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馬克思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都帶著一些標籤,比如「乖孩子」「好學生」「學霸」「學渣」等等,這些我們身上的標籤讓別人能夠清楚的認識到我們。但是也因為我們身上的標籤,我們逐漸的被限制,變得不敢去突破自己。
有的人因為學習好被別人冠上學霸的標籤,因為這個標籤,於是變得對於學習格外的重視,不允許自己出錯,不允許自己落後,拋棄了社交,忽略了親人朋友,每日裡只想著學習,這對於我們而言,是否同樣也在限制著我們自己去突破自身。曾經就有一位80後,因為織毛衣,被稱為最娘80後,被無數人嘲笑。然而後來那位最娘80後,回老家織毛衣上了央視,帶領了50位農村婦女再就業。
在1986年的時候,潘銳彬出生在廣東的一個普通家庭,他有著一位心靈手巧的母親,經常在農活閒暇之餘,和村裡面的父母們做一下加工衣物的工作來補貼家用。
有著這樣一位心靈手巧的母親,潘銳彬的衣服都是自己母親親手編織的,這種母親親手編織出來的衣物對於潘銳彬而言是格外的溫暖,因為這是自己母親對自己濃濃的愛。後來潘銳彬的母親與一些外貿公司有了合作,開始靠織毛衣賣給外貿公司盈利。
在母親的工作之下,潘銳彬家中的條件好了很多,母親編織衣物進行販賣,很快成為了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如果說看得多了也就會了,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之下,潘銳彬在十歲的時候也成為了一名織毛衣的好手。能夠靠著自己編織的衣物賺取零花錢了。
當時潘銳彬織毛衣,在村子裡可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嘲笑,「一個男孩子,去做這些女生的工作,一點也沒有陽剛之氣」,這樣的話語讓潘銳彬聽了也是非常的不好意思和害羞。不過潘銳彬的母親卻非常的支持潘銳彬,總是說技多不壓身,以及潘銳彬自己也喜歡來回應這些爭議,在母親的鼓勵一下,潘銳彬的手藝也是越來越高。
在九十年代末期的時候,因為機械化的逐漸普遍,靠著機器,能夠迅速地完成對於衣物的編織,機械業的發展大衝擊了手工業,後來,潘銳彬的媽媽也慢慢的結束了編織衣物的這個工作。
之後潘銳彬考上大學之後,在大學期間自學了日語,畢業之後因為成績優異,順利地進入到了外企擔任翻譯工作,這份工作對於潘銳彬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然而在工作之中,潘銳彬經常能夠想到原來自己的母親和村裡的婦女們一起編織衣物的情形,因為機械業的發展,村中的許多婦女們都沒有了工作。潘銳彬想要改變自己村中的這個情況,於是他決定辭職回家創業。
對於潘銳彬的這個舉動,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在大城市中一份高薪的工作,對於村裡人而言是非常好的。不明白潘銳彬為何要這樣做。當潘銳彬把自己的這個決定以及計劃告訴自己的母親之後,母親儘管對於自己兒子的辭職不高興,但是還是決定支持自己的兒子。
隨後,潘銳彬自己開了一家賣毛衣的網店,並且找了五十位同村的阿姨一起來編織毛衣。在創業初期,潘銳彬遇到了很多的困難,無論是線下商店的一系列安排,還是在網上遇到的各種問題,都需要潘銳彬一一去解決。
在最初的時候,因為宣傳得不到位,再加上手工編織的時間慢,很多人不願意等待而放棄訂單,網店的生意一直處於低谷期。
隨後,潘銳彬通過專業的拍攝以及自己的用心經營,潘銳彬的網店被人們漸漸的熟知,手工毛衣也逐漸的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訂單也逐漸的增加。
潘銳彬在網上經常發布一些編織毛衣的講解視頻,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潘銳彬的治理之下,當初的五十名員工阿姨也有了穩定的收入。潘銳彬的辭職創業,不僅僅改變了自己的家庭狀況,還帶動了同村人,並且還推動了手工編織的發展,為此甚至還被《開門大吉》活動邀請,專門演示毛衣編織的手藝。
當初潘銳彬的辭職創業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議,許多人甚至嘲笑他堂堂七尺男兒卻去做女子做的事,沒有出息。然而潘銳彬卻並不在意,反而靜下心來,始終堅持了下來。
對於我們很多人而言,因為外人給自己身上貼的標籤,我們不敢去改變,在別人的認知中去生活。但是潘銳彬的事例告訴我們,不要去害怕改變,沒必要在乎別人的爭議,我們靜下心來做真正的自己,就能夠成功。
參考資料:
《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典型案例——潘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