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的觀念也在隨之而悄然改變。尤其是人們的戀愛觀和婚姻觀,早已和以前迥然不同。現在的年輕人,都崇尚自由自主的戀愛、追求男女平等的關係,不再像從前那樣被父母包辦婚姻,或者灌輸男女不平等的思想。
這樣的改變的確是個好事,畢竟愛情是個很玄的東西,需要緣分的點綴。這樣的戀愛方式讓戀愛中的人都相信雙方是天作之合,也讓他們之間的感情更加純粹,從而能順其自然的走向婚姻。當然,事情都具有雙面性。自由戀愛確實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年輕人的天性,但同時也會因此在社會上產生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話題。比如,婚前同居這個話題,就經常被人拿來討論。
你支持婚前同居嗎?我相信,每個人對此的看法都不一樣,拿這個問題去問一千個人,會得到一千個不同的解答。這個問題其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而對此問題的不同解答,在我看來,其實也沒有對錯之分。不論是支持還是反對,都是人們心中的想法的一種體現,也都有其各自的道理來支撐。所以也沒有必要追究孰對孰錯,更不必對持不同意見的人嗤之以鼻。
你大可以支持婚前同居。畢竟現在社會崇尚自由戀愛,人們的觀念也早已改變。很多人認為婚前同居十分有必要,覺得這首先是戀人情感升溫的一種方式,可以拉近兩個人之間的距離,更加便於雙方互相照顧、互相關心;還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增加交流與溝通,加深對對方的情感;更是對自己之後的婚姻負責,提前了解對方的生活方式、日常習慣以及思想觀念。只要能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婚前同居也並沒有錯。
當然,拒絕婚前同居也十分有道理。畢竟雙方還沒有走到結婚那一步,這樣做,可以在此之前避免別人受傷,同時也保護了自己。很多人認為,與其提前享受一些婚後的美好,倒不如先為自己著想,如果不能確認前路,就不要做令自己後悔的事。這也能促進雙方的感情,在兩個人之間保持了一份神秘感,能通過別的方式,在精神上了解對方;還是一種對自己負責、對對方也負責的體現;更是一個人自愛、潔身自好的表現。
所以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很多時候人們都各執一詞。說到底,也沒有固定的答案,沒有「應不應該」,只有「合不合適」。畢竟,戀愛是兩個人的事,雙方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找到了那個和自己觀念一樣的、願意理解包容自己的人,那麼感情自然而然就會順利發展下去;只要對方相信自己、尊重自己,那麼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可是,現實生活中,想找到那個對的人,卻沒有這麼簡單。很多時候,人是會改變的。畢竟,我們都不是獨立生活著的,身邊還會有外人來幹擾,生活中也會充斥著一些言論。人們常常會因外界的聲音所改變,思想也會發生變化。這個時候,矛盾也會悄然發生。
我的一位讀者曉麗,就因為婚前同居這個問題,和婆婆與丈夫起了爭執。
曉麗是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同時也非常獨立,思想也比較前衛。她覺得婚前同居不僅能拉近和戀人的關係,還能更好的了解對方,於是對此並不介意。她的性格也非常好,十分的活潑外向,在大學的時候就經常參加文藝演出,工作之後也很勇於表現自己,所以身邊也不缺追求者。她也曾經有過一個前男友,兩個人的感情一度非常不錯,互相都見過雙方的家長,也訂了婚,順其自然的就同居了。只是最後男方的背叛,被曉麗發現,也就和對方分手了,結婚也不了了之。
在此之後,她遇到了現在的丈夫。他十分喜歡曉麗,認為這個姑娘長得不錯,性格也討喜,也不介意曉麗曾經和別人同居過。平時對曉麗非常好,追求了曉麗很長一段時間。曉麗最終被他的付出所感動,兩個人走到了一起。後來丈夫帶曉麗見了自己的父母。一開始,婆婆對曉麗的態度不冷不淡,因為曉麗學歷不怎麼高,而且喜歡化妝打扮,再加上婆婆又是個非常傳統的女人,所以她就覺得曉麗不是自己心目中兒媳婦的最佳人選,也不是什麼好女孩。
但是曉麗的丈夫一直給母親做思想工作,他害怕自己的母親嫌棄曉麗曾經和別人同居過,就隱瞞了這個事實,還一直和她說曉麗其實人非常好,不僅活潑還非常溫柔,人品也很好,甚至對母親表明態度,說自己非常愛曉麗,非她不娶。最後,婆婆的態度也慢慢有所改變。
之後,兩個人的感情就越來越好,丈夫提出要結婚,曉麗也答應了。之後,就是雙方家長的見面,兩家人自然而然的談到了彩禮錢的事情。
曉麗丈夫的家庭一般,父母在城裡開了一家小超市,表示只要曉麗嫁過來,可以馬上在市裡買一套房子,寫上他們小兩口的名字。而曉麗的家庭條件也不錯,按照家鄉習俗,只要不多不少的十萬塊的彩禮錢,還會陪嫁一部分現金和車子。婆家人便二話不說的立即同意了。
本來關於彩禮錢的討論就此結束了。但事後在飯桌上,婆婆不經意間問起曉麗,之前有沒有和別人談過戀愛什麼的。曉麗這人心直口快,覺得丈夫都不介意,告訴婆婆也沒什麼,就說出了實話。沒想到,婆婆一聽曉麗和前男友同居過,態度頓時大變,憤怒的說:「你倆居然連這種事都瞞著我!我早就覺得你不是什麼好姑娘,要不是我兒子喜歡你,我都不會同意這門親事。我看你還真是不羞恥!」
曉麗聽了這話十分委屈,眼淚汪汪的,一時間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丈夫也自知理虧,沉默著不敢說話。婆婆當場反悔不給彩禮:「你這樣的姑娘,還想要十萬的彩禮錢?簡直是痴人說夢!這錢我們家一分都不會給。你看著辦吧!娶你,給一毛錢都不值當」然後就轉身離開了飯桌。
曉麗真沒想到婆婆會因此這麼看不起自己,心裡一時難過的很。丈夫只好連忙安慰道:「我媽這人比較傳統,她的話你別往心裡去。只是我媽的話我也不敢反抗,要不你看這樣,我家不給彩禮錢,也不收你的陪嫁錢了,好不好?我知道你委屈,但我結婚之後一定會對你好的!」曉麗畢竟對丈夫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平時丈夫也對她很好,也沒在意過自己和別人同居過這件事。她最後還是同意了丈夫說的話,兩人結婚了。
只是,婚後的生活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美好。婆婆的百般刁難和丈夫的態度轉變逼得曉麗最終結束了這場婚姻。
新婚後,婆婆很不待見曉麗。即便是平時說話,言語裡也透露著對曉麗的不滿,總是對曉麗冷嘲熱諷,總說曉麗是個「二手貨」,配不上自己的兒子;家裡的家務活也都扔給了曉麗去做,同時還會嘲諷曉麗:「你可別偷懶不幹,誰讓你以前和別人同居過呢,應該很會做家務吧?」甚至還經常在背後和兒子洗腦說:「這兒媳婦可是一點都配不上你,你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孩子,娶了她還真是便宜她了。我可告訴你,日後你可得盯緊了,別讓她又去招惹別的男人了。知人知面不知心,你別不當回事!」
一開始丈夫還會哄哄曉麗,幫著她反駁幾句。但到後來,家裡總是吵得不可開交,婆婆常拿曉麗之前和別人同居過說事,而曉麗常常被婆婆氣哭,怎麼也哄不好。漸漸的,曉麗的丈夫也失去了耐心,不再出面調節,取而代之的是長久的沉默。不再像婚前承諾的那樣對曉麗好,反而對曉麗也不耐煩起來。
事情發展到後來,曉麗越過越委屈了,甚至連化妝出門,都要被婆婆說成不檢點,而丈夫也總是坐在一旁一言不發。面對婆婆的強勢,和丈夫的冷暴力。新婚才幾個月的曉麗,終於承受不住了。再一次崩潰大哭之後,她遞給了丈夫一份離婚協議書。
列夫·託爾斯泰曾經說過:「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曉麗家庭,就是因為家庭成員根本思想上的不同,最終走向了不幸。
其實,婚前和別人同居過,也不代表著是一種錯誤。只是在此之後需要謹慎對待自己的人生,要在愛情路上找到那個理解、尊重並且認可自己的那個人。並且面對他人的流言蜚語,也要學會勇敢面對,及時溝通,用真誠消除對方內心的隔閡。而作為長輩的婆婆,也不能過度幹涉兒女們的婚姻,尤其不能因為之前的事情對兒媳婦冷言冷語,甚至傷害她的自尊。丈夫,身為一家之主,他的做法尤為重要。首先自己的思想上,就應該信任妻子,同時也要試著去調解婆媳關係。既要維護住妻子的尊嚴,還要給她生活上的鼓勵和情感上的理解。還要和長輩多多交流,讓長輩也學會包容小輩,站在年輕人的角度看問題。
只有當三方的觀念一致,不再把之前的事情拿出來說事,才能過好當下的生活。這個時候,家人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家裡有了和諧的氛圍,整個家庭才是真正的走向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