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餘秋雨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他是全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同時,他的學術著作《世界戲劇學》和《中國戲劇史》等獲獎無數,他還是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等,總之就是榮譽稱號無數,名利雙收,在外人看來絕對是人生頂峰。
然而就在別人的豔羨中,餘秋雨卻遞交了辭職報告!這樣的人才,自然不可能輕易讓他辭職。第23次,餘秋雨搬出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表示自己要回歸文學,回歸生活,才被批准。這時的餘秋雨45歲。餘秋雨的這次辭職,後來也被稱為:"中國大學史上最詩意的辭職。"
裸辭後的餘秋雨緊接著又幹了另一件驚世駭俗的事——窮遊。帶著自己唯一的行李——一件破棉襖,隻身就來到了西北,來到黃土高坡,尋找"陽關",他準備體驗一把"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之感。
他在《陽關雪》中寫道:"今天,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頭看天,又說:"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 ,轉身鑽進雪裡。"
然而當地的農民,居然沒有一個人知道陽關在哪裡。其實這也怪不得他們,當時的陽關遺址,就是沙漠中的一個破土墩子,周邊沒有任何能看能玩的地方,一般人自然不會去茫茫沙漠裡找這麼個地方了。
最後多方打聽後,他終於在一位老者的指點下知道了陽關的所在,於是毅然冒著風雪,向著陽關進發。
荒郊野外,大雪紛飛,四周孤墳座座,杳無人煙。一個戴著眼鏡的瘦弱文人,就這樣踽踽獨行,手裡還握著防身用的石塊,以防路上遇到不良之徒。
終於來到陽關舊址,餘秋雨站在已經坍塌的遺址之上,被那種壯闊的景象所觸動,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種令人驚駭的鋪陳,他突然意識到:那全是遠年的墳堆。
而且這裡離縣城已經很遠,不大會成為城裡人的喪葬之地。這些墳堆被風雪所蝕, 因年歲而坍,枯瘦蕭條,顯然從未有人祭掃。它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排列得又是那麼密呢?只可能有一種理解:這裡是古戰場。
回到旅館後,餘秋雨依舊籠罩在那種壯美和悲慟的情懷當中無法自拔。他向旅館的服務員要了幾張便籤紙和一支筆,就著昏暗的燈管,寫下了《陽關雪》。並寄給了一個編輯朋友,然後再次踏上了孤獨的旅程。
一年以後,編輯朋友打電話給餘秋雨:"你火了,你的《文化苦旅》連載火了。"1992年,《文化苦旅》集結出版,印刷發行量突破150萬冊,而更誇張的是盜版的數量竟然是正版的18倍!由此可見這本書的火爆程度。
在《我的山河》中,餘秋雨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兩者關係如何,這是我碰到最多的問題。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難怪不少網友將該書譽為"行走的哲學"。
或許,有生之年我們不會去很多的地方,但讀《文化苦旅》,餘秋雨能用他的文字,帶我們領略絲綢之路、河西走廊、茶馬古道……這些壯麗景觀深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
餘秋雨也因為《文化苦旅》成為大眾紅人、明星作家,但是這本書也讓餘秋雨遭受不少非議。餘秋雨曾經也說:"想來想去,都是《文化苦旅》惹的禍。因此,我一直想切割與它的關係。不管在什麼場合,都不會提到它。"
但是畢竟是自己回歸生活,回歸文學的"初心",時隔20多年,餘秋雨開始著手對之進行必要的刪補。
2019年,餘秋雨歷時一年親自修訂,全面梳理增改的《文化苦旅》唯一定稿版,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與舊版相比,變動篇幅接近50%,以中華之旅為核心,重新收錄了《白髮蘇州》《天涯眼神》《青雲譜》等14篇經典名作,刪除舊版11篇回憶散文及旁支文字,體系更合理、更豐富。
而二十多年來,《文化苦旅》一書,收穫了無數榮譽:它是上海讀者投票評選出的三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文學書,是全國文學書籍十年排行榜前10名,甚至是全球華文書籍十年排行榜前10名……
它還被選為全國中學推薦次數最多的課外讀物,中國家長郵寄給留學子女最多的一本書,以及新課標中學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多篇文章入選北京市高中語文課本,是大師寫給孩子們的人文精神啟蒙書。可以說餘秋雨的文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閱讀秋雨先生的書籍,會帶給我們大視野磅礴的角度、以及對人性的思考,家長、孩子都有必要看的一本書。最新修訂版的《文化苦旅》,只需要38元,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