,半醉來尋白日洲。黯黯江雲瓜步雨,蕭蕭木葉石城秋。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淚已流。
千載之後,讀了這些詩篇,遙想陸遊當年站在石頭城上北望中原時的情景,我們仿佛還能看到詩人老淚縱橫的面影。
水龍吟
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念奴嬌
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我來弔古,上危樓贏得,閒愁千斛。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
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寶鏡難尋,碧雲將暮,誰勸杯中綠。江頭風怒,招來波浪翻屋。
菩薩蠻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這三首詞的作者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
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冬,辛棄疾因江陰籤判任滿離職。自乾道元年至三年(1165年至1167年),他在吳楚等地漫遊。大約在乾道三年的一天,辛棄疾來到建康(今南京),登賞心亭遠眺。
位於長江下遊的建康,南宋時是軍事重鎮,而賞心亭建在南宋時建康下水門城上(今水西門),下為秦淮河。
此時辛棄疾從北方回歸南宋已有5年,離職賦閒也有3年,雖有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但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感慨頗多,於是寫下《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這一年,史正志(字致道)被任命為建康府行宮留守,兼沿江水軍制置使,人稱「史帥」,他曾向宋高宗上《恢復要覽》五篇,主張北伐恢復中原。
同時,另一位主戰派葉衡在建康任軍馬田糧總領。
乾道四年,辛棄疾被派往建康府任通判。
他對史、葉的堅決主戰精神十分欽佩,再次登上賞心亭,寫了一首《念奴嬌》給史致道,慷慨言歌。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元月,葉衡在建康任江東安撫使。
葉衡積極收羅有才能的愛國志士,他很看重辛棄疾,推薦辛棄疾任他手下的參議官,於是辛棄疾再次來到建康。
當年二月,葉衡被朝廷招至首都臨安,後來曾經當過宰相,故稱葉丞相。
在葉衡留在建康期間,辛棄疾又一次登上賞心亭,賦詞《菩薩蠻》給葉衡。
漢中門曾經是南京城西部的一座城門,現在作為地名使用。漢中門並不是明代開闢的南京城最初十三座城門之一,而是開於1930年代。明代開闢的石城門(俗稱旱西門或漢西門),位於其南側不遠處。1933年開闢漢中路時,在城牆上新闢西式三券門洞,介於清涼門與漢西門之間。1958年,漢中門被拆除。現在,漢中門是一處交通樞紐,東西向的漢中路與南北向的虎踞路、虎踞南路在此。
中華門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原名聚寶門,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中華路南端,坐北朝南,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門,古代防禦性建築的傑出代表,在世界城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規模最大的堡壘甕城,有「天下第一甕城」之稱。中華門布局嚴整、構造獨特,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不論是在軍事上、歷史上、還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中華門是目字型的內甕城城門,規模僅次於通濟門(已不存),建有內甕城三座,門垣共四道,每兩道城牆間設甕城,甕城呈「目」字形結構,每個城門都有雙扇包鐵門和可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內設有栓槽,用來供木栓緊閉大門所用。主城門分為三層,共有二十七個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餘人。中華門前後有內外秦淮河徑流橫貫東西,南連長幹橋,北連鎮淮橋,是南京老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以中華門為界的老門東與老門西自古便是江南繁華之地。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其生母貢妃而建,高80米,9層8面,周長百米。這項工程耗時近20年,使用的匠人和軍工達10萬人,耗資248.5萬兩銀子。據傳,塔建成後,9層內外共設篝燈146盞,每盞芯粗1寸左右。
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作為南京最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是當時中外人士遊歷金陵的必到之處。清代康熙、乾隆來江南時均曾登臨此塔,康熙帝作詩云:「湧地千尋起,摩霄九級懸,琉璃垂法相,翡翠結香菸。締造人功巧,流傳世代遷。曠然彌遠望,萬象拱諸天」,乾隆帝還逐層題寫匾額。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在南京的土地上屹立了近400年後,1856年毀於太平天國戰爭中。如今,明代永樂帝與宣德帝先後御製的大報恩寺碑尚存遺物。據史書記載,建造此塔燒制的琉璃瓦、琉璃構件和白瓷磚,都是一式三份,建塔用去一份,其餘兩份編號埋入地下,以備有缺損時,上報工部,照號配件修補。1958年在附近出土了大批帶有墨書的字號標記琉璃構件,現分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館。
大報恩寺琉璃塔與羅馬大鬥獸場、比薩斜塔、中國萬裡長城等一道被稱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蹟,並被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文化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不過,直到20世紀前期,中國人自己才知道這樣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正是西方對此長期推崇的信息的傳入,才重新喚起了20世紀中國人對琉璃塔的歷史記憶和現實思考。
雨花門,為南京明城牆民國增闢城門之一,介於通濟門、武定門和中華門之間,因地處附近的雨花臺而得名。江寧路南北向穿過城門,經雨花橋過秦淮河。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國民政府為將京市鐵路在養虎巷處與江南鐵路連接,與京粵線貫通,特在南京明城牆基礎上開闢一座城門。
20世紀50年代,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其中雨花門及東西兩側城牆遭到拆除,城磚被用作建高爐或附近民居。
2009年,南京市政府利用老城磚修繕雨花門段城牆,復建雨花門城門,其主拱門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寬約5.5米、高約6.35米的副拱門,各設一條慢車道、一條人行道。
武定門,為南京明城牆民國增闢城門之一,介於中華門、雨花門與通濟門之間,城門因位於城內長樂路中段的武定橋而得名。
武定門段城牆原為明城牆上的一處豁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被改造興建為一處城門,並命名為武定門。與同時期開闢的漢中門、新民門均為西式牌樓式城門。
上世紀50年代,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其中武定門城門遭到拆除,其城磚被用作建高爐或附近民居。
201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重新連接武定門段城牆,復建武定門,為三拱券城門,長樂路南北兩側的明城牆從此連成一體,登城後可達東水關、中華門、集慶門等城門。
東水關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曾經是古秦淮重要的交通樞紐,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明城牆唯一的船閘入口,因此東水關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十裡秦淮的「龍頭」。
東水關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在此處開挖,用於引水入城的水渠。
六朝時期,東水關是通向浙江、蘇州方向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商賈齊集東水關,在此經商交易。
楊吳築城時期,東水頭始建,舊稱上水門。
楊吳太和四年(932年)金陵府尹徐知誥下令擴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為"高堅甲於天下"的一座大城,東水關就是在這次擴建中建成的。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在原有基礎上擴建,為了控制秦淮河的水位,經過精心設置,帶有大閘,被稱為「通心水壩」。
如今的東水關雖已不見往日的繁華、往日的人聲鼎沸,但是卻以其雄的氣勢屹立於十裡內秦淮河的東端。
東水關牌坊,位於龍蟠中路上、東水關公園。牌坊橫額「秦淮勝境」,中柱楹聯「佳水佳山佳風佳月千秋佳地,痴聲痴色痴夢痴情幾輩痴人」為明太祖朱元璋撰,中國書法家學會副主席言恭達書;外柱楹聯「鼓棹以歌莫負十裡秦淮三春好景,引觴而醉宜珍一輪明月萬斛清輝」為江蘇省文史研究館嶽晨曦撰,中國書法院院長管峻書。
一路上有看到好多的工作人員在清理河道的水草,辛苦了。標營門,為南京明城牆增闢城門之一,位於月牙湖公園旁,因位於南京後標營附近而得名。
1996年開通後標營路,修建月牙湖大橋,將該段南京明城牆開闢豁口,成為一段城牆斷口。
2009年南京市政府為重新連接,溝通南京明城牆豁口,開闢標營門。
太平門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龍蟠路南端,坐南朝北,是明朝京師應天府京城的正北門,門外為三法司。城門東側城牆被稱為「龍脖子」,因此地為大明龍脈之所在,故而是南京城牆中唯一沒有護城河的一段。
太平門為單孔城門,有一座門券,兩翼城牆皆順勢依山而建,西包覆舟山,東圍富貴山,城門架兩山之間,據山湖之險,位於玄武湖與紫金山相接的位置,是扼守紫金山通向城內最近的通道。復建後的太平門為方便交通改為三孔城門,主門洞設四股車道,兩個輔門洞各設兩股,城門寬約72米。
太平門始建於明朝洪武初年,因城門外為三法司所在,三法司中刑部時常傳出囚犯的哀呼之聲,為盼城內太平和諧而命名為太平門。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徐紹楨率蘇浙聯軍由此光復南京,城樓被炸毀。1928年,國民政府《首都計劃》裡曾擬改名自由門,後未實行。
1955年至1958年,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南京市政府先後拆除太平門段城牆共360米。2014年,為重新連接龍脖子段和九華山段城牆,報國家文物局經批覆後,復建太平門。
玄武門是南京明城牆的後開城門,開闢於1908年,原名豐潤門,位於神策門和解放門、太平門之間,因靠近玄武湖而得名,作為玄武湖公園的西門。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兩江總督端方籌辦南洋勸業會,為了增加遊覽景點,方便遊覽玄武湖,決定新闢城門通向玄武湖,並將玄武湖闢為「五洲公園」對外開放,後由繼任總督張人駿負責,因張人駿籍貫河北豐潤,故命名為「豐潤門」。豐潤門的開闢,是玄武湖的一大轉折點,標誌著玄武湖正式成為近代歷史意義上的公園。
1928年(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嚴肅門風,豐潤門更名為玄武門,闢時為單孔券門。
1929年(民國十八年),由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先生應邀書寫了「玄武門」三字,並沿用至今。
1931年(民國二十年),玄武門由單孔券門改建為三孔券門。
1984年,南京市人民政府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在玄武門上加造了城樓。
圍著南京城牆走了一圈,果如其軌形與朱元璋側臉輪廓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