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與地獄間的墜落——《1917》一首悲鳴之歌

2020-12-22 解忠祥說娛樂

看完《1917》後只有這一個感受,沉重。在我看的那個場,燈光亮起時,久久無人起身離開。

焦土,屍體,泥潭,鮮血,它們在影片中真實的令人反胃。影片最後揭示的事實,同樣令人反胃。那種壓抑的情緒圍繞令人反胃,那燈光的恍惚令人反胃,那環境的烘託令人反胃。《1917》,反胃是因為真實。它的成功,便來源於這份真實。

在影片的最初,我們就被告知了結局:威爾和布萊克會找到麥肯錫上校,停止原計劃的進攻。就像一些遊戲故事,王子定會擊敗惡龍,公主一定被救出,從此幸福快樂的生活。幾乎從第一分鐘,我們便期待著這樣的結局發生:兩位下士受將軍委託,穿越德軍的無人區,將停止進攻的命令傳達給上校,拯救1600名英軍士兵的生命,布萊克也能救下在前線的哥哥。

德軍士兵,槍炮,歷史,還是編劇,不知道究竟是什麼,這劇情不允許被這樣書寫。我們觀眾對於最初便設立的,對於結局的期待,被一降再降。

當將軍命令威爾和布萊克前往前線,拯救1600名士兵的生命,我能預計的故事發展,是威爾與布萊克前往前線的路上會遭遇多少艱險阻撓。而我期待的結局,是前線部隊沒有踏入德軍的圈套,布萊克能與哥哥在戰場重聚。

劇本並沒有這樣寫。當布萊克不幸死去,原本結局中他與哥哥團聚的部分便消逝了。期待中剩下的,只有威爾及時趕到前線,及時阻止士兵們被德軍屠殺。

這同樣不是故事的結局。威爾遭到德軍追殺,沒能及時趕到前線,第一波士兵已經衝上去時,我們只能希望威爾能及時說服上校停止進攻,還有布萊克的哥哥不在第一波衝鋒的士兵中。

這是電影故事真實的結局。

面對戰爭這一慘絕人寰的絕對力量時,一個人的力量是如蜉蝣般微不足道,兩個人也一樣。歷經千幸萬苦,威爾與布萊克究竟改變了戰局多少?戰場上所發生的,有多少是靠著那所謂的運氣?其實慚愧,在兩人出發前往前線時,威爾內心的那份猶豫不決令我感到尷尬。也許我們都習慣於那些虛構的,隱含著毫無畏懼的英雄電影,卻沒能注意到作為人這一生命體最真實的恐懼:死亡。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這一點,對布萊克說過不想回家的威爾,有著兩個女兒與妻子,他有著完整的家庭。威爾完成了任務,疲憊的坐在樹下,拿出的,是女兒與妻子的照片。他或許害怕自己在戰爭中死去,妻子變成寡婦,女兒沒了父親。他或許擔憂經歷戰爭後,是否還能做個好丈夫,好爸爸。

在布萊克心裡,那一塊塊的獎章,是屬於自己與家庭的榮譽。而對於威爾而言,用他的話說便是「那只是一塊破金屬」罷了。「不想回去」,像是嘴硬,像是恐懼,像是害怕,而不是勇敢,對於戰爭的恐懼,最死亡的恐懼,而這其實是來源於他的家人。

慢慢了解故事,我才發現出發前布萊克看似勇敢的橫衝直撞,是魯莽。威爾的猶豫怯懦,其實是勇敢。威爾參加過其他戰疫,他親眼見過戰爭的殘忍。布萊克像個新兵,只想著肚子餓了。

戰爭中,不知有多少人是布萊克這樣,又有多少人是威爾這樣。戰爭,是無比殘酷。無論是《血戰鋼鋸嶺》,《狂怒》,還是《無恥混蛋》,《穿條紋睡衣的男孩》,《父輩的旗幟》還是《珍珠港》,都展示出比《1917》更為血腥或殘忍的戰爭場面。然而,只有《1917》點出了戰爭的本質。

「任何一方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才會是戰爭的終結」,麥肯錫上校說。這有多殘忍與真實,而看到電影結尾的我才真正認識威爾在出發前的「唯唯諾諾」,有多真實。

這段故事的主角,是大悲劇下的小人物。故事展現的悲劇,不只關於主角二人。地獄般的黑色焦土,燃燒著的小鎮如白晝般照亮。還有那位法國女人和她撿來的嬰兒,而我們甚至連她的名字都不知道。

戰爭的悲壯,每時每刻都在被渲染。在結尾處,達到了高潮。當威爾終於找到了前線的部隊,精神已經恍惚,精疲力盡。這時的畫面,是即將上前線的士兵們圍坐著聽另一位士兵唱歌。這首歌叫《Wayfaring stranger》,一首英國民謠。

這首歌,講述了一個來自異鄉的旅行者,孤獨穿越這個世界。他希望自己前往的這個世界,是光明的,是沒有危險與苦難。他唯一前進的方向,是家的方向。

這群士兵,沒有高昂的鬥志,只有對於祖國對家的思念。這些青年,也曾熱情高漲,認為自己在為祖國完成一件光輝榮耀的大事,直至到了戰場上。

這便是戰爭的虛偽,民族生存與榮耀將殺戮的殘忍緊緊包裹,密不透風。

當鏡頭平直的掃過那群士兵,面無表情,目光呆滯。只有沉重,寧靜。沒想到,戰爭的炮火與平靜的歌聲,距離竟然那麼近。

就如威爾在黑夜中跳下瀑布,看到的是青草樹木,河流中漂流的花瓣。地獄般燃燒的城鎮與槍林彈雨,僅僅只有幾十米之隔。一段墜落,竟是天堂與地獄。

戰爭,是反覆切割人類內心最強大也最脆弱的那部分;人性。威爾的手被鐵絲網刺破,又意外將手落進腐爛敗壞的屍體,推卡車時不小心埋進了淤泥裡。不知有多少人擔憂受傷的手會感染。這份擔心最終也沒有變成現實。

所以麥肯錫上校的那句話應該改為:「只要能堅持人性的光輝,那戰爭便早已結束。」

相關焦點

  • 天堂與地獄
    各種宗教都認為有天堂地獄的存在,佛教也肯定有天堂與地獄存在的事實。    一、天堂  佛教認為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分:  1.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二、地獄  地獄有十八種之分,也就是一般俗稱的十八地獄,即: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孤獨地獄、近邊地獄等十八個極苦的地方。  1.八熱地獄:指等活、黑繩、堆壓、叫喚、大叫喚、燒炙、大燒炙、無間(阿鼻)等八個炎熱的大地獄。
  • 黃永武:天堂與地獄
    劉寬一念之間的春風,創造了人間天堂;朱衝一念之間的肅殺,卻製造了人間地獄。這些人間的天堂與地獄,還只是自己和外人之間的,少相見也就淡忘了。最難處的是家庭間的不睦,親人之間恩怨糾纏,弄到戈矛相向,那真是步步荊棘、時時刀山,這就是自己製造的地獄;而如果懂得涵容寬厚,骨肉之間情深意重,全家熙熙然喜氣迎人,這就是觸手可及的天堂。
  • 「李健篇」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一生》
    從此歌單中便又多了一首。越聽這首歌,越是深深明了,為何「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你可曾聽說過雪山懸崖,曾讓人魂繞夢牽。傳說中有寶藏在上面,也藏著萬丈深淵。多少人為了他就此長眠。——李健《一念一生》人性貪婪,面對誘惑,卻也能戰勝恐懼。可惜這份勇氣,很多時候只是用喪失了一份理智來換取的。險峻之地,往往是寶藏之地,無數人將會為之探尋。
  • 身在「地獄」 心向光明——羅丹的《地獄之門》
    羅丹 《地獄之門》 蘇黎世市立美術館 鑄造於1947年第一次看到羅丹(1840 -1917)的《地獄之門》是三年前在瑞士蘇黎世的美術館裡。在看完展廳走到花園裡時,我和它不期而遇。1880年,他接到了一個為法國工藝美術館製作青銅之門的委託。但事實上這個美術館沒有建立起來。基布爾提《天堂之門》 15世紀 青銅鍍金 佛羅倫斯大教堂美術館那時的羅丹首先想到的就是基布爾提為佛羅倫斯大教堂洗禮堂創作的「黃金大門」《天堂之門》吧。
  • 佛說: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之間
    這裡是日行一善共修平臺,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開始今天的美好之旅。一念佛,一念魔;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天堂和地獄不在別處,只存在於我們的心中。當我們的心快樂的時候,就是極樂天堂;痛苦的時候,就是地獄。幾乎所有的文化中,都有對天堂和地獄的描述。行善之人便可進天堂,作惡之人就會下地獄。那麼天堂和地獄在哪裡呢?
  • 影評:《美夢成真》裡的天堂與地獄
    為何會看這部老電影,其實很偶然,看完《哈利波特》後的深夜,我突然想到了許茹芸的一首老歌《美夢成真》,印象中是一部電影主題曲,就這樣搜到了《美夢成真 What Dreams May Come》這部電影,主演是羅賓·威廉士 Robin Williams,一個演過很多電影的和藹大叔。
  • 無間地獄了解一下
    「無間道」這個名字因為一部電影家喻戶曉,但很少人清楚這個來自佛教的詞彙背後含義,它指向了一個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神秘境地:阿鼻地獄。佛教宇宙觀中,最苦、最黑暗的第十八層地獄。阿鼻地獄地獄是否真實存在,這種爭議曠日持久,至今沒有斷過,在可預見的將來似乎也不會出現共識性認知。
  • 「讀與賞」《蜘蛛之絲》: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只需一念,便是天堂轉身一念,竟是地獄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之間生活既非天堂更非地獄置於天堂地獄之間只在一念一念善意即是天堂一念惡意就是地獄善惡之念就在一瞬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獄天堂地獄到底是什麼樣子,且看國際版畫大師周東申先生如何用版畫描述的。
  • 看了這個故事就明白:天堂地獄就在一念間!
    善惡只在一念之間(圖片來源:鳳凰博客)佛教中有個故事,說一日佛祖閒坐於花園的井邊向下望去,看到無數生前作惡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惡而飽受地獄之火的煎熬。此時,一個江洋大盜透過地獄之火看到了慈悲的佛祖,立即向佛祖高聲呼救。佛祖以他睿智的目光看到此盜生前雖然殺人越貨,無惡不作,但是,有一次走路正要踩到一隻小蜘蛛時,卻突生惻隱之心,移開腳步使其得以存活,成了一生中罕見的善業。於是,佛祖決定用那小蜘蛛的力量來救他脫離苦海。一根蜘蛛絲從井口垂了下去,那大盜發現了,立即抓住遊絲向上爬去。
  • 一念之間,天堂地獄
    俗話說,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偏偏闖進來,難道眾生的世界真的有天堂地獄麼?你信不信呢?相信很多人是相信的,特別是信佛的人,其實正信的佛教,是完全相信天堂與地獄的存在的。其實不光佛教認可天堂地獄的存在,在細分的各種教派中,如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天主教、摩門教中,都是相信天堂地獄的存在的。這裡重點說佛教,佛教講求六道輪迴,天堂與地獄,也都在生死範圍的輪迴之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人人都曾去過天堂地獄,人人也都有過天堂地獄的經歷,只是不記得了而已。
  • 小遊戲《天堂還是地獄》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你定!
    小遊戲《天堂還是地獄》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你定! 最近有一款頗有創意的遊戲登陸STEAM青睞之光
  • 一念在天堂一念在地獄
    天堂和地獄是原本就不存在的,只是人們心裡的一種幻想。希望好善樂施的人會有好報,死後會上天堂的,也詛咒那是十惡不赦的壞人死後一定會下地獄。然而天堂是什麼樣子的呢?估計連耶穌也不知道,因為耶穌就是個傳說。地獄是什麼樣子的呢?不知道,因為沒有人告訴過我。既然天堂和地獄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樣子的,那我們就談談現實吧,談談你和我,談談人和人的關係,當然,錢也是必須要談的事情。
  • 「地獄之門」——羅丹的作品傳送門!
    政府還將位於巴黎大學街182號的兩間大理石倉庫,撥給了羅丹作為工作室使用。▲《青銅時代》羅丹受到義大利偉大詩人但丁的《神曲》和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詩歌的影響,決定把這件作品命名為《地獄之門》,目的是想把法國苦難的現實和人類悲慘的命運做一次藝術上的大盤點。
  • 廣東小龍鬥,一半天堂,一半地獄,爬山愛好者的必選之地
    實際上陽光所及之處熱乎乎的,沒走多遠就開始出汗了。一半天堂,一半地獄全程野路上山,經過一片又一片的密林,時而要鑽過矮竹林,還要當心被打臉。這裡的竹竿都很細,但每一根都很挺拔。地上覆蓋著厚厚的落葉,腳步走過,沙沙作響。
  • 霍金:天堂地獄真的存在地獄入口就在這!
    霍金:天堂地獄真的存在地獄入口就在這!天堂地獄存在嗎?連史蒂芬.霍金都這麼說,霍金稱地獄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就在地球上,在20世紀的時候,前蘇聯曾有人研究地獄的存在,花費了15年的時間終於找到了地獄之門的入口,當時研究人員都被震驚了,這是真的嗎?
  • 婚姻,你帶給女人的是「天堂」還是「地獄」?
    佛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所以,「天堂」與「地獄」只在人的內心裏面。婚姻,本是人類對於愛情最美好的詮釋,也是人類給於愛情最完美的歸屬,可就是這個最終的歸屬,卻成了很多女人一生都無法逃脫的惡夢,「天堂」與「地獄」有時真是一牆之隔。
  • 地獄歸來的天使,一首歌被翻唱30版本,失聰後唱出拯救千萬人的歌
    他被評為日本平成四大歌姬之一,天后級別的歌手,在他最巔峰的時候,一首《雪之花》引發世界轟動,全世界歌手公開發行的翻唱多達30多個版本。患上了對她歌唱生涯足以致命的疾病,而她僅僅用半年時間就重振旗鼓。即使把演出唱成了車禍現場,即使時常對自己感到懷疑,也未曾讓她放棄。
  • 《地獄神探》:註定在地獄和天堂邊緣遊走的孤獨男人!
    《地獄神探》的厲害之處,在於電影劇情啟用了一個全新的劇情架構——大天使加百利,為了重新喚起人類對於上帝的敬畏與尊敬,居然打起了和地獄新生代合作的主意。他收集一系列可以通過人間召喚地獄頂級惡魔的工具和條件,就為了給急於跨越當初父輩和天堂籤署的協議——天堂和地獄都不能直接插手人間的具體事務,只能夠間接誘惑和利用人間的規定,強行穿透人間與地獄的界限,前往人間控制人類,進一步與天堂宣戰!而在這個兩邊都焦灼於開戰的事態之下,康斯坦丁卻又要面對強於自己無數倍的力量,他必須在守護人間,還是幫助地獄之間做出選擇。
  • 《美赫主》訊息:超越天堂和地獄
    「借他人之足步入天堂實在比地獄折磨更糟。」1918至1921年間,烏思曼常到卡斯巴佩斯棕櫚酒店拜訪默文。不過,1922年,在巴巴遷離普納赴孟買之前,烏思曼改變了對巴巴的態度,復陷世俗羅網。並錯誤地認定,穆斯林不應當接受伊朗尼作古魯。拉姆玖返回大師之家後,對巴巴匯報了他與烏思曼的相遇。
  • 抖音我這一次偏離了航道任黑夜吞噬是什麼歌 墜落星空歌詞全文
    抖音我這一次偏離了航道任黑夜吞噬是什麼歌?墜落星空歌詞介紹?  墜落星空,這是最近在抖音上聽到的一首歌曲,是非常好聽的,很多人都喜歡聽。抖音我這一次偏離了航道任黑夜吞噬是什麼歌?墜落星空歌詞介紹?  抖音我這一次偏離了航道任黑夜吞噬是什麼歌:  這首歌曲的歌名叫做《墜落星空》,是小星星Aurora創作的一首歌曲,由小星星Aurora作詞、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曲。是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受到很多網友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