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最終的歸宿:具五刑,腰斬,夷三族

2020-12-23 騰訊網

北大教授錢理群曾說過:我們的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事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秦國的丞相李斯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從上蔡郡一個小吏,一步步爬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秦國丞相之位,可謂是處心積慮,機關算盡,不擇手段。

李斯曾觀廁所中的老鼠吃大便,見到人就逃跑,而糧倉中的老鼠飽食終日,養得肥肥胖胖,見到人卻毫不驚慌。李斯從中悟出了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學:人要處在有利位置,學做糧倉中的老鼠,莫做廁所中的老鼠。

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李斯是荀子的高徒,論學歷,堪比現在的名牌大學畢業生。他對第一份工作並不滿意,僅僅只是上蔡郡的小吏,他決定要找一個更大的舞臺,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

於是,胸懷大志的李斯來到了秦國,投靠到秦國丞相呂不韋名下打工。呂不韋雖然位極人臣,權勢如日中天,李斯卻看不起他,因為他只是一名初中生,靠投機上位。

李斯蟄伏了一段時間,終於等到了呂不韋翻船的時候。呂不韋因功高震主,畏罪自殺了。看到自己的老闆覆滅了,李斯露出了得意的微笑。大秦的舞臺,該由學歷更高的李斯同學來導演。

為了升官,李斯決不錯過任何一次面見秦王的機會,每次,他都賣力地表演。不得不說,李斯同學真的有實力,他很快得到了秦王的賞識,當了長史,成了嬴政身邊的助理。

秦國的安全部門逮捕了一名鄭國來的間諜,秦國的大臣們建議秦王驅趕各國來秦的人才,李斯也在被驅趕之列。

李斯的確了不起,善於轉危為安,他最擅長的本領就是寫文章,於是,他寫了一篇流傳千古的文章《諫逐客書》。秦始皇看了後龍顏大悅,取消了逐客令。

從此,李斯的仕途開始走上了上升的通道,從長史提拔到了廷尉的位置。他的最終目標就是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秦國宰相。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將不擇手段。

李斯有一個同門師兄韓非,二人都是荀子的學生,按史書記載,韓非的學問應該在李斯之上,《說難》、《孤憤》等文章都是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千古名篇。

韓非本是韓國的貴族,卻在韓國得不到重用,受到排擠。韓非滿腹才華無法施展,但他在秦國卻有一位粉絲,那人就是嬴政。

嬴政欲一睹偶像風採,派兵攻打韓國,只為得到韓非。搞這麼大陣仗,就為了要一個人,韓國國君屈服了,就把韓非送給了秦國。

按常理來說,韓非的到來,李斯應該熱烈歡迎才對,他們既是同門師兄弟,又同是才華橫溢的天才,一起輔佐秦王建功立業,豈不美哉。

可是,李斯不這麼想,韓非的才學在他之上,若韓非得到秦王重用,他豈不是要靠邊站?韓非成了他仕途前進中的絆腳石,必須堅決除掉。

於是李斯拉上朝中同僚姚賈向秦王上書,詆毀韓非,說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心向韓國,留下來將是一個隱患。秦王聽了李斯的建議,將韓非投進監獄。

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 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

韓非本指望他的李斯出面來救他,哪知等來的卻是老同學送來的毒藥,韓非到死也未想明白,一個人為了所謂的榮華富貴竟幹出如此喪心病狂的事情。

在隨後的二十年裡,李斯一直苦心經營仕途,在他的內心,沒有同門之誼,也沒有同僚之情,更沒有是非對錯,他的心裡盤算的只有利益。在嬴政被尊為皇帝之後,李斯順利地成為了大秦帝國的丞相,實現了他的人生終極理想。

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歸途中,車行至平原津,得了重病,生命垂危之際,下了一道遺詔,傳旨公子扶蘇回鹹陽奔喪並繼承皇位。

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鹹陽而葬。」

本來,秦始皇臨死前已將自己的身後事安排妥當,李斯作為丞相只需主持大局,遵先皇旨意辦事即可。

可是他內心又開始盤算了,若公子扶蘇被立為皇帝,那蒙恬必然被立為丞相,自己只得靠邊站,甚至會告老還鄉,這種賠本買賣他堅決不幹。

當李斯面對比他更沒有底線的小人趙高時,趙高用他的那套歪理邪說輕易說服了他,他們決定篡改詔書,改立胡亥為太子,賜公子扶蘇、蒙恬死。

不得不說,趙高的那套說辭十分邪惡,內心稍持正義和良知的人都會斷然拒絕,可是李斯也不是什麼好人,他的那點小心事早被趙高看穿,這為他後來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胡亥被立為二世皇帝後,大秦的真正操盤手變成了趙高,李斯雖貴為丞相,實際權力已被趙高架空。當趙高與胡亥將要賜死蒙氏兄弟時,子嬰勇敢地站了出來反對。

此時,最應該站出來支持子嬰的人應該是李斯,因為此時趙高已成了李斯最大的敵人。既然蒙氏兄弟也是趙高的敵人,那麼,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他應該站在正義的立場上拉蒙氏兄弟一把,以牽制趙高。

當胡亥向李斯投來詢問的目光時,李斯卻沉默了。或許他真的是畏懼趙高的權勢,或許他仍然認為蒙氏兄弟是他的敵人,應罪該萬死?

李斯最後的正義感和勇氣也丟失了。胡亥見丞相李斯默認,就下達了處死蒙恬、蒙毅兄弟的聖旨。可能,李斯那時候真沒有想起有唇亡齒寒這個詞吧。

當陳勝、吳廣起義,各地諸侯紛紛響應,天下大亂。作為丞相的李斯,他不僅沒有緩解秦國的國內矛盾,積極平定各地的暴亂,反而給二世皇帝上了一道奇怪的奏摺,要求對老百姓嚴刑峻法,加強橫徵暴斂。

可能,那時的李斯已預感到危險的來臨,他揣摩著二世皇帝昏庸的心理,以求媚於胡亥,並以此脫禍。李斯為了個人的那點私利,寧願置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實在為人所不齒。

公元前207年,趙高誣陷李斯謀反,被腰斬於鹹陽,臨死前牽著中子的手說道:「我還想跟你一起牽著黃狗,到上蔡東門那兒打野兔,還可以實現嗎?」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惜一切都晚了。當他毒死韓非,殺死公子扶蘇、蒙氏兄弟時,他想過有今天嗎?他為個人的榮華富貴而置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之時,想過有今天嗎?蒼天有眼,惡人自有天收。

當初李斯辭別自己的老師荀子時,曾表達過自己對功名利祿的追求,一個人有自己的私利並沒有錯,這是人性的體現。然而,人必須有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做人要有底線,人不能為了追求個人私利而不擇手段,置他人利益甚至國家的前途而不顧。

李斯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從一介布衣到封侯拜相,也不過幾十年時間,在他一生中,他一直在算計,從不願吃虧,最後卻被小人趙高所算計,落了一個「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而夷三族」的可悲下場,結局令人唏噓!

文章參考資料:《史記·李斯列傳》

相關焦點

  • 「夷三族」到底指什麼,李斯被胡亥下令夷三族,到底有多少人被殺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因勸諫而被下獄的李斯,被趙高落井下石誣陷李斯與其子李由謀反,對李斯嚴刑拷打,李斯被迫承認謀反。結果,秦二世下令,「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夷三族」。那麼,三族到底指什麼,李斯家族又有多少人被殺呢?
  • 李斯高瞻遠矚 押的棋子很準 為何還會被腰斬
    李斯,是秦朝的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是秦始皇得力的左膀右臂,幫助秦朝完成了統一大業。但最後被人腰斬,落了個悲慘下場,這是為何呢?的確,後來李斯成了法家的理論大家和實踐者。學成之後,李斯對當時的幾個大國做了上下、橫縱的分析,深思熟慮後,最終決定到最具有前景的秦國去施展才華,幹一番大事。畢竟,秦國尤為重視引進人才,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力。此外,縱觀七國,他認為也只有秦國具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 《大秦賦》如果秦國相國按照功勞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第四名李斯,戰國末楚國上蔡人,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時,上書力諫客不可逐,為秦王採納。又為秦並六國謀劃,建議先攻取韓國,再逐一消滅各諸侯國,完成統一大業。統一六國後,作為廷尉奉命與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等議定"皇帝"之號。行郡縣,主張禁私學、焚書坑儒。又以小篆為標準,整理文字,作《倉頡篇》以為範文。
  • 秦二世篡位離不開李斯幫助,事後被夷滅三族,為何沒人幫他?
    公元前208年,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大秦丞相李斯被腰斬於市,隨後以牽連罪誅滅三族,在赴刑場的時候,戀戀不捨,看著和自己一起奔赴刑場的兒子,突然間眷戀故土。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大致意思就是我現在想和你一起牽著黃狗從上蔡東門出去,追逐兔子,可惜沒有這樣的機會了。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李斯臨終之前的感悟,絕對會讓人傷感,上蔡是李斯的故鄉,回首多年前,李斯還在哪裡生活,或許兒子剛剛八九歲,家裡養了一隻黃狗,他們於是經常出城去打獵,追逐兔子。
  • 李斯聽取趙高建議,結局慘被腰斬並夷三族,他究竟錯在何處?
    這五位英雄人物中,只有李斯存活的時間最長,他的師父可是當今儒家代表人物的荀子先生,是當時秦朝的一國之相,他的一輩子可是充滿傳奇。李斯本是一名掌管糧庫的小官,無意中發現兩隻不同處境的老鼠,所遭遇的事情各不相同,李斯這時才想到原來環境也可以改造一個人,然後他開始追尋自己的理想。
  • 大秦首席輔臣李斯:與皇家聯姻、平步青雲,為何最終被腰斬於市?
    然而13年後,位高權重、權傾朝野的丞相李斯最終竟落得了一個被腰斬於市的下場,這究竟又是為何呢? 少時有志,終得佐於嬴政 李斯出生在戰國末年,本是楚國上蔡人士,出身低微的他幼時家貧,可以說李斯是個六親無靠的寒門之子。
  • 李斯被趙高陷害,判處腰斬並夷三族,為何滿朝文武無人為他求情?
    談秦說漢(348)李斯被趙高陷害,判處腰斬並夷三族,為何滿朝文武無人為他求情? 李斯與小人趙高為謀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殺公子扶蘇及其兄弟姊妹而被嬴姓宗親所恨;殺蒙氏兄弟而得罪了所有朝廷大臣;到頭來李斯也得罪了小人趙高,被其陷害處以腰斬。可謂是人死了還被人唾棄,可悲! 李斯原本只是楚國的一個小吏,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向天下名儒荀卿學習帝王之術,畢業後來到秦國謀職。
  • 積累丨每日一篇文言文:《史記·李斯列傳》
    三川守李由告歸鹹陽,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李斯喟然而嘆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遊。丞相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皆從。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餘子莫從。
  • 李斯被腰斬之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何沒有一人站出來為他求情?
    丞相李斯被趙高誣為謀反,被腰斬於鹹陽市,並夷滅三族。李斯作為一國丞相被權臣趙高誣陷謀反,最終腰斬之時,但滿朝的文武大臣卻沒有一個人為其求情,這是為什麼呢?李斯之死其實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從其和趙高同流合汙,狼狽為奸之時已經為其死埋下了禍根。
  • 李斯為秦國一統天下立奇功,深受秦始皇信任,為何最後被腰斬?
    六朝滅亡後,李斯又建議嬴政稱帝,並主張廢封、建郡,焚詩禁書,統一文字、車軌、錢幣、度量衡,北驅匈奴,南擊百越開嶺南,為秦帝國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奇功。但令人費解的是,作為秦帝國的頭號功臣,李斯最終並非善終,而是落得一個被腰斬,三族滅亡的悲慘命運。那李斯到底因何遭受如此殘忍的待遇呢?
  • 什麼是精緻利己主義者?
    精緻利己主義這一詞,是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在談到中國當代教育狀況時說的一番話,他說到:「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而丞相李斯卻被權臣趙高誣陷謀反,最終落得一個腰斬的慘死結局。秦將王翦得以善終原因在於王翦明白秦王的為人秉性的,懂得進退,也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也不參與朝堂上的政治糾葛。二人雖然同為秦始皇的肱骨之臣,李斯作為文臣,更是做到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之位,按我們正常的思維試想,李斯的智慧、智謀是出乎於常人,李斯多年侍奉於秦始皇左右,相信李斯對秦始皇也有很深的認知,對秦始皇的性格、為人也有著很深的了解,李斯為何最終先是遭受具五刑,又被腰斬於鹹陽,落得一個死無全屍之結局?並且被誅滅三族,連家族的存續都斷絕了。
  • 聊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記得去年思修課上,老師出了個題,談論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當時這個題很抓我眼,所以做得還算認真。「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北大教授錢理群在一次課堂講座上提出來的。01《人民的名義》 中,侯亮平在高育良書記落馬後,評價其妻子吳教授與丈夫數年互相利用、互相包庇時,說了一句話:她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蒙恬愛徒、扶蘇密友、李斯長子,秦末大將李由的悲壯之死
    李由是李斯的長子,李斯作為大秦帝國的丞相大權在握,為了使家族長盛不衰,李斯決定用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與大秦皇室聯姻!據史料記載,李斯所有的兒子娶得都是秦朝公主,不僅如此,李斯的所有女兒也都是嫁給了皇族的公子,李斯的子女人數不詳,目前僅知的只有長子李由一人,作為李斯的長子、李氏家族未來的話事人,李斯對長子李由極其重視!
  • 李斯被腰斬,滿朝文武大臣為什麼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
    李斯是秦朝著名的丞相,偉大的政治家、書法家,秦王嬴政在位期間,他出謀劃策,深受賞識。 李斯對秦國中央集權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只可惜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因一念之差,不僅斷送了自己的性命,還牽連三族,毫不誇張地說,他的一念之差將秦朝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 利己是本性、精緻是偽裝,我們的大學,為何教育出精緻利己主義者
    可以說,精緻利己主義是一種功利主義的價值觀。表面上看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實質上是利用體制達到利己的最終目的,既不利於國家,也不利於社會。和普通利慾薰心的利己主義者有別,所謂「精緻利己主義者」表面上具有「精緻性」,因而表現得更加隱蔽和迷惑。
  • 李斯:胸懷動搖山河之志,腹藏經天緯地之才——血腥的丞相之路
    李斯救嫪毐李斯是立志成為大秦丞相的人,他不滿足於同其他為呂不韋著書立說,他迫切地想建功立業。韓非死於獄中公元前231年,因為李斯的緣故被迫入秦的韓非(李斯常常在嬴政面前說韓非天縱奇才),自尋死路,最終死在李斯手裡。這位先秦最後一位集大成者的英年早逝,是諸子百家的落幕,也是歷史的悲劇。
  • 李斯被腰斬之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什麼沒有一人站出來為他求情?
    李斯,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是秦國崛起的功臣,是滿腹韜略的人才,如果沒有真才實學,也難以讓秦國稱霸一方。秦國得以傲視群雄,有商鞅的功勞也有李斯的功勞。但是李斯又是一個心狠手辣的傢伙,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小人,是個為了權力喪盡人性的政客。
  • 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的潘安,為什麼最終被夷三族?
    那麼潘安為什麼被夷三族呢?潘安本來是魏國人,他長大了以後,司馬炎篡位,他就成了西晉人,在晉武帝司馬炎手下做點小官,司馬炎死後,他兒子司馬衷繼位,晉惠帝司馬衷就是說出「何不食肉糜」的那個古代皇帝,晉惠帝末年的時候,發生了有名的八王之亂,在這八王之中,有個趙王司馬倫。司馬倫是司馬昭的弟弟,司馬炎的叔叔,司馬衷的叔祖,混亂中,晉惠帝被司馬倫趁勢挾持,司馬倫成了輔政王。
  • 秦二世二年,李斯父子被腰斬,滿朝文武為何無人為他們求情?
    秦二世二年,李斯父子在鹹陽街市被腰斬,罪名是謀反。臨死前,李斯對兒子說道:「真想和你一起牽著一條黃狗,去上蔡東門外打獵追逐野兔,可是還辦得到嗎?」說罷,父子二人抱頭痛哭。秦朝的統一六國、統一度量、統一文字、統一貨幣都是在李斯的主持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