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沉沒」的瘟神:日本「陽炎」級驅逐艦 雪風號

2021-01-10 戰爭事典

1940 年初,剛建造完成的雪風號,結束公試前往佐世保途中的航行狀態。這是雪風號最著名的一張照片。

二戰前的日本海軍以死命努力訓練而著稱,儘管這支海軍自從日俄戰爭以後就再也沒有正經打過仗,但仍然自信無人能敵,依據就是其「艱苦卓絕」的訓練強度。在達成海軍軍備限制條約以後,儘管主力艦被限制在假想敵美國海軍的70%,但是「條約對訓練沒限制」卻使日本海軍仍然覺得有對抗美國海軍的資本。但事實證明,這些超強度訓練除了航空兵在前期的優異表現之外,其餘大多是無用功。水雷戰隊是特別鮮明的註腳,驅逐艦隊扛著重雷重炮跑遍了太平洋,但很多時候居然是在當運輸艦用,被盟軍的戰機和潛艇成批地送進海底。到戰爭結束之時,日本海軍還剩下3 艘一線作戰驅逐艦沒有沉沒,這3 艘驅逐艦是:潮號(吹雪型20 號艦)、響號(曉型2 號艦)以及雪風號(陽炎型8 號艦)。太平洋戰爭毫無疑問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也最為殘酷的海上戰爭,作為徹底失敗的一方,日本海軍的軍艦命運幾乎就是「十死十生」,所謂「運氣好」就是能夠在海上還能堅持個一兩年、航行幾萬英裡後再被擊沉,運氣不好的話就像巨型航母大鳳或者信濃那樣,莫名其妙地就被一兩條魚雷給炸沉了。3 艘艦體單薄、還頻頻衝鋒在最前線的驅逐艦能夠殘留到戰後,只能說它們絕對具有「1% 的天賦」,但就算這一點點「天賦」也有層次區別。潮號和響號在戰爭中要麼挨過炸彈,要麼撞過水雷,死傷數字都不小,而且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兩艦都在阿留申群島作戰,那裡的戰況實則是太平洋戰爭中最不激烈的地方,日本人佔領那幾個臨近北極圈的荒島基本只有政治上的意義(因為是美國阿拉斯加州領土)。

但是雪風號就不一樣了,它的幸運不是用顯微鏡來看的,而是在高高的艦橋上就散發出「燦爛的祥瑞光芒」。從戰爭一開始參加南洋攻略作戰,到後來轉戰瓜島海域,多次從事「鼠輸送」任務,雪風號已經贏得了幸運艦的名聲。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是公認最為混亂激烈的一場大炮夜戰,雪風號不但毫髮無損,還在旗艦比叡號戰列艦被擊大破以後接納了阿部弘毅中將而成為臨時旗艦。丹皮爾海峽虐殺戰使木村運輸隊及數千名陸軍士兵幾乎全滅,但是雪風號又一次毫髮無損,還撈起了不少落水者。

在所有驅逐艦中最先給雪風號安裝了雷達和聲納,因為雪風號「不會沉沒」,那當然就是最好的新武器實驗對象,於是雪風號扛著最新式的裝備繼續衝殺到腥風血雨的第一線。科隆班加拉島海戰中,美軍向日軍旗艦神通號輕巡發射的魚雷是從雪風號的艦底穿過的,但雪風號就是沒事,神通號則被這枚魚雷命中立即沉沒了。1944 年的馬裡亞納大海戰和萊特大海戰,日本海軍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在這兩場海戰中雪風號仍然是幸運無比,只有1 人陣亡!不久之後雪風號護送日本海軍多年前的象徵——金剛號戰列艦回日本,後者在臺灣海峽被美軍潛艇給擊沉了。

海軍高層就是沒有看出來雪風號在超級幸運的同時也在扮演著僚艦「瘟神」的角色,又派雪風號去護送「最後的希望」信濃號大型航母,結果後者淪為世界海軍史上最不幸的軍艦,「出海第一天便夭折了」。大和號戰列艦的沉沒倒是跟雪風號沒什麼關係,因為也沒有什麼別的僚艦可以指派了,這一次雪風號在艦長寺內正道中佐親自操艦之下又躲過了幾乎所有的攻擊——有一枚火箭彈直插進入雪風號的食品庫,如果爆炸,則必定穿透艦體,可是它的引信失去了作用!在跟隨大和號出擊之前還發生過一件事,寺內正道中佐去參加作戰研究會議(其實也沒什麼好研究的,就是下達必須出擊的自殺性命令)時遲到了一會,被第2 艦隊前任參謀山本祐二大佐扇了耳光,可出擊的結果是雪風號沒事大和沉了,山本大佐在死前還是被雪風號的船員從海裡撈上來的,否則就是屍骨無存。這以後雪風號在舞鶴、宮津灣及吳港各處跑來跑去躲避空襲,可是美軍空襲雪風號實在是徒然,不但沒傷著雪風號反而被雪風號擊落了多架戰機,而雪風號就算是被逼急了撞上水雷,那水雷也是啞彈!

戰後雪風號還噁心了一下美國人,1945 年11 月橋本以行中佐被任命為雪風號艦長(當時該艦已開始執行運送士兵回國的任務),但是他還未來得及上艦就去了華盛頓,因為此人在7 月30 日指揮伊58 號潛艇擊沉了向提尼安島運送原子彈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Indianapolis CA-35),此事件造成的重大傷亡幾乎衝淡了美國海軍官兵獲得戰爭勝利的喜悅,所以有人說印第安納波利斯號也間接受到雪風號的「詛咒」,儘管時間先後順序不對。

雪風號在作為戰爭賠償被轉交給中國國民政府並改名為丹陽號之後,此艦再也沒有被擊沉的危險了,然而「瘟神」的本性仍然在盡情發揮,其轉交時間是在1947 年7 月,幾乎同時國民黨軍隊在解放戰爭戰場上開始兵敗如山倒,丹陽號跟隨蔣氏政權一同逃亡臺灣。雪風號的倖存艦員在戰後組織了「雪風保存會」,與臺灣當局聯絡希望將其「返還」給日本,但臺灣當局希望以「贈送」的名義送還,雙方在這個措辭的問題爭論了幾年,直到1970 年丹陽號解體,僅存車葉兩隻、艦鍾一座及錨與舵輪,於是將錨、舵輪送還日本,舵輪被放在日本舊海軍兵學校教育參考館內,而錨則被放在庭院中展示。雪風號在戰爭中的艦長與大多數艦員都倖存到了戰後,並且他們又很積極地舉行聚會,因此有大量雪風號的資料遺存,對它的研究在日本幾乎發展為一門學問,相關著述頗豐。雪風號的故事早在1964 年就被松竹映畫電影公司搬上了大銀幕,不過那與其說是一部戰爭電影不如說是文藝片,主要是在講述雪風號艦員的愛情和兄弟之情,戰時的造船監督官、戰後日本著述最多的船舶研究學者福井靜夫為這部電影提供了雪風號的資料。

1941 年的雪風號線圖

有關雪風號的研究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儘管其內容局限在諸如「雙聯還是三聯」等問題上,但它極為傳奇的經歷確實是能夠長久刺激人們的研究興趣。筆者以為,雪風號的幸運偶然之間蘊藏著必然。雪風號是太平洋戰爭前日本海軍擁有的最強大的驅逐艦陽炎型的8 號艦,在陽炎號之前的各型驅逐艦都劣於陽炎號,而在陽炎號之後的夕雲號、秋月號又要面臨開戰後官兵素質降低的窘境,那些松型、橘型就更不用談了。雪風號的多任艦長都是「水雷屋」中的操艦高手,它在服役後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就在開戰前(1941 年8 月)日本海軍最後一次演習競賽中獲得了優秀成績。在戰爭的前期它還只算是多艘幸運驅逐艦中的一艘,至少白露型2 號艦時雨號(1945 年初被擊沉)也參加了多次激烈的海戰而毫髮無損,當時是與雪風號齊名的。到了後來雪風號被當成了試驗艦,有什麼新型雷達、聲納都首先在雪風號上安裝使用,使其性能更上一層樓,而其經驗豐富的艦員們也培養出了「雪風號絕對不會沉」的信念,因此越發充滿信心。麥克阿瑟說「老兵永遠不會死」,在戰場上確實表現為老兵或老艦就是可以渡過一次次難關,而新兵或新艦卻總是莫名其妙就完蛋了。

雪風號老而彌堅,就連曾經和它齊名的時雨號、野風號(同樣也是1945 年初被擊沉)都進了「水晶宮」,但雪風號倖存到了戰後,而它在國民政府海軍中居然比在日本海軍中還要風光。這樣傳奇的經歷恐怕再也無法複製。

本文摘自《日本驅逐艦全史 》

相關焦點

  • 陽炎型,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主力驅逐艦
    從海風型以來,日本海軍一直苦苦追尋的大洋驅逐艦可以說就此正式誕生了。這批嶄新的驅逐艦,就是日本驅逐艦中可能最為知名的型號——陽炎型, 它連同其後續的夕雲型,被統稱為「甲型驅逐艦」,成為了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水雷戰隊驅逐艦主力。
  • 魚雷遇到躲著走、炸彈遇到不會響的「雪風」號驅逐艦
    這個「陽炎」級二戰時在日本很有名,因為它是日本擺脫華盛頓條約限制後自己設計製造的驅逐艦,一共建造了18艘,分別是:陽炎、不知火、黑潮、親潮、初風、夏潮、雪風、早潮、磯風、天津風、時津風、浦風、濱風、谷風、野風、嵐、萩風、舞風。這些「陽炎」級驅逐艦除了「雪風」號以外,都在太平洋戰爭中被擊沉了,而「雪風」號據統計,直到戰爭結束一共死傷不到26人。
  • 二戰時倖存的日本驅逐艦「雪風號」:多次脫險被譽為祥瑞之艦
    在二戰時,日本向亞洲許多國家發起了侵略戰爭,同時,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的聯合艦隊也一直是主要的攻擊力量。我們都知道,在與美國海軍的對戰中,日本的聯合艦隊遭到了巨大的打擊,但是,有一艘「雪風號」驅逐艦卻一直運氣很好,在多次戰鬥中倖免於難,被稱為祥瑞之艦。
  • 陽炎級:二戰時日本海軍新型驅逐艦,除「雪風」號以外全部戰沉
    後續艦改進了螺旋槳外型來提高推進效率,航速達到了35.4節,最終換新改進的螺旋槳,讓陽炎級驅逐艦的最大航速達到了設計要求的36節。 最終,陽炎級驅逐艦建了19艘,艦名為陽炎、不知火、黑潮、親潮、初風、夏潮、雪風、早潮、磯風、天津風、時津風、浦風、濱風、谷風、野分、嵐、萩風、舞風和秋雲。
  • 雪風號驅逐艦:命硬到無以復加 所護衛的軍艦都沒好下場
    但是在二戰期間日本眾多軍艦中,有一艘軍艦也同樣十分有名,不過這艘軍艦之所以知名,並不是因為其強大的戰鬥力,而是因為其喪門星一般的運氣,它所帶來的黴運,導致這艘軍艦的友艦經常遭遇無妄之災,更奇葩的是,不管怎麼坑隊友,這艘軍艦自己的命卻硬到無邊,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艘軍艦都沒啥大毛病。這艘軍艦就是雪風號驅逐艦。
  • 二戰日本驅逐艦發展標杆,日本造艦鬼才的神作,吹雪級的發展事跡
    之前也簡單介紹過日系的驅逐艦,所以今天就繼續就「日系驅逐艦」這個話題往下嘮嗑,簡單了解一下二戰時期的日本驅逐艦吧。其實驅逐艦這個詞並不是中國翻譯發明的,這個詞語是一個舶來品,而且是從日本傳過來的,不過在二戰時期日本驅逐艦不是直接叫「驅逐艦」而是被叫做「雷擊艦」(日文中將魚雷一類的水中兵器寫作「水雷」)。
  • 日本海軍裡的祥瑞戰艦,自佐世保而來的白露級驅逐艦——時雨號
    可是在日本海軍中,有這麼兩艘驅逐艦雖然運氣十足,卻讓友軍厭惡非常,其中一個我們很熟悉,就是號稱「雪親王」的雪風號驅逐艦,而另一個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時雨號驅逐艦。被嚇到的日本海軍當即開始停下了同樣思路的初春級驅逐艦的建造工作,著手對初春級的後續艦進行改良,並對初春級本身進行改進。而此時更為嚴重的「第四艦隊事件」在1935年9月26日發生了,這次第四艦隊的船隻是被颱風引發的大浪搓圓捏扁,大批驅逐艦因此受損嚴重。
  • 日本海軍失敗的驅逐艦——零戰績的初春型驅逐艦(下)
    同時因為日本海軍內有將同類型驅逐艦編在同一支驅逐隊的習慣,因此較早服役的這四艘被用來接替第21驅逐隊於1932年4月1日退役的2艘櫻型驅逐艦和2艘樺型驅逐艦。在友鶴事件後,提前下水的初春號,子日號返廠改良;初霜號,若葉號工期延長,導致了1932年這四艘驅逐艦並未能及時填補第21驅逐隊的空缺。
  • 二戰日本海軍:擁有14級型號繁多,數量龐大的驅逐艦群
    因此,日本海軍需要數量眾多的雷擊艦,用來充當戰時的衝陣主力艦,於是,在二戰時期,日本海軍保有驅逐艦共計14級,包括改型則為20級,不但型號繁雜而且數量龐大的驅逐艦群。擺脫倫敦海軍條約制約後,艦長118.49米,寬10.82米,滿載排水量2500噸的「陽炎」級驅逐艦,就成為日本海軍有史以來最大的驅逐艦,即便在全球範圍內也屬於一流水平,擁有優良的遠洋性能,是水雷戰隊的新一代核心力量。
  • 屢屢「大破」,但始終不沉,二戰日本「不死鳥」響號驅逐艦
    最靠前的響號,其後是第6 驅逐隊的曉號、雷號、電號,它們正在右轉舵航行。響號驅逐艦在二戰結束後被日軍賠償給了蘇聯海軍,雖然它在遠東服役的時間並不長,但顯然是日本對蘇賠償的艦艇中最知名的一艘,原因在於響號原本在日本海軍中已經享有「不死鳥」之名,與「超級祥瑞」雪風號驅逐艦堪稱雙璧。
  • 不沉戰艦「雪風」號,號稱二戰最大災星,曾「剋死」航空母艦
    雪風號的標準照提及雪風號驅逐艦,對太平洋海戰和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稍微有所了解的軍迷肯定不陌生,憑藉一次又一次將一同出航的隊友"剋死"而自身得以倖免的特殊技能榮膺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頭號"祥瑞"。那麼這一艘排水量只有區區2000噸的小驅逐艦,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朝潮級驅逐艦1937年日本軍部下令結束了朝潮級驅逐艦的建造工作,轉而尋求一款更加強大的全新驅逐艦。於是便誕生了號稱"水雷戰隊的武士"的陽炎級驅逐艦,而雪風號就是陽炎級驅逐艦的八號艦。
  • 日本這艘艦艇被稱為祥瑞,數次逃過被擊沉命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聯合艦隊中湧現出不少運氣極佳的戰艦。除了今天要介紹的三大祥瑞外,還有響號驅逐艦等所謂"祥瑞"。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三大祥瑞的事跡。開始之前先糾正一個錯誤,所謂的"三大祥瑞"是中國網友的創造,日本只有"兩大祥瑞"之稱,即吳港雪風和佐世保時雨。不知為何,野分號被加入,成了三大祥瑞。
  • 中國海軍永遠的傷痛——意外沉沒的160廣州號飛彈驅逐艦
    由錢學森主導研製的東風5號洲際飛彈射程超過1萬公裡,無法在國內全程試射,只能在遠洋試射。為了保障測控船的安全,海軍急需一款具有噸位較大、武器較新的國產驅逐艦,在此背景下,代號051的國產驅逐艦項目便駛入了快車道。廣州號驅逐艦(英文:Guangzhou Destroyer,舷號:160,北約代號:旅大Ⅰ級),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中國的051型驅逐艦第一批次廣州造船廠建造的首艦。
  • 因《華盛頓條約》誕生,影響日本驅逐艦的設計,特型驅逐艦小史
    從太平洋戰爭開始,日本海軍逐漸發現了吹雪型驅逐艦上的對空武器完全不夠用,因此在1943年的下半年開始,對特型驅逐艦的對空武器開始增強:去除2號炮塔,在炮位上安裝2座3聯裝25毫米96式機炮;在2號和3號魚雷發射管之間增設補強平臺,安裝2座3聯裝25毫米96式機炮;在艦橋前方設置平臺,安裝1座25毫米聯裝機炮。
  • 二戰日本真正意義上永不沉沒戰列艦長門號戰列艦
    說到日本的戰列艦,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是曾經世界上噸位最大,火力最強的戰列艦,但卻不是日本民眾心目中的永不沉沒的戰列艦,因為當時日本大和級戰列艦從建造到下水服役一直都是保密進行的,所以日本民眾當時幾乎不知道日本在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噸位的戰列艦,1936年,日本拒絕在新的倫敦海軍條約上簽字
  • 美國海軍裡堪比吳港雪風的祥瑞軍艦,能讓船長淹死的胡蜂號航母
    如果提起海軍裡的祥瑞,估計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吳港雪風和佐世保時雨。這兩艘驅逐艦絕對是日本海軍裡的祥瑞,坑死日本海軍的戰艦無數。儘管這些說法有些迷信,但海軍本就是一個非常玄學的存在,因此大家也就記住了這些祥瑞戰艦。只不過大家不知道的是,美國海軍也有自己的祥瑞,這個祥瑞不僅能剋死友軍,還能把高級將領一併坑了。
  • 永不沉沒的騎士,二戰功勳輕巡克利夫蘭級,榮獲13枚戰鬥勳章
    我們今天所講述的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自稱二戰期間最優秀的輕巡,被譽為"永不沉沒的海上騎士"。自一戰後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由於一戰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再加上各個參戰國在戰爭期間拼命製造戰列艦,這麼多戰艦的維護費用對各國來說也是沉重的負擔。為此世界海軍巨頭英國提議進行裁軍,這個提議得到了美國的支持。於是1922年在英國倫敦召開了第一次海軍裁軍會議,籤署了倫敦海軍條約。
  • 二戰日本最強驅逐艦:齊射15發氧氣魚雷,速度40節絕殺戰列艦
    日本早期驅逐艦的最大速度以大正時期建造的「峰風」級最高,為39節。此後,隨著驅逐艦艦型的增大、武備的增強,排水量不斷增加,最大速度有所下降。 日本海軍在1939年造艦計劃中決定建造一艘實驗性高速驅逐艦「島風」號,值得一提的是,該艦艦名繼承自一艘同名的「峰風」級驅逐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