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鱝是一類十分古老的軟骨魚,屬鰓板亞綱鰩總目的鱝科。在傳統分類上,「蝠鱝」通常包含蝠鱝屬(Mobula)和鬼蝠屬(Manta)下的十來個成員。近些年,科學家依據分子生物學研究,已將這2屬11種蝠鱝合併為蝠鱝屬下的8種。
褐背蝠鱝M. tarapacana 圖Franco Banfi
鬼魅的蝠鱝在水中遊曳的身影,好似夜空中盤旋的蝙蝠,因此中文得名「蝠鱝」。此外它們也被稱為「鬼蝠」devil ray或「毯魟」manta ray。雙吻前口蝠鱝和阿氏前口蝠鱝這兩種因為體型十分碩大,也通常被稱為「魔鬼魚」。
「魔鬼魚」 雙吻前口蝠鱝
蝠鱝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不像多數魚類那樣身形流線,蝠鱝寬大肥厚的三角形胸鰭和背腹部構成了扁平如盤狀的身體;蝠鱝的尾鰭短小,尾端細長如鞭;頭部前端的兩側,一對由胸鰭分化出的「頭鰭」,是蝠鱝最顯怪異也是最經典的特徵。
蝠鱝的一對「頭鰭」 圖Claudio contreras
蝠鱝的背部多為黑色或灰藍色,腹部呈灰白色,全身夾雜有深淺漸變的不規則斑塊,一道道鰓耙如同「肋骨」,簡直就是惡魔系的配色。
幽靈一般的配色 圖dailymail.co.uk
蝠鱝巨大的胸鰭,在形態和功能上有點類似於鳥類的翅膀,它們能依靠胸鰭的扇動自在遊曳。兩片胸鰭尖端的間距稱為「翼展」,即為體寬,可以被用來衡量蝠鱝的體型。雙吻前口蝠鱝是蝠鱝家族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寬平均4.5米,最大的個體記錄達7米,體重超過1.3噸,簡直就是龐然大物。
上世紀30年代捕獲的巨大蝠鱝
蝠鱝是一種大型熱帶、暖溫帶海洋魚類,淺水珊瑚礁周邊或幽黑的深海都有它們搖曳的身姿,它們時常幾條聚集,偶爾也會形成特別龐大的群體。它們中的一些喜歡遠離海岸隨著洋流「旅行」,遷徙到富含養分的水域,尋覓著食物的蹤跡。
成群的蝠鱝
龐大的身軀、怪異的外形和黑暗系的配色使得蝠鱝充斥著令人生畏的氣質。事實上,蝠鱝是非常溫馴的魚類,它們幾乎沒有領地意識和任何攻擊性。與海洋中許多溫柔的大塊頭們一樣,它們的主要食物是一些身形微小的浮遊生物和小型魚類。
蝠鱝在捕食小魚 圖Doug Perrine
蝠鱝們會相互協作,環繞著浮遊生物或魚群緩緩遊動,將獵物們驅趕聚集成一個密集的群體,再「大快朵頤」。蝠鱝攝食時會張開大嘴讓海水流入口中,角質化的鰓耙形成的一道道羽狀鰓板,會濾去海水留下食物。蝠鱝頭前那一對怪異的頭鰭可以自由轉動,能夠驅趕和引導獵物們進入口中。
雙吻前口蝠鱝的「迴轉壽司」 視頻National Geographic
蝠鱝多數時候安靜優雅,但有時也會上演「凌空出世」的飛行絕技。它們在水中不斷盤旋上遊,接近水面時用力扇動雙鰭、高高躍起,如同自由飛翔的鳥。有人認為這是雌雄蝠鱝上演的調情舞蹈,但更合理的推測是它們在擺脫寄生蟲的困擾,畢竟水中的大塊頭對寄生蟲而言,就如同是一座移動的自助餐廳。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躍出水面的芒基蝠鱝M. munkiana 圖Mark Carwardine
蝠鱝擁有魚類中最大的腦容,是智力表現最出色的軟骨魚。它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有些個體會被潛水員的氣泡所吸引,喜歡和潛水者們同遊,甚至十分享受被人類觸摸。它們展現出了很強的認知能力,有報告顯示,它們曾主動找人類幫助割斷纏在身上的魚線。
蝠鱝不像多數魚類那樣,能一次性產出成千上萬的魚卵。它們屬卵胎生,受精卵發育成胚胎後吸收卵黃囊的養分,然後間接從子宮液中獲取蛋白質和脂肪等養料。經歷一年左右的時間,小蝠鱝才會脫離母體,不久則能獨自生活。多數蝠鱝的壽命能達到幾十年,但它們的種群數量卻增長緩慢。因為蝠鱝平均需要生長6~8年才能達到性成熟,每2~3年才能孕育產下一條幼魚。
雙吻前口蝠鱝和搭便車的短鮣[yìn] 圖Jordi Chias
無論是兼捕還是針對性捕撈,對於蝠鱝的種群數量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人類的漁業活動已成為蝠鱝種群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蝠鱝遊速緩慢,漁民手持簡易的魚叉就能輕鬆將它們捕獲。在很多地區,蝠鱝仍是漁民們維繫生計的漁獲,人們食用它們的魚肉和脂肪。然而,因為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東西,讓蝠鱝漸漸走向了萬丈深淵。
漁民捕捉起的蝠鱝 圖nationalgeographic.org
蝠鱝在中國俗稱「膨魚」,它們鰓耙的幹製品稱為「膨魚鰓」。受傳統醫學「稀奇之物必有神奇之效」觀念的影響,一些人認為膨魚鰓(尤其是大型雙吻前口蝠鱝和阿氏前口蝠鱝的鰓耙)具有保健和藥用的價值,堅信它能緩解神經緊張、失眠、甚至是治療癌症和不孕,大型蝠鱝因此被大量獵殺並販賣,但「膨魚鰓」的藥效卻從未被科學證實。
蝠鱝被割下的鰓耙 圖mantatrust.org
事實上,由於蝠鱝長期濾食,它們的鰓耙上很可能會富集較多的重金屬物質,這使得「膨魚鰓」不僅無法治病,甚至可能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入藥的「膨魚鰓」 圖the-sun.on.cc
據國際野生救援協會(WildAid)的統計,全球九成以上的蝠鱝交易發生在中國(廣州),過去的二十年裡,膨魚鰓的交易量逐年增長,而蝠鱝野外的種群數量也在逐年下降。國際自然生態保護聯盟(IUCN)已將雙吻前口蝠鱝和阿氏前口蝠鱝列為「易危」級別。
希望,這個在恐龍時代就在海中遊曳的溫柔大魚,不要因人類的無知而滅亡。
往期回顧
日式料理:壽喜燒 | 炸豬排 | 親子丼 | 日式暖鍋
霜降和牛 | 生食雞蛋 | 日式咖喱
關東煮 | 蒲燒鰻魚
握壽司 | 蛋包飯
食彩之國:熊本櫻肉 | 秋田地雞 | 函館烏賊 | 江戶鰻魚
北海道海鮮丼 | 下關河魨 | 青森扇貝
巖手紫海膽 | 山形米澤牛
魅力物種:真鯛 | 鰹魚 | 馬鮫 | 金槍魚 | 鯖魚 | 三文魚 | 旗魚
帝王蟹 | 蝦蛄 | 麵包蟹 | 螯蝦 | 龍蝦 | 對蝦
小龍蝦 | 梭子蟹 | 大閘蟹 | 鮑魚 | 蟶子
貽貝 | 生蠔 | 象拔蚌 | 帶子
海膽 | 章魚 | 螢光魷
明太子 | 蝸牛
鵝頸藤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