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莊子·田子方》
一 、成功是什麼
成功是什麼?百度詞條解釋為獲得了預期的結果。那麼誰獲得了預期的結果?又是怎麼樣的結果?很簡單,你以及你想要的結果。然而現在名利成為了大多數人成功的標誌,似乎人生下來就應該為這兩樣而奮鬥。所以出現一個到達終極目標的人後,許許多多的人前僕後繼的模仿他的一切。可這和成功最初的本義相背而行,因為這並不是你所預期的結果,而是社會這個大家強加給你的。
▲一步步抵達心中的目標
如果違背「成功」的定義,堅持自己的想法,便會跳出一大堆人來反對你。他們沒有看到你眼中的世界,只能在局限的思想領域限制你的想法,企圖讓你來到他們眼中的世界。這種現象是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常態,再讓你回想自己小時候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還有多少人相同?
二、潘銳彬眼中的成功
「80」後潘銳彬學長,一個陽光開朗的大男生。在大學畢業後,非常順利的進入一家日企工作,職位是一名翻譯。每天的工作很輕鬆簡單,工資也非常高。這樣的人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但現實往往不會如劇本設定的一般發展,在不久之後,他毅然而然辭掉了手裡的工作,親手打翻了這個「鐵飯碗」。
▲潘銳彬
他回到家鄉,兩手一抬,「撿」起了媽媽們紡織衣物的工具,在家織毛衣去了。身邊的朋友、鄰居、甚至父母,全然不懂他的用意。這女生做的事情,一大老爺們跟著摻合幹什麼?漸漸大家不約而同的站在一條戰線上,潘銳彬太「娘」了。
▲織衣物
人們總是用自己的世界觀去看待別人,不懂相互尊重。有人喜歡穿漢服,他說人家「異類」;有人把出租屋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他說別人「浪費錢財,多此一舉」.....看不起比自己生活質量差的人,又憤世嫉仇的批判灑脫花錢的有錢人,兩面性太強。
當提及潘銳彬回鄉創業織毛衣時,大家第一想法就是「手工織毛衣怎麼能比的上機器呢?」根本賺不了錢!只是單憑人家的一個行為,就站在高處評判一切,該是何其的「膚淺」
▲潘銳彬在演示手工織毛衣
潘銳彬做這個選擇,並不是突如其來的任性,早在他小時候這顆種子就已埋下。在潘母嫁進潘家後,就開始了手工織物的工作。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她們從事的就是外貿公司的代加工業務。從小在針織環境中長大,六歲學會織毛衣,10歲跟著阿姨們一起織。他的母親靠針織供養了一家人,發展最好的時候,手下有一百多口人。可隨著現代化建設發展,手工針織漸漸被機器取代,在他讀大學時,家裡已再也找不到事情做,甚至連生計都成了問題。埋在心底裡的那顆種子發芽長大,紮根在心上。在他的背後,有一處紋身,是手工針織的圖案,旁邊還紋著父母的生日。他心底裡堅定著:是他們的手,託起了他的過去與將來!
▲衣物工廠
全力投身於針織事業中,他一人扮演了多種角色。設計師、工人、營銷......通過自己在外面學習到的新方式,帶領著阿姨們進入網絡時代。他在現在流行的短視頻APP上進行銷售,並將家鄉文化與手工針織結合起來,親自擔任模特與手工藝人,給大家示範織法。他說:「他希望在傳播手工針織這門傳統手藝的同時,也能宣傳當地的特色景觀和傳統文化。」
他成功了!他獲得了預期的結果。在網絡上走紅,並且成功將自己的作品帶上央視舞臺向全國人民展示,帶領著全村的婦女進行針織就業。
三、世人眼中的成功
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是個永恆的話題。物質第一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現行哲學教科書認為,物質第一、精神第二。此類觀點層出不窮,可終究是一個主題,物質高於精神。所以正常來講,現代社會中人們追求物質生活是應該的,大家對於成功的定義就是追求名利也是應該的。當一個人靠某種方式「成功」後,其他人去效仿就更無話可說了。
▲潘銳彬以及毛衣作品登上舞臺
人人都想在短時間內達到自己的目標,既然有前人已經開拓出一條路,那跟著這條路前行,方向準是正確的。在我們周圍,幹著自己喜歡又適合自己工作的人少之又少。倘若能在自己興趣上面找到工作,並能通過它讓自己物質生活也得到滿足,這是何等的幸運。
結語
在英語中,成功不僅是一個名詞,同樣也是動詞,形容詞......這也告訴我們,要想達到你預期的結果,是要學,要做,要堅持的!帶著目標,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好每一步,才能步步通往成功之路。
參考資料:
《莊子·田子方》
《南方農村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