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沉沒的騎士,二戰功勳輕巡克利夫蘭級,榮獲13枚戰鬥勳章

2021-01-10 礪劍堂

要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什麼著名的艦船型號,很多人肯定會想到航空母艦,亦或者是大和之類的超級戰列艦。不可否認,它們確實是當之無愧的。不過在戰列艦以及航母的光輝下,有這麼一種艦就顯得不起眼。相比較於戰列艦,這種艦可能沒有大口徑的主炮,但是卻有均衡的火力;沒有厚重的裝甲,卻有相對較高的速度。作為艦隊中的"苦力"擔當,巡洋艦一直就是屬於那種幹雜活的多面手。我們今天所講述的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自稱二戰期間最優秀的輕巡,被譽為"永不沉沒的海上騎士"。

自一戰後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由於一戰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再加上各個參戰國在戰爭期間拼命製造戰列艦,這麼多戰艦的維護費用對各國來說也是沉重的負擔。為此世界海軍巨頭英國提議進行裁軍,這個提議得到了美國的支持。於是1922年在英國倫敦召開了第一次海軍裁軍會議,籤署了倫敦海軍條約。此後30年代又在華盛頓召開了第二次裁軍會議。這些會議主要是對世界各個海軍強國的艦艇總噸位,各型艦艇進行限制。10:10:6:3.5:3.5,這個比例各位都都很熟悉吧,英美法意日海軍總噸位比。正是由於有這個條約的存在,也就有後來我們所說的"條約艦"——條約戰列和條約巡洋。

條約對於巡洋艦(標準排水量萬噸以下的)主炮口徑規定:超過8英吋的為A級巡洋艦(重巡洋艦),6.1英寸以下的為B級巡洋艦(輕巡洋艦),並對總噸位進行了限制。其中重巡洋艦單艦最高噸位為1萬噸,主炮口徑不得大於203毫米,由於條約的存在,就有了我們之前所說到的情況。美國海軍遇到了巡洋艦噸位不夠用的問題。在巡洋艦總噸位限制的情況下,由於4艘布魯克林級的排水量已經佔用了不少份額,於是在設計克利夫蘭級時就對布魯克林級進行了縮小處理。然而此時美軍聽說了大洋對岸的日本海軍已經在設計建造最上級輕巡洋艦,其火力和防護已經超過了此刻美軍擁有的輕巡洋艦,作為對等,美軍的新巡洋艦必須要能夠和本子的最上相抗衡。

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是白頭鷹在二戰期間設計建造的一型輕巡洋艦,是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發展型。事實上,由於"海軍假日"的結束,原本克利夫蘭級可以做得更大一些,但克爹畢竟是在條約期間設計的,其艦體和排水量已經是當時最大的了,克利夫蘭級的排水量相當於是條約重巡的水平。加上當時白頭鷹急需輕巡洋艦,有什麼裝備都往克利夫蘭級上面裝,導致了克爹這一級比計劃超重太多,艦體重心比預計的高。戰爭中期進行現代化改造的過程中為了降低重心拆除了大量防空機炮,換裝博福斯40機炮和厄利孔20mm炮以強化防空。與布魯克林級相對比,克利夫蘭少了一座三聯裝主炮塔,主炮沿艦艇中軸線呈背負式的2X2配置。在防護上克爹這一級進一步強化生存性與對空能力,使用了先進的獨立防水隔艙,因而在對魚雷、水平的防護方面比較優秀,在加上火力強大。因此該級經常作為快速航母編隊的成員參加戰鬥。戰後部分被改為飛彈巡洋艦繼續服役,直至1979年12月全部退役。在二次大戰期間,克利夫蘭級參加了無數次戰鬥,有負傷但最終沒有一艘被擊沉,由此克利夫蘭級也被稱之為"永不沉沒的海上騎士"

由於局勢的惡化,1940年國會批准下一財年加建15艘克利夫蘭級。然而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使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當時克利夫蘭級只有5艘服役,戰爭的爆發使得國會批准了將其建造數量提高39艘,由此美國海軍歷史上建造數量最多的巡洋艦誕生了。到1943年,由於列剋星敦、大黃蜂和約克城的戰沉以及薩拉託加仍在維修,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參戰的航空母艦隻有一艘企業號(Enterprise VS Japan),海軍決定以克利夫蘭級巡洋艦艦體建造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Independence Class),為此共動用9艘克利夫蘭級艦體。克利夫蘭級巡洋艦共建造有27艘,其中3艘在戰後建成服役。

如果非要說克利夫蘭級有什麼問題,事實上早在在首批艦的建造過程中,美國海軍就指出了其存在了40多項設計缺陷並提出改進要求,然而戰爭的爆發打斷了這一切,迫切的戰爭需求促使美國不得不在改進完成之前就將克利夫蘭級投入大批建造,一直到戰爭後期形勢好轉,修改過設計的新批次才得以開始生產,然而雖然改進型的輕巡洋艦有13艘開工建造,到戰爭結束前僅完工了2艘,其餘11艘都因戰爭結束而取消建造,這2艘改進過的克利夫蘭級被稱為法戈級輕巡洋艦,當然我們還是習慣統稱為克利夫蘭級。

說完了克利夫蘭級的故事,我們再來說克利夫蘭級的大姐頭克利夫蘭號的故事。1942年6月克利夫蘭號正式交付美國海軍,當年12月5日克利夫蘭號前往太平洋,並於1月16日到達索羅門群島的埃法特島。第一次執行任務是1月27到1月31日期間在第18特混艦隊編成內護送一支部隊到瓜島,在1月29日到30日,克利夫蘭號在倫內爾島之戰中於猛烈的空襲下向敵人開了火。

1943年3月6日,克利夫蘭加入了第68特混艦隊前往新喬治亞海峽炮擊科隆班加拉島維拉港上的日軍機場,然後參加了布萊克特海峽戰役,參與了擊沉驅逐艦峰雲和村雨的夜間行動。7月30日克利夫蘭號參加了炮擊肖特蘭群島的行動,並於7月12日為索羅門群島的登陸作戰提供火力支援。在雪梨經過短暫修理後,克利夫蘭號前往參加10月26日至27日的特雷熱裡群島火力準備。11月1日,前往炮擊布卡島和波利斯為進攻布幹維爾島的部隊提供支援,又於當天趕向南方壓制肖特蘭群島的日軍基地,並於當晚在聖喬治角海戰中攔截了一支日軍艦隊,後來因為這次戰鬥克利夫蘭號受到了海軍集體嘉獎。此戰中克利夫蘭利用火控雷達向4艘日軍巡洋艦傾瀉火力達一個小時,協助擊沉了川內號,然後追擊逃跑的艦隻直到黎明。克利夫蘭隨後受到一次空襲,被一束炸彈擊中,但也擊落了數架戰機。12月23日,克利夫蘭回到布卡島進行另一次炮擊,然後於1944年2月13日到18日在楚克群島和格林島之間巡邏,期間美軍奪取了後者。

在支援了3月17日到23日的奪取埃米爾島的行動後, 克利夫蘭號前往雪梨進行補給和修理,然後與4月21日回到索羅門群島準備馬裡亞納群島戰役。在5月20日的一次試射中意外遭到了回擊並被炮彈夾叉,但未直接命中,她很快就讓岸炮啞了火。從6月8日到8月12日,克利夫蘭參加了馬裡亞納戰役。7月24日,在對提尼安島的進攻中,克利夫蘭前來協助諾曼·斯科特號驅逐艦。諾曼·斯科特號在幾秒內被岸炮命中6次。克利夫蘭在諾曼·斯科特和岸炮之間機動,防止她再被擊中。 她進行壓制性炮擊並為進攻的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直到6月19日到20日加入58特混艦隊參加菲律賓海戰役。儘管很少有敵機能穿過美軍艦載戰鬥機的防空網,克利夫蘭仍然擊落了至少一架敵機,並協助擊落了另一架。9月12日到29日,克利夫蘭參加了對帛琉的進攻,然後再10月5日從馬努斯島前往美國本土進行大修。

1945年2月9日她到達蘇比克灣並在2月13日到14日前往炮擊科雷希多島,在登陸之前有效地對堡壘進行了壓制。在繼續支援菲律賓戰場的過程中,她為普林塞薩港,米沙鄢和棉蘭老島的Malabang-Parang地區的登陸行動提供了掩護。6月7日,克利夫蘭從蘇比克灣出海,作為部分掩護部隊為6月10日汶萊灣的登陸作戰提供火力掩護。 她在6月15日回到蘇比克灣,然後行至馬尼拉接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及隨從人員來對峇里巴板的突襲進行觀察。在6月30日到達後,次日上午她進行了登陸前的火力準備,在麥克阿瑟對登陸區域進行了視察後前往馬尼拉,並與7月3日到達。

7月13日克利夫蘭號跟隨一個新的特混艦隊前往衝繩,於7月16日到達。以此為基地,直到8月7日,這支艦隊對日軍艦隻進行了一系列掃蕩。9月9日克利夫蘭號從衝繩啟航,通過掩護在歌山縣的盟軍俘虜撤離來支援對日本的佔領行動,然後一直扮演海軍佔領軍的角色,直到第六集團軍在本州登陸。在東京港經過短暫停留後(10月28日-11月1日),克利夫蘭號行經珍珠港,巴拿馬運河,於11月5日到達波士頓進行大修。1946年4月份,她駛離新港進行各種訓練,包括在百慕達的一次海軍恢復性訓練,又於7月份到哈利法克斯港和魁北克,然後到費城進行撤編登記。克利夫蘭號於1947年2月7日退役封存,直到1960年作為廢品出售。克利夫蘭在二戰中一共獲得了13枚戰鬥之星獎章,可謂功勳卓越。

相關焦點

  • 《碧藍航線》克利夫蘭:什麼你們都叫我克爹,我不是女孩子麼?
    歷史上的克利夫蘭號(1942年末在海上行進中的克利夫蘭號USS CL-55)作為克利夫蘭級的首艦,「克利夫蘭」號仔1942年11月,參加了盟軍在北非登陸行動。之後返回美太平洋艦隊第12巡洋艦分隊,參加了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最後的戰鬥。1943年1月,克利夫蘭隨第18特混艦隊參加了倫內爾島故役的夜間海故。3月6日,炮擊了庫拉灣的一個日軍機場。在科隆班加拉海戰中協同姐妹艦「蒙彼利埃」和「丹佛」擊沉了日軍驅逐艦「峰雲」和「村雨」。
  • 各國最高級別勳章一覽
    勳章代表著士兵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也記錄著他的戰鬥經歷和功勳,比如上圖這名德國士兵從左至右佩戴著:金質大德意志十字勳章、騎士勳章、41-42年東線冬季勳帶(凍肉帶),金質戰傷章、金質突擊章、鐵十字勳章。> 維多利亞十字勳章最初在1856年由維多利亞女王提出,以獎勵克裡米亞戰爭中的戰鬥英雄。
  • 盤點 俄羅斯最珍貴的六枚二戰勳章
    在這次盛大的慶典中引人注目的不僅僅是參閱隊伍和規模,目光所及有一道特殊的風景線格外令人心生敬意,那就是胸前掛滿勳章的老兵們。雖然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半個多世紀,但紅場閱兵正是對這些曾經為反法西斯戰爭出生入死的英雄們最大的敬意,他們胸前閃亮的勳章是崢嶸烽火歲月裡永不褪色的記憶。
  • 碧藍航線:奧古斯塔皇后灣的傳說——所羅門四騎士!參上!
    不過老是提這些不友好的事情有違Mona的原則(手動滑稽一下),為了給大家調劑調劑,本期內容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所羅門四騎士。我是克利夫蘭級的大姐頭,好吧看名字就知道就是了。我參加過倫納爾島海戰,奧古斯塔皇后灣海戰等各種戰役,獲得了13枚戰役之星,可是很強的!
  • 碧藍航線:白鷹輕巡為什麼強?克利夫蘭級為你揭曉這些秘密!
    在碧藍航線中輕巡輸出定位主要分為炮巡和雷巡,由於遊戲機制問題雷巡在自律作戰時其魚雷竟然會打空,無法清理一些運輸艦,導致整體輸出不太平滑,影響推圖效率。而炮巡在沒有雷擊值條件的限制下,輸出相對比較平滑,更加適合自律。
  • 獲戰鬥之星最多的美艦,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防空不向飛機低頭
    事實證明再厚的裝甲甲板,艦載機都有辦法用炸彈擊穿它,例如大和的沉沒以及提爾比茨被英軍扔了高腳櫃。那麼就剩下強化防空這一條路可走了。為了應對日益強大的空中威脅,英國人率先發展了特化型巡洋艦——黛朵級防空特化輕巡洋艦用於專門執行艦隊防空任務。但二戰期間最著名的防空巡洋艦不是英國艦,而是我們熟知的亞特蘭大級輕巡,也是今天的主角。
  • 勳章背後的玄機:苛刻、爭議、諷刺,名將只能退求其次
    國光勳章:國光勳章為國民黨最高榮譽之軍職勳章,佩於左襟中部,與其它勳章並佩時,該勳章必須居於最高位置。國光勳章於1937年11月8日制定,1938年2月20日施行,主要授予捍禦外侮、保衛國家的軍人,該勳章中心為威武鷹揚圖案,四周為放射光芒,象徵榮獲此章者有使國家前程遠大、國運昌隆、芒四照之功勳。
  • 二戰德軍的最高榮譽—銀制鑽石寶劍橡葉騎士十字勳章,僅有這27人獲得
    在整個的飛行生涯中,魯德爾一共執行了2530次戰鬥任務(世界記錄),在此期間他摧毀了接近2000個地面目標(包括519輛坦克,70艘艦艇和超過150個防禦陣地),1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一艘驅逐艦和13架飛機。他曾經32次被擊落(有幾次是深入敵後)。1944年3月29日,由於他的勇敢,時任少校的魯德爾被授予當時德國最高軍事榮譽—帶鑽石、寶劍和橡樹葉的騎士十字勳章。
  • 歷史上頒發過的那些特殊勳章,最後三枚開國將軍都很難湊齊
    勳章最早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其實勳章開始並不是作為表彰的物品出現,而是各大貴族專門為自己的騎士設計的身份證明。隨著軍事制度的不斷發展,勳章作為陣營標識的功能被取代,但是勳章還是保留了下來,並逐漸成為世界公認的對軍人功績的一種表彰和證明。▲東北抗日聯軍參加跳傘訓練紀念章。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第一支參加傘兵訓練的部隊,當時在蘇軍體系得到蘇方頒發的獎章。
  • 青島籍演員黃曉明被授予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12月3日,黃曉明被授予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成為繼鞏俐、姜文、趙薇、章子怡、郎朗之後又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演員。2020年,黃曉明先後當選百花獎最佳男主角、金雞獎最佳男主角,成為史上第一位兩次榮獲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的男演員,加上這枚騎士勳章,黃曉明今年可謂榮譽滿滿、KPI超額完成。
  • 挪威國王哈拉爾,海陸空上將,英國女王的表弟,獲53枚外國勳章
    挪威現任國王是哈拉爾五世(Harald V),他出生於1937年2月21日,今年已經85歲高齡,但是我們看他身穿軍裝、佩戴王室勳章的照片,卻覺得一點也不顯老。在一定程度上,這身軍裝配上全尺寸的勳章,讓他看上去更加威武,也顯得年輕了一些。
  • 韓戰中,14位開國上將榮獲朝鮮一級國旗勳章,他們都是誰?
    韓先楚整個韓戰中,榮獲朝鮮一級國旗勳章的開國上將共有14人。其中榮獲1枚勳章的有6人,分別是王建安、甘泗淇、楊勇、楊成武、李達、宋時輪;榮獲2枚勳章的有4人,分別是韓先楚、王平、劉震、李克農;榮獲3枚勳章的有鄧華1人;榮獲4枚勳章的有2人,分別是洪學智和李志民;榮獲勳章最多的是楊得志上將,功勳卓著,1人獨得5枚。
  • 二戰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在戰爭中沉沒後還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這款大和號戰列艦是日本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一號艦,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這款戰列艦的艦身長度為263米,艦身寬度為38.9米,吃水深度為10.86米,標準排水量為六萬四千噸,滿載排水量為七萬兩千多噸,動力系統採用的是十二臺鍋爐以及四臺蒸汽輪機,其最大航速能夠達到二十七節。
  • 禿鷲軍團勳賞之西班牙十字勳章
    西班牙十字勳章(以下簡稱西班牙十字)設立於1939年4月14日,被普遍認為不僅是一類戰役獎章,也是對參與戰鬥的人員的功勳的表彰。 圓盤版金級佩劍西班牙十字勳章,非常罕見 西班牙十字共有四個級別,分別是銅級、銀級、金級、鑽石金級。在銅級和銀級當中,又分為佩劍和無劍兩種。
  • 一戰英雄「斯塔比」,17次戰鬥多枚勳章,網友:戰地降魔犬
    在一戰時期,美軍就用軍犬來參加戰鬥。我們要講的是一隻「斯塔比」的軍犬,它可是戰鬥中的英雄,被授予中士。這名中士是可是吉祥物,屬於美軍步兵團。這名中士它在一戰的時候被分配到了一個步兵師。在一戰期間,長達18個月的服役期間,中士一共參加了17次戰鬥那麼就來講講中士有哪些英雄事跡:1、德軍襲擊美軍時使用毒氣,這名中士就前及時的發出了吼叫聲,美軍聽見吼叫就立馬做了防禦措施,成功的解救拯救了整個團,在後來的搜救中這名中士還對受傷的士兵進行了安慰。2、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這名中士衝上去把一名德軍士兵的褲子咬得死死的。一直到他們同伴發現這名德軍的俘虜。
  • 榮譽勳章:美國歷史最強兵王,一人橫掃33枚勳章
    連同榮譽勳章和三枚紫心勳章在內,墨菲獲得的美國勳章就有27枚,此外他還獲得了5枚法國勳章和1枚比利時勳章。 取得所有這些榮譽時,墨菲剛滿21歲,他16歲就謊報年齡入了伍,在歐洲戰場上從西西里、薩萊諾、安齊奧、羅馬一直打到法國。
  • 「永不沉沒」的瘟神:日本「陽炎」級驅逐艦 雪風號
    二戰前的日本海軍以死命努力訓練而著稱,儘管這支海軍自從日俄戰爭以後就再也沒有正經打過仗,但仍然自信無人能敵,依據就是其「艱苦卓絕」的訓練強度。在達成海軍軍備限制條約以後,儘管主力艦被限制在假想敵美國海軍的70%,但是「條約對訓練沒限制」卻使日本海軍仍然覺得有對抗美國海軍的資本。但事實證明,這些超強度訓練除了航空兵在前期的優異表現之外,其餘大多是無用功。
  • 為什麼二戰德軍鐵十字勳章上的裝飾品是橡樹葉?
    勳章是軍人榮譽的象徵,尤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都頒發了大量勳章獎勵有功將士。德國的鐵十字勳章,更是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見證。現在,許多人把鐵十字勳章視為「不祥之物」。但實際上,鐵十字勳章的歷史遠遠比二戰更早,它也是德意志民族的象徵。
  • 二戰中永不沉沒的戰艦:日軍惹不起、躲不過、也打不贏的海上要塞
    於是在上個世紀有了一艘永不沉沒的戰艦!是一座二戰日軍惹不起、躲不過也打不贏的海上要塞。在19世紀末,美國通過和西班牙的戰爭得到了菲律賓和古巴兩個殖民地。而菲律賓和美國在太平洋的兩端,為了能穩固菲律賓的殖民防禦外敵,美國在菲律賓的四個外島上修築防禦工事,其中就有德拉姆堡。美國把四個海島削平澆築水泥混凝土,並在水泥混凝土工事的夾層中加裝了幾十釐米厚的鋼板。
  • 碧藍航線:大世界弱船加強後,最離譜的受益者是這艘白鷹輕巡!
    無畏的破甲工具人航母我就不說了……目前沒什麼特殊環境,倒是裡諾啊,作為備受期待的亞棍強化級,真的拉胯,先是一個什麼突破後魚雷底座+1,讓人看看了就毫無欲望,再加上那個技能低的可憐的數值,就不提了裡諾在一定程度上坐穩了t3的冷板凳,也讓很多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