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在靶細胞中引發細胞焦亡...

2020-12-23 生物谷

2020年5月2日訊/

生物谷

BIOON/---細胞毒性淋巴細胞,主要是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和自然殺傷細胞(NK),是殺死受到病毒感染的細胞或發生癌變的細胞或組織移植物的主要效應細胞。這種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於FAS死亡受體途徑或更常見的顆粒胞吐途徑的下遊。顆粒胞吐途徑依賴於穿孔素(perforin)來遞送稱為顆粒酶(granzyme)的絲氨酸蛋白酶到靶細胞中。理解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如何利用這兩種途徑來殺死靶細胞是

免疫學

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特別是考慮到CTL在癌症免疫療法中的關鍵作用。從1990年代開始的大量研究給出了一個主要的觀點:FAS途徑和穿孔素/顆粒酶途徑誘導靶

細胞凋亡

。然而,這些早期的研究是在細胞凋亡被認為是唯一的或主要的程序性細胞死亡形式的時候開展的。確定細胞凋亡的測定方法並不特別準確,而且是在體外針對有限類型的靶細胞進行的。確實,已有零星的報告指出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可誘導非凋亡性細胞死亡。比如,當遭受NK細胞靶向攻擊時,K562和CHP134細胞會經歷壞死,Jurkat細胞表現出混合的細胞死亡形式。在某些環境下,CTL也會誘導非凋亡性細胞死亡。因此,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可能是環境依賴性的。

顆粒酶家族在人類中包括5個成員:顆粒酶A(GZMA)、顆粒酶B(GZMB)、顆粒酶H(GZMH)、顆粒酶K(GZMK)和顆粒酶M(GZMM),而在小鼠中包括11個成員,每個成員都具有它自己的底物特異性。人們對顆粒酶的研究已有30多年了,主要的關注點是兩個大量存在的成員(GZMA和GZMB)及其在殺死癌細胞中的作用。GZMB被認為通過切割caspase-3或caspase-3底物來誘導靶細胞凋亡。GZMB的作用並不那麼明確。利用裝載穿孔素的GZMA進行的體外研究已鑑定出單鏈DNA損傷和線粒體電子傳遞鏈中的多種底物。這導致人們提出一種複雜的不依賴於caspase的細胞凋亡途徑,該途徑的作用機理是未知的。已知的GZMA切割活性對CTL和NK細胞介導的殺傷作用作出的貢獻尚未確定。再者,GZMA敲除小鼠在細胞凋亡上不存在明顯的缺陷,而且小鼠GZMA可誘導呈現扭動形態(writhing morphology)的非凋亡性細胞死亡。因此,GZMA的真實功能和作用機制仍然不明確,這可能是因為缺乏足夠相關的實驗系統。

作為一種促炎性細胞死亡形式,細胞焦亡是先天免疫中的一種至關重要的效應機制。歷史上,細胞焦亡曾被認為是caspase-1介導的單核細胞死亡,並伴有IL-1β和IL-18分泌。近期的研究已表明小鼠caspase-11以及它的人類同源蛋白caspase-4和caspase-5也可在脂多糖的直接激活下誘導細胞焦亡。此外,gasdermin D(GSDMD)已被發現是作用於caspase-1和caspase-11/4/5下遊的細胞焦亡執行分子。因此,細胞焦亡如今被重新定義為gasdermin介導的程序性壞死(也稱為壞死性凋亡)。

GSDMD攜帶著一個N端穿孔結構域和一個C端抑制性結構域。caspase-1或caspase-11/4/5對GSDMD的結構域間切割(inter-domain cleavage)允許這個N端結構域結合膜磷脂並發生寡聚體化從而在質膜上形成一個較大的大約18nm的孔。作為對細胞焦亡的重新定義的支持,四種其他的gasdermin(GSDMA、GSDMB、GSDMC和GSDME)都具有自我抑制的穿孔結構域,但沒有caspase-1/11切割位點。作為另一種得到很好描述的gasdermin,GSDME被caspase-3切割和激活,其方式類似於GSDMD被caspase-1/11切割和激活。GSDME表達可在僅大約10%的癌細胞中明顯地檢測到。GSDME可將caspase-3介導的細胞死亡從細胞凋亡切換到細胞焦亡,從而使得癌細胞對殺傷試劑更加敏感。這些結果支持早期提出的一個觀點:GSDME可能作為一種

腫瘤

抑制蛋白發揮作用。除了GSDMD和GSDME之外,gasdermin蛋白家族其他成員的激活機制是未知的。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z7548。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國家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報導NK細胞和CTL通過細胞焦亡途徑殺死GSDMB陽性細胞。這種殺死作用源自於淋巴細胞產生的GZMA對GSDMB進行結構域間切割,從而激活GSDMB的穿孔活性。幹擾素γ(IFN-γ)上調GSDMB表達,並促進細胞焦亡。此外,GSDMB在某些組織---特別是消化道上皮及其衍生性腫瘤---中高度表達。將可被GZMA切割的GSDMB導入小鼠癌細胞可促進小鼠中的腫瘤清除。這些結果確定gasdermin介導的細胞焦亡是一種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殺傷機制,這可能增強抗

腫瘤

免疫反應。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ranzyme A from cytotoxic lymphocytes cleaves GSDMB to trigger pyroptosis in target cells」。

細胞焦亡的促炎性質提示著這種類型的淋巴細胞殺傷作用是免疫原性的,可提高免疫反應。GSDMB在多種健康組織(特別是消化道系統)中的存在表明除了癌症之外,這種GZMA-GSDMB軸可能也在對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反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GZMA在體外表現出較低的細胞毒性,但是在體外表現出較大的促炎性。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似乎可以通過這項研究中的發現---GZMA介導的細胞焦亡殺傷作用需要GSDMB,但是GSDMB並不在之前用於研究GZMA的細胞中表達---來加以很好的解釋。再者,IFN-γ可轉錄啟動GSDMB表達也支持了GSDMB在細胞毒性淋巴細胞介導的殺傷作用中發揮的功能。這就對人們在理解IFN-γ在 針對

腫瘤

等疾病的免疫反應中所發揮的多種作用提供了新的見解。

重要的是,這項研究發現GSDMB作用於顆粒酶下遊,這突顯了諸如caspase之類的蛋白裂解酶以及顆粒酶本質上並不是細胞死亡執行蛋白(cell death executor protein)。相反,這些酶切割包括gasdermin在內的多種下遊底物,這接著可以啟動特定的細胞死亡程序。表達多種死亡執行分子的靶細胞可能對相同的蛋白裂解活性(比如顆粒酶的蛋白裂解活性)作出不同的反應。這提示著不同的靶細胞,即便當它們被相同類型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類似地識別時,也可能經歷不同類型的細胞死亡。因此,在未來對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的研究應當更多地關注靶細胞內的死亡執行相關事件,而不是細胞表面分子,比如PD-1。(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Zhiwei Zhou et al. Granzyme A from cytotoxic lymphocytes cleaves GSDMB to trigger pyroptosis in target cells.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z7548.

相關焦點

  • 新研究揭示細胞毒性淋巴細胞誘導細胞焦亡機制—新聞—科學網
    細胞焦亡是機體一種重要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抗擊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 4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課題組在《科學》發表文章,報告了細胞毒性淋巴細胞中的絲氨酸蛋白酶可以經穿孔素進入靶細胞,通過水解Gasdermin B(GSDMB)蛋白Lys229/Lys244位點誘導靶細胞發生焦亡。
  • 邵峰團隊發現觸發細胞焦亡的新途徑
    邵峰團隊發現觸發細胞焦亡的新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8 14:29:59 近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團隊發現,細胞毒性淋巴細胞來源的顆粒酶A切割GSDMB從而觸發靶細胞焦亡。
  • 【中國科學報】細胞焦亡新機制增強腫瘤治療可能性
    4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課題組在《科學》發表文章,報告了細胞毒性淋巴細胞中的絲氨酸蛋白酶(GZMA)可以經穿孔素進入靶細胞,通過水解Gasdermin B(GSDMB)蛋白Lys229/Lys244位點誘導靶細胞發生焦亡。
  • 科學家首次發現:特殊T細胞會用「超級炸彈」轟炸靶細胞,從而殺死...
    它們破壞了受感染和患癌的細胞,而最新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又揭示了有關其工作方式的新細節——這些細胞,竟然會用裝有致命化學物質的蛋白質「炸彈」(bombs)轟炸它們的靶標。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的免疫學家戴維·馬索普斯特(David Masopust)等人已經破解了細胞毒性T細胞(CTL)殺傷靶細胞的詳細過程。
  • 《Science》揭示人體免疫新細節:殺傷性T細胞的蛋白質「炸彈」
    當人體遇到外敵入侵時,先天性免疫細胞首當其衝,它們會迅速作出殺敵反應。如果出師不利,作為人體免疫最後一道防線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殺傷性T細胞,CTL)會被召集,它們憑藉多種生物學功能去殺死感染的細胞和癌細胞。這一過程已被我們所熟知。
  • 研究發現新的細胞焦亡途徑
    研究發現新的細胞焦亡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4 15:45:37 中國藥科大學郝海平和曹麗娟團隊合作揭示Apaf-1體感知線粒體通透性轉變機制。
  • NK細胞:我殺死癌症的時候,連我自己都害怕!|NK細胞|靶細胞|癌症|...
    NK細胞又稱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細胞),是機體內重要的免疫細胞,NK細胞形態上屬於大顆粒淋巴細胞,來源於骨髓,是除T細胞、B細胞之外的第三大類淋巴細胞,約佔血液中所有免疫細胞(白細胞數量)的15%,屬於天然免疫系統的核心細胞,主要分布於外周血、肝臟和脾臟,在人體內NK細胞主要特徵為CD3-CD56+淋巴細胞群
  • 靶細胞裂解死亡為何屬於細胞凋亡?
    Tc的效應過程包括:效-靶細胞結合。在外周淋巴組織增殖、分化的Tc,在趨化因子的作用下向感染灶或腫瘤部位聚集。Tc識別並與相應靶細胞結合,在細胞接觸部位形成緊密、狹小的空間,使Tc選擇性作用於靶細胞;Tc的極化。Tc結合靶細胞後,Tc內某些細胞器極化,細胞器重新定向,從而保證Tc分泌的效應分子有效作用於所接觸的靶細胞;致死性攻擊。
  • NK細胞聯合療法,肺癌哪裡跑?|NK細胞|肺癌|聯合|腫瘤|-健康界
    NK細胞通過對靶細胞的識別、結合併形成免疫突觸,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啟動細胞死亡程序。它們與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共有的一種殺傷機制涉及腫瘤壞死因子相關的死亡配體((tumor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induced ligand,TRAIL))或激活受體後的Fas-Fas-ligand相互作用激活凋亡通路。
  • Science:當感受到擠壓時,細胞核會引導細胞逃離擁擠的空間
    2020年10月20訊/生物谷BIOON/---嚴重變形的威脅會引發一種快速的逃生反射,從而使得細胞從狹小的空間或擁擠的組織中移開並擠出。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巴塞隆納科技研究所、龐培法布拉大學和上奧地利應用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將細胞擠壓到它的細胞核開始伸展的程度,會引發運動蛋白的激活,進而改變細胞的細胞骨架,使得它能夠逃離擁擠的環境。
  • NK細胞,人體強大的抗癌前鋒!
    主要有三支大軍: 1.核心軍團:淋巴細胞 T淋巴細胞:胸腺依賴性淋巴細胞,是血液和再循環中的主要淋巴細胞。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殺傷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較大的病原體(如真菌和寄生蟲)等。 NK細胞在體內遊走一周,只需要6分鐘。一天24小時,NK細胞可以循環240圈。NK細胞一旦發現癌細胞、細菌、 病毒的蹤跡,即可在5分鐘內將癌細胞、 細菌、病毒殲滅, 高效密集的保衛我們的身體不受侵害。
  • 科學家研製超級「NK細胞」,更強的活性,抵禦外來細胞
    自然殺傷人員(NK)細胞淋巴細胞與T細胞和B細胞是同一家族中的淋巴細胞,是先天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它們在人體全身循環,並且是第一批對外來細胞或入侵者的存在作出快速反應的免疫細胞,其中最顯著的是病毒和癌症的早期跡象。重要的是,不同於T、B細胞,NK細胞是一類無需預先致敏就能非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淋巴細胞。
  • 科學家揭示人組織遷移CD8+ T細胞的特徵
    科學家揭示人組織遷移CD8+ T細胞的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14:43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Michael R.
  • 2020年5月29日Science期刊精華
    3.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在靶細胞中引發細胞焦亡機制doi:10.1126/science.aaz7548; doi:10.1126/science.abc2502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國家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報導NK細胞和CTL通過細胞焦亡途徑殺死GSDMB陽性細胞。
  • 年終盤點:CAR-T細胞重磅研究解讀
    7.Cell:研究揭示免疫療法引發神經毒性的原因doi:10.1016/j.cell.2020.08.022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在保護血腦屏障(BBB)的腦細胞中發現了CD19分子。眾所周知,CD19是CAR-T細胞免疫療法中的明星靶點,廣泛表達於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細胞表面。
  • Science Advances:揭示細胞「物流系統」分子機制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魏志毅課題組與餘聰課題組合作在在Science Advances上以「F-actin disassembly factor MICAL1 binding to Myosin Va mediates cargo unloading during cytokinesis」為題發表研究論文,揭示細胞內廣泛存在的分子馬達蛋白所介導的物質運輸的新機制
  • 北聯:擁有火眼金睛的NK細胞
    在正常狀況下,當炎症反響發作時,NK細胞、T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免疫細胞,以及表皮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外表會被誘導表達PD-L1蛋白。當這些細胞和被激活的T細胞觸摸時,PD-L1與T細胞外表的PD-1結合,從而按捺T細胞的免疫活性,防止過激的炎症反響對本身的傷害。
  • Science:重磅!揭示腎上腺素能嗜鉻細胞的一種新的細胞起源
    理解腎上腺髓質的細胞起源和在發育期間腎上腺髓質形成的生物學過程為自主神經系統中的嗜鉻細胞如何形成及其與自主神經系統中的其餘部分之間的關係提供機制上的新認識。這些研究人員發現腎上腺髓質中的嗜鉻細胞是由被稱作施旺細胞前體細胞(Schwann cell precursors)的外周神經膠質幹細胞(peripheral glia stem cells)產生的。遺傳細胞譜系追蹤揭示出大多數嗜鉻細胞起源自施旺細胞前體細胞,而且與此相一致的是,對施旺細胞前體細胞進行基因剔除會導致嗜鉻細胞顯著缺失。
  • NK細胞圖鑑
    其它一些研究顯示,NK細胞也存在於腸道、皮膚、膀胱、扁桃體、子宮、胸腺、腎臟、胰腺、脂肪組織,甚至小鼠大腦。 來源:Cell大多數NK細胞具有細胞毒性,它們產生含大量分子(在人類中包括穿孔蛋白、顆粒酶、顆粒溶素)的裂解顆粒,這些分子可誘導靶細胞死亡。
  • 公衛·科普 | 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的臨床意義
    T細胞主要表達CD3+,約佔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總數的60%~80%;B細胞主要表達CD19+,約佔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總數的15%~20%;自然殺傷細胞(NK)主要表達CD16+CD56+,約佔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總數的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