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前,46歲的餘秋雨辭職23次,去尋「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2020-12-23 毛妹日記

1991年,餘秋雨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他是全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同時,他的學術著作《世界戲劇學》和《中國戲劇史》等獲獎無數,他還是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等,總之就是榮譽稱號無數,名利雙收,在外人看來絕對是人生頂峰。

然而就在別人的豔羨中,餘秋雨卻遞交了辭職報告!這樣的人才,自然不可能輕易讓他辭職。第23次,餘秋雨搬出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表示自己要回歸文學,回歸生活,才被批准。這時的餘秋雨45歲。餘秋雨的這次辭職,後來也被稱為:"中國大學史上最詩意的辭職。"

裸辭後的餘秋雨緊接著又幹了另一件驚世駭俗的事——窮遊。帶著自己唯一的行李——一件破棉襖,隻身就來到了西北,來到黃土高坡,尋找"陽關",他準備體驗一把"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之感。

他在《陽關雪》中寫道:"今天,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頭看天,又說:"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 ,轉身鑽進雪裡。"

然而當地的農民,居然沒有一個人知道陽關在哪裡。其實這也怪不得他們,當時的陽關遺址,就是沙漠中的一個破土墩子,周邊沒有任何能看能玩的地方,一般人自然不會去茫茫沙漠裡找這麼個地方了。

最後多方打聽後,他終於在一位老者的指點下知道了陽關的所在,於是毅然冒著風雪,向著陽關進發。

荒郊野外,大雪紛飛,四周孤墳座座,杳無人煙。一個戴著眼鏡的瘦弱文人,就這樣踽踽獨行,手裡還握著防身用的石塊,以防路上遇到不良之徒。

終於來到陽關舊址,餘秋雨站在已經坍塌的遺址之上,被那種壯闊的景象所觸動,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種令人驚駭的鋪陳,他突然意識到:那全是遠年的墳堆。

而且這裡離縣城已經很遠,不大會成為城裡人的喪葬之地。這些墳堆被風雪所蝕, 因年歲而坍,枯瘦蕭條,顯然從未有人祭掃。它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排列得又是那麼密呢?只可能有一種理解:這裡是古戰場。

回到旅館後,餘秋雨依舊籠罩在那種壯美和悲慟的情懷當中無法自拔。他向旅館的服務員要了幾張便籤紙和一支筆,就著昏暗的燈管,寫下了《陽關雪》。並寄給了一個編輯朋友,然後再次踏上了孤獨的旅程。

一年以後,編輯朋友打電話給餘秋雨:"你火了,你的《文化苦旅》連載火了。"1992年,《文化苦旅》集結出版,印刷發行量突破150萬冊,而更誇張的是盜版的數量竟然是正版的18倍!由此可見這本書的火爆程度。

在《我的山河》中,餘秋雨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兩者關係如何,這是我碰到最多的問題。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難怪不少網友將該書譽為"行走的哲學"。

或許,有生之年我們不會去很多的地方,但讀《文化苦旅》,餘秋雨能用他的文字,帶我們領略絲綢之路、河西走廊、茶馬古道……這些壯麗景觀深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

餘秋雨也因為《文化苦旅》成為大眾紅人、明星作家,但是這本書也讓餘秋雨遭受不少非議。餘秋雨曾經也說:"想來想去,都是《文化苦旅》惹的禍。因此,我一直想切割與它的關係。不管在什麼場合,都不會提到它。"

但是畢竟是自己回歸生活,回歸文學的"初心",時隔20多年,餘秋雨開始著手對之進行必要的刪補。

2019年,餘秋雨歷時一年親自修訂,全面梳理增改的《文化苦旅》唯一定稿版,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與舊版相比,變動篇幅接近50%,中華之旅為核心重新收錄了《白髮蘇州》《天涯眼神》《青雲譜》等14篇經典名作,刪除舊版11篇回憶散文及旁支文字,體系更合理、更豐富。

而二十多年來,《文化苦旅》一書,收穫了無數榮譽:它是上海讀者投票評選出的三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文學書,是全國文學書籍十年排行榜前10名,甚至是全球華文書籍十年排行榜前10名……

它還被選為全國中學推薦次數最多的課外讀物中國家長郵寄給留學子女最多的一本書,以及新課標中學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多篇文章入選北京市高中語文課本是大師寫給孩子們的人文精神啟蒙書。可以說餘秋雨的文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閱讀秋雨先生的書籍,會帶給我們大視野磅礴的角度、以及對人性的思考,家長、孩子都有必要看的一本書。最新修訂版的《文化苦旅》,只需要38元,推薦給大家。

相關焦點

  • 1992年,餘秋雨寫23封信「裸辭」去找西北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全中國最年輕大學校長「裸辭」,歸來變成「餘作家」1992年,餘秋雨辭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職務,當時的他才46歲,正是一個男人年富力強的時候,他當時的背景強大到所有人都對他眾望所歸。他這個層級的領導幹部不是說辭職就辭職的,要經過很多流程,餘秋雨從開始遞交第一份辭職信到最後辭職成功,總共遞交了23封信,上戲辭職演講中他說:我的另一位朋友陶淵明說『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 45歲餘秋雨「裸辭」,跑去大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但是他卻任性的遞交了辭呈,辭職報告遞交了22次,學院本著愛惜人才的原則,將他的辭職報告一一駁回,到第23次的時候,餘秋雨先生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表示自己要回歸文學,終於被批准。就這樣,已經45歲的餘秋雨,「深藏功與名」,創造了大學史上最詩意的辭職,進而進行了自己的「文化苦旅」。他是旅行,也是探尋中華文化,更是探尋內心的深處。獨自跑去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 西出陽關?尋什麼
    今天,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頭看天,又說:「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轉身鑽進雪裡。一走出小小的縣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麼也沒有,連一個皺摺也找不到。
  • 眼裡有山河,心中有丘壑,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是行走的人生哲學
    這是一部讓餘秋雨連交23封辭職信也要創作的作品,餘秋雨在34歲時,經多位前輩推薦,破格晉升,成為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教授,42歲時,他又一躍成為全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可以說,那個時候是餘秋雨最巔峰的時刻,但就在這個關鍵時期,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從大學裸辭,然後開始創作《文化苦旅》。眼裡有山河,心中有丘壑,然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出世了因為餘秋雨的眼裡有山河,他的心裡有丘壑,所以他出行了,只帶了一件破棉襖,說是要去尋找陽關,陽關在哪?在大西北,於是他走進了墳堆,只為能感受山河的悲壯美。
  • 餘秋雨官至正廳級,卻3年辭職23次,但為何不當官反被眾人罵?
    但是他終於幹不下去了,於是,餘秋雨就在辭職這條道路上準備一條路走到底,但是他在下這個決定之前,就已經規劃好了辭職以後的生涯。餘秋雨辭職,一不是為了經商,二也不是為了玩,他只是在完成他心中的夢想。對餘秋雨來說,當不當官無所謂,他更看重的是自己能做出來什麼文化成就。3年辭職23次終解脫於是他辭職了,辭職的時候他是正廳級,而且還有好幾個省部級職位等著他。
  • 28年前,餘秋雨「拋妻棄子」,娶小16歲女演員,原配:我原諒他了
    餘秋雨和馬蘭這封信是寄給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員馬蘭的,也就是餘秋雨現在的妻子。28年前,也就是1992年,李紅含淚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而餘秋雨也很快和馬蘭結婚了,即便是兩人相差16歲也沒能阻礙兩人的結合,馬蘭不顧外人的反對,和餘秋雨在一起了。而李紅現在也終於在坎坷中變強大,經營著一家健身器材,生意越做越大,有一次,一位經營健身俱樂部的老闆找到李紅,要購買100萬元健身器材,但條件是要餘秋雨為他的新店剪彩。
  • 名家散文|餘秋雨:《陽關雪》
    陽關雪作者: 餘秋雨  中國古代,一為文人,便無足觀。
  • 陳丹青:餘秋雨顯得非常無恥,我對他最後的一點尊敬都已經消失殆盡了
    1991年,餘秋雨時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年僅四十五歲的他,是國內最年輕的大學校長。 不僅如此,他還出版了很多文學著作,被捧為上海市的寫作協會會長。 令人驚奇的是,他似乎並不想在官位上安享一生,原因很簡單,他想去祖國的遍地看看,回歸到自然文學當中。
  • 中國最年輕校長裸辭,文學才子婚姻「渣男」:棄妻,娶小16歲新歡
    1974 年,23 歲的李紅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成績名列前茅,但由於她出身知識分子家庭,不屬於「根紅苗正」的接班人,因此落榜了。她氣憤地去找學院領導評理,當時 28 歲的餘秋雨負責學院的招生工作,他非常欣賞李紅的表演才能,但審查了李紅的家庭出身後,餘秋雨也遲疑了,沒敢貿然錄取她。
  • 黑粉:他不只是「文化流氓」,是真流氓,對此餘秋雨只留下8個字
    更有的黑粉以餘秋雨前妻之名在網上散布謠言,說餘秋雨不只是"文化流氓",而是真流氓:"他辭職上戲院長,不是因為清高不戀官職,而是因為他太風騷,表演系的漂亮女生紛紛被他潛規則,人家去上海市委告狀,他幹不下去了,只能一躲了之。"
  • 餘秋雨婚後出軌,為新歡拋棄14年的「糟糠之妻」,前妻:謝謝你
    今天我們就聽一聽餘秋雨和他的前妻李紅的事情。餘秋雨出名之後出軌,為新歡放棄了14年的"糟糠之妻"。前妻:謝謝。14年婚姻說離就離李紅深深的被餘秋雨的才華吸引了,兩個人一個23,一個28,他們的家人都反對這一樁婚姻,但是還是不顧一切的嫁給了當時一窮二白的餘秋雨。但後來,餘秋雨的著作被搶購一空。
  • 進行文化苦旅的餘秋雨,看到了中國文化的三大弱項,不可諱疾忌醫
    1991年,餘秋雨是上海戲劇學院的校長,他是最年輕的大學校長,但正處於文化教界的頂峰時的他卻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辭掉所有公職。他先後申請了23次,前22次都被拒絕了,最後一次,餘秋雨搬出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這才得以辭職。
  • 一位年輕校長裸辭23次,二婚娶小16歲學生,陳丹青:無恥文人
    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圈內的各種爭議,著名畫家陳丹青曾當眾批判餘秋雨:「無恥文人」。上海最年輕校長裸辭23次,二婚娶小16歲學生,陳丹青:無恥文人餘秋雨出生在浙江餘姚一個小鎮上。他從小耳濡目染,展現出極高的寫作天賦,7歲時就可以幫村民們寫信、記帳。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比較苛刻,比不上金庸幽默風趣
    金庸把餘秋雨和魯迅相提並論,可見餘秋雨是個文人啊。他是中國最年輕大學校長,用23封辭職信「裸辭」,行萬裡路,成就一本《文化苦旅》1985年,在上海各大學資深教授的聯名推薦下,餘秋雨成為了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1986年,又升任全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
  • 王朔評價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回復: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餘秋雨餘秋雨是中國著名的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他小時候只是一位在鄉間勞動的普通人,沒有人知道他,也沒有人去挑他的毛病。在1975年,餘秋雨有幸在盛鍾健先生的幫助下,到浙江奉化縣一所半山老樓裡苦讀中國古代文獻,研習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 2001年,餘秋雨在德國寫作被房東趕出了出租屋,究竟發生了什麼?
    餘秋雨更高興了,希望老人過來籤長期合約,老人答應了一聲,掛斷了電話。餘秋雨也沒有閒著,把碎玻璃和其它垃圾掃入垃圾袋裡,放在了外面。過了不久,老人來了,進屋之後,沒等餘秋雨說話,老人問:「那玻璃杯碎片呢?」餘秋雨趕緊說:「我打掃完放在門外了。」老人趕緊出去,打開垃圾袋看完之後,臉色陰沉地進了屋,對餘秋雨說:「明天你可以搬出去了,我不再租給你房子了。」
  • 悅讀|文化人餘秋雨|餘啟紅專欄
    上世紀90年代初,餘秋雨利用到香港中文大學講學的機會,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貪婪補課。這時候的餘秋雨,已經是近50歲的資深教授了,是什麼樣的書籍和資料讓他這樣如饑似渴?原來,這些資料的撰寫者,都是在海外的高水平專家學者,「他們在海外將充裕的時間投入研究,而研究的方法又引入了國際學術標準,在科學性、宏觀性上遠超乾嘉學派的考據水平」。在這裡,餘秋雨寫成了《山居筆記》。
  • 陳丹青:餘秋雨顯得非常無恥,我對他最後的一點尊敬都消失殆盡了
    自打5月12日至5月24日,這期內四川地區的餘震發生了7904次,光5級之上的地震災害都發生了27次,在地震後災區也一樣十分風險。餘秋雨第一時間趕往災區抗災,並沒有獲得需有的稱讚,反倒邁入一部分網民的惡意差評。餘秋雨並沒有回覆各種各樣抵毀,因此網民越描越黑,把他抗災善舉黑變成蹭熱點新小說。陳丹青素來以言害怕言之言出名,拋出去的一些見解都會讓人覺得手足無措。
  • 100年前,羅素說中國人貪婪膽小且冷漠是否確切?餘秋雨:很確切!
    100年前,羅素說中國人貪婪膽小且冷漠是否確切?餘秋雨:很確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處漩渦之中的人只會拼命掙扎,不會冷靜下來思考擺脫困境的最佳方法。上世紀二十年代,一代奇男子——羅素,應中國學者之邀請來華進行學術訪問。一九二零年,羅素抵達中國。誰都沒有想到,羅素在中國一待就是大半年。
  • 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裸辭,二婚娶了小16歲美女,前妻還祝福他們
    在餘秋雨沒成名之前,他們的家庭經濟狀況非常的困難,李紅沒有任何的怨言,任勞任怨,隻身一人去外地打工,省吃儉用,這才使當時患有肝炎的餘秋雨錢看病,並慢慢恢復了健康,可以這樣說:是李紅幫助餘秋雨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