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織毛衣的戴利。來源/央視頻
戴利因為織毛衣這件事,成了奧運賽場上別樹一幟的焦點。在男子10米跳臺預賽中,任他身邊選手來來回回、比賽成績起起伏伏,戴利還是坐在後場認真織毛衣。後來,提起戴利,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奧運冠軍,而是織毛衣。
戴利仿佛看到自己被發現了。來源/央視頻
令人沒想到的是,織毛衣這項看似古早的活動,至今一直很有人氣。2006年,作家兼針織博主史蒂芬妮·珀爾·麥克菲向全球廣大針織愛好者發起挑戰,接受挑戰的人需在都靈冬奧會開幕式開始編織,並在16天後奧運聖火熄滅時完成作品。當年,4000多人參與了這個活動,有人完成了織給自己的第一件毛衣,有人為慈善義賣織出各種玩偶,也有人挑戰失敗但樂在其中。而且,一臉淡定織毛衣的男性在英美也並不少見,比如英劇《神探夏洛克》中,福爾摩斯也是其中一員。
卷福也在織毛衣。來源/英劇《神探夏洛克》截圖
戴利說,織毛衣一方面是為了給腦腫瘤慈善機構籌款,另一方面也可以幫他緩解比賽緊張情緒。踐行解壓養生這種理念的也不只戴利,歷史上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演說家——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也是織毛衣的擁躉。
影視劇中的邱吉爾。來源/電影《至暗時刻》截圖
邱吉爾捏著兩根細長的毛衣針,粗大的手指纏繞著毛線,腕部靈活地扭動。他不緊不慢地織著毛衣、聽著匯報,並做出新的指示。他看起來雲淡風輕,氣定神閒,完全不像戰火紛飛之下的領導者。下屬們終於有一天忍不住了,非常好奇地問邱吉爾,為什麼他一定要在如此緊急的關頭操起針織大業,這難道不耽誤事嗎?士兵的疑惑也在邱吉爾的預料之中,他說:「正是在緊張的關頭,我的大腦才需要時刻保持冷靜與清醒。織毛衣可以讓我鬆弛下來,拋棄那些不必要的緊張情緒,避免做出錯誤指令。」1940年9月15日中午,德軍的200架轟炸機在600架戰鬥機的掩護下橫渡英吉利海峽,準備對英國發動最後攻擊。300多架英軍戰機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分6個波次升空實施攔截,突然發動攻擊。對此毫無準備的德軍措手不及,龐大的機群很快亂作一團,20分鐘後就損失了183架戰機。德軍眼看戰機已逝,勝利機會渺茫,只得撤退。2天後,希特勒宣布推遲「海獅計劃」。
邱吉爾。來源/網絡
在邱吉爾那裡,織毛衣無疑是最好的減壓方式;而在英國人民那裡,織毛衣的首相帶領他們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二戰結束後,邱吉爾一直致力於撰寫關於這場世界大戰的回憶錄。此時已日漸年邁的他,在寫作之餘還是會拿起毛衣針,在來回穿梭的針線中放鬆神經、謀篇布局。有一個問題:可以放鬆神經的方式有很多,為什麼邱吉爾偏偏選中了織毛衣呢?說明織毛衣在那時候至少是一件很普遍、很日常的事情。
畫家伯特倫所繪「Madonna Knitting」,1400-1410。來源/維基百科
目前的考古發現證明,至少在14世紀時,針織類商品就開始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在今天的倫敦、紐卡斯爾、阿姆斯特丹等地傳播。中世紀的歐洲曾非常流行針織羊毛襪,手工編織業也一度是英國、西班牙等地的熱門行業。17、18世紀時,生活在蘇格蘭島嶼地區的人們全情投入毛衣製作,因為漁民們非常需要羊毛服飾來抵禦外出捕魚時的惡劣天氣。所以,毛衣一度與特定職業聯繫在一起。
但是毛衣真正成為人人必備的服裝,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
「我們的軍隊開進戰場,鮮豔的旗幟隨風飄揚,士兵們身上穿著的都是家鄉婦女們一針一線織出來的毛衣。」這是1914年10月,戰地記者在雜誌《女士的世界》中敘寫的。戰場上,士兵們對保暖衣物的渴求強烈,毛衣成為了極佳裝備,「他們將長袖套頭毛衣、羊毛衫、保暖護膝、保暖馬甲一股腦地穿在身上」。
一戰時的無袖毛衣款式。來源/網絡
而由於戰時物資短缺,廉價羊毛衫大受歡迎,快遞員、工人、火車司機等各行各業的人都將毛衣作為日常服裝。那時,雜誌也常刊載毛衣編織教程。那麼,是誰在織毛衣呢?1914年9月,面對後方供應不足的局面,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妻子瑪麗王后號召全民為前線士兵織毛衣,計劃用2個月時間織出30萬雙毛線襪與30萬條毛線腰帶。英國政府也順勢開展了「為勝利而織」的活動,引起熱烈反響,連學校的班級活動都在舉行如「誰織得最快」「誰的毛線針編得最大聲」之類的比賽。
大洋彼岸的美國紅十字會也在進行織毛衣動員。來源/網絡
所以,當時的英國男女老少都在織毛衣,善良的民眾想要以這種方式為戰爭的勝利貢獻自己的力量,而織毛衣也因之被賦予了愛國意味。那時,人們坐在家裡織毛衣,坐在蒸汽火車和公共汽車上織毛衣;人們在開會時織毛衣,滿屋子都是織毛衣的聲音,發言人的聲音都被淹沒了。準備演出的交響樂團甚至還貼出告示,禁止市民們在音樂會上織毛衣。這場轟轟烈烈的全民織毛衣運動,使得英國在一戰後被冠以「針織王國」的稱號。也是在這期間,一名熱愛針織的女士設立了第一家女性針織衫專賣店,並且在當時新出版的《Vogue》雜誌上刊登了廣告。這名女士後來成為了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她引領的女裝革命也一直影響至今,她就是可可·香奈兒。
《為防衛而針織》一書中兩位穿著毛衣的男士,1941。來源/網絡
當時在上寄宿學校的柯林頓·卓布裡奇回憶說:「當時幾乎人人都在織毛衣,校長、老師、整個足球隊。」不光女孩織毛衣,男孩們也在瘋狂織毛衣,甚至一度上癮。在學校規定的熄燈時間,還有人摸黑織毛衣,甚至有人在教堂做禮拜時也忍不住拿起毛衣針。後來,校長也不得不對織毛衣的活動加以限制。
某部關於二戰的書籍中,「為空軍、海軍和陸軍服務的羊毛衫」中的各種款式毛衣。來源/網絡
不過,後方的針織產業也時常遭到納粹德軍的破壞。有一位家住英國赫爾的女士想織一件漂亮的粉色毛衣,於是專門跑去位於市中心的哈蒙德百貨買了粉色毛線,當天晚上回家後就開始認真織毛衣。深夜了,她發現毛線不太夠,於是第二天一早又走向哈蒙德百貨。到達目的地後,她難過地發現這裡已被德軍炸成了廢墟。最終,這位女士想像中的亮麗粉紅羊毛衫不幸變成了過分時髦的針織短袖。一戰時,坊間流傳人們在織毛衣時,會用毛衣中的各個繩結之間的距離與字母表對照,生成密碼,藉此將情報織成毛衣中的密信。二戰時,坊間傳言再次出現,據說那些住在鐵路附近的姑娘會將火車班次與運行情況編成密碼,織在襪筒裡,然後傳遞給情報單位。
世界大戰期間,士兵們將織毛衣作為放鬆心情的方式。來源/網絡
而對於俘虜,織毛衣為有效的管理提供了良好途徑。在英國《每日郵報》刊登的一則報導中,一名被德軍俘虜的英國士兵說:「閒得慌的雙手只有拿起毛線針才有事可做……不少人都覺得熟練織毛衣是女性化的表現,但他們(俘虜們)要是看到自己的衣服破了,馬上就興高採烈地拿起針線縫補。」織毛衣確實能讓士兵們老老實實地待在戰俘營裡。
同理,監獄管理也可發揚織毛衣的好處。美國著名監獄改革家託馬斯·莫特·奧斯本曾在一戰期間,對美國兩所監獄展開編織課試點。平日裡沒事幹的犯人們就被組織著坐在桌前,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學習織毛衣,這也算學了門不讓自己挨凍的手藝。
除了安撫情緒和激發樂趣,織毛衣似乎還能激發大腦潛能。在美國新澤西迪克斯營的外科醫生的建議下,美軍開始培訓士兵們織毛衣。在戰後的康復治療中,受傷的戰士們也在療傷期間躺在病床上織毛衣,因為有專家認為,織毛衣不僅能夠以溫暖的作品撫慰心靈,還能在編織過程中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有助於緩解疼痛,是一種很好的康復治療方法。
60年代,下了班的英國士兵在織毛衣。來源/網絡
此外,織毛衣還成為了表達思想的工具。20世紀70年代,在工業化的持續推進中,手工織毛衣的熱潮曾有過短暫復興,毛衣的樣式與顏色也在特定的時尚潮流中走向了鮮亮與個性。當時,朋克粉絲喜歡穿著自己織的毛衣來標榜對傳統和同質化的反抗,他們會在毛衣上加上破洞、裂口和未收口的碎線,以此傳遞自己的態度與思想。
逼到一定程度,爸爸也得織毛衣。可見毛衣有多重要。來源/電影《鋼的琴》片段
英國作家露西·阿德靈頓在作品《歷史的針腳》中寫到了兩段感人的往事。1943年,北英格蘭巴洛鎮的主婦內拉收到了一件由快遞員送來的舊毛衣,是他兒子的。這件毛衣上繡著許多兒子在外遊歷時所作的紀念標記和文字,只是他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內拉在日記中寫道:「我將毛衣抱在懷裡,覺得它就是克裡夫的化身。在一針一線上,我都能感受到克裡夫的夢想、悔恨和難過。這件衣服是有生命的。」還有一位叫瑪德琳的女士,她已年近花甲,回憶起自己穿過的毛衣,她說:「我的奶奶曾經為我織過很多毛衣,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件淺黃色的安哥拉毛衣。我常常將手臂抬起來,用嘴唇摩擦這件毛衣的袖子,這件衣服給了我很大的安全感。」在那個滿街都是文藝青年的七、八十年代,屬於我們的織毛衣熱潮也寫下了許多故事。那時候,媽媽給孩子織毛衣,姐姐給妹妹織毛衣,女孩給未來的男朋友織毛衣,好朋友之間也相互織毛衣。在後來的2010年,流行過一首叫《織毛衣》的歌,它大俗又大雅的魔性歌詞就是八十年代的市井小調。織毛衣能瞬間火遍全網,大概是由於與賽事的緊張刺激形成了強烈反差。世界一直在一張一弛中前進著。人類是聰明的,無論環境如何,總能找到自己的治癒「法寶」。古有採菊東籬下,今有賽場織毛衣,找不到世外桃源,就找一件喜歡的小事,為自己疲憊的靈魂找一個依靠吧。
死裡逃生的尹天仇,戴著柳飄飄織的毛圍巾。來源/電影《喜劇之王》片段
參考資料:
[1]【英】露西·阿德靈頓著,熊佳樹譯.歷史的針腳——我們的衣著故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
[2]彭訓厚編著.二戰秘聞錄[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3]生活月刊編.珍物·中國文藝百人物語[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
[4]李陽.英美國家的男人為什麼要織毛衣.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1551
[5]Wikipedia.history ofknitting.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knitting
[6]HANDMADE WWI AND WWIIREPRODUCTION KNITS.https://www.worldwarknits.com/
[7]OFF DUTY BRITISHSOLDIER KNITTING - from our story 'The Joy Of People Knitting In The 20thCentury'.https://flashbak.com/the-joy-of-people-knitting-in-the-20th-century-365789/various-43/
[8]SHERRY VANARSDALL.Elkhart County inmates crochet items for theneedy.https://elkhartcountyjailministr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