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被唐詩捧紅的「名將」

2021-02-23 淘歷史

如果歷史這樣發展下去,李廣可能會被史海淹沒。可是到了唐朝,轉機出現了,有關李廣的詩歌,如同井噴一般出現:

有描寫李廣武藝高強,箭法出神入化的: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盧綸·《塞下曲》

有描寫李廣戰功卓著,讓匈奴聞風喪膽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這首詩尚有爭議,另一種說法為稱讚衛青)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嚴武·《軍城早秋》

有描寫李廣愛兵如子,深得士兵愛戴的: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高適·《燕歌行》

銀鞍玉勒繡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李廣從來先將士,衛青未肯學孫吳!——高適·《送渾將軍出塞》

有描寫李廣勞苦功高,卻終身未封侯的:

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

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貴。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李白·《《古風五十九首》》

吳門別後蹈滄州,帝裡相逢俱白頭。自嘆馬卿常帶病,還嗟李廣未封侯!——李嘉祐·《送李庶子致仕還洛》

使君高義驅今古,寥落三年坐劍州。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杜甫·《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

有描寫李廣時運不濟,不被蒼天眷顧的: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不封緣數奇!——王維·《老將行》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王勃·《滕王閣序》

……

這些廣為流傳的唐詩,使李廣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從鮮為人知的冷門將領一躍成為婦孺皆知的「名將」,名聲和風頭完全蓋過戰功赫赫的衛青、霍去病,成為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將領之一!

所以,完全可以這樣說:李廣出名,唐詩功不可沒!

那麼,為什麼到了唐朝,詩人們突然就開始熱衷於謳歌和讚美李廣了呢?

原因很簡單,唐朝皇帝自稱為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李氏後人(此說法尚有爭議),如此一來,李廣就成了唐朝皇帝的祖先,唐朝詩人們既想討好皇帝,又怕直接寫詩猛誇會被當做佞臣,於是,變著法寫詩稱讚皇帝祖先英明神武、戰功卓著,也不失為討好當今皇帝的巧妙方式。

隴西成紀李氏名人輩出,比如秦國名將李信、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建立西涼政權的李暠、隋朝太師李穆等等。

李氏名人雖多,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被寫進詩裡,比如投降匈奴的李陵,鮮有人寫,畢竟是變節投敵,拿他做詩歌主角,很容易被人當作暗諷唐朝皇帝曾向突厥稱臣一事,就算沒有招來殺身之禍,仕途恐怕也要走到盡頭了!

而李廣與匈奴交戰數十年,雖無衛、霍之奇功,但保境安民有功,且終身未能封侯,這樣的悲情人物,容易與鬱郁不得志的詩人產生共鳴。

相關焦點

  • 飛將軍李廣,一位被唐詩捧紅的名將,唐代詩人捧他的目的很不單純
    ——《出塞》王昌齡認為,如果名震匈奴的飛將軍李廣能夠閃現到唐朝,一定會讓胡人聞風喪膽,不敢再侵擾邊境。可是,司馬遷卻告訴我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是他在《史記》中評價李廣的話,意思是只要為人品德高尚,誠實、正直,那麼用不著宣傳,他自然就能得到人們的敬仰。
  • 「飛將軍」李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這是他在評價漢初名將李廣。李廣,西漢時期名將,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秦朝名將李信的後代,戰功累累,為人低調謙遜,因為英勇善戰,李廣從漢文帝時入伍起,經過景帝,至武帝時代,幾乎參加了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戰鬥。那時,北方的匈奴,經常南侵,在邊境地區騷擾。匈奴兵都精於騎射,來去不定,出沒無常,很難對付。
  • 大型古裝情景劇《飛將軍李廣》在古萊塢上演
    4月26日,大型古裝情景劇《飛將軍李廣》在古萊塢馬場上演。 《飛將軍李廣》是隴西華盛集團斥資千萬在古萊塢文化景區打造的甘肅首部大型馬戰實景劇,利用精彩紛呈的馬術特技和超凡震撼的影視元素,再現大漢飛將軍李廣馳騁沙場的英姿。
  • 名將李廣被譽為「飛將軍」,鎮守邊關戰功無數,為何一生無法封侯
    談到漢朝的軍事史,尤其是漢朝與匈奴的戰爭,就一定繞不開「飛將軍」李廣的話題。他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因此位列唐宋武成王廟的名將榜中,受到後人的景仰。李廣的人生跨越了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朝,在抗擊匈奴的作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卻一聲無法封侯,讓後世之人感到唏噓不已。後世學者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眾說紛紜。
  • 飛將軍李廣
  • 縱觀大漢名將飛將軍李廣的傳奇一生
    匈奴軍隊對自己的騎射本領十分自信,沒想到漢朝有人用箭比他們還嫻熟,幾十回近戰騎射,幾乎全部失敗,因此,贏得飛將軍的外號,在匈奴中廣泛傳播。 李廣可以算是一個武術世家的人,他祖上有秦朝將軍李信,幾代人都學過騎射武術。他也和傳說的奇怪人相同,李廣他的雙手過膝部,所以李廣這樣能使用力度更大的箭,拉更厲害的弓。李廣有著箭射穿石頭的佳話,但他有著江湖俠客的風度。
  • 【歷史鉤沉】飛將軍李廣為何職場失意
    漢名將李廣被人稱為「飛將軍」,一生歷任七郡太守,前後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親歷大小戰役七十餘次,在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中,更是勇冠三軍,在昌邑城奪取叛軍大旗
  • 漢朝名將李廣被世人稱為飛將軍,這個稱呼竟然還是對手先稱呼的
    唐代詩人王昌齡曾寫下千古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其中,「飛將」指的就是李廣。那麼,有人會問,李廣是誰?為什麼要叫他飛將軍?這個形象的稱呼又是誰給取的呢?今天熊貓就給大家聊聊飛將軍李廣的故事:漢朝,從文帝到武帝,邊境戰事不斷,因此也湧現出無數的名將來,李廣作為其中之一,以他獨特的經歷和絕世的武技成為最奪目的一顆將星。而他的結局又是讓人嘆息的,是極具悲劇性的。李廣出身於武將世家,他的先祖李信,就是在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後,奉秦王軍令率兵追逐燕太子丹直到遼東的那位秦國將軍。
  • 李廣戰績不如衛青霍去病,為什麼後世文人多「捧李廣」「踩衛霍」?
    ,為什麼後世詩人多「捧李廣」「踩衛霍」?答:中國歷代名將裡,要論哪位「良將」,在歷朝古詩裡「出鏡率」最高?十分熱門的一位,就是西漢「飛將軍」李廣。雖然在抗匈戰場上,與匈奴廝殺了一輩子的李廣,卻在多次關鍵大戰裡撞上黴運。但在熱血澎湃的歷代名詩裡,這位鐵漢卻叫多少詩人頂禮膜拜。
  • 但使龍城飛將在的「飛將軍」李廣,祖孫三代盡死於漢武帝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大氣磅礴,每每讀來不禁令人熱血沸騰,而詩中的主人公「飛將軍」李廣的神箭絕技在中國家喻戶曉,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忠勇的李廣一門,祖孫三代盡數命喪於漢武帝時期。李廣(?
  • 飛將軍李廣一生戎馬,立下赫赫戰功,獲得人們愛戴
    每一個愛國人士,相信都會對中國古代的歷史有所了解,而飛將軍的大名一定能夠在歷史的舞臺上閃耀著燦爛的光芒,這個有著諸多美名的將軍曾經被人讚頌,也在對抗匈奴的戰役中獲得過很多的成就,所以才會被那麼多皇帝認為是一個值得被供奉起來的人物。
  • 飛將軍李廣為何終生沒有封侯?
    飛將軍李廣  飛將軍李廣是西漢著名抗匈將領,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將李廣一生寫得悲壯激越,膾炙人口,李廣因此成了一位傳奇式的英雄。」的詩句,更是把李廣推上了高峰。  王維的《老將行》感嘆:「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高適的《燕歌行》追懷:「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但是一個奇怪的情況出現了,李廣從軍將近40年時間,可以說立下戰功無數。但是無論是漢景帝還是漢武帝都沒有講李廣封侯,到了漢武帝的中期,李廣甚至被絕對的小輩霍去病超越。
  • 用「飛將軍」形容李廣是不是言過其實?
    7 min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其最為人熟知的不是其抗擊匈奴的戰功,而是「數奇」——運氣不好。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七十餘次,但卻難覓封侯。有人認為,李廣封不了侯是純粹能力問題,甚至連其「飛將軍」的綽號都名不副實。那麼,李廣「飛將軍」的綽號是否名副其實?為何封不了侯呢?我們先從一個數據說起。根據《史記》《漢書》的記載,漢武帝時期匈奴的大規模入侵共有15次。這些入侵的特徵是:萬人以上規模,每次殺掠數千人。粗略估計,漢武帝在位的45年間,約有1.4萬邊境平民被「掠殺」,平均每年300多人。
  • 為何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始終都封不了侯?
    這個「飛將」指的就是西漢名將,人稱「飛將軍」的李廣。李廣精通騎射,作戰英勇,在戰場上屢有功績,但是終其一生都未能封侯。連王勃也在《滕王閣序》中寫道:「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李廣命途多舛的一生。
  • 飛將軍李廣的職場生涯
    當然馮唐不得志,純粹就是因為嘴賤,經常給領導難堪;而飛將軍李廣,就是個話題人物了,他戎馬一生,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餘仗,也在朝中擔任過中央警衛司令,可惜行政職務也僅到郡守,軍事職務也只做到驍騎將軍,是個雜號將軍,他的兒子、堂兄,還有不少下屬,都因功封侯,只有他止步卿爵。後來人們就常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來形容命運多舛、懷才不遇。
  • 「飛將軍」李廣戎馬一生,為什麼終生沒有被封侯?
    「飛將軍」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他善於騎射,作戰英勇。在漢武帝開疆擴土、以封侯賜爵重獎軍功的年代,李廣與匈奴經歷了大大小小的七十餘場戰鬥,戎馬一生,名揚塞外,令匈奴聞風喪膽。 唐代詩人王昌齡筆下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就是對李廣的最大肯定。
  • 你願意做大勝大敗的飛將軍李廣,還是穩紮穩打卻默默無聞的程不識
    提到漢代飛將軍李廣,不由會想到盧綸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這是說李廣英勇善戰,武藝高超。《滕王閣序》中還有一句名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是一代名將,明明有能力又有名氣,他也一直想封侯,卻為何一生沒能如願?
  • 龍城飛將是李廣還是衛青?綜合史料與唐詩,我們就能得到明確答案
    細看王昌齡詩作,就會知道他的讚揚的是誰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在詩文中盛讚飛將軍,還真沒有奉承李唐皇室的意思,因為他根本就沒說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飛將軍就是李廣,甚至也沒說那位將軍姓李。班固認為李廣和趙食其都沒參戰:「大將軍引還,過幕(漠)南,乃相逢。 」綜合史書與唐詩中的記載和描述,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 探尋歷史真相,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斷章取義。
  • 飛將軍李廣戎馬一生,為封侯而戰,卻至死未能如願封侯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出現在語文課本裡的詩句,讓大家從小便熟知了漢朝名將李廣將軍,在《史記》中司馬遷對李廣也進行了很高的讚美,對他的讚美甚至超過了當時的衛青、霍去病。李廣不僅有「飛將軍」之稱,同時據司馬遷描述李廣射箭時可以直接將箭射入石頭中的能力,騎射水平在當時算得上數一數二的。
  • 史記和唐詩中有答案: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不是李廣會是誰?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在詩文中盛讚飛將軍,還真沒有奉承李唐皇室的意思,因為他根本就沒說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飛將軍就是李廣,甚至也沒說那位將軍姓李。探尋歷史真相,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斷章取義。如果我們把《史記》中關於衛青霍去病李廣三人的記載多讀幾遍,就會發現司馬遷是很客觀公正地還原了絕大部分史實真相:既沒有一味貶低衛青霍去病,更沒有一味虛誇李廣。我們把史書與唐詩中的記載和描述綜合起來,就會發現王昌齡不是李白,他也沒有必要把盛讚李廣而博取李唐皇室的歡心。細看王昌齡的邊塞詩,我們甚至可以描畫出《大將軍衛青北徵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