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為秦國一統天下立奇功,深受秦始皇信任,為何最後被腰斬?

2020-12-26 一個人談歷史啊

在談到秦朝歷史時,李斯是一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關鍵人物,這位君主幫助秦王嬴政籌劃兼併山東六國,實現了中國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六朝滅亡後,李斯又建議嬴政稱帝,並主張廢封、建郡,焚詩禁書,統一文字、車軌、錢幣、度量衡,北驅匈奴,南擊百越開嶺南,為秦帝國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奇功。

但令人費解的是,作為秦帝國的頭號功臣,李斯最終並非善終,而是落得一個被腰斬,三族滅亡的悲慘命運。那李斯到底因何遭受如此殘忍的待遇呢?從多種歷史資料綜合分析,可能有三個主要原因:

權力過盛

秦始皇為了報答李斯的恩情,不僅提拔李斯為丞相,對其言聽計從,而且還與李斯結為兒女親家,讓他的兒子們都娶公主,而女兒們都嫁給了皇子。對於李斯家族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榮寵,也是人臣所能達到的極限。然而,對於任何有遠見的人來說,他明白「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道理,一旦一個人或一個家庭擁有了強大的力量,迎接他們往往是一場災難。

原因無他,秦始皇時期的嬴政,一旦執政者權力過大,聲望過高,無形中就會對帝王構成致命威脅,即使他沒有謀朝篡位的野心,也難逃被猜忌、清除的命運。所以,聰明的臣子從不追求權勢名利,即使不得已而為之,也要不顧一切地擺出一副庸庸碌碌的樣子,時時向皇帝表忠,以此來消除皇帝對他們的敵意。李先生不明白這個道理,謀殺只是早晚的事。

作法自暴自棄

李斯出身法家,推崇以「法術勢」治天下,認為政府的權力應儘量擴大,併集中於帝王手中,使他成為人人畏懼的對象,從而壓制臣下,穩定國家。基於這一思想,李斯向秦二世提出了一套獨斷專行、嚴明律法的治國方略,即以監察治罪等手段鞏固中央集權,壓制臣民的反抗和違法亂紀,使法家思想走向極端。

根據正史記載,秦二世胡亥之死是由李斯的勸告而來,「刑者半於道,死則日積月累」。殺眾者為忠"(見《史記·卷七十二·李斯列傳》),到處瀰漫著恐怖的氣氛。然而,根據「法不責眾」的原則,種種惡法的提出者,往往也會淪為其犧牲品,例如,幫助秦國實現變法富強的商鞅,就是很好的例子。就李斯而言,也難逃歷史的鐵律。

趙高誣陷

出於利益的原因臨時聯合起來的人或團體,最終也會因利益的紛爭而散夥、火併,此法則對李斯和趙高十分適用。誠然,李斯內心十分鄙視趙高,不僅因為後者缺乏男人所必需的「部分」,更因為地位低下,跟他完全不相稱。然而,為了享福,李斯不得不與趙高合謀,通過偽造詔書將秦二世扶上了王位,但也由此為自己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秦二世既已登基,李斯、趙高各得其所,看來也不該有矛盾之處。但是,對於政治人物來說,追求權力卻是無止境的,趙高自詡為秦二世之師,再加上有扶立之功,自然對丞相的職位充滿了渴望,李斯就成了他的「眼中釘」。因此可以想像,趙高為了扳倒李斯,必然會盡全力誣陷他,直到他把對方徹底擊倒。

趙高,便在秦二世面前挑撥離間,聲稱李斯故意戲弄皇帝,總是趁後者沉溺酒色之時奏起,而在正常的朝會中卻不發一語。更有甚者,趙高還誣陷李斯跟長子,三川太守李由私通陳勝叛軍,企圖取代嬴氏為秦王。秦二世是個糊塗人,在趙高的蠱惑下把李斯送進了死牢,後者雖然受了刑,卻只能認罪種種莫須有的罪名。最後,李斯被腰斬,被滅三族。

當天,被推上斷頭臺的他面無血色,閉著眼睛回想著幾十年如煙的往事,不禁悲痛不已。緩緩地睜開眼睛,李斯抱著自己的次子,邊哭邊哀嘆道:「要知今日,又何必當初。如今我們父子都淪落到這樣的地步,連牽著黃狗到東門去捉狡兔的癮,也不能解決!」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在鹹陽街頭被人腰斬,殺三族。

相關焦點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戰國後期,秦國的武將王翦、文臣李斯為秦王政吞併六國、一統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王翦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是秦國開疆拓土的最大功臣,秦滅六國時,除韓國是內史騰所滅之外,趙、燕、魏、楚、齊五國都有王翦家族之人參與,魏國、齊國是王翦之子王賁所滅,其餘三國王翦都是直接參與,也是主要功臣,王翦可以說對秦統一天下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王翦最終也功績卓著被封官拜爵,拜太師一職,封武成候。
  • 李斯被趙高陷害,判處腰斬並夷三族,為何滿朝文武無人為他求情?
    談秦說漢(348)李斯被趙高陷害,判處腰斬並夷三族,為何滿朝文武無人為他求情? 開始做了呂不韋的門客,被推薦為郎官,因善於遊說,得到嬴政的賞識,升為內史。因獻離間六國之策,被升職為客卿。後又在秦國驅逐外臣的事件後,升為國尉。呂不邦被免職後,再升為丞相。升職的速度確實很快,也說明李斯有一定的水平。 李斯的書法好,工作報告也寫得順溜,是一個治理國家的能手,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之功不可沒。
  • 李斯被腰斬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什麼沒一個為他求情的?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在歷史上是一個爭議極大的人物。不可否認,他為始皇帝的一統天下,立下了不少功勞。 比如在秦國先滅趙,還是先滅韓的爭議中,他堅定地主張先滅韓,減少了滅國之戰的阻力,加快了統一進程。
  • 李斯高瞻遠矚 押的棋子很準 為何還會被腰斬
    李斯,是秦朝的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是秦始皇得力的左膀右臂,幫助秦朝完成了統一大業。但最後被人腰斬,落了個悲慘下場,這是為何呢?的確,後來李斯成了法家的理論大家和實踐者。學成之後,李斯對當時的幾個大國做了上下、橫縱的分析,深思熟慮後,最終決定到最具有前景的秦國去施展才華,幹一番大事。畢竟,秦國尤為重視引進人才,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力。此外,縱觀七國,他認為也只有秦國具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 李斯害死韓非子,秦始皇為何沒有懲罰李斯?反而更加的信任他
    公子非為自己的國家考慮,想要學習變法讓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加強盛,而李斯學習的則是帝王之術,能夠幫助人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兩個人的才能都十分顯著,所以在稷下學宮的學子中鶴立雞群,兩個人於是就成了好朋友。後來秦王嬴政登基之後,呂不韋想要替秦國招攬天下人才,於是就到了稷下學宮找到了李斯,並且請李斯跟他去秦國,李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到秦國,發展大秦不僅富庶而且政局也十分的清明,最關鍵的就是嬴政雄才大略有一統天下之心,於是就留在了呂不韋的府邸做了舍人。
  • 李斯被腰斬,滿朝文武大臣為什麼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
    李斯是秦朝著名的丞相,偉大的政治家、書法家,秦王嬴政在位期間,他出謀劃策,深受賞識。 李斯對秦國中央集權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只可惜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因一念之差,不僅斷送了自己的性命,還牽連三族,毫不誇張地說,他的一念之差將秦朝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 大秦首席輔臣李斯:與皇家聯姻、平步青雲,為何最終被腰斬於市?
    李斯是秦始皇時期的丞相,他不但因鞍前馬後地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而倍受器重,而且一直忠心耿耿地操持國事,不僅為始皇帝出謀劃策,還一手構建了大秦帝國初創之時的一系列頂層設計。
  • 秦二世二年,李斯父子被腰斬,滿朝文武為何無人為他們求情?
    他對秦國有著這樣大的功勞,被冤枉謀反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其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秦國本土官員排斥李斯,來自其他六國的官員則痛恨李斯。1、派系之爭。秦王喜歡重用國外的大才,這就勢必要動了本土勢力的蛋糕啊!當時丞相呂不韋就是衛國人,其麾下幕僚、食客也多為六國人士。李斯本是楚國人,來到秦國之後自然而然地就投到了呂不韋門下。
  • 李斯被腰斬之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何沒有一人站出來為他求情?
    丞相李斯被趙高誣為謀反,被腰斬於鹹陽市,並夷滅三族。李斯作為一國丞相被權臣趙高誣陷謀反,最終腰斬之時,但滿朝的文武大臣卻沒有一個人為其求情,這是為什麼呢?李斯之死其實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從其和趙高同流合汙,狼狽為奸之時已經為其死埋下了禍根。
  • 秦始皇見到了恨不相逢的韓非,為何卻未信用?最後被李斯毒害
    但是能否據此論證秦始皇就接受了韓非的觀念並付諸了實踐,則還需要做出進一步的歷史考察。 因為秦始皇見到韓非其人以後,卻並未信其言、用其人,在李斯、姚賈的進言後,秦始皇將韓非囚於秦,使得韓非遭李斯毒殺,後又後悔想赦免韓非。 以上史事使得秦始皇與韓非的關係顯得撲朔迷離。
  • 生如螻蟻如廁之鼠,權傾朝野的李斯,為何最終選擇了背叛秦始皇
    特別是後期李斯的出現,使整體財富劇增,裡斯繼呂布韋之後,秦國的另一個重要丞相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秦始皇滅六國後實施的一系列國策、西東門車東軌、廢除分封制等,都有裡斯深度參與的影子,增加了對秦始皇裡斯的信任。就像當時他相信自己的生父呂布韋一樣。電視劇可以加快進度,一筆一畫地過去,但實際歷史不是電視。
  • 李斯精明一世,為何在人生末期選擇勾結趙高,以致秦國走向敗亡
    ,在秦始皇死後,他勾結趙高篡改遺詔,逼死了扶蘇,扶了胡亥上位,此後短短三年大秦帝國便轟然倒塌,趙高和胡亥縱然是罪魁禍首,但李斯作為幫兇也同樣背上了千古罵名,李斯精明一世,為何在晚年卻會犯下這樣的錯誤呢?
  • 李斯: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名相,為何會被小小的宦官趙高害死
    李斯是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得力助手,也是秦朝最著名的宰相,但最後卻被小小的宦官趙高害死,那麼名相李斯是如何幫助秦朝完成統一的,又為何鬥不過宦官趙高,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西行入秦秦王政聽了很高興,於是任命李斯為長史,派遣使者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前往六國,用重金收買六國的高官權貴,不能收賣的就派刺客暗殺或者散播謠言以離間六國的君臣關係。李斯的計策使得秦國成功將六國的合縱瓦解,使秦國得以將六國各個擊破,為秦滅六國打下了良好基礎。
  • 秦始皇為何偏愛胡亥?胡亥為何不是秦亡的首要罪人
    秦始皇為何偏愛胡亥?胡亥為何不是秦亡的首要罪人《大秦賦》中嬴政似乎沒有太多的「夫人」,實際上正史中是娶了不少「夫人」的,而且也有不少孩子,只是這些皇子公主大多數都被趙高和胡亥合謀害死了。扶蘇一直是被眾人看好的皇位繼承人,那為何秦始皇會偏愛胡亥呢?一方面扶蘇與嬴政在政見上有分歧。秦始皇一統天下,靠的是法家的思想,可是如今治理大秦不同於以往治理一個秦國,還有原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的舊地和舊民。以往,這些六國的治理方式不同於秦國,民眾也不能一下子適應秦國的管理方式,尤其是一些距離秦國較遠的地區,更成了秦國統治的薄弱地區。
  • 李斯兩次「直言進諫」結果大不同,一次飛黃騰達,一次身首異處!
    秦國最終在秦王嬴政的統領下,蕩平四海一統天下,而除了武將的功勞之外,眾多文臣也有著非常大的貢獻,李斯可以說是其中之一,但是在後秦始皇時代,李斯卻慘遭腰斬的命運,作為昔日秦國丞相,為何卻無人替其求情呢?此時,倆人因為滅韓存韓的政見不和而起了矛盾,雖然早滅晚滅都是滅,但是韓非子還是想憑藉一己之力能讓韓國多存活幾年,李斯藉此向秦王政污衊其目的不純,只為謀求本國利益,秦王政一時惱羞成怒,將韓非子下獄,等秦王政氣消了反應過來的時候,韓非子已然被李斯逼死,就這樣李斯的勁敵韓非子就被他的這種小手段除掉了。
  • 從上蔡小吏到帝國丞相,《大秦賦》裡的李斯究竟是政治家還是政客
    最近熱播的古裝電視劇《大秦賦》裡有這樣一個情節,參與嫪毐叛亂的秦國宗室公子贏虞在政變失敗後被判處腰斬之刑。臨死前,他才醒悟到自己其實是被當時秦王嬴政的心腹李斯給利用了。於是他詛咒著李斯將來也會落得和他一樣的下場,被腰斬於市。也許是一語成讖吧。
  • 李斯和王翦為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秦帝國,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
    秦始皇的成功不止是他自己的功勞,還有他身邊的大臣他的左膀右臂李斯和王翦,這兩個人 ,一個幫他治理完善國家制度,一個幫他南徵北戰徵服天下,可以說秦始皇能夠最終成功與他們兩個是密不可分的,那麼他們兩個究竟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大秦朝,做了哪些不可磨滅的貢獻呢?下面我們就具體來說說。
  • 韓非之死只因他對韓國愛得深沉,怪不得秦始皇,也怨不得李斯!
    韓非是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曾拜在荀子門下學習帝王之術,與輔佐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的李斯是同學。 眾所周知,韓非最終沒能善終,他在秦國的監獄中服毒自殺。據《史記》和《資治通鑑》記載,李斯是害死韓非的直接兇手。
  • 李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最終的歸宿:具五刑,腰斬,夷三族
    李斯的確了不起,善於轉危為安,他最擅長的本領就是寫文章,於是,他寫了一篇流傳千古的文章《諫逐客書》。秦始皇看了後龍顏大悅,取消了逐客令。 從此,李斯的仕途開始走上了上升的通道,從長史提拔到了廷尉的位置。他的最終目標就是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秦國宰相。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將不擇手段。
  • 呂不韋與李斯二人,誰才是真正的「千古一相」?讓歷史告訴我們!
    大秦帝國兩代名相呂不韋與李斯,就聲望而言,倆人在當世幾乎不相上下。但「興秦者呂,亡秦者李」的說法卻早已深入人心,從這一點來判斷,是不是就意味著李斯只是徒有虛名,或者說他與呂不韋的能力其實差得很遠。《大秦賦》這部歷史劇側重描寫了秦始皇、呂不韋、李斯三人之間的爭鬥,雖然這可能是一大敗筆,卻也讓觀眾更加細緻入微地了解到這些歷史人物。只是歷史上的李斯,似乎並沒有劇中描繪的那樣不堪,但稱不上「千古一相」卻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