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大學生潘銳彬:織毛衣登上央視,帶動村裡50名婦女再就業

2020-12-12 二狗子侃歷史

世界上每個人對待人生的看法都是有著區別的,因此他們的做法也大都不相同,但在他們認為極為正確的事在身邊人看來卻並非如此,因此他們在走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時候,不僅要克服前進路上的困難,還要有著一顆堅定的內心,使得自己可以他人的不理解甚至是嘲諷中繼續著自己的追求。

在這些人當中,有著一位名為潘銳彬的人,在七八十年代中,大學生是非常稀少的,而他在考上大學之後,也是有著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但他並沒有一直從事下去,反而跟隨著自己的理想幹起了織毛衣的生意,因此也是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他卻在這份事業上逐漸有了巨大的成就。

一、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潘銳彬雖為大學生卻放棄了原本高薪穩定的生活,做起了織毛衣的生意

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行業也逐漸向著機器自動化的方向發展著,但凡事皆有例外,在眾多便捷高效的機器生產中,存在著極少數的手工生產,在世界眾多奢侈品牌中,有著不少的產品都是以其「純手工」而盛名於世,從而被賦予了文化以及更高的經濟價值。

出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潘銳彬,生活在一個充滿機緣的時代,他的家庭環境也是較好的,有著較為富足的生活,除此之外,他從小也是接受著非常好的教育,受到了新時代思潮的深遠影響。

他同樣也是靠著自己的努力成功地考入了大學,成為了有學識、有能力的新時代青年,在完成學業畢業之後,他也是極為順利的找到了一份高薪且穩定的生活,並且與家的距離還非常近,可以說是極為令人羨慕的生活。

就在他身邊的朋友以及他的父母會認為他一直這樣很好的工作、然後成立家庭的時候,他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辭職,在一開始辭職後潘銳彬還只是安穩的呆在家裡,父母起初也只是擔心而已,隨後便不再管他了,直到他們發現兒子開始織起了毛衣。

而潘銳彬想要從事有關織毛衣的原因還得從他小時候說起,那時他的母親也是通過織毛衣來維持家中生計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織毛衣這樣的手工業就越來越無法在社會上生存下去了,他的母親知道這件事是很艱難的,所以才非常不理解以及反對兒子的這種做法。

潘銳彬也是從小看著母親織毛衣的,也越發喜歡這項手工藝項目了,他一開始嘗試自己織毛衣僅僅是將其當成自己的一個平常的愛好,但隨著他織的毛衣越來越受到歡迎的時候,他進而萌發了自己從事這方面的生意的想法,也是因此辭掉了自己的工作。

二、將織毛衣當成自己的事業,靠著自己的努力將這門手藝帶上了央視,還帶動了村裡人再次就業

在有了想法後,他也是開始了行動,為了節約成本,他選擇了利用當下最受歡迎的網店形式來進行著自己的生意,在開了網店之後,他將店鋪的描述寫成了專門售賣純手工織毛衣。

而他也是憑藉著從小就培養起來的優秀的織毛衣技術以及自己身為年輕人對於當下潮流的見識,織出了更加符合當下人審美的毛衣,他的毛衣最終也是憑藉著手工的高質量以及年輕化的氣息,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一開始訂單不多的時候,潘銳彬還可以憑藉著自己一個人完成,但隨著後來逐漸火爆了起來,他也是無法順利的及時發貨了,他的母親也是看到了兒子這幾位受歡迎的生意後,也是對他表示了支持,隨後又幫助兒子一起織起了毛衣

令他們也沒有想到的是,織毛衣的生意會有著如此火爆的發展,他們母子兩人也逐漸手忙腳亂起來了,這讓潘銳彬又產生了想帶著同村的婦女再次創業的想法。

但因為收益無法得到統一,質量自己也沒有精力去一件件去驗證,因此他的網店經營第一次遇見了規模擴大後的困難,但隨著潘銳彬的不斷學習,自己的網店也是經營得越來越好,他的員工也逐漸發展到了50人的規模,並且都是同村的婦女,使得她們可以再次就業,改善了生活,也使得自己的生意逐漸被更多的人所知曉。

在隨後網際網路的越來越盛行時,潘銳彬也開始將織毛衣這樣的傳統手藝拍成視頻發布在了網上,想要將這樣的中國傳統手藝讓更多人了解,他在用自己的努力傳播著中國優秀的技藝。

他也是因此收穫了大量的粉絲,還因此被邀請參加了央視的一檔名為《開門大吉》的節目,在節目上,他也是向廣大的觀眾展現了這門優秀的中國傳統手藝,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將織毛衣這樣的小事發展成了令人為之讚嘆不已的傳統手藝

結論

在歷史的車輪下,有著許多的優秀的傳統手藝都消失在了歲月的長河中,這實在是一種悲哀,也因此誕生了許多為了拯救這些手藝的人,但他們面臨的是極為艱難的前景,但他們仍然為此奮不顧身。

在我看來,潘銳彬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有著與常人不一樣的自我看法,也是極為努力與堅持的,原本他可以選擇過著極為穩定的生活的,但他並沒有那樣做,毅然選擇了從事織毛衣這樣的小事,他這樣異於常人的想法是令人不解的,也是令人欽佩的。

他也是在這條路上堅持了下來,雖然自一開始他是為了興趣而開始的生意,但後來他也是在為了這份傳統手藝的宣傳而努力,用自己的努力來保持著這份珍貴的手藝,是極為不易的。

在我們今後的人生路上,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也應該付出努力,正如潘銳彬一般,活出自己的樣子,用自己的雙手成就著自己的未來,雖然可能無法像他一樣的成功,但在自己的人生中,唯有自己的努力才會有著精彩且有意義的生

相關焦點

  • 80後大學生潘銳彬,回村織毛衣登上央視,帶動村裡50名婦女再就業
    跟其他「宅男」不同的是,他宅在家裡就是為了「織毛衣」,將以前的傳統手工業撿起來,以求創一番事業。這位八零後的名字,就叫做潘銳彬。 一、與織毛衣結下的「不解之緣」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潘銳彬的母親自嫁進潘家之後就開始從事織毛衣這樣的傳統手工業。那個時候的農村,機械化水平仍舊很落後,因此,手工針織在農村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技術。
  • 80後大學生潘銳彬,回鄉織毛衣登上央視,帶領全村婦女進行再就業
    這種現象是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常態,再讓你回想自己小時候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還有多少人相同?二、潘銳彬眼中的成功 「80」後潘銳彬學長,一個陽光開朗的大男生。在大學畢業後,非常順利的進入一家日企工作,職位是一名翻譯。每天的工作很輕鬆簡單,工資也非常高。這樣的人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
  • 「最娘」80後,回老家織毛衣上央視,帶領50位農村婦女再就業
    曾經就有一位80後,因為織毛衣,被稱為最娘80後,被無數人嘲笑。然而後來那位最娘80後,回老家織毛衣上了央視,帶領了50位農村婦女再就業。在1986年的時候,潘銳彬出生在廣東的一個普通家庭,他有著一位心靈手巧的母親,經常在農活閒暇之餘,和村裡面的父母們做一下加工衣物的工作來補貼家用。
  • 80後男大學生回鄉織毛衣上央視,帶動50多名農村婦女再就業
    2019年5月,一段用麵條編織「毛衣」的視頻播放量達到6300萬次、點讚數173.3萬次、轉發11.1萬次、評論共8.4萬條。而令大家更沒有想到的是這雙靈巧的雙手背後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80後「織男」,他的名字叫潘銳彬。「一個男生還能織毛衣?還織的這麼好看?」抱著這樣的好奇心,圍觀潘銳彬視頻的人越來越多。
  • 那個「最娘」80後,回村織毛衣登上央視,帶著50名農村婦女創業
    正如我國有一位廣東的小夥子,那個「最娘」80後,曾經被無數人嘲諷他沒有男生應有的陽剛之氣。然而,他回村織毛衣登上央視,而後帶著50名農村婦女創業,多年堅持著自己那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夢想,最終獲得圓滿的成功。二.
  • 那個「最娘」80後,回鄉織毛衣登央視,帶動50名農村婦女創業
    作為80後的潘銳彬,自小就喜歡織毛衣,很多人都嘲笑他「娘」,沒有男子氣概,甚至成名後有人說他是「最娘的80後」,可他絲毫不受外界評論的影響,帶著村中50位阿姨一起創業織毛衣,事業成功的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 廣東80後小夥,放棄高薪職業回家織毛衣,帶動農村婦女再就業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位80後,他放棄自己的高薪工作不顧家人的反對,回家織毛衣,最後不僅自己獲得了成功,還帶動了許多人就業。潘銳彬辭掉高薪職業回家織毛衣小夥名叫潘銳彬,出生廣東汕頭,家庭條件並不富裕,每年冬季來臨,家裡都沒有錢置辦衣服,都是潘銳彬的母親用一針一線織成毛衣來為他遮擋風寒,每當母親織毛衣的時候
  • 「最娘」80後男人,織毛衣上了央視:行業不分貴賤,也不限性別
    但確實有這樣一個男生,從小以織毛衣為樂趣,長大後更是經常織,他常被稱為"最娘"的男人,他就是一個八零後大學生潘銳彬。他的針織技術,因為抖音上一條織麵條的視頻而火了,甚至還上了央視,他帶動同鄉50名婦女創業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 小夥辭職回鄉直播織毛衣,粉絲百萬,「婦女之友」帶領大媽再就業
    天賦異稟潘銳彬,典型的80後,1986出生在廣東汕頭一個小鎮,那個時候中國改革開放,沿海城市經濟飛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崗位,為一些女職工提供了生活來源。潘銳彬的媽媽就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根據潘銳彬回憶,潘媽媽從年輕就開始了手工針織的生涯,那個時候外貿公司急需勞動力,潘媽媽就按照外貿公司的要求進貨並分給全村的婦女們製作毛衣。而潘銳彬因為媽媽的原因,從小就對織毛衣很感興趣,經常蹲在家門口和阿姨們一起織毛衣。
  • 80後「娘炮」潘銳彬,帶50個村姑創業織毛衣,現聞名全國
    可見古代遺風至今,娘炮並不被人看好,但是一位80後的學長潘銳彬卻一改娘炮形象,憑藉著「娘炮產業」帶領村民發家致富。一、出身潘銳彬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的一個農村,作為一名農村孩子,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穿到媽媽親手縫製的新衣。
  • 潘銳彬:放棄外企翻譯回村織毛衣,常人眼裡很「娘」,卻是真本事
    就有這樣一位80後小哥,他從小就愛好似乎女生才喜歡的編織。這在常人眼裡很「娘」,可是他卻憑藉這個本事大有作為。學習織毛衣的經歷與普通男孩不同,潘銳彬從小似乎就是個性格文靜,注意力能長時間集中的男孩。在其他小男孩還在瘋跑瘋玩的時候,他更喜歡在家裡陪在媽媽身邊,觀察她織毛衣。
  • 潘銳彬:從外企白領變身網紅「毛衣哥」
    潘銳彬:從外企白領變身網紅 「毛衣哥」文|阿 麗本文刊載於《農村青年》2020年第5期一位「80後」理工男,放棄翻譯工作回家鄉創業,帶領母親和一幫阿姨級別的農村婦女織毛衣賣,一雙巧手「織」出致富路,擁有了百萬粉絲……
  • 外企白領回村織毛線,獲封「最娘80後」走紅,如今怎樣了?
    ——諸葛亮說毛衣大家都知道,但要說織毛衣現在就很少有人會了,幾乎毛衣已經是老一輩媽媽們才會做事情了,現在機械社會可以說織出來的毛衣甚至比人工都還好,而且還更快,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也不再學習織毛衣了,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被人們一點都不看好的事業,卻被一個80後的外企白領看好,並且還身體力行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專門織毛線,還獲封「最娘80後」走紅,如今怎樣了
  • 外企白領回村織毛線,憑「最娘80後」聞名全國,後來怎麼樣了?
    01作為80後的潘銳彬,從小就喜歡織毛衣,於是他周圍的人為他貼上了「娘」的標籤,對他品頭論足,嘲笑他沒有男子氣概。但他並不在乎,絲毫不受他人的影響。在長大以後,他靠著曾經被人看不起的「織毛衣」手藝,最終事業有成。
  • 芳華志願服務帶動婦女居家靈活就業
    「兩正一反,這邊再織松點……」巾幗志願者丁慧芬正耐心細緻地指導婦女學員編織帽子。11月30日,賽罕區婦聯婦女手工技能培訓班在賽罕區昭烏達南路街道金橋社區開班,通過培訓編織技能,進一步帶動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
  • 220名留守婦女就業創業
    12月4日,胡家街道馬家村首期保健按摩師職業技能培訓班圓滿結束,17名學員通過線上線下學習和培訓考試獲得《山東省職業技能培訓合格證書》。「這次學習讓我了解了保健按摩的基本理論,以及按摩的基本手法和穴位,又掌握了一門技能,讓我創業、就業更有底氣了。」馬家村留守婦女周立華說。
  • 怎麼織毛衣 織毛衣的方法
    怎麼織毛衣 織毛衣的方法 2011-12-23 10:21:24 來源:網上輕紡城 看到這麼多好看的毛衣,那麼多的織毛衣的方法,想不想自己也織一件呢?
  • 紀俊英用野菜做出「創業大餐」 帶動百餘婦女家門口就業
    2017年,得知紀俊英創辦的福地華園食品廠在招工,她第一個報了名。「我主要負責包水餃,包得多掙得多,有時候一天能掙100多元,最少也有五六十元。 」劉紅燕說,在工廠上班這幾年,家裡生活條件改善了很多,丈夫的病也治好了。來福地華園食品廠打工的,大多是東屯村及周邊村貧困家庭的婦女。「在俊英大姐廠子裡打工的貧困戶有七八人,都已經脫貧了。 」宋家鎮扶貧辦負責人程志軍說。
  • 母親織出的「愛心牌」毛衣,一直都是父親的最愛
    做鞋幫要用小針,俗名叫繡花針,母親做鞋面可把細了,她做的埋腳線是村裡的一絕,外面是看不到線腳線頭的,但裡裡外外硬是縫得巴巴適適。把做好的鞋面沿著鞋底邊沿,一針一線地縫合在鞋底上,這樣一雙鞋子就初具成型了。母親還不忘做鞋的附件,在鞋面的邊上訂一條布帶,布帶的頂頭釘個扣子,這樣,一隻完美的鞋子就做好了。經過三四晚上的努力,一雙純手工的布鞋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