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185篇》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2020-12-18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185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十一)

悟學.十八子 20200415 亥-子

1412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文】子路問(什麼樣的人算是)完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廉潔,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文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完人了。」

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利能想到義,遇見危難能置個人性命於不顧,挺身而出,相隔很久不忘記過去的諾言,這樣也可以算是完人了。」

蔡元培行書論語

注釋:(1)臧武仲,即臧孫紇,也是魯國的貴族。他本是臧宣叔繼室所生幼子,宣叔廢長立幼,臧武仲即位後又參與季氏廢立,得罪了孟氏,遭到誣陷和圍攻,而在魯國國內無法立足,就逃奔到齊國避難。夫子稱讚他有智慧,主要基於兩點:

第一,他很清楚季氏雖然喜歡他但只會害他,孟莊子死後,必然給他帶來殺身之禍,有先見之明;

第二,他出逃以後,將自己被廢的兄長請回來繼承臧氏,又把自己的私人封地作為交換條件來請魯襄公答應這件事,處事很有謀略。

以上事跡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在傳文末尾,夫子評價說:「知之難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於魯國,抑有由也。作不順而施不恕也。《夏書》曰:『念茲在茲』,順事、恕施也。」

(2)孟公綽,也是魯國的貴族,以廉靜寡慾聞名。夫子稱其「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因為像他這種寡慾而少才的人,在趙、魏這樣的大國去做統籌、組織的工作會比較輕鬆,也足夠勝任,但是到小國去直接面對浩繁的事務,就怕他難以承受。

(3)卞莊子,魯國大夫,也是孟氏的貴族,名仲孫速。因其採邑在卞,故也稱卞莊子。卞莊刺虎,是近人熟知的典故,他勇武過人,傳說也很多。

卞莊刺虎

《新序卷第八·義勇第八》:「卞莊子好勇,養母,戰而三北,交遊非之,國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齊與魯戰,卞莊子請從。

見於魯將軍曰:「初與母處,是以三北。今母死,請塞責而神有所歸。」遂赴敵,獲一甲首而獻之,曰:「此塞一北。」

又入,獲一甲首而獻之,曰:「此塞再北。」又入,獲一甲首而獻之,曰:「此塞三北。」將軍曰:「毋沒爾家,宜止之,請為兄弟!」

莊子曰:「三北以養母也,是子道也。今士節小具而責塞矣。吾聞之,節士不以辱生。」遂返敵,殺十人而死。」

《荀子·大略》:「齊人慾伐魯,忌卞莊子,不敢過卞。」

(4)冉求,字子有,擅長於政務和理財,多才多藝,曾任季氏宰。(論語中有多篇談及)。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集解】馬曰:「思義,義然後取,不苟得也。」孔曰:「久要,舊約也。平生,猶少時。」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顏特進云:「見利思義,雖不及公綽之不欲,猶顧義也見危授命。雖不及卞莊子之勇。猶顧義不苟免也。」

有感:世有完人乎?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86篇……

相關焦點

  •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臧武仲(生卒年不詳),即臧孫紇,又稱臧孫、臧紇,魯國大夫,諡「武」,臧文仲之孫,臧宣叔之子。封邑在防。其事跡可見於《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於是魯多盜。
  • 見利思義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見利思義,見到有利可圖的事就想到道義。形容人無貪慾;廉潔自守。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反義詞有:見利忘義,見利思義是中性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形容廉潔自守。
  • 35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成人我們來到人世間來我們都是人,什麼叫成人呢!古人講的小孩子到一定年齡就成人了,這裡不是那個意思。這裡是成就人格。就是成人。做人的人格有淺有深,標準不是一個,淺的方面就是做個正人君子。講到深處就是聖人的成就。
  • 《悟學.第286篇》楚狂接輿
    《悟學.第286篇》論語. 微子第十八.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85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闢之,不得與之言。 【譯文】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麼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 《悟學.第268篇》色厲內荏
    《悟學.第268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2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 yú)之盜也與?」為人如此,猶小人之有盜心。穿,穿壁。窬,窬牆。」【唐以前古注】皇疏:「言其譬如小人為偷盜之時也。小人為盜,或穿人屋壁,或踰人垣牆,當此之時,外形恆欲進為取物,而心恆畏人,常懷退走之路,是形進心退,內外相乖,如色外矜正而心內柔佞者也。」
  • 《悟學.第146篇》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悟學.第146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210 亥-子1214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集解】王曰:「言為政之道,居之於身,無得解倦,行之於民,必以忠信。」
  • 《悟學.第138篇》不憂不懼,內省不疚
    《悟學.第138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09 亥-子124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孔子知道他弄錯了,告訴他不憂不懼是不容易的,要隨時反省自己,內心沒有欠缺的地方,沒有遺憾的地方,心裡非常安詳,等於俗話說的:「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鬼不驚。」內心光明磊落,沒有什麼可怕的,有如大光明的境界,那時一片清淨、祥和。孔子所講的不憂不懼是這個道理,並不是普通的不憂不懼。
  • 《悟學.第二十六篇》敏於事而慎於言!
    《悟學.第二十六篇》論語.學而第一.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107 亥時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說話謹慎,是為慎於言。慎言可使其守信合義。有道,是有道德而學有專長之人。君子所學如有疑問,則去請問有道德有專學的人,求其指正。朱子曰: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儘其所有餘也;然猶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則可謂好學矣。凡言道者,皆謂事物當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 《悟學.第129篇》升堂入室
    《悟學.第129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06 亥-子1113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但是,我們不要僅看作是孔子稱讚閔子騫的話,而把「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這八個字輕易放過,這也是我們要學的,當處大事的時候,不要亂說,要說就「言必有中」,像射箭打靶一樣,一箭出去就中紅心,說到要點上去。」1115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 《悟學.第102篇》吾不試,故藝
    《悟學.第102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322 亥-子97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南懷瑾解讀:孔子說:「吾不試,故藝。」
  • 《悟學.第152篇》先之勞之
    《悟學.第152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本篇綜述:皇疏:子路孔子弟子也。武為三千之標者也。所以次前者。邢疏:此篇論善人君子為邦教民、仁政孝弟、中行常德,皆治國修身之要,大意與前篇相類,且回也入室,由也升堂,故以為次也。131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譯文】子路問(如何治理)政務。
  • 《悟學.第261篇》生不逢時,賢主難覓
    《悟學.第261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5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唐以前古注】皇疏:「孔子答子路所以欲往之意也。徒,空也。
  • 《悟學.第157篇》其身正,不令而行
    《悟學.第157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周公、康叔既為兄弟【集解】包曰:「魯,周公之封。衛,康叔之封。周公、康叔既為兄弟,康叔睦於周公,其國之政亦如兄弟。」
  • 《悟學.第263篇》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悟學.第263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七)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7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譯文】佛肸(bìxī)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說:「從前我聽先生說過:『親自為非作歹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
  • 《悟學.第373篇》知者弗言.帛書老子.56
    《悟學.第373篇》帛書老子.56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6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封閉感官之口,關閉(思想上的)知欲之門,調和(你的)光芒,混同於塵俗中,消磨(你的)銳氣,消除(人世間的)糾紛(爭鬥),這就是『玄同』。所以,無法與他親近,也無法與他疏遠;無法使他得利,也無法使他受害;無法使他高貴,也無法使他低賤;所以他(得『道』者)被天下人所尊崇。」
  • 《悟學.第169篇》和而不同
    《悟學.第169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八)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和諧而不結黨,小人結黨而不和諧。」【集注】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尹氏曰:「君子尚義,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 《悟學.第162篇》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悟學.第162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3 亥-子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譯文】冉求退朝回來,孔子說:「為什麼回來得這麼晚呀?」冉求說:「有政事。」孔子說:「大概平常的事務吧?
  • 《悟學.第220篇》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悟學.第220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十七)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0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餘(太史公)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 《悟學.第374篇》以正治邦.帛書老子.57
    《悟學.第374篇》帛書老子.57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7章【原文】「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譯文】「用正道治理國家,用奇詭謀略治兵,用清靜無為的策略來掌握天下。我憑什麼知道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