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大學生潘銳彬,回鄉織毛衣登上央視,帶領全村婦女進行再就業

2020-12-27 網易新聞

引言

「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莊子·田子方》

一 、成功是什麼

成功是什麼?百度詞條解釋為獲得了預期的結果。那麼誰獲得了預期的結果?又是怎麼樣的結果?很簡單,你以及你想要的結果。然而現在名利成為了大多數人成功的標誌,似乎人生下來就應該為這兩樣而奮鬥。所以出現一個到達終極目標的人後,許許多多的人前僕後繼的模仿他的一切。可這和成功最初的本義相背而行,因為這並不是你所預期的結果,而是社會這個大家強加給你的。

▲一步步抵達心中的目標

如果違背「成功」的定義,堅持自己的想法,便會跳出一大堆人來反對你。他們沒有看到你眼中的世界,只能在局限的思想領域限制你的想法,企圖讓你來到他們眼中的世界。這種現象是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常態,再讓你回想自己小時候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還有多少人相同?

二、潘銳彬眼中的成功

「80」後潘銳彬學長,一個陽光開朗的大男生。在大學畢業後,非常順利的進入一家日企工作,職位是一名翻譯。每天的工作很輕鬆簡單,工資也非常高。這樣的人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但現實往往不會如劇本設定的一般發展,在不久之後,他毅然而然辭掉了手裡的工作,親手打翻了這個「鐵飯碗」。

▲潘銳彬

他回到家鄉,兩手一抬,「撿」起了媽媽們紡織衣物的工具,在家織毛衣去了。身邊的朋友、鄰居、甚至父母,全然不懂他的用意。這女生做的事情,一大老爺們跟著摻合幹什麼?漸漸大家不約而同的站在一條戰線上,潘銳彬太「娘」了。

▲織衣物

人們總是用自己的世界觀去看待別人,不懂相互尊重。有人喜歡穿漢服,他說人家「異類」;有人把出租屋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他說別人「浪費錢財,多此一舉」.....看不起比自己生活質量差的人,又憤世嫉仇的批判灑脫花錢的有錢人,兩面性太強。

當提及潘銳彬回鄉創業織毛衣時,大家第一想法就是「手工織毛衣怎麼能比的上機器呢?」根本賺不了錢!只是單憑人家的一個行為,就站在高處評判一切,該是何其的「膚淺」

▲潘銳彬在演示手工織毛衣

潘銳彬做這個選擇,並不是突如其來的任性,早在他小時候這顆種子就已埋下。在潘母嫁進潘家後,就開始了手工織物的工作。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她們從事的就是外貿公司的代加工業務。從小在針織環境中長大,六歲學會織毛衣,10歲跟著阿姨們一起織。他的母親靠針織供養了一家人,發展最好的時候,手下有一百多口人。可隨著現代化建設發展,手工針織漸漸被機器取代,在他讀大學時,家裡已再也找不到事情做,甚至連生計都成了問題。埋在心底裡的那顆種子發芽長大,紮根在心上。在他的背後,有一處紋身,是手工針織的圖案,旁邊還紋著父母的生日。他心底裡堅定著:是他們的手,託起了他的過去與將來!

▲衣物工廠

全力投身於針織事業中,他一人扮演了多種角色。設計師、工人、營銷......通過自己在外面學習到的新方式,帶領著阿姨們進入網絡時代。他在現在流行的短視頻APP上進行銷售,並將家鄉文化與手工針織結合起來,親自擔任模特與手工藝人,給大家示範織法。他說:「他希望在傳播手工針織這門傳統手藝的同時,也能宣傳當地的特色景觀和傳統文化。」

他成功了!他獲得了預期的結果。在網絡上走紅,並且成功將自己的作品帶上央視舞臺向全國人民展示,帶領著全村的婦女進行針織就業。

三、世人眼中的成功

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是個永恆的話題。物質第一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現行哲學教科書認為,物質第一、精神第二。此類觀點層出不窮,可終究是一個主題,物質高於精神。所以正常來講,現代社會中人們追求物質生活是應該的,大家對於成功的定義就是追求名利也是應該的。當一個人靠某種方式「成功」後,其他人去效仿就更無話可說了。

▲潘銳彬以及毛衣作品登上舞臺

人人都想在短時間內達到自己的目標,既然有前人已經開拓出一條路,那跟著這條路前行,方向準是正確的。在我們周圍,幹著自己喜歡又適合自己工作的人少之又少。倘若能在自己興趣上面找到工作,並能通過它讓自己物質生活也得到滿足,這是何等的幸運。

結語

在英語中,成功不僅是一個名詞,同樣也是動詞,形容詞......這也告訴我們,要想達到你預期的結果,是要學,要做,要堅持的!帶著目標,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好每一步,才能步步通往成功之路。

參考資料:
《莊子·田子方》
《南方農村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80後大學生潘銳彬:織毛衣登上央視,帶動村裡50名婦女再就業
    一、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潘銳彬雖為大學生卻放棄了原本高薪穩定的生活,做起了織毛衣的生意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行業也逐漸向著機器自動化的方向發展著,但凡事皆有例外,在眾多便捷高效的機器生產中,存在著極少數的手工生產,在世界眾多奢侈品牌中,有著不少的產品都是以其
  • 80後大學生潘銳彬,回村織毛衣登上央視,帶動村裡50名婦女再就業
    跟其他「宅男」不同的是,他宅在家裡就是為了「織毛衣」,將以前的傳統手工業撿起來,以求創一番事業。這位八零後的名字,就叫做潘銳彬。 一、與織毛衣結下的「不解之緣」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潘銳彬的母親自嫁進潘家之後就開始從事織毛衣這樣的傳統手工業。那個時候的農村,機械化水平仍舊很落後,因此,手工針織在農村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技術。
  • 小夥辭職回鄉直播織毛衣,粉絲百萬,「婦女之友」帶領大媽再就業
    天賦異稟潘銳彬,典型的80後,1986出生在廣東汕頭一個小鎮,那個時候中國改革開放,沿海城市經濟飛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崗位,為一些女職工提供了生活來源。潘銳彬的媽媽就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根據潘銳彬回憶,潘媽媽從年輕就開始了手工針織的生涯,那個時候外貿公司急需勞動力,潘媽媽就按照外貿公司的要求進貨並分給全村的婦女們製作毛衣。而潘銳彬因為媽媽的原因,從小就對織毛衣很感興趣,經常蹲在家門口和阿姨們一起織毛衣。
  • 「最娘」80後,回老家織毛衣上央視,帶領50位農村婦女再就業
    曾經就有一位80後,因為織毛衣,被稱為最娘80後,被無數人嘲笑。然而後來那位最娘80後,回老家織毛衣上了央視,帶領了50位農村婦女再就業。在1986年的時候,潘銳彬出生在廣東的一個普通家庭,他有著一位心靈手巧的母親,經常在農活閒暇之餘,和村裡面的父母們做一下加工衣物的工作來補貼家用。
  • 80後男大學生回鄉織毛衣上央視,帶動50多名農村婦女再就業
    2019年5月,一段用麵條編織「毛衣」的視頻播放量達到6300萬次、點讚數173.3萬次、轉發11.1萬次、評論共8.4萬條。而令大家更沒有想到的是這雙靈巧的雙手背後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80後「織男」,他的名字叫潘銳彬。「一個男生還能織毛衣?還織的這麼好看?」抱著這樣的好奇心,圍觀潘銳彬視頻的人越來越多。
  • 那個「最娘」80後,回村織毛衣登上央視,帶著50名農村婦女創業
    正如我國有一位廣東的小夥子,那個「最娘」80後,曾經被無數人嘲諷他沒有男生應有的陽剛之氣。然而,他回村織毛衣登上央視,而後帶著50名農村婦女創業,多年堅持著自己那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夢想,最終獲得圓滿的成功。二.
  • 那個「最娘」80後,回鄉織毛衣登央視,帶動50名農村婦女創業
    作為80後的潘銳彬,自小就喜歡織毛衣,很多人都嘲笑他「娘」,沒有男子氣概,甚至成名後有人說他是「最娘的80後」,可他絲毫不受外界評論的影響,帶著村中50位阿姨一起創業織毛衣,事業成功的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 廣東80後小夥,放棄高薪職業回家織毛衣,帶動農村婦女再就業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位80後,他放棄自己的高薪工作不顧家人的反對,回家織毛衣,最後不僅自己獲得了成功,還帶動了許多人就業。潘銳彬辭掉高薪職業回家織毛衣小夥名叫潘銳彬,出生廣東汕頭,家庭條件並不富裕,每年冬季來臨,家裡都沒有錢置辦衣服,都是潘銳彬的母親用一針一線織成毛衣來為他遮擋風寒,每當母親織毛衣的時候
  • 80後「娘炮」潘銳彬,帶50個村姑創業織毛衣,現聞名全國
    可見古代遺風至今,娘炮並不被人看好,但是一位80後的學長潘銳彬卻一改娘炮形象,憑藉著「娘炮產業」帶領村民發家致富。一、出身潘銳彬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的一個農村,作為一名農村孩子,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穿到媽媽親手縫製的新衣。
  • 「最娘」80後男人,織毛衣上了央視:行業不分貴賤,也不限性別
    但確實有這樣一個男生,從小以織毛衣為樂趣,長大後更是經常織,他常被稱為"最娘"的男人,他就是一個八零後大學生潘銳彬。他的針織技術,因為抖音上一條織麵條的視頻而火了,甚至還上了央視,他帶動同鄉50名婦女創業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 潘銳彬:放棄外企翻譯回村織毛衣,常人眼裡很「娘」,卻是真本事
    就有這樣一位80後小哥,他從小就愛好似乎女生才喜歡的編織。這在常人眼裡很「娘」,可是他卻憑藉這個本事大有作為。學習織毛衣的經歷與普通男孩不同,潘銳彬從小似乎就是個性格文靜,注意力能長時間集中的男孩。在其他小男孩還在瘋跑瘋玩的時候,他更喜歡在家裡陪在媽媽身邊,觀察她織毛衣。
  • 潘銳彬:從外企白領變身網紅「毛衣哥」
    潘銳彬:從外企白領變身網紅 「毛衣哥」文|阿 麗本文刊載於《農村青年》2020年第5期一位「80後」理工男,放棄翻譯工作回家鄉創業,帶領母親和一幫阿姨級別的農村婦女織毛衣賣,一雙巧手「織」出致富路,擁有了百萬粉絲……
  • 外企白領回村織毛線,獲封「最娘80後」走紅,如今怎樣了?
    ——諸葛亮說毛衣大家都知道,但要說織毛衣現在就很少有人會了,幾乎毛衣已經是老一輩媽媽們才會做事情了,現在機械社會可以說織出來的毛衣甚至比人工都還好,而且還更快,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也不再學習織毛衣了,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被人們一點都不看好的事業,卻被一個80後的外企白領看好,並且還身體力行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專門織毛線,還獲封「最娘80後」走紅,如今怎樣了
  • 外企白領回村織毛線,憑「最娘80後」聞名全國,後來怎麼樣了?
    01作為80後的潘銳彬,從小就喜歡織毛衣,於是他周圍的人為他貼上了「娘」的標籤,對他品頭論足,嘲笑他沒有男子氣概。但他並不在乎,絲毫不受他人的影響。在長大以後,他靠著曾經被人看不起的「織毛衣」手藝,最終事業有成。
  • 怎麼織毛衣 織毛衣的方法
    怎麼織毛衣 織毛衣的方法 2011-12-23 10:21:24 來源:網上輕紡城 看到這麼多好看的毛衣,那麼多的織毛衣的方法,想不想自己也織一件呢?
  • 220名留守婦女就業創業
    針對農村留守婦女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一技之長、競爭力較弱等問題,胡家街道一方面通過集中開辦培訓班,提高農村留守婦女就業能力;另一方面積極聯繫企業實施結對幫扶,提供對口崗位,擴大就業渠道,實現就業。針對思想靈活、能力強、條件成熟且有意願的婦女,正確引導、支持她們充分挖掘自身潛能,獨立自主創業,聯繫協調相關部門通過採取發放小額貸款、減免稅費等措施提供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
  • 甘谷90後女大學生返鄉創業,點讚!
    」在新興鎮蔡家寺村的扶貧車間裡,回鄉創業四年,已然成為「縫紉能手」的女大學生李佩琪這樣和車間裡的工人說。蔡家寺村位於新興鎮東南部川道區,距鎮政府10公裡,轄蔡家寺、林家岔兩個自然村,全村共有5420人,人均耕地0.62畝,人多地少,男性大多外出務工,村內留守婦女多,家庭收入來源單一,李佩琪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與多名婦女交談以後,她發現村內大多數婦女都有縫紉基礎,但因照顧家庭,而無法外出打工,於是她萌生出了在家門口興辦服裝加工廠的念頭。
  • 【中國夢•勞動美】朱華雲:巾幗藝高膽氣雄 回鄉創業織錦繡
    【中國夢•勞動美】朱華云:巾幗藝高膽氣雄 回鄉創業織錦繡 2020-10-15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萍: 帶領婦女刺「錫繡 」
    察布查爾縣和許多經濟落後地區一樣,村裡的年輕人大都選擇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婦女和兒童留守家裡。今年45歲的陳萍是察布查爾縣人,從小看著在土裡刨食兒的爸媽辛苦養育自己和兄弟姐妹,就一心想著長大後無論工作還是結婚,都要靠自己。1988年初中畢業後,她不顧家人的反對隻身到伊寧市一家美容院打工,經過多年打拼,有了自己的美容院,而由於聚少離多,丈夫也在這時離她而去。她帶著年幼的女兒艱辛地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