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閆平凡:張選青《七略別錄》輯本考述

2021-02-23 古典文獻學微刊

摘要:諸家所言張選青《受經堂叢書》本《七略別錄》,本於姚振宗《七略別錄佚文》,姚氏《漢書藝文志拾補》已言「漢州張氏受經堂叢書亦刻一卷,即馬氏輯本。」由張選青、張祥齡父子經歷及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之流傳看,所謂「張選青《受經堂叢書》本《七略別錄》」應是張祥齡光緒年間翻刻馬國翰輯本而成。

關鍵字:張選青 七略別錄  輯佚 張祥齡 受經堂

基金專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書藝文志六藝略》研究」(專案編號:10BZS005)階段成果。刊於《顯微闡幽——古典文獻的探故與求新》,汕頭大學出版社,2016年,259—266頁。


漢成帝時,詔劉向校理秘書,向卒後,其子歆繼續了校書工作。在向、歆父子主持下,整理了大批古代文化典籍,並又對這些典籍進行了全面地著錄,從而產生出了《別錄》、《七略》這兩部巨著,不但建立了我國綜合性圖書目的分類體系,而且也奠定了我國文獻學的基礎。以至於北齊顏之推曰[1]:

校定書籍,亦何容易,自揚雄、劉向,方稱此職耳。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清章學誠《校讎通義序》曰[2]:

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別,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非深明於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與此。

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說[3]:

西漢後期,繼司馬遷而起的大博學家劉向、劉歆父子,做了一個對古代文化有巨大貢獻的事業,那就是劉向始,劉歆完成的《七略》。

因此,雖然《別錄》、《七略》亡佚已久,但自清以來,有洪頤煊、馬國翰、顧觀光、姚振宗、章太炎等眾家輯本。

然而在眾家輯本中,目錄學等相關研究著作中也提到有張選青《七略別錄》輯本。如,程千帆《〈別錄〉、〈七略〉、〈漢志〉源流異同考》曰:「近世諸儒,多有輯本:計輯別錄者則有洪頤煊(經典集林本)、嚴可均(全漢文編本)、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張選青(受經堂叢書本)、姚振宗(快閣師石山房叢書本)、顧覲光(未刊,稿藏北平圖書館。聞之衡如師。)諸家。」[4]呂紹虞《中國目錄學史稿》中曰:「《別錄》、《七略》問世以後,並沒有一直流傳下來。自《唐藝文》之後,《崇文》、《宋志》、《尤目》、《晁志》、《陳錄》皆不著錄。《通志》虛列其目,非實有其書,似已亡於唐末五代(或者更早一些),宋初人就看不到了。現在雖有洪頤煊《問經堂經典集林》、嚴可均《全漢文》、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篇》、張選青《受經堂叢書》、姚振宗《快閣師石山房叢書》等的佚文輯本,但原書內容如何,我們無由得知其詳。」[5]其他有蔣伯潛《校仇目錄學纂要》[6]、吳世昌《目錄學與分類法簡述》[7],張滌華《〈別錄〉考索》[8],周少川著《古籍目錄學》[9]、鄧駿捷校補《七略別錄佚文、七略佚文·前言》[10]等諸書討論《別錄》、《七略》輯本時,皆言及張選青「受經堂叢書本」《別錄》。近有2009年張世磊《〈別錄〉〈七略〉研究》論「《七略》《別錄》的流傳和輯佚」,曰:「圍繞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別錄》展開了搜集佚文的工作,輯出了多部有價值的輯本。如洪頤煊的《經典集林》本、嚴可均的《全漢文編》本、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本、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本、張選青的《受經堂叢書》本、姚振宗的《快閣師石山房叢書》本、顧觀光的《別錄》、《七略》輯本,顧觀光輯本,稿本藏北京圖書館,章宗源據姚氏《七略別錄文敘》的未刊本等等諸家。」[11]王連龍《劉向〈別錄〉佚文輯補》言:「自清以來,《別錄》輯本陸續出現。依筆者所知,嚴可均《全漢文》、洪頤煊《經典集林》、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張選青《受經堂叢書》、章宗源輯本、姚振宗《師石山房叢書》、陶浚宣《稷山館輯補書》、顧覲光《武陵山人遺稿》、章炳麟《七略別錄佚文徵》等對《別錄》佚文均有所輯集,其中以體例完善,輯佚文最多的姚振宗輯本為最佳。」[12]盧翠琬《劉歆經學思想研究》論及《七略別錄》輯本時說:「張選青輯本,姚振宗有言曰:『漢州張選青《受經堂叢書》本與馬氏本同』,知張氏輯本與馬氏輯本為同一本或內容相同,筆者目前尚未見到張氏輯本,故不敢妄下定論。」[13]

以上各家都舉到張選青《受經堂叢書》本《別錄》,或有言「張本與馬本完全一樣。」[14]「馬本與張選青《受經堂叢書》本全同,馬本多見,故舉馬以包張。」[15]但是關於張選青及張氏輯本的情況卻沒有討論。而王重民遺著《中國圖書目錄學史料》(九)「關於『七略別錄』、『七略』、和『漢書藝文志』的參考資料簡目」下曰:「七略別錄一卷,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按輯佚書有同治十年刻本和光緒十年重刻本。馬本錄略不分,合輯為卷。又按姚振宗敘七略別錄輯本:『又有漢州張選青受經堂叢書本與馬氏本同』。」[16]檢姚振宗輯《七略別錄佚文》下《敘七略別錄輯本》曰:「又有漢州張選青受經堂叢書本與馬氏本同。」[17]其《七略別錄佚文》作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18]那麼「張本與馬本同」該本於姚振宗之說。其實其作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的《漢書藝文志拾補》[19]說的更清楚,《漢書藝文志拾補》劉向《七略別錄》二十卷「馬氏玉函山房亦輯存一卷,漢州張氏受經堂叢書亦刻一卷,即馬氏輯本。」[20]那麼「張選青受經堂叢書本與馬氏本同」,是因漢州張氏受經堂叢書所刻乃馬氏輯本。

張選青及受經堂刻書的情況如何,也無討論。

陽海清編撰《中國叢書廣錄》(上冊)[21]著錄《受經堂叢書》(一名《選學匯函》),清張祥齡編,清漢川張氏刻袖珍本(1912)」[22]並著錄其子目有「文選理學權輿八卷,(清)汪師韓撰;文選理學權輿補,(清)孫志祖撰;文選考異四卷,(清)孫志祖撰;文選李注補正四卷,(清)孫志祖輯;文選音義八卷,清餘蕭客撰。續刊:文選集釋二十四卷,清朱珔撰;文選古字通疏證六卷,清薛傳均撰;選學膠言二十卷,清張雲璈撰。」計八種,刊刻者作「張祥齡」並且無《七略別錄》。

那麼張祥齡、張選青、受經堂之間的關係如何呢?

張祥齡為清末人,以詞著名。被張之洞目為蜀中「五少年」之一,《張文襄公書劄一》記曰:「五少年:廖登廷(平凡謹按:即廖平),井研學生。天資最高,文筆雄奇,拔俗於經學小學,極能研索,一說即解,實為僅見,他日必有成就。張祥齡,漢州學生。敏悟有志好古不俗,文辭秀髮,獨嗜經學小學書,篤信古學,不為俗說所惑。」[23]廖平為其做《墓誌》曰:「君諱祥齡,字子馥,漢州人。(中略)父選青,辛亥舉人,江津教諭。(中略)君生鹹豐癸丑(1853年)四月十六申時,乙酉拔貢,戊子舉人,壬辰進士,甲午庶起士,乙未散館,選陝西榆林府懷遠知縣,歷署長安褒城,調補大荔。辛丑陝山合闈,山西同考官。癸卯(1903年)三月廿二醜時卒於大荔任署。」[24]沒有記其刻書事蹟,但是清楚載明「張選青」與「張祥齡」之父子關係。張祥齡有《受經堂集》見於《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著錄「《受經堂集》一卷,《前後蜀雜事詩》二卷,張祥齡撰。(中略)光緒二十年進士,授內閣中書,後幕遊南北[25]。此《受經堂集》一卷,多蜀人傳記,光緒間四川存古書屋刻,湖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26]顯然,張氏父子和《七略別錄》輯本應有聯繫。(同治)《續漢州志》卷七:「張選青鹹豐元年辛亥,恩科舉人,官江津縣訓導。」[27]又(民國)《江津縣誌》卷六《職官志·官師》「清訓導」下記「張選青,漢州舉人,同治四年(1865)任。」[28]其在光緒元年參與《江津縣誌》的修纂,而續任為「鄭煓,夾江舉人,光緒四年(1878年)任」,又《大清縉紳全書清光緒二年夏》四川省江津縣訓導,「張選青,成都人,舉人,三年十一月選。」[29]大概張選青在江津縣任職訓導有十三年之久。也沒有關於其刻書的記載。

《四川省志·出版志》「清代四川雕印書坊名錄」成都下有「受經堂」,開業年代「光緒年間」,業主及位址不詳,營業情況記有「翻刻五家宮調」[30]。又在廣漢下記有「受經堂」,開業年代、業主及地址皆記「不詳」,營業情況記「有刻書記載。」[31]而檢索高校古文獻資源庫,今各地圖書館卻藏有受經堂刻本古籍,如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曾彥[32]《虔共室遺集》1卷(刻本),清光緒十七年(1891)受經堂,內封背面題:「辛卯中春曲園署檢」,版心下方印:「受經堂叢刻」。卷首有光緒十七年俞樾序。又有曾彥《桐鳳集雜言詩》(刻本)一卷,清光緒十五年(1889)蘇州書局,內封背面牌記題:「光緒十有五年孟春校刊於蘇州書局」。版心下方印:「受經堂校刊」。吉林大學圖書館藏有:「(明)毛晉輯《五家宮詞》2冊,8行18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清光緒5年(1879)受經堂覆刻汲古閣本」。浙江圖書館藏有:(清)姚際恆撰:《古今偽書考》一卷(刻本,2冊),廣漢張氏受經堂叢書,清光緒3年,版心下鐫受經堂叢書(半框19.9×14.3cm,9行21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四周雙邊單魚尾),牌記題「光緒三年初夏廣漢張氏開雕」。版心下鐫「漢州張氏刊」。其他如國家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等等皆有著錄。可見張氏父子陸續刊刻典籍數量也不少,流傳也頗廣。

那麼姚振宗所言張選青輯本《七略別錄》「漢州張氏受經堂叢書亦刻一卷,即馬氏輯本」,應該是張氏父子翻刻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別錄七略》。馬氏《玉函山房輯佚書》有同治十三年皇華書局本、光緒十年、光緒十三年等刊本。張氏父子是否有見到《玉函山房輯佚書》的條件呢?

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在李氏初印本面世後,日漸知名,求者日多。同治九年(1870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文彬等欲廣為流布《輯佚書》,乃命取李氏藏板,校訂補殘及斷爛者,濟南濼源書院山長匡源參校漢唐史志,補編《總目》,撰寫序文,李寶嬰和馬國翰繼子馬超凡助之。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完成校補編目工作,由濟南皇華書局補刊印行數十部,此為同治十三年(1871年)山東皇華館補刊匡源序本。馬氏《輯佚書》由此聲名鵲起,陳錦《序》稱:「同治辛未(十年,1871),省垣書局補刻缺葉,加總目於其首,印出數十部,海內好古之士爭購不遑。」[33]所謂「爭購不遑」,如有光緒二年四月初六日郭嵩燾《複陳士傑[34]》信中言:「頃複蒙枉書,兼寄到《玉函山房[輯]佚書》、《嫏嬛秘軸》,逾於瓊瑤之錫,感荷實深。初意奉價託購數部,緣友人尚有覓此者,可以分餉。」[35]郭嵩燾時在北京,「初意奉價託購數部,緣友人尚有覓此者,可以分餉」,正見「爭購不遑」之狀。又王闓運《湘綺樓日記》載光緒四年戊寅,「(正月)十四日,陰。(中略)與書俊臣[36],索玉函叢書,歷城馬氏所刻也。」[37]王氏時在長沙,其年底即應四川總督丁寶楨之邀,赴川講學,第二年任山長,執掌尊經書院。而如上述丁寶楨又是在山東巡撫任上主持刻印輯佚書,所以輯佚書能有機會流布四川。

其實刊於光緒二年的張之洞《書目答問》已經著錄《玉函山房輯佚書》,如《經部》有「玉函山房輯佚書經編三百五十二種。馬國翰輯。濟南新刻本。經史子集四編皆刊行,此編皆周秦至唐經說經注。」[38]《史部》著錄「玉函山房輯軼書史編八種,馬國翰。濟南刻本。按:批校本、範本均作「玉函山房輯軼書史編種。」校本同底本。」[39]《子部》著錄:「玉函山房輯佚書子編一百七十三種。馬國翰。濟南刻本。武昌局刻子書百家,頗便翻檢。按:範本、批校本、校本均作「玉函山房輯佚書子編種」。箋補注末有「以上採錄各古子佚文」。」[40]又「玉函山房叢書。馬國翰。輯周、秦至隋、唐佚書八百餘種,分經、史、子、集四編。按:範本、批校本、校本均為『輯周、秦至隋、唐佚書六百餘種』。」[41]而張祥齡光緒元年(1875年)被選入成都尊經書院深造。則其有機會接觸、瞭解《玉函山房輯佚書》。而《廖平年譜》載「(光緒十二年)二月,成《公羊解詁再續十論》。撰《古緯彙編補注》六卷。先生以馬國翰所輯佚書及諸輯本皆緯讖並存,殊乖其實(雜記災祥為讖,專言經典為緯)。乃同張祥齡採馬本專主經義者,分別鈔錄,別為一書,使不與諸讖相雜。舊注未盡者,因命子姓別錄古說以相證明,所有脫缺,略用己說。此稿今佚。」[42]可以確證張祥齡與馬國翰輯佚書的關係。何遠景主編《內蒙古自治區線裝古籍聯合目錄》(上冊)著錄內蒙古圖書館藏:「《七略別錄》一卷,漢州張氏刻本,1冊。(受經堂叢書)。」[43]此漢州張氏刻本半頁13行,行21字,和馬國翰輯本對勘,其內容全同。[44]

綜上所述,諸家所言張選青《受經堂叢書》本《七略別錄》,本於姚振宗《七略別錄佚文》及姚氏《漢書藝文志拾補》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所言「漢州張氏受經堂叢書亦刻一卷,即馬氏輯本」。由張選青、張祥齡父子經歷及《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之流傳看,所謂「張選青《受經堂叢書》本《七略別錄》」應是張祥齡在光緒中期翻刻馬國翰輯本而成。

[1]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版,第235頁。

[2](清)章學誠:《校讎通義序》,載《校讎通義》,王重民通解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頁。

[3]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第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5月版,第162~163頁。

[4]程千帆撰:《別錄、七略、漢志源流異同考》,載《金陵大學文學院季刊》第2卷第1期(1935年6月),第87—89頁。原文署「程會昌」。此文亦收在《閑堂文藪》,見《程千帆全集》第七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版,第180頁、181頁。

[5]呂紹虞著:《中國目錄學史稿》,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16頁。

[6]蔣伯潛:《校仇目錄學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6頁。

[7]吳世昌:《羅音室學術論著》第三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865頁。

[8]張滌華:《〈別錄〉的亡佚及其輯本—〈別錄〉考索之二》,《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2年第2期,第3頁。又載《張滌華文集》(第2集), 第46頁。

[9]周少川:《古籍目錄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108頁。

[10] (漢)劉向,劉歆撰,(清)姚振宗輯錄,鄧駿捷校補:《七略別錄佚文、七略佚文•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12月,第5頁。

[11]張世磊:《〈別錄〉〈七略〉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第62頁。「馬本與張選青《受經堂叢書》本全同,馬本多見,故舉馬以包張。」65頁

[12]王連龍:《劉向〈別錄〉佚文輯補》,載《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1期,第59頁。

[13]盧翠琬:《劉歆經學思想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第30頁。

[14]張滌華:《〈別錄〉的亡佚及其輯本——〈別錄〉考索之二》,《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2年第2期,第3頁。

[15]張世磊:《〈別錄〉〈七略〉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第65頁。

[16]王重民遺著:《中國圖書目錄學史料》(九),《圖書館學研究》,1985年第2期,第93頁。

[17]姚振宗輯《七略別錄佚文》,載姚振宗:《師石山房叢書》,開明書店,1936年10月版,第5頁。

[18]姚振宗輯《七略別錄佚文》,載姚振宗:《師石山房叢書》,開明書店,1936年10月版,第15頁,「光緒二十五年夏四月二十二日寫清本畢訖。」

[19]陶存煦:《姚海槎先生年譜》,載姚振宗:《師石山房叢書》,開明書店,1936年10月版,第5頁,光緒十四年下記有:「是年十一月撰《漢書藝文志拾補》,編輯粗具。」

[20]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拾補》卷二,民國師石山房叢書本,載姚振宗:《師石山房叢書》,開明書店,1936年10月版,第5頁。

[21]陽海清編撰:《中國叢書廣錄》(上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版,第81頁,912頁。

[22]陽海清編撰:《中國叢書廣錄》(上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版,第81頁。平凡謹按:此處「漢川」當為「漢州」之誤。陽海清按曰:「《西諦書目》卷二第八十七頁及劉聲木《再續補匯刻書目》卷四第十二頁均收錄。」檢《西諦書目》(1963年10月版)著錄作「清漢川張氏刊受徑堂叢書本」,陽氏蓋沿其誤。施廷鏞主編;嚴仲儀,倪友春編:《中國叢書目錄及子目索引彙編》,南京大學圖書館、歷史系資料室編,1982年內部印刷,第262頁,亦著錄作「漢川」。

[23](清)張之洞撰:《張文襄公書劄》,民國十七年刻張文襄公全集本。

[24]《清誥封朝議大夫張君曾恭人墓誌銘》,廖平《四益館文集》第二卷。

[25]平凡謹按:張氏蓋中舉前於光緒十四年隨易佩紳移任蘇州,光緒十八年中進士後即在仕途,後卒於大荔任署。此處所言「後幕遊南北」或誤。

[26]柯愈春著:《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中冊),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852頁。

[27](清)盛鎰源修,(清)曾履中纂:(同治)《續漢州志》,清同治八年刊本。

[28]劉澤嘉等:民國《江津縣誌》,民國十三年(1924年)刻印本。(清)官修:《大清縉紳全書·清同治四年夏》(北京榮錄堂刊本)記有「四川省江津縣『訓導張選青,成都人,舉人,三年十一月選』。」

[29](清)官修《大清縉紳全書·清光緒二年夏》,北京斌陞堂本。

[30]四川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四川省志•出版志》(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455頁。

[31]四川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四川省志•出版志》(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460頁。

[32]曾彥為張祥齡夫人,見廖平所撰《墓誌》及林昭儀論文。

[33]以上參李梅訓:《馬國翰著述考論》,《齊魯文化研究》2003年(總第二輯),第211頁。

[34]原書編者註:據湖南省博物館藏原件輯,原未署年、月,此據本函內容考定。平凡謹按:其實郭嵩燾日記記載此事:「(光緒二年四月)初十日。(中略)又複張酉山、蔣之純、陳俊臣三信。俊臣寄到馬竹吾先生《玉函山房(脫輯」字)佚書》全部,至是始一謝之。」載郭嵩燾,《郭嵩燾日記》第三卷(光緒時期)(上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版,第29頁。

[35](清)郭嵩燾撰;梁小進主編:《郭嵩燾全集》13,嶽麓書社,2012年12月版,第263頁。

[36]陳士傑,即寄書郭嵩燾,時任山東按察使,輯佚書在山東印行,陳氏在山東任職,又是王闓運親家,得其便利,或因此王闓運以此相託。

[37]1878年,王闓運應四川總督丁寶楨之邀,入川執掌尊經書院至1886年。

[38](清)張之洞著,呂幼樵校補:《書目答問校補》,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60頁。敘例:本次校補《書目答間》,對王秉恩刻本進行了系統整理,即校勘以貴陽刻本為底本,參考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館石印本、張振佩先生眉批的光緒二十三年新化三味堂校刊本、江人度《書目答間箋補》本、葉德輝《解補書目答問》本;附範希曾補正,參考中華書局1963年重印本、上海古籍出版杜1983年整理重印本、三聯書店1998年《書目答問二種)本以及柴德賡、袁行雲等先生的著作等。

在校補中,凡底本與參校諸本不同處,加「按」字以說明。蜚英館石印本稱「校本」,張振佩先生批校本稱「批校本」,江人度《書目答間箋補》稱「箋補,葉德輝《解補書目答間》稱「解補,範希曾補正用【範補】標識,《書目答間補正》刊行時,蒙文通先生加了一些按語,本編亦予收錄,稱「蒙按」,本編增補稱「今補」。

[39](清)張之洞著,呂幼樵校補:《書目答問校補》,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132頁。

[40](清)張之洞著,呂幼樵校補:《書目答問校補》,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218頁。

[41](清)張之洞著,呂幼樵校補:《書目答問校補》,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382頁。

[42]廖幼平:《廖季平年譜》,巴蜀書社,1985年6月版,第34頁。

[43]何遠景主編:《內蒙古自治區線裝古籍聯合目錄》(上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611頁。

[44]內蒙古圖書館藏:「《七略別錄》一卷,漢州張氏刻本,由原貴州大學2009級歷史系王濤同學委託朋友拍照,謹致謝忱!

感謝貴州大學歷史系閆平凡老師賜稿!本文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來稿請投至zysweet@pku.edu.cn,歡迎投稿!

編輯:文止


相關焦點

  • 《七略》
    劉歆完成「七略」這應該是肯定的,班固在《漢書·劉歆傳》中就明確地記載:「歆集六藝群書種別為《七略》。」但是劉向《別錄》的功績也是不能抹殺的。只能說成是劉向、劉歆父子完成的《別錄》、《七略》對創立我國目錄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割裂他們父子倆在我國圖書事業史上共同做出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
  • 【鄧小軍:《別錄》、《七略》、《漢志》與古文《尚書》、《論語》】
    編者按:後學者請益於鄧師古文句讀事,言漢時孔安國之孫孔衍「成帝詔劉向校定秘書不錄古文尚書論語別錄衍於是上書曰」云云。
  • 古籍影印丨王欣夫等輯《八年叢編》(全八冊)出版
    榮祭酒遺文一卷 元鹽官榮肇撰遂初堂集外詩文稿二卷 吳江潘耒撰三百堂文集二卷 長洲陳奐撰 吳縣王大隆輯蕉雲遺詩一卷 金壇女士湯朝撰東陵紀事詩一卷 湘鄉陳毅撰霜厓讀畫錄一卷 長洲吳梅撰乙亥叢編勘誤表集印乙亥叢編姓氏錄丙子叢編  崑山趙詒琛 吳縣王大隆輯
  • 郝潤華:明代李白詩選注評點本考錄
    據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卷三三《吉安知府朱君佐諫》一文[ (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知朱諫有《李白詩注》一書。萬斯同《明史·藝文志》亦著錄朱諫《李太白詩注》,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四著錄《李詩選注》十三卷、《辯疑》二卷,云:「明刊本,溫州樂清蕩南朱諫選注,姪守仁校刊。」
  • 明人古詩文選本輯刊
    《明人古詩文選本輯刊》總目録      第一冊古詩類苑(卷一至卷十三)(明)張之象   纂輯   明萬曆刊本一     第二冊古詩類苑(卷十四至卷三十二)(明)張之象   纂輯   明萬曆刊本一     第三冊
  • 藥堂談往《知堂回想錄》手稿本
    藥堂談往《知堂回想錄》手稿本出版說明  《知堂回想錄》是一部傷逝之作。
  •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總書目(1~27編)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1~27編)潘美月、杜潔祥  主編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說明《古典文獻研究輯刊》是一個長期的出版計畫,希望能夠藉此計畫,把臺灣近五十年來,以古典文獻為研究主題的論著儘量彙集,提供學術界取用的方便。
  • 油印小輯(二)
    姚仲實先生年譜,馬厚文輯。馬厚文,桐城人,少讀私塾,後考入光華大學,受業於錢基博、徐志摩等人,後留校任教。先生博覽經史,著有鴉山皖水詩稿合選、桐城近代人物傳、楚辭今譯等,惜多未刊行。),蠟刻印行了道鹹同光詩史一斑錄(後改名道鹹同光四朝詩史)。
  • 【工美迎春拍】弘一法師著作罕見本三種
    ,錄寫警句100餘則,輯為《晚晴集》,為其晚年之作,後附永覺和尚廣錄摘要。        據書後所言,沙門傳貫於甲申年(1944)於茀林禪院曬經籍,此時弘一法師已圓寂,於《永覺廣錄》中檢得弘一手澤,為弘一採錄於諸經籍中的勸善警語,於是沙門傳貫募刻行世。是書卷前序言延印光作,書末附助刻人姓名。是書為弘一大師晚年居住地福建地區寺院刻本,極罕見,諸目不載,拍場罕見,為民國時期弘一大師集作珍罕本。
  •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1-24輯(1994-2017)目錄
    《莊子·雜篇》竹簡及有關問題/李學勤 【考古研究】鹹陽塔兒坡新出陶文補讀/王輝關中西部出土商代銅器及相關問題——兼論益家堡一期的文化性質/高西省秦幣考略/何清谷秦信宮考——試論秦封泥出土地的性質/劉瑞獅子山漢墓墓主劉戊說釋疑/王雲度「黃」非「珩」之本字
  • 新書▕ 《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 臺灣《聲韻論叢》第1-18輯目錄
    :複輔音聲母與同源轉注字之參證113吳疊彬:《真臘風土記》裡的元代語音135葉鍵得:《內府藏唐寫本刊謬補缺切韻》一書的特色及其在音韻學上的價值173曾進興、曹峰銘陳新雄:上古陰聲韻尾再檢討1金鐘讚:段玉裁的歸部與其「古十七部諧聲表」35王松木:論敦煌寫本《字寶》所反映的音變現象59楊素姿
  • 深圳原創主旋律歌曲精品迭出
    2018年,追夢——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大型綜藝晚會現場。   為什麼深圳原創主旋律歌曲能夠傳唱全國?姚峰表示,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窗口,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都經歷了城市的巨變。因而,深圳的音樂家在創作中情感的表達更加直接。   2008年3月,為了以歌曲形式頌揚改革開放的歷史功勛,謳歌壯美時代,福田區委、區政府發起了「改革頌」主題歌曲徵集活動。
  • 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宣傳《香港小作家(第一輯)》
    點擊藍色小字,可關注本公眾號版權所有:5星中文中心(香港)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馬楠:《隋書經籍志》著錄撰人銜名來源考述
    據《隋志》史部簿錄類著錄,唐初「見存」的目錄包括:七略別錄二十卷劉向撰    七略七卷劉歆撰晉中經十四卷荀勖撰  晉義熙已來新集目錄三卷宋元徽元年四部書目錄四卷王儉撰  書七志七十卷王儉撰梁天監六年四部書目錄四卷殷鈞撰  梁東宮四部目錄四卷劉遵撰梁文德殿四部目錄四卷劉孝標撰  七錄十二卷阮孝緒撰魏闕書目錄一卷
  • 陳尚君 ║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唐集提要(初稿本)二十篇系列之六
    本書據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範希仁抄補本影印。震亨(1569-約1645),字孝轅,浙江海鹽人。萬曆二十五年(1597)舉人。歷任故城教諭、合肥知縣、定州知州,擢兵部職方司員外郎。所著有《李詩通》《杜詩通》《赤城山人稿》等,而以本書滙聚唐一代全詩而最為世所重。《四庫全書》已收其《唐音癸籤》三十三卷,所據為康熙戊戌江寧書肆刻本,即本書之第十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