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5年4月我作為引進人才加盟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迄今已有24年。2015年7月我調到復旦大學,2017年6月又被調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但現在我仍然兼任化物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一職,可以說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化物所。
在這個深深熱愛著的研究所,我度過了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黃金時光,也是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我時常想自己是幸運的,在「知識創新工程」如火如荼開展的年代,能夠以綿薄之力和大家一起為化物所的發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值此建所70周年之際,回憶起自己參與的 「知識創新工程」初期的幾件事,仍然記憶猶新。
從「分類定位」到科技目標再凝練
上世紀90年代末,化物所形成了「以選控化學與工程為主線,開展選態化學、資源優化利用及環境友好化學化工過程、國家安全等研究」的學科發展方向,入選「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但在試點深入和進入二期知識創新工程的過程中,化物所學科布局和科技目標再次面臨新的挑戰。
一大挑戰來自於同中國科學院「分類定位」改革的對標差距,另一大挑戰是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科研項目和科研單位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需要明確差異化定位。在化學化工行業,業內研究機構開始「包打天下」,化物所在繼續開展競爭的同時,亟須明確新的主攻方向。
1997年,我作為所長助理進入所班子,時任所長楊柏齡指派我負責研究所「分類定位」工作。當時中科院確定了化工材料、能源等四五個基地,化物所體量比較大,從事的具體研究方向也很多,所以不希望「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於是將各類項目和方向整合歸併、疊床架屋,搞出了一個「滿漢全席」,被時任中科院院長路甬祥批評為「旗幟不鮮明、態度不明確」,要求化物所帶頭整改。
最後,化物所經過非常認真的討論和研究,將研究工作凝聚到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生物技術、高效農藥、國防技術和環境技術等五個方向,變「滿漢全席」為「四菜一湯」,並將這個概念形象地以一棵大樹的形式來表達,四個「樹枝」就是四大研究領域,「湯」就是樹幹。後經進一步凝練,定義為以「選控化學與工程」為目標的基礎研究,並在樹根周圍標上了物理化學、色譜分析、化學工程、合成化學、化學生物學和催化等學科作為這棵樹賴以生長的土壤,此後又加上了一隻銜著橄欖枝的和平鴿代表國際合作。至此,化物所「分類定位」工作圓滿完成。
進入知識創新工程二期,科技目標再次凝練為「以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研究為主導,堅持資源環境優化和生物技術創新協調發展」。今天,化物所又明確加上了先進材料創新協調發展,終於形成了化物所「一三五」定位和明晰的科技目標導向。
「擠進」能源基地
經過「分類定位」後,中科院將化物所歸入了「化工材料」基地,這個基地主要由中科院四大化學化工研究所和一些材料研究所組成。由於當時國內化工版圖的變化,研究所很難介入到化工領域的國家戰略研究中,也很難承擔重大任務。從當前和未來發展考慮,能源研究是化物所首選,第一目標是要進入中科院的「能源基地」。
當時的「能源基地」主要包括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電工研究所、廣州能源研究所和山西煤炭化學所等。利用原中科院高技術局在廣州召開能源基地研討會的機會,我們申請作為「觀察員」在會上作15分鐘報告,介紹化物所在能源方向的研究工作和未來發展方向,得到了與會領導和兄弟單位的認可。慢慢的,化物所成為了院能源基地的一名「當然」成員,化物所畢竟是一個大所,各方面實力都比較強,後來逐步成為了骨幹,承擔起重要的研究任務。現如今,化物所通過主持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項目,牽頭中科院潔淨能源創新研究院,已成為中科院能源研究舉足輕重的骨幹機構。
早期化物所的能源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有幾個標誌性事件。
一是天然氣轉化研究進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這個項目的設立對化物所在國內小分子轉化研究方面優勢的建立有重要影響,也使化物所在能源領域佔得一席之地;二是與英國石油公司建立「面向未來的潔淨能源中心」。這對化物所的發展,特別是能源領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對研究人員拓展思路、轉變觀念和走向世界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後來,這個項目逐步擴展成為一個在化物所建立實體的「創新中心項目」。三是化物所在眾多競爭單位中脫穎而出,獲批創建「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化物所利用這些機會擴大了在國內外能源研究領域的影響。
進軍生物技術
在化物所發展戰略的「四菜一湯」中,「生物技術」應該是非常出彩的一道「硬菜」。化物所內能夠與生物技術沾邊的研究有以微囊為代表的生物材料、以發酵為代表的生物化工、以寡糖為代表的藥物創製,以及強大的以分析化學為基礎的生物分析。
2001年春天,一次班子會議正式確定化物所要發展生物技術,建立「生物技術研究部」,並儘快籌建生物技術大樓。真正確定生物技術研究部的研究方向是在當年4月中旬討論研究所「十五」規劃的骨幹會上。當討論到化物所進軍生物技術的重要議題時,樓南泉院士、盧佩章院士和張存浩院士等紛紛發言,支持化物所將現有的科學基礎和技術拓展到生物技術領域,並逐步向生命科學領域進軍。
那次會議上還有一個意外收穫,袁權院士向我推薦了我國生物技術專家楊勝利院士,他在生物技術領域有很高的造詣和很大的影響。經過徵求各方面意見,並向路甬祥院長匯報,通過大量的工作,楊院士最終同意擔任生物技術部主任一職,先試一年。
楊院士擔任化物所生物技術部主任後,對化物所生物科學的發展傾注了很多的心血。先期帶領化物所科研人員到上海和國內其他先進的研究單位進行調研,並邀請國內外相關專家來化物所交流研討,後期為促成研究所與國內優勢機構的生物研究合作做了大量工作。
生物技術大樓的建設,是化物所生物技術發展中值得講述的事情。這棟大樓的建設是化物所「十五」園區改造的第一個項目,所裡非常重視。當時請了美國和中國的設計公司共同設計。正式施工後,我幾乎每天都會拉著我夫人一起往工地上跑,有時出差很晚回到大連,也會到工地看一看。地下工程和地上一層完成後,我總感覺大樓主入口太低,有種向下走的感覺,冬天結冰,人們進出也不方便。經與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討論,做了一個大膽的改變,將原來的一樓變成地下室,將原來的廣場加一個蓋變成地下停車場。現在看來,當時的修改還是非常明智的。
化物所的生物技術經過了近20年的發展,在化學、生物和生命科學各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未來的工作要更加注重化學方法在生物科學中的應用,以及生物科技在臨床應用領域的拓展,真正將化物所卓越的科學和精湛的技藝用到促進人類健康的偉大事業中。
我於1995年4月底結束了在德國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近6年的合作研究,來到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化物所初期的點點滴滴使我感到非常溫暖,回想起來,有幾件事情我印象很深,對我後來的工作和研究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一是為了讓我這個 「外來戶」能儘快適應大連和化物所的生活和環境,所領導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從安家到小孩上學、愛人工作,關懷無微不至;二是為了滿足當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答辯要求,當時為有效提拔年輕人而組成的「職稱評審特別小組」連夜討論,破格將解金春博士和我晉升為研究員,並在我們答辯的前一刻,將這一結果電傳到當年的答辯地點蘭州;三是時任所長楊柏齡力排眾議,竭力鼓勵和推薦我這個當時在所裡沒有任何影響的年輕人代表化物所牽頭參與科技部天然氣、煤層氣催化轉化的「攀登計劃」申報;四是所裡積極推薦我作為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候選人,這在當時是莫大的榮譽和信任。
我雖然在不同的崗位上上下下、進進出出,但「投身科學研究」的初心一刻未敢忘懷,「獻身化物所發展」的使命始終牢記在心,時至今日,我仍在化物所從事納米催化科學研究。經歷了科研創新和改革發展的24年後,我對化物所的崇敬和熱愛之情,仍然是那麼濃烈和深沉。
作者簡介:
包信和,1959年8月出生於江蘇省揚中(縣)市,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2019-08-27 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