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她堅韌,豁達,樸實,淡定的人生態度成就了她的百歲人生,她是錢鍾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相比網絡熱傳的情感雞湯,她的文字更具張力,發人深省。
楊絳很乾淨的4句話,卻能揭露當下人的罪噁心理,直擊人心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曾有個年輕讀者給楊絳寫信,抱怨這個社會太浮躁了。回信裡,楊絳先生就說: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想太多大致已經成了我們這代人的通病。
很多人做一件事之前總會想很多,會遇到什麼困難?付出那麼多失敗了怎麼辦?到時候別人又會怎麼看自己?於是想到最後,只能自欺欺人地說:算了,我還沒準備好。
老話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世間所有事,最難的往往是開頭。
當你克服了猶豫不決,克服了種種顧慮,終於開始去做了的時候,其實已經跨過了這條路上最大的阻礙。
而人跟人的差別就在這裡,有人整天做白日夢,有人卻一步一個腳印去做了。所以想見的人,想做的事,一定要立刻就去做。
不要等明天,也不要說還沒準備好,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時刻:一瞬間情緒低落,然後看著周圍的人,朋友、家人、同事,甚至是朋友圈的陌生人,好像每個人都過得比自己快樂。
於是會忍不住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也會忍不住羨慕,更會忍不住設想,如果自己能擁有那些,肯定會比現在好。
但事實就如《圍城》裡說的那樣: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大抵世上所有的羨慕,都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身在其中苦苦煎熬,而得不到永遠在躁動。
我們終究會明白每一種人生都有快樂,也躲避不了都有愁苦。
而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讀懂自己的內心,承認自己、接納自己,然後找到自己的道路,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充實。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楊絳先生寫下這句話的時候,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鍾書已相繼去世。
《我們仨》只剩她一個,我想先生這句話估計有勸解自己的意思。
勸自己看開些,一切的傷痛都會過去的。勸自己往前看,日子還長,總還會有意想不到的快樂。或許正是這種豁達支撐著楊絳先生,走過喪女之痛,走出喪夫之痛,然後以優雅的姿態度過了餘生。
人活一輩子,總會明白所有的快樂,所有的傷痛,隨著時間的流逝,總會慢慢變淡,然後逐漸消逝。
其實楊絳先生這話,追溯到源頭就是《道德經》裡的那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意思是說所謂的禍福其實是互相依存的,同時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所以凡事看淡些,人間沒有永遠,所有的事情都是瞬息萬變的。
人生不會一直走上坡路,也不會永遠走下坡路。臺上風光無限的人,也曾是臺下無人問津的看客。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們仨》
《我們仨》,從一場夢起筆。
在那個夢裡,有最日常的模樣:
晚飯以後,他們父女倆玩得正酣。鍾書突然可憐地大聲求救:「娘,娘,阿圓欺我!」
伴隨年齡漸長,這樣尋常時刻,反倒比奢侈品更為難得。家人安在,相伴嬉鬧,時光打不散的回憶。
錢鍾書和楊絳,是我能想像到婚姻最美好的模樣。
有些無法再見的面孔,我們只有把自己沉在夢裡,才得片刻心安。
馬東說,他不相信是父親託夢,那是自己跟自己和解了。我以為,楊絳的夢,同樣如此。
這份告別,是對死亡的和解,是「我仍然想念卻不再糾結」。是當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時,不是以淚洗面,而是尊重和感念這一世緣分。
這樣的他們仨,這樣的家,我想便是世人榜樣。至簡,卻至難。
很多人愛看婚姻之道、教育方法、為人處世論,其實,看《我們仨》就足夠了。
讀《我們仨》,是一種享受。
楊絳的語言,是難得的簡單而有力,平實而不枯燥。
也許只是很多人一頓飯的錢,就可以讀一讀這樣乾淨而溫暖的文字,像在一個冬日的暖陽裡,聽隔壁老太太,輕躺在搖椅上,講述一段被塵封的歲月。
感興趣的話,點擊下面連結就可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