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旁聽生中走出的院士

2021-01-19 中國科學院

汪爾康

  半個多世紀以來,汪爾康對我國電分析化學領域產生了重要且深遠的影響。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這位電分析化學領域的巨人。出人意料的是,這位中科院院士對科學的熱愛和追求,是從做旁聽生開始的。

  曲折的求學之路 

  汪爾康的童年時代,正值日本侵略中國、中國軍民奮起反抗的年代。其父誓不為日本侵略者服務,全家失去了經濟來源。

  汪爾康貧寒的家境和強烈的求知慾打動了「鎮江立人學堂」的教書先生,隨後學堂破例允許汪爾康做些掃地、打水、擦桌椅等雜活,以換取旁聽資格。

  學堂先生是個崇尚科學的人,他常常在學生面前講:「電燈怎麼會亮?留聲機怎麼會響?這都是科學發明的結果。」先生的引導為汪爾康幼小的心靈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他憧憬著自己將來也能成為有發明、能創造的科學家。

  憑著天賦和刻苦,汪爾康在未滿16歲時一舉考入上海滬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在校期間,黃浦江畔旖旎的校園風光和多彩的校園活動從未讓汪爾康多停留一秒,他惜時如金,把時光全部用在了學習上。

  1952年大學畢業後,在很多同學都留在南方的大趨勢下,年僅19歲的汪爾康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毅然來到條件艱苦、滿目瘡痍的東北,來到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從此踏上60多年的科研之路。

  一生與化學結緣 

  新中國成立後,汪爾康赴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極譜研究所留學,師從著名分析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海洛夫斯基教授,主攻當時新興的、中國科技界少有人問津的極譜學。

  在布拉格,汪爾康僅用三年時間便取得了常人要四五年才能拿到的副博士(哲學博士)學位。

  留學期間,他首次提出「陰離子促使汞電極氧化產生出極譜氧化波的普遍規律」和「與汞形成配合物和形成汞鹽膜」的理論。海洛夫斯基在與我國極譜學先導韓祖康教授的通信中,多次稱讚汪爾康聰明、刻苦、成績優秀。這位著名的老科學家滿懷深情地預言:中國的科學事業將在新一代手中前途無量。

  1959年,汪爾康以獲得副博士學位的榮譽,結束了在國外的學習生活,婉言謝絕了導師的再三挽留,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

  歸國後,汪爾康把目光聚焦在電分析儀器的研發上。20世紀70年代中期,他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大型脈衝極譜儀,其分析靈敏度和穩定性均達當時國際的領先水平。80年代後又首創多功能新極譜儀,並獲得國家新產品金龍獎。他先後研製成功經典極譜儀、各類示波極譜儀、方波極譜儀、示波/方波極譜儀、脈衝極譜儀、循環伏安儀、電位溶出伏安儀、四電極系統循環伏安儀、線性電流掃描伏安儀和水質檢測儀等。

  針對我國環境保護監測以及人民健康、生命科學等諸多領域中的重大分析問題,從上世紀末,汪爾康就開展了「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儀」的研發。他創新性地將毛細管電泳的分離技術與電化學發光檢測技術相結合,在此基礎上,成功地將毛細管電泳分離和電化學發光檢測各自特點集為一體,研製出國際首創、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儀」。

  甘當「鋪路石」 

  多年的潛心研究,使汪爾康在國際科學界頗有盛譽。他先後被美國休斯頓大學、法國第戎大學、日本京都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日本山梨大學聘為客座教授。

  幾十年來,汪爾康為培養年輕科技人才傾注了滿腔心血。他甘作「人梯」「鋪路石」,不管科研任務有多重,總是要擠出時間,編寫教材,親自講授。

  至今,汪爾康已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150多名,博士後13名。學生中有5人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等獎,3人的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人獲中科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他本人也多次被評為中科院優秀導師。

  生活中的汪爾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勤儉長者。

  採訪時,《中國科學報》記者無意中看到老先生的外套,在手肘和袖口處有兩個磨漏的小洞。在閃亮的科研光環之外,老先生人格的魅力也讓人深深為之折服。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6-17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常印佛:野外走出的地質學家
    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重視野外工作的理念伴隨常印佛一生,即便當選為院士後,只要有機會他仍親自到野外,放大鏡隨身必帶,每到一地都會用它仔細端詳巖石。他把野外當作課堂和實驗室,從那裡發現真正的問題,也從那裡捕捉解決問題的線索。  如今雖已年登耄耋,但常印佛依然在為揭開地下秘密搜尋寶藏而不遺餘力地發出光和熱。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醫學所與華大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中國...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醫學所與華大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1-01-04 中國科學報 趙魯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報】「相信一定可以取得更多成果」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告訴《中國科學報》。後續,國家天文臺將做好月球樣品的存儲、製備和處理,組織開展系統性分析研究工作,不斷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  0.5到1731  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重1731克。
  • 【中國科學報】科技創新點亮鴨綠江畔
    林玉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真正繪製出「搭建合作平臺、引進人才團隊、轉移轉化成果、創造綜合效益」的完整合作路線圖。  來到丹東後,林玉英的「第一仗」便落在了如何聚集高端人才上,「因為凝聚起高端人才隊伍是開展院地合作的重要基礎。」丹東中心希望中科院學科領域和院士專家的特長能夠與丹東市企業的需求對接上。
  • 【中國科學報】《分子植物》:不止「雙十二」
    於峰告訴《中國科學報》。  2019年SCI影響因子達12.084、最新5年影響因子為12.744,在植物科學領域研究類期刊中穩居第二、連續9年在亞洲同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一,《分子植物》是如何成為我國主辦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植物科學領域頂尖期刊之一的?
  • 【中國科學報】篳路藍縷 玉汝於成
    從1995年4月我作為引進人才加盟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迄今已有24年。2015年7月我調到復旦大學,2017年6月又被調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但現在我仍然兼任化物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一職,可以說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化物所。  在這個深深熱愛著的研究所,我度過了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黃金時光,也是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
  • 【中國科學報】植物激素的全新信號轉導之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團隊,在獨腳金內酯信號轉導機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團隊系統鑑定了擬南芥獨腳金內酯早期響應基因,並闡明相關分子機制和發育過程,揭示了一種全新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中國科學報】《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
    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JIPB主編種康的回答簡潔而肯定:「要發展成為一個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必定要走向國際化,更好地為科學研究服務。」  創刊於1952年的《植物學報》,在近70年的發展歷程中,雖頗多磨礪,甚至曾一度停刊,但國際化是其不變的信念。
  • 【中國科學報】「16合1」酵母菌背後的那些事兒
    競爭的另一方,是著名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Boeke和他的強大團隊。  回顧這段歷程,覃重軍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這並非一場時間上的賽跑,而是一次觀念上的交鋒。」  釀酒酵母菌是最簡單的真核模式生物之一,具有16條染色體。中美兩國的科學家都希望挑戰最大限度的酵母菌染色體融合。最後,Boeke團隊獲得了具有2條染色體的酵母菌,而中國學者把全部16條染色體融合成了一條。
  • 【中國科學報】「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將啟動
    本次會議明確了該計劃的推進路徑,宣布了中國工作組的成立,並就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思路和舉措進行研討。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共同發起,將使用最接近人類的非人靈長類等動物模型,在單細胞解析度上繪製具有神經元類型特異性的全腦聯結圖譜,力爭在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的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繪製。
  • 盤點:中國藥科大學80年來走出的9位院士
    中國藥科大學迎來建校80周年。據介紹,藥大有「藥界黃埔」之稱,80年裡共走出了9位院士     始建於1936年的中國藥科大學,其前身為中國最早獨立設置的國立藥學專科學校(本科四年制)。歷經80年發展,已成為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 【中國科學報】細胞焦亡新機制增強腫瘤治療可能性
    4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課題組在《科學》發表文章,報告了細胞毒性淋巴細胞中的絲氨酸蛋白酶(GZMA)可以經穿孔素進入靶細胞,通過水解Gasdermin B(GSDMB)蛋白Lys229/Lys244位點誘導靶細胞發生焦亡。
  • 【中國科學報】助力「中國牌」晶態材料再攀高峰
    可以說,非線性光學晶體原創研究領先了歐美等發達國家數十年,而中國在該領域的持續創新並未停止。  2009年起,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洪茂椿等多位專家的倡導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功能導向晶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可控制備」啟動。
  • 【中國科學報】百鍊「槍桿」戰病毒
    圖7.微生物所與亞寶藥業就「抗新冠病毒抗體技術」籤訂合作協議  圖片均由病原室供圖  5月中旬的一天,晚9時許,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步履匆匆地走進位於北京奧運村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嚴景華告訴《中國科學報》,在此次疫苗、抗體研發之初,課題組就利用此前建立的合作關係,邀請企業參與。「否則,實驗室做的東西沒辦法快速轉化成產品。」
  • 【中國科學報】「人機大戰」背後的冷思考
    3月14日,中科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徐宗本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為我們「冷靜」揭秘「人機大戰」的神秘面紗。  「大數據」的勝利  「人機對決實際上是一個人與歷史的對決,也是一個人與群體的對決,一個生物人與『人與機器混合生物』之間的對決。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獲刑十年!
    2020年12月8日,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及同案張磊貪汙上訴一案進行二審公開開庭審理並當庭宣判。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認定,自2008年7月至2012年2月,被告人李寧利用所擔任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李寧課題組負責人以及負責管理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經費的職務便利,夥同被告人張磊採取侵吞、虛開發票、虛列勞務支出等手段,貪汙課題科研經費共計人民幣3410萬餘元,其中貪汙課題組其他成員名下的課題經費人民幣
  • 【中國科學報】植物工廠的「光」輝歲月
    如今,植物工廠的發展印證了李紹華三年前的預測:多個萬平廠房拔地而起,蔬菜瓜果琳琅滿目,藥用植物優質量產,走出國門亮出植物工廠的「中國名片」……  李紹華是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植物所)研究員,同時也是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生物)光生物產業研究院院長。
  • 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投身地質勘探 踏遍青藏高原
    此後,多吉又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的指導合作下,一起完成了西藏主要熱田含銫矽華地質調查、銫矽華礦床形成地質條件研究項目,為在西藏首次發現具有巨大資源潛力的新型銫矽華礦床和我國高溫地熱流體地球化學研究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奠定了基礎。
  • 【中國科學報】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中國科學院
    為建立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樊雋軒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沈樹忠領導的團隊收集並遴選出3112個地層剖面,以及11268個海洋化石物種的26萬條化石數據。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團隊自主開發了新算法,重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約為2.6萬年,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左右。
  • 中國考古學「走出去」 探知人類文明奧秘——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
    從「請進來」到「走出去」《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介紹一下中國考古學「走出去」戰略實施的學術史背景。王巍: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化,經歷了從「請進來」到「走出去」的發展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化歷程是如何從「請進來」發展到「走出去」的?王巍:隨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考古學家意識到了解世界考古學發展的重要性,開始注重研究古代中國與其他區域古代文化的交流。王仲殊、烏恩嶽斯圖、林沄等考古學家致力於古代中國與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和歐亞草原的文化交流,並取得了具有獨創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