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將三峽大壩加高100米?洞庭湖、鄱陽湖加高成水庫?為什麼?

2021-02-17 環球科學貓

隨著南方降雨的發展,三峽大壩的抗洪能力也體現出來,很多人就在問,能不能將三峽大壩加高100米?對於這個問題來說,對三峽大壩的加高必須考慮到地形,生態等因素,同時還問到了對洞庭湖、鄱陽湖的改變,其實也是同樣如此,如果能夠隨便進行改變,那麼我們也不用擔心每年的強降雨問題了,還做什麼攔水?直接「挖個水溝溝」「堰塘」是不是就可以了。

很明顯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本身來說,在修建三峽大壩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很多問題,同時洞庭湖、鄱陽湖沒有改變也考慮到了很多因素,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情況。

為什麼三峽大壩不能加高100米?

按照現有的公開數據來看,三峽大壩全長約3335m,壩頂高程185米,如果加100米,那就是285米,大家可以想下這會提升多少水位。而根據三峽大壩的位置來看,是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鎮境內。而在修建之前,科學團隊也去進行了勘察,該區域是位於河谷開闊,基巖為堅硬完整的花崗巖,具有修建混凝土高壩的優越地形、地質和施工條件,所以最終才確定了該區域。同時在進行勘察的時候,其實還有更多的區域入選。

但是綜合情況來說,如今的三峽大壩地段是條件最為優越的。同時我們也知道,建立多大的水庫也是進行了嚴格評估,如今三峽大壩正常蓄水位為175米,已經是最高的位置,所以如果加高100米的話,三峽大壩的承受能力肯定也會受到影響。同時還有一個簡單的道理。三峽大壩在修建的時候,還對周邊區域的生態進行了調節,實行了就地或移栽保護,如果出現加高情況,那這會加大這些方面的實施。

同樣如果水位更加的高,那麼也會持續對更多長江流域的地帶產生影響,所以這種是不可取的。綜合情況就是來說,三峽大壩的狀態已經定型,我們是不能做任何的改變,只要動任何一條件都會發生變動,只能穩固如今科學嚴格分析並且修建的模式。這就是麼三峽大壩不能加高100米,生態,周邊,氣候,現有的承受能力等因素都會波及到。

洞庭湖、鄱陽湖能不能改變?

洞庭湖、鄱陽湖的是否可以改變,其實與三峽大壩的情況一致,地理條件,修建基礎等等都是嚴格需要評估才行,同時它的「連鎖效應」也會更大。同時我們從洞庭湖的一個形成演變模式也可以看得出來,是不適合這樣做的。從形成演變的情況來講,洞庭湖屬揚子準地臺江南地軸上的斷陷盆地,形成於燕山運動,延續至喜馬拉雅運動。而過後洞庭湖凹陷盆地又在新構造運動作用下,再次全面下沉,接受沉積,成為湖南省第四紀分布最廣、厚度最大、沉積層序最全的地區。

而在整個科學記錄之中,存在4次以上凹陷成湖、凸起成陸的演化過程,洞庭湖是一個演變的湖泊,並且還出現「運動狀態」,跟三峽大壩這種地理條件完全不一樣,所以洞庭湖是不適合永久水庫,湖口處建大壩的情況,從這裡大家應該可以了解到,地理條件是決定修建大型工程的一個基礎。就如:你在一塊石頭上修建建築和一堆沙子上修建建築,誰更加穩定是一個道理,這種得不償失的問題肯定不可能出現。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鄱陽湖的湖盆也由地殼陷落、不斷淤積而成,而洞庭湖也具有相似的情況,很明顯是不能改變了。如果真的需要作出改變,也需要科學評估,採取可執行的方法才行,不然這些問題都不用想,這就是我們介紹的情況。

如今的降雨量還會加大對三峽大壩,洞庭湖、鄱陽湖的影響嗎?

確實在持續的強降雨之下,影響肯定還是存在的,根據監測數據顯示,近日長江上遊幹流及三峽區間來水明顯增加,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快速上漲,7月17日10時達到50000立方米/秒。

如今的「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在長江上遊已經形成,同時預計17日20時三峽水庫最大入庫流量在55000立方米/秒左右,所以三峽大壩如今的所水堆積還是較多。

而洞庭湖、鄱陽湖如今也是超警水位,但是在16日的預報之中,呈緩退態勢,這是一個好消息,就看後期的雨水量會不捲土重來會「」,這是最為擔心的。這裡也給防洪的朋友們說聲辛苦了。

從本季度已經出現的雨水情況來看,確實長江流域的雨水是最多的,800毫米到1200毫米的累計雨水區域都存在,我們這裡也期待雨水早點緩解,但是從短時間的預報情況來說,雨水還將繼續,在東部雖然減少一點,但是在偏西長江流域雨水還是不少,這就是大概情況。

相關焦點

  • 長江有三峽大壩,為什麼洞庭湖和鄱陽湖流域還是會出現洪水?其實很...
    進入2020年以來,我國南方地區普遍大雨、暴雨,所形成的洪澇災害,已經導致3385萬人次受災,其中洞庭湖地區130多萬,鄱陽湖地區470多萬,很多人難免會問,長江上遊有三峽大壩攔截洪水,為何下遊還會持續受災。
  • 最深可達175米!三峽水庫裡的魚到底有多大?
    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水利工程,其將萬裡長江攔腰截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工水庫。 (鳥瞰三峽水庫) 三峽大壩地處宜昌市三鬥坪,此地的地質結構非常穩定,且江水兩岸的山體都是巨大的花崗巖,非常結實牢固
  • 三峽大壩:暴雨襲來,洪水裡攜裹了那麼多的泥沙怎麼辦?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181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壩長2335米,靜態投資1352.66億人民幣 ,安裝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後一臺水電機組建成投產,意味著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 洪水還是那個洪水,但三峽不再是那個三峽,時代變了!
    比如我們在幹流修建三峽這樣的超大型水庫,在地勢較陡的地方修建階梯水庫,在支流修建眾多小水庫,通過調節出水量,為下遊降低防汛壓力;比如說我們在2018年在洞庭湖平退堤垸333處,調蓄面積擴大779平方千米,讓洞庭湖變得「更能裝」;
  • 有了三峽大壩,為何洪災還是這麼多?
    一旦下遊防汛形勢好轉,則抓住有利時機,加大出庫流量,降低水庫水位,騰出庫容應對下一次可能發生的大洪水。"在中下遊已經嚴重洪澇的情況下,三峽為什麼還要洩洪呢?張曙光總工程師對《中國經濟周刊》回應說:"三峽攔蓄洪水是一個動態而非靜止的過程,攔洪、削峰、錯峰要平穩有序地交替進行,而不是始終將洪水牢牢地滯留在三峽水庫裡。
  • 三峽大壩為什麼不提前把水放空?
    但是我們也知道,在長江的上遊地區有一個全國最大的水電站:三峽大壩,其中三峽大壩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洪,既然如此,為什麼三峽大壩不在汛期來臨之前就把水放空呢?三峽大壩首先我們必須要說,即使三峽大壩把水排空,也不能讓下遊免遭洪澇災害。
  • 三峽大壩有沒有可能被超歷史大洪水衝垮?
    這也是為什麼國家一直想要修建三峽大壩的原因,當年建設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是為防洪、為防止荊江大堤垮堤。荊江大堤位於武漢上遊、枝城下遊,不論是南決還是北決都可能危及800萬以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這樣的設計下,大壩有11萬立方米/每秒的巨大的洩洪能力,即便假設一秒鐘洩洪5萬立方米,一天就可洩掉43億立方米的庫容,正常運用狀態下,在145米的水位以上,三峽大壩庫容大約是220億立方米。
  • 三峽大壩嚴重變形汛期安然無恙,跑路40米不塌
    1.谷哥認證,三峽大壩嚴重變形,但卻經大洪水不倒塌。2019年7月份,有境外「專家」認真對比了谷歌2016年和2018年的兩張圖片,發現三峽大壩發生了嚴重的變形,「專家」得出結論,三峽大壩將經受不住2018年的汛期考驗,不久就會崩潰。國內很多憂國憂民的公知們第一時間向廣大民眾發出預警,再不搬到美帝去,就得變成水族了。
  • 三峽大壩一再被黑,島內水力學者受不了了:根本就是謠言,大壩「超級安全」
    一如往年,從島內綠媒、親綠電視節目主持人、所謂的資深媒體人,以及民進黨「立委」等人口中一再傳出三峽大壩「變形」「潰壩」等種種抹黑三峽工程言論。臺媒今日(21日)報導稱,臺灣成功大學水力學者表示,「潰壩」根本就是謠言,從目前獲知的消息,大壩「超級安全」,完全沒有潰壩的問題。
  • 建於1931年的美國胡佛大壩,對比我國三峽大壩,究竟誰更勝一籌?
    入汛以來,南方地區暴雨洪水集中頻繁發生,長江、黃河上遊、珠江流域、鄱陽湖先後達到預警水位。我們知道雨量偏多易形成洪澇災害,那麼這時水庫大壩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一座混凝土重力拱式壩,壩高220米,底寬200米,頂寬14米,堤長377米。大壩形成的水庫叫米德湖,總庫容348.5億立方米,水電站裝機容量現已擴容到208萬千瓦,計劃達到245.2萬千瓦。於1931年4月開始動工興建,1936年3月建成,1936年10月第1臺機組正式發電,建造花費約4900萬美元。
  • 成日詛咒三峽大壩 「覺青」真是窩囊
    (圖/翻攝自微博)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三峽大壩會不會垮這件事,已經成為「年經文」,每年春夏規模或大或小,都得吵一次。每次都能看到大量臺灣網友(特別是覺青)幸災樂禍,唯恐中國人不死光。今年討論規模更是比往年都來得大,甚至還鬧出《自由時報》「黃河水殺到錢塘江」的笑話,與瘋傳假造影片之鬧劇。反應出某部分臺灣人,在中美衝突及蔡英文掌權的大環境下,所造就出的扭曲荒謬心理。
  • 三峽大壩
    著名工程有:三峽大壩、三峽水電站、三峽水庫、三峽船閘等。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鎮境內,距下遊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裡,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旅遊區的核心景觀、三峽水庫的東端。
  • 洞庭湖已成地上懸湖,應該如何清淤擴容蓄洪延壽?
    目前,鄱陽湖的容量大概是276億立方米,比洞庭湖大得多。拿我國第一大水庫三峽水庫來算,三峽水庫的容量為393億立方米,其中調節庫容221.5億立方米。也就是說,當三峽水庫水位在145米時,可以存儲221.5億立方米的洪水。什麼概念?假設上有每秒來水6萬立方米,一天來水約52億立方米,一滴水都不下放,三峽水庫可以支撐至少4天!如果下放一半,則可以支撐至少8天!
  • 三峽大壩一再被黑,島內水力學者受不了了:根本就是謠言...
    一如往年,從島內綠媒、親綠電視節目主持人、所謂的資深媒體人,以及民進黨「立委」等人口中一再傳出三峽大壩「變形」「潰壩」等種種抹黑三峽工程言論。臺媒今日(21日)報導稱,臺灣成功大學水力學者表示,「潰壩」根本就是謠言,從目前獲知的消息,大壩「超級安全」,完全沒有潰壩的問題。
  • 三峽大壩有哪些作用?為什麼汛期在還要瘋狂洩洪?
    ——李白 《早發白帝城》長江三峽自古時候起,便一直成為文人們創作的題材。這裡水流湍急,四壁懸崖高聳,這也難怪,為什麼文人們在見過這樣一番景象之後都會詩興大發,創作出膾炙人口的作品。新中國成立之後就一直試圖將長江三峽置於掌控之中,長江三峽落差巨大,擁有極為豐富的水能,在經歷過長達幾十年的充分論證和建設之後,長江三峽大壩最終建成。
  • 年年盼三峽大壩垮塌,臺灣的覺青就這點水平?
    三峽大壩會不會垮這件事,已經成為「年經文」。每年春夏規模或大或小,都得吵一次。每次都能看到大量臺灣網友(特別是覺青)幸災樂禍,唯恐中國人不死光。今年討論規模更是比往年都來得大,甚至還鬧出《自由時報》「黃河水殺到錢塘江」的笑話與瘋傳假造影片之鬧劇。
  • 三峽大壩變形了嗎?會潰壩嗎?
    但今年汛期,網上又流傳關於三峽大壩「變形」「潰壩」的新說法:「三峽大壩是豆腐渣工程」「三峽大壩即將潰堤」……這與往年流傳的「大壩已經變形,一旦潰壩,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三峽大壩一直在走動,因為混凝土壩塊是一段段擺在基巖上的,受壓力和溫度影響,必然會發生不同的形變和位移」「三峽大壩已經出現裂縫」等等如出一轍。這些網上傳言引發公眾關注,造成極大恐慌。
  • 三峽大壩變形?闢謠 - 瀟湘晨報
    我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又一次成了關注的焦點。去年7月,一張照片在網上瘋傳:「谷歌衛星拍攝到三峽大壩已經變形」!儘管專家已經闢謠,圖片變形是因谷歌衛星影像的技術性問題所致。但今年汛期,網上又開始流傳三峽大壩「變形」謠言!
  • 楊小雲:丹江口大壩一線擔使命-十堰晚報數字報|十堰晚報電子版...
    ■記者 祝夢 通訊員 石義花 劉敏 作為一名有著39年黨齡的老黨員,楊小雲全程參與、見證了丹江口大壩初期建設和加高工程建設,在大壩工作整整53年,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這一偉大的工程中。 1983年,為保證大壩安全,楊小雲進入混凝土壩小組,經常參加檢查和抗洪準備工作。1992年,長江委完成了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初步設計。1994年1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水利部審查。初步設計後,長江委和長科院進行了試驗研究,決定在丹江口現場進行生產性試驗。
  • 長江委繼續發布長江幹流九江至湖口江段、鄱陽湖湖區洪水紅警
    受此影響,水利部長江委11日繼續發布長江幹流九江至湖口江段、鄱陽湖湖區洪水紅色預警。根據水利部水文情報預報中心消息,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11日12時繼續發布長江中下遊幹流九江至湖口江段、鄱陽湖湖區洪水紅色預警,繼續發布長江中下遊幹流城陵磯至漢口江段、洞庭湖湖區、大通以下江段、水陽江洪水橙色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