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娘」80後,回老家織毛衣上央視,帶領50位農村婦女再就業

2020-12-15 歷史如同明鏡

「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馬克思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都帶著一些標籤,比如「乖孩子」「好學生」「學霸」「學渣」等等,這些我們身上的標籤讓別人能夠清楚的認識到我們。但是也因為我們身上的標籤,我們逐漸的被限制,變得不敢去突破自己。

有的人因為學習好被別人冠上學霸的標籤,因為這個標籤,於是變得對於學習格外的重視,不允許自己出錯,不允許自己落後,拋棄了社交,忽略了親人朋友,每日裡只想著學習,這對於我們而言,是否同樣也在限制著我們自己去突破自身。曾經就有一位80後,因為織毛衣,被稱為最娘80後,被無數人嘲笑。然而後來那位最娘80後,回老家織毛衣上了央視,帶領了50位農村婦女再就業。

在1986年的時候,潘銳彬出生在廣東的一個普通家庭,他有著一位心靈手巧的母親,經常在農活閒暇之餘,和村裡面的父母們做一下加工衣物的工作來補貼家用。

有著這樣一位心靈手巧的母親,潘銳彬的衣服都是自己母親親手編織的,這種母親親手編織出來的衣物對於潘銳彬而言是格外的溫暖,因為這是自己母親對自己濃濃的愛。後來潘銳彬的母親與一些外貿公司有了合作,開始靠織毛衣賣給外貿公司盈利。

在母親的工作之下,潘銳彬家中的條件好了很多,母親編織衣物進行販賣,很快成為了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如果說看得多了也就會了,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之下,潘銳彬在十歲的時候也成為了一名織毛衣的好手。能夠靠著自己編織的衣物賺取零花錢了。

當時潘銳彬織毛衣,在村子裡可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嘲笑,「一個男孩子,去做這些女生的工作,一點也沒有陽剛之氣」,這樣的話語讓潘銳彬聽了也是非常的不好意思和害羞。不過潘銳彬的母親卻非常的支持潘銳彬,總是說技多不壓身,以及潘銳彬自己也喜歡來回應這些爭議,在母親的鼓勵一下,潘銳彬的手藝也是越來越高。

在九十年代末期的時候,因為機械化的逐漸普遍,靠著機器,能夠迅速地完成對於衣物的編織,機械業的發展大衝擊了手工業,後來,潘銳彬的媽媽也慢慢的結束了編織衣物的這個工作。

之後潘銳彬考上大學之後,在大學期間自學了日語,畢業之後因為成績優異,順利地進入到了外企擔任翻譯工作,這份工作對於潘銳彬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然而在工作之中,潘銳彬經常能夠想到原來自己的母親和村裡的婦女們一起編織衣物的情形,因為機械業的發展,村中的許多婦女們都沒有了工作。潘銳彬想要改變自己村中的這個情況,於是他決定辭職回家創業。

對於潘銳彬的這個舉動,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在大城市中一份高薪的工作,對於村裡人而言是非常好的。不明白潘銳彬為何要這樣做。當潘銳彬把自己的這個決定以及計劃告訴自己的母親之後,母親儘管對於自己兒子的辭職不高興,但是還是決定支持自己的兒子。

隨後,潘銳彬自己開了一家賣毛衣的網店,並且找了五十位同村的阿姨一起來編織毛衣。在創業初期,潘銳彬遇到了很多的困難,無論是線下商店的一系列安排,還是在網上遇到的各種問題,都需要潘銳彬一一去解決。

在最初的時候,因為宣傳得不到位,再加上手工編織的時間慢,很多人不願意等待而放棄訂單,網店的生意一直處於低谷期。

隨後,潘銳彬通過專業的拍攝以及自己的用心經營,潘銳彬的網店被人們漸漸的熟知,手工毛衣也逐漸的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訂單也逐漸的增加。

潘銳彬在網上經常發布一些編織毛衣的講解視頻,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潘銳彬的治理之下,當初的五十名員工阿姨也有了穩定的收入。潘銳彬的辭職創業,不僅僅改變了自己的家庭狀況,還帶動了同村人,並且還推動了手工編織的發展,為此甚至還被《開門大吉》活動邀請,專門演示毛衣編織的手藝。

當初潘銳彬的辭職創業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議,許多人甚至嘲笑他堂堂七尺男兒卻去做女子做的事,沒有出息。然而潘銳彬卻並不在意,反而靜下心來,始終堅持了下來。

對於我們很多人而言,因為外人給自己身上貼的標籤,我們不敢去改變,在別人的認知中去生活。但是潘銳彬的事例告訴我們,不要去害怕改變,沒必要在乎別人的爭議,我們靜下心來做真正的自己,就能夠成功。

參考資料:

《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典型案例——潘銳彬》

相關焦點

  • 那個「最娘」80後,回鄉織毛衣登央視,帶動50名農村婦女創業
    作為80後的潘銳彬,自小就喜歡織毛衣,很多人都嘲笑他「娘」,沒有男子氣概,甚至成名後有人說他是「最娘的80後」,可他絲毫不受外界評論的影響,帶著村中50位阿姨一起創業織毛衣,事業成功的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 那個「最娘」80後,回村織毛衣登上央視,帶著50名農村婦女創業
    但是隨著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後,機器化生產開化代替手工,後來這樣的方式也延續到中國。一. 對男女的固有標準作為人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之處,而如果用群體來劃分,男性與女性則是一個最好不過的劃分標準。從原始社會開始,因為性別的不同,男女之間分工也各不相同,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原本應該只是力量上懸殊的男女,卻開始擁有了固定的形式和標準。
  • 80後大學生潘銳彬,回鄉織毛衣登上央視,帶領全村婦女進行再就業
    這種現象是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常態,再讓你回想自己小時候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還有多少人相同?二、潘銳彬眼中的成功 「80」後潘銳彬學長,一個陽光開朗的大男生。在大學畢業後,非常順利的進入一家日企工作,職位是一名翻譯。每天的工作很輕鬆簡單,工資也非常高。這樣的人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
  • 「最娘」80後男人,織毛衣上了央視:行業不分貴賤,也不限性別
    但確實有這樣一個男生,從小以織毛衣為樂趣,長大後更是經常織,他常被稱為"最娘"的男人,他就是一個八零後大學生潘銳彬。他的針織技術,因為抖音上一條織麵條的視頻而火了,甚至還上了央視,他帶動同鄉50名婦女創業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 80後大學生潘銳彬,回村織毛衣登上央視,帶動村裡50名婦女再就業
    他在2010年,瞞著父母將自己打拼多年才得來的高薪工作辭掉,毅然回到農村老家,過期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宅男」生活。跟其他「宅男」不同的是,他宅在家裡就是為了「織毛衣」,將以前的傳統手工業撿起來,以求創一番事業。這位八零後的名字,就叫做潘銳彬。
  • 80後男大學生回鄉織毛衣上央視,帶動50多名農村婦女再就業
    作者:柳兮每天中午,在一個農村小院裡,都能看到一群大媽和一個男的織毛衣。讓人驚訝的是,不是大媽教男子,而是男子教大媽。原來,這男子正是抖音上靠「織毛衣」走紅的「毛衣哥」。2019年5月,一段用麵條編織「毛衣」的視頻播放量達到6300萬次、點讚數173.3萬次、轉發11.1萬次、評論共8.4萬條。而令大家更沒有想到的是這雙靈巧的雙手背後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80後「織男」,他的名字叫潘銳彬。「一個男生還能織毛衣?還織的這麼好看?」抱著這樣的好奇心,圍觀潘銳彬視頻的人越來越多。
  • 80後大學生潘銳彬:織毛衣登上央視,帶動村裡50名婦女再就業
    二、將織毛衣當成自己的事業,靠著自己的努力將這門手藝帶上了央視,還帶動了村裡人再次就業在有了想法後,他也是開始了行動,為了節約成本,他選擇了利用當下最受歡迎的網店形式來進行著自己的生意,在開了網店之後,他將店鋪的描述寫成了專門售賣純手工織毛衣。
  • 外企白領回村織毛線,獲封「最娘80後」走紅,如今怎樣了?
    ——諸葛亮說毛衣大家都知道,但要說織毛衣現在就很少有人會了,幾乎毛衣已經是老一輩媽媽們才會做事情了,現在機械社會可以說織出來的毛衣甚至比人工都還好,而且還更快,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也不再學習織毛衣了,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被人們一點都不看好的事業,卻被一個80後的外企白領看好,並且還身體力行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專門織毛線,還獲封「最娘80後」走紅,如今怎樣了
  • 廣東80後小夥,放棄高薪職業回家織毛衣,帶動農村婦女再就業
    但是在父母心中卻普遍認為競技比賽就是打遊戲不務正業,學畫畫是無用功,能成名的都是少數,心思要放在學習上。這些話語都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夢想。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位80後,他放棄自己的高薪工作不顧家人的反對,回家織毛衣,最後不僅自己獲得了成功,還帶動了許多人就業。
  • 80後「娘炮」潘銳彬,帶50個村姑創業織毛衣,現聞名全國
    可見古代遺風至今,娘炮並不被人看好,但是一位80後的學長潘銳彬卻一改娘炮形象,憑藉著「娘炮產業」帶領村民發家致富。一、出身潘銳彬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的一個農村,作為一名農村孩子,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穿到媽媽親手縫製的新衣。
  • 外企白領回村織毛線,憑「最娘80後」聞名全國,後來怎麼樣了?
    01作為80後的潘銳彬,從小就喜歡織毛衣,於是他周圍的人為他貼上了「娘」的標籤,對他品頭論足,嘲笑他沒有男子氣概。但他並不在乎,絲毫不受他人的影響。在長大以後,他靠著曾經被人看不起的「織毛衣」手藝,最終事業有成。
  • 小夥辭職回鄉直播織毛衣,粉絲百萬,「婦女之友」帶領大媽再就業
    天賦異稟潘銳彬,典型的80後,1986出生在廣東汕頭一個小鎮,那個時候中國改革開放,沿海城市經濟飛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崗位,為一些女職工提供了生活來源。但是僅僅織毛衣並不能滿足潘銳彬內心的渴望,他想要更大的空間來施展自己的才華。想要辭職回家織毛衣的念頭也越來越強烈。於是,他跟家裡人商量想要回鄉創業,意料之中的是全家人都反對這個決定。他們認為,現在手工紡織業已經沒落了,不可能再發展起來。而且當時的大學生沒有一個留在村裡的,都在外面打拼,而如今他卻想要回鄉工作,這不是向後退步嗎?
  • 潘銳彬:放棄外企翻譯回村織毛衣,常人眼裡很「娘」,卻是真本事
    就有這樣一位80後小哥,他從小就愛好似乎女生才喜歡的編織。這在常人眼裡很「娘」,可是他卻憑藉這個本事大有作為。學習織毛衣的經歷與普通男孩不同,潘銳彬從小似乎就是個性格文靜,注意力能長時間集中的男孩。在其他小男孩還在瘋跑瘋玩的時候,他更喜歡在家裡陪在媽媽身邊,觀察她織毛衣。
  • 怎麼織毛衣 織毛衣的方法
    怎麼織毛衣 織毛衣的方法 2011-12-23 10:21:24 來源:網上輕紡城 看到這麼多好看的毛衣,那麼多的織毛衣的方法,想不想自己也織一件呢?
  • 小老闆將服裝廠開回老家 100餘名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
    本報訊(記者盧先慶魯作炳文/圖)近日,在官渡鎮的一家服裝廠裡,40多名婦女正在加工製作服裝。官渡鎮是全縣的勞務輸出大鎮之一,每年外出務工人數超過1萬人。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該鎮中年婦女外出務工就業難突顯。已在縣城開辦服裝廠10多年的白莉、姚華夫婦和朋友姚智勝,決定把服裝廠開回官渡老家,幫助貧困群眾就業。
  • 母親織出的「愛心牌」毛衣,一直都是父親的最愛
    小時候最高興的事就是過年,不是因為可以領到壓歲錢,而是有母親親手做的新布鞋、織的新毛衣,都等不到初一早上,除夕晚上就穿到身上到鄰居家去顯擺了。現在回想起來,那份喜悅依然掛在眉梢。鞋樣子也成了鄉下婦女交流往來的重要內容。依鞋樣納鞋底,母親端出外婆陪嫁的小竹簍,從裡邊挑出針和線,把頂針牢固地套在左手無名指上,母親告訴我,戴上頂針穿針引線時就不會錐到手。先用細小的錐子把鞋底打一個個小洞,一針一針納過去,密密麻麻的。感覺針不鋒利了,母親習慣性把針在頭皮上劃一下,針就無比鋒利了。我好擔心母親把頭皮劃破,而母親微笑著說:「不會的,劃一下,納起線來更快一點。」
  • 良匠歸來 —— 「東方織娘」織就黎錦傳奇
    海南東方市,仍有這樣一群織娘,還在堅持用古法技藝織繡黎錦。她們大都四五十歲,最小的10多歲。她們平時務農,閒時織錦,依舊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  她們靠著一雙手,驚豔了時光,用指尖傳承古老技藝,溫暖著歲月,見證「活化石」的傳說。  五月的海南西部,赤日炎炎。記者慕名來到東方市黎錦傳承展示館,找到這些依然保有黎錦古法技藝的傳承人,一睹「東方織娘」的風採。
  • 已經奔五的70後,等你老了就落葉歸根,回農村老家吧
    高樓林立的鋼筋水泥城市,一眼望不到盡頭,塵世螢火,被冰冷的空氣包圍,總會讓人對農村老家的思念湧上心頭。70後的我,回首歲月,心裡五味雜陳,在陌生的城市裡打拼幾十年,感覺故鄉與我漸行漸遠,卻又時常出現在夢境中。漂泊了多年,幹著平凡的工作,領著微薄的薪水仍須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