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細胞焦亡新機制增強腫瘤治療可能性

2020-12-23 中國科學院

  4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課題組在《科學》發表文章,報告了細胞毒性淋巴細胞中的絲氨酸蛋白酶(GZMA)可以經穿孔素進入靶細胞,通過水解Gasdermin B(GSDMB)蛋白Lys229/Lys244位點誘導靶細胞發生焦亡。研究人員表示,GSDMB存在組織特異性表達,並在消化系統上皮細胞源腫瘤細胞中呈高表達,而通過GSDMB誘導焦亡將增強抗腫瘤免疫,成為腫瘤治療潛在靶點。

  研究人員最先關注的是淋巴細胞引起的細胞死亡是否具有焦亡特性。他們發現表達GSDMB的細胞較對照組呈現明顯的焦亡特性。這種焦亡不受顆粒酶抑制劑的抑制,但在培養基中添加Ca2+粒子螯合劑(抑制穿孔素過程)和顆粒酶抑制劑可以抑制這種死亡。免疫印跡也證實GSDMB被水解為兩個片段。

  一系列敲低實驗和內源實驗等證實這種細胞死亡類型的具體過程:GZMA經NK細胞釋放的穿孔素進入靶細胞,通過水解靶細胞中GSDMB分子引起焦亡。這種過程極為特異:在顆粒酶中只有GZMA具有激活焦亡功能,而Gasdermin蛋白家族中也只有GSDMB可被GZMA水解。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改寫了焦亡只能經半胱天冬酶(Caspase)活化的定論,首次發現Gasdermin可在非天冬氨酸位點經GZMA水解執行打孔功能,並將經細胞毒性淋巴細胞誘導的細胞死亡認證為焦亡。

  數據分析發現,膀胱癌、皮膚黑色素瘤和腎透明細胞癌中GSDMB高表達患者預後較好。

  後經細胞實驗證實,通過拮抗PD-1功能活化T細胞可增強其細胞毒性功能,誘導腫瘤細胞發生GSDMB介導的焦亡,而這種焦亡也進一步通過炎症特性激活了加強版的T細胞免疫。研究人員表示,這一部分工作增強了焦亡在腫瘤治療中的可能性。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7548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4-20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新研究揭示細胞毒性淋巴細胞誘導細胞焦亡機制—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表示,GSDMB存在組織特異性表達,並在消化系統上皮細胞源腫瘤細胞中呈高表達,而通過GSDMB誘導焦亡將增強抗腫瘤免疫,將成為這些腫瘤治療潛在靶點。 細胞焦亡是由Gasdermin蛋白介導的細胞程序性壞死,其特徵為依賴於半胱天冬酶(Caspase),並伴有大量促炎症因子的釋放。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在靶細胞中引發細胞焦亡...
    歷史上,細胞焦亡曾被認為是caspase-1介導的單核細胞死亡,並伴有IL-1β和IL-18分泌。近期的研究已表明小鼠caspase-11以及它的人類同源蛋白caspase-4和caspase-5也可在脂多糖的直接激活下誘導細胞焦亡。此外,gasdermin D(GSDMD)已被發現是作用於caspase-1和caspase-11/4/5下遊的細胞焦亡執行分子。
  • 邵峰團隊發現觸發細胞焦亡的新途徑
    邵峰團隊發現觸發細胞焦亡的新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8 14:29:59 近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團隊發現,細胞毒性淋巴細胞來源的顆粒酶A切割GSDMB從而觸發靶細胞焦亡。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院士課題組發現抗腫瘤免疫的新機制
    關於細胞焦亡的研究進展極大的更新了我們對細胞死亡類型的理解,尤其是那些因時代和技術局限造成的錯誤認知。例如,在腫瘤治療中,我們對化療引起的正常組織損傷往往理解為凋亡,而這實際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GSDME活化產生的焦亡。
  • 研究發現新的細胞焦亡途徑
    研究發現新的細胞焦亡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4 15:45:37 中國藥科大學郝海平和曹麗娟團隊合作揭示Apaf-1體感知線粒體通透性轉變機制。
  • 範先群團隊揭示脈絡膜黑色素瘤中癌增強子構象異常致癌新機制
    還揭示了CTCF-EP300指導的染色質重塑觸發了癌基因轉錄和腫瘤發生。該研究揭示了脈絡膜黑色素瘤中癌增強子構象異常致癌新機制,對染色體異常構象在腫瘤發生中的功能及轉錄調控機理有了全新的認識,還表明靶向糾正異常染色體相互作用在腫瘤治療中有效,可作為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法。
  • NK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方向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解除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之間的免疫負調控,提高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細胞毒性(免疫負調控抑制),使腫瘤殺傷單抗藥物的腫瘤殺傷作用更能發揮威力。在這些治療方案中,都以T細胞免疫為核心。雖然細胞毒性T細胞的腫瘤殺傷作用具有一定的特異性,然而極優而劣。因為細胞毒性T細胞的特異性,來源於被殺傷細胞的MHC-I型抗原遞呈。
  • 同期兩篇Cancer Cell:傅陽心/李國民揭示dMMR腫瘤免疫治療新機制
    MLH1基因從而促使核酸外切酶ExoI介導產生了胞質DNA,激活腫瘤細胞自身的cGAS-STING通路,增強了T細胞的腫瘤浸潤,從而有助於PD-1抗體的抗腫瘤效果;而受損的cGAS-STING通路會導致免疫治療的不響應。
  • CAR-T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 腫瘤;CAR-T;嵌合性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治療自1985年以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就把腫瘤的生物治療列為腫瘤綜合治療第四大模式。2000年舉行的國際腫瘤生物基因治療年會也指出:「生物治療是目前知道的唯一有望完全消滅癌細胞的治療手段,21世紀是腫瘤生物治療的世紀」。
  • 【在行動】重慶市腫瘤研究所: 讓免疫治療精準殺死腫瘤細胞
    重慶市腫瘤研究所腫瘤精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錢程教授給出的答案是:免疫療法。12月9日,他向重慶日報記者講述了他和團隊研究腫瘤免疫療法背後的故事。2003年,美國《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療法作為當年六大科學領域值得關注的內容之一。而錢程對腫瘤免疫療法的研究,早在11年前就開始了。1992年,錢程在國外攻讀博士,研究方向是當時大熱的腫瘤靶向治療。
  • 【中國科學報】自然殺傷細胞因何「倒戈」
    自然殺傷細胞維持胚胎免疫耐受示意圖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教授魏海明、田志剛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相關研究不久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在妊娠過程中,母—胎界面存在大量與眾不同的自然殺傷細胞,天然殺傷能力很低,但可以產生伽馬乾擾素,抑制由於胚胎基因不合而產生的炎症細胞,使母體對胎兒並不產生排斥反應。如果母體同時遭遇病毒等病原體感染,會產生大量炎症細胞,導致自然殺傷細胞失去抑制能力,甚至顯出殺傷力,最終導致胚胎丟失或流產。該研究1月15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楊林:CAR-NK細胞療法,有望開啟下一代腫瘤細胞治療
    具體來說,研究者們從捐贈的臍帶血中分離出NK細胞,經過逆轉錄病毒載體轉導相關基因使NK細胞表達理想的嵌合抗原受體(CAR),用以識別癌症特異性抗原(在該研究中為CD19)。該研究中使用的NK細胞經過改造還能夠表達用於增強NK細胞在體內擴增和存活的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5和一種起安全開關作用的酶—— 可誘導型caspase 9。
  • 血液腫瘤治療界的「天團」——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物
    血液腫瘤治療界的「天團」——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物 2020-12-10 1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癌症治療的新起點
    癌症治療中,或是直接靶向殺死腫瘤細胞,或是通過激發免疫反應間接殺死腫瘤,兩者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那麼,是否存在一個將殺傷腫瘤細胞與激發免疫反應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呢?絲氨酸蛋白酶是一類蛋白質裂解酶,在多種生理過程如凝血、細胞凋亡和炎症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肝臟腫瘤如何逃脫自然殺傷細胞的「捕殺」?
    它可以直接識別和攻擊腫瘤細胞,還能間接通過分泌活性因子促進機體其他類型的免疫細胞抗擊腫瘤細胞。因此,NK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價值已得到廣泛認可。 但是,仍然有一些腫瘤細胞能夠逃避機體NK細胞的攻擊,逐步發生發展,侵襲轉移,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其機理有待進一步探討。
  • 【中國科學報】長春應化所發現多功能診療納米顆粒
    【中國科學報】長春應化所發現多功能診療納米顆粒 2018-11-26 中國科學報 沈春蕾 于洋 【字體:大 中 小】
  • 【ACS子刊】信號增強34倍!吳再生團隊開發高靈敏循環腫瘤細胞CTCs...
    腫瘤轉移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可以幫助醫生在早期發現和治療轉移灶,從而增加生存機會。CTC是由腫瘤原發灶或轉移灶脫落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的腫瘤細胞。CTC檢測通過捕捉檢測外周血中存在的CTC水平,監測CTC類型和數量變化的趨勢,以便實時監測腫瘤動態、評估治療效果,實現實時個體治療。
  • 【中國科學報】我國首個合成免疫學主題論壇深圳舉辦
    論壇圍繞合成免疫學主題,探討了腫瘤免疫治療、合成細菌療法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未來發展方向。  據了解,合成免疫學將合成技術與免疫技術交叉融合,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新方向。作為國內首次以合成免疫學為主題的學術會議,本次論壇旨在為領域內專家提供交流平臺,探討如何做好合成和免疫的交叉結合,如何用合成免疫學基礎理論指導合成生物系統的理性設計等關鍵問題,為推動國內合成免疫學的發展出謀劃策。
  • 廣東腫瘤專家:細胞治療違反醫學倫理學
    吳一龍強調,肺癌治療前,「要唱三部曲」:病理診斷、肺癌分期、基因檢測。病理診斷,通過手術、活檢、穿刺等方法,診斷病灶是否癌、是小細胞癌還是非小細胞癌。肺癌分期,採用PET/CT作為檢查方式,判斷肺癌的嚴重程度,並且可以很好地定位肺癌的灶點,有沒有癌轉移。非醫學人員,只需知道分期是屬於原發性,有沒有淋巴結轉移,或者遠處轉移,就可以了。
  • 腫瘤、癌症的預防比腫瘤治療更重要!
    但一旦確診,往往已經是中晚期,治療時間僅2年左右,人可能就沒有了。這也說明了癌症猛於虎的殘酷事實。然而,癌症雖然可怕,但中國居民的腦子裡根本就沒有預防腫瘤這個概念。只有到了確診患癌的時候,才急於求醫治療。但由於癌症現有治療手段的局限性,決定了癌症治療的難度。 腫瘤離我們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