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發前後,正當中國人民為推翻清朝封建統治而鬥爭之際,沙俄乘機策動被它收買的外蒙古某些反動王公和活佛搞外蒙「獨立」,煽動內蒙古和黑龍江某些蒙古族反動王公叛國投俄,進而唆使和支持外蒙叛軍進犯內蒙,妄圖侵佔我國整個蒙古地區。在我國人民包括蒙古族人民的激烈反對和強大輿論壓力下,當時的北洋政府調集軍隊,進行了反擊侵略和平息叛亂的戰爭。經過愛國軍民的英勇奮戰,終於擊退了進犯內蒙的俄軍與叛軍,鎮壓了叛亂武裝,收復了內蒙全境。
▲20世紀初的烏蘭巴託一景
一、背景
20世紀初,面對外蒙古地區落後的經濟狀況和深重的邊疆危機,清朝一些大臣和部分比較開明的外蒙古王公,提出了振興蒙古、圖強變革的奏議。他們主張要在蒙古設立學堂,修鐵路、開銀行、辦郵政,興辦工商,墾牧各業,以及練新兵、辦巡警,改良旗政,吸收採用先進技術和經驗等主張。
1910年,清政府在外蒙古實行「新政」,遭到了外蒙古王公貴族的反對,沙俄乘機煽動部分王公和活佛,進行分裂蒙古的活動。1911年7月,沙俄駐庫倫(今烏蘭巴託)領事操縱第八世哲布尊丹巴活佛阿旺垂濟尼瑪丹彬旺舒克和親俄分子杭達多爾濟親王等人,利用喀爾喀各盟王公、喇嘛會盟大典之機,密議外蒙「獨立」,脫離中國,投靠沙俄,並組成以杭達多爾濟為首的「代表團」,冒充代表外蒙全體王公的公意前往彼得堡,以「承認俄國保護」和給俄國種種特權為代價,換取沙俄以武力支持外蒙「獨立」。沙俄政府為了支援外蒙「獨立」,令伊爾庫茨克軍區將步槍1.5萬支、騎兵軍刀1.5萬把、槍彈750萬發,交給外蒙叛國集團。10月初,沙俄藉口保護領事館,又派步騎兵800餘人侵入庫倫,使其在庫倫的駐軍增至1300餘人。另外,還有由沙俄武裝的外蒙軍4000餘人。接著,沙俄又要求清政府承認外蒙「獨立」,不在外蒙駐軍和建立行政機構,不得俄國同意不準在外蒙進行任何改革。這種無理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
▲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阿旺垂濟尼瑪丹彬旺舒克畫像
▲杭達多爾濟
▲杭達多爾濟代表團在俄國
辛亥革命爆發後,沙俄政府便利用中國政權交替、政局混亂之機,加緊炮製外蒙傀儡政權。同年12月1日,沙俄侵略軍帶領外蒙軍隊闖入辦事大臣署,對庫倫辦事大臣三多進行威脅利誘。3日,散發所謂「獨立宣言」。4日,將三多等驅逐出境,並收繳了駐庫倫防營步騎兵250人的槍械。28日,在沙俄一手操縱下,哲布尊丹巴「行登極禮」,自稱「大蒙古國皇帝」,以「共戴」為年號,成立傀儡政府。
▲庫倫辦事大臣三多
外蒙的「獨立」,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多次電告外蒙的王公、活佛,要求他們立即取消「獨立」,勿被沙俄利用。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後,不顧中國政府的反對,於1912年11月3日,與外蒙傀儡政府非法籤訂了《俄蒙協約》和《商務章程》,宣稱「蒙古對中國的過去關係已經終止」,規定俄國政府「扶助蒙古的自治」,不準中國軍隊進入蒙境,不準漢人移居蒙地。通過不平等條約,沙俄在外蒙古取得了廣泛的特權。中國政府發表嚴正聲明,對俄蒙所訂「條約」概不承認,並抗議沙俄侵犯中國主權。中國各族人民強烈反對《俄蒙協約》,蒙古愛國王公亦宣布「現在共和成立,正宜聯合為一大國,蒙古斷無獨立之理」,強烈要求哲布尊丹巴取消「獨立」。
外蒙傀儡政府成立後,沙俄為了進--步控制外蒙,一面非法向外蒙增兵,一面援助外蒙傀儡政府,武裝外蒙叛軍,企圖阻止中國政府軍向外蒙進軍。當時,沙俄在外蒙庫倫駐有步、騎、炮兵10個大隊,恰克圖駐有步兵2個大隊,烏裡雅蘇臺(今蒙古扎布哈朗特)駐有步兵2個大隊,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駐有步兵1個大隊、炮兵1個中隊。
庫倫傀儡集團在沙俄的援助下,也大力擴充軍隊。外蒙的土謝圖汗部、三音諾顏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等地,原有蒙軍9700餘人。宣布「獨立」以後,哲布尊丹巴向四汗部各抽調1千人,另招募土匪2千人,以後又下令四汗部各徵兵1萬人,共5萬餘人。其中多系未經訓練的貧苦牧民,且散處各地,較有戰鬥力的不過數千人。其統兵官為土匪首領丹畢堅贊(黑喇嘛)、陶克陶胡等。所有叛軍均受沙俄軍官指揮。
▲丹畢堅贊
▲陶克陶胡
庫倫傀儡政府的成立,不僅激起了外蒙古廣大人民群眾的憤慨和反抗,也引起許多上層愛國王公、喇嘛的不滿和抵制。當時,外蒙的某些要地仍駐有政府軍隊。外蒙傀儡政府依恃沙俄的支持,決心進行武力進攻,並煽動叛亂,迫使政府軍和各地王公屈服,進而控制整個外蒙。
1912年1月,沙俄駐烏裡雅蘇臺領事策動當地王公發動叛亂,並派兵將烏裡雅蘇臺將軍奎芳驅逐出境,佔領了外蒙西北重鎮。9月中旬,經過近兩個月的激戰,丹畢堅贊、哈丹巴特爾·馬克思爾扎布和芒來巴特爾·達木丁蘇隆等人率外蒙古、沙俄聯軍攻陷科布多城,驅逐了科布多參贊大臣溥及駐防清軍,科布多全境陷落。
▲哈丹巴特爾·馬克思爾扎布
▲芒來巴特爾·達木丁蘇隆
▲雪山溪流和草原丨美麗的科布多
沙俄策動外蒙古獨立後,唆使哲布尊丹巴以「蒙古君主」的名義廣泛派人或發電報、寫信給內蒙古各盟旗王公及上層人物,要求他們響應獨立,率眾叛亂,脫離中國。在這種情況下,1912年發生了呼倫貝爾「獨立」與臚濱之戰及烏泰叛亂和洮南、鎮東之戰。烏泰叛亂雖被平定的,但1915年11月6日,在沙俄的脅迫下,北京政府與沙俄籤訂了不平等的《中俄關於呼倫貝爾之協定》。
二、北洋政府軍隊反擊外蒙古叛軍進犯內蒙古經過
(一)雙方作戰部屬
沙俄煽動哲裡木盟部分王公響應庫倫「獨立」的陰謀失敗後,即唆使哲布尊丹巴集團出兵進攻內蒙古。外蒙叛軍在向內蒙進攻之前,沙俄前駐華公使廓索維慈、伊爾庫茨克軍區哥薩克騎兵隊長葛布利克大尉等,親自參加了庫倫王公大臣會議,出謀劃策。會議確定分兵三路向內蒙進攻:一路由伊犁鎮國公松木彥、內蒙叛匪頭子「鎮東將軍」巴布扎布、渠魁蘇帶領叛軍和土匪七、八千人,沿錫林郭勒盟東北部、昭烏達盟的林西一線向內蒙東南及東北部進犯;一路由原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叛國王公那遜阿爾畢吉呼、原呼倫貝爾叛國分子達木丁蘇倫帶領叛軍4000餘人,沿張庫大道(張家口至庫倫的商道)向內蒙中部進犯;另一路由土謝圖汗部盟長察克都爾札布和內蒙古叛國分子海山、錫勒圖喇嘛、陶克陶胡、東西盟統帥班第達(即王德呢嗎)等率領叛軍數千人,進犯內蒙西部的中公旗(今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達爾罕貝勒旗、茂明安旗、武川、四子王旗、陶林(今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等地。各路叛軍中均有沙俄軍官充當軍事顧問,進行指揮。
▲巴布扎布
1912年底,叛軍侵入內蒙,氣焰極為囂張,在很短時間內,先後侵佔了昭烏達盟北部和多倫、張家口以北及陰山北麓廣大地區。叛軍所到之處,焚毀村落,搶掠寺廟集鎮,殘殺居民,農牧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內蒙各族人民不堪叛軍的蹂躪,紛紛逃亡。內蒙駐軍也頻頻告急。而當時的北京政府卻認為「庫兵雖有南犯之耗」,但「為數無多,防剿尚易」,只需「扼要防堵,以杜竄擾,毋庸派兵會剿」;「並把希望寄托在中俄談判上。
沙俄指使叛軍入侵和大肆騷擾內蒙的嚴重罪行,激起了我國各族人民的義憤。北京政府在國內輿論的譴責下,才命參謀部、陸軍部統一指揮熱河、察哈爾、山西、綏遠等地的駐軍進行反擊。當時的兵力分布如下:
開魯、赤峰、朝陽、承德、古北口至豐寧一帶,駐有熱河新軍、毅軍、第四師和第二十八師各一部,以及直隸、奉天、熱河、古北口巡防隊等,共21400人;烏珠穆沁、多倫、打馬諾爾(今河北張北東35公裡)一帶,駐有第一師、第四師各一部以及淮軍、毅軍、察哈爾馬隊、禁衛軍、宣化巡防隊等共4千人;張家口、宣化、豐鎮、陽高一帶,駐有第一師一部、淮軍、保衛軍以及山西、宣化巡防隊和巡警、綠營等,共9100人;陶林、歸化(今呼和浩特市舊城)、包頭一帶駐有第一師一部、山西巡防隊、綏遠陸軍、禁衛軍、綠營兵等,共5400餘人。總計共有官兵39900餘人,大炮54門,機關槍48挺。以後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又陸續增調大批援軍。
(二)內蒙中、西部的作戰
1913年8月,王德呢嗎等率叛軍數千人進犯內蒙中西部地區,滂江(今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東25公裡)、拜申圖(今烏拉特中旗東北30公裡)、大佘太諸要隘相繼失陷,匪氛頗為猖獗。王德呢嗎還遣軍一部竄犯後套地區,脅迫各盟旗出兵,繞道圍攻包頭,於是「晉甘邊境,騷然不靖」。
綏遠將軍張紹曾任命駐大同、包頭一線的晉軍第一師旅長劉廷森為西路司令,旅長陳希義為東路司令(以上兩路仍歸該師師長孔庚指揮),駐歸化城的朱泮藻為中路司令,各率所部協同防禦,相機進剿。以上總兵力約4000餘人。
▲張紹曾
▲朱泮藻
▲孔庚
1、粉碎叛軍對後套的進攻
1913年5月下旬,內蒙西部地區的形勢日益緊張。西路軍已退到鄂爾多斯旗(今包頭西南一帶地區),包頭等地相繼告危。張紹曾立即派兵增援。
6月初,得到增援的西路軍與叛軍進行多次戰鬥,均獲勝利,遂採取分進合擊之策:趙守鈺團從中路、譚湧發團從北面、寧雙安團從南面,向大佘太等地發起進攻。6月9日,劉廷森所率之趙守鈺、寧雙安兩團,與叛軍千餘人於老爺廟遭遇,將該敵擊退。次晨,叛軍分三路來犯,劉廷森率部迎擊,再敗叛軍,收復臺梁(大餘太東南23公裡)。此時,譚湧發部由北路襲佔了二分子(今包頭市固陽縣西北30公裡),威脅叛軍後路。13日,劉廷森令各團繼續發動猛攻。叛軍不支,紛紛逃竄。劉廷森率部乘勝收復大餘太和臺梁南面的烏拉山。此時,寧夏鎮守使馬福祥率百人路過河套赴京,與王德呢嗎叛軍遭遇。馬福祥所帶兵力雖少,但能隨機應變,以接洽「助戰」為名,於7月2日智擒了匪首王德呢嗎及其參謀官彭索胡鄂木加和統領韓福海等10人。該股叛軍因無人統率,遂全部潰散。
▲馬福祥
2、黑沙土廟、百靈廟之戰
在西路軍肅清竄犯後套叛軍的同時,中路軍亦開始反擊。5月下旬,叛軍2000餘人盤踞百靈廟東南35公裡處的黑沙土廟一帶,另有千餘人據守百靈廟,並由庫倫派後續部隊繼續南來,準備進攻歸化。朱泮藻決定由新到援軍第八十混成團團長徐廷榮率所部為右支隊;二團團副堵雪笠率該團為左支隊;另將所有馬隊編為一團,由團長特克慎指揮,為預備隊。計劃「先將黑沙土廟之匪殲滅,再進攻百靈廟」之敵。
1913年7月7日,徐廷榮率右支隊進攻黑沙土廟,叛軍依託工事負隅頑抗。徐廷榮部先以大炮轟擊,繼由營長王慶麟率部猛衝。自下午2時一直戰至5時半,叛軍不支,向西北方向退卻。8日晨,左右兩支隊分頭向後廠汗鷀 (黑沙土廟南38公裡)前進。上午11時,與叛軍1200餘人接戰。兩個支隊和騎兵團互相協同,奮勇衝擊。直至下午3時,叛軍仍拚命頑抗,不稍退縮。朱泮藻令炮兵與機槍連變換陣地,以火力側擊敵人兩翼,敵始披靡,向百靈廟逃竄。朱部隨即進駐後廠汗鷀 。
黑沙土廟之戰獲勝後,朱泮藻部用一天時間進行了進攻百靈廟的戰前準備。7月10日晨,各部由後廠汗鷀 輕裝出發,10時抵達百靈廟南面一帶高地,並立即發起攻擊。此時,百靈廟已集聚叛軍5000餘人,並築有防禦工事。戰至下午1時,朱部攻擊未能奏效,而部隊已甚疲勞,又值天雨,無法露宿。朱泮藻電請暫返後廠汗鷀 ,「候令行止」。張紹曾接電後,除令朱泮藻部繼續進攻外,又令烏蘭花一帶部隊向西北相機剿堵。朱泮藻接電,立即率隊冒敵猛烈炮火奮勇直前,終於突破了敵人的陣地。下午4時許,叛軍從百靈廟潰走。此次戰鬥,共斃敵400餘名,繳獲大量彈藥和軍用物資,給叛軍以沉重打擊。
3、西蘇尼特和滂江爭奪戰
1913年5月間,察哈爾軍隊在滂江、西蘇尼特(今錫林郭勒盟溫都爾廟)作戰失利。察哈爾都統、陸軍第一師師長何宗蓮派支隊司令李奎元率步騎兵各兩營,炮兵、機關槍兵各一連,開赴前線,加強防禦。李奎元探知西蘇尼特王府有叛軍數百名,於5月16日下午率軍往剿。17日,進至西蘇尼特王府以南,與叛軍遭遇,斃敵數十人。李奎元又派騎兵從側翼抄襲叛軍後路,自帶各營連從正面進攻。當進至距敵300米處,忽然狂風大作,塵沙迷目,進攻受挫。李奎元和騎兵團一營營長均受重傷,軍心因之動搖,「全軍譁潰」。戰後,何宗蓮命什巴臺(今河北張北東10公裡)獨立騎兵團曹團長暫代支隊司令,率步兵三營、騎兵一營又四個連,於鑲黃旗、大馬群山(今河北張家口東北)、馬王廟(哈音海爾瓦廟,最初位於烏蘭察布市化德西南20公裡,是今錫林郭勒盟鑲黃旗哈音海爾瓦廟的前身)、太僕寺、察罕霍羅(今內蒙化德東南35公裡)一線進行防禦。5月22日,駐守陶林以北的綏遠東路司令陳希義派劉虎臣團往攻西蘇尼特,中途與敵遭遇,因彈糧不濟,又退回四道溝(今四子王旗東75公裡)防禦。張紹曾為了防止該敵與西路叛軍會合,便調中路之孟效曾旅進攻西蘇尼特、滂江等地。參謀部、陸軍部增調二十師混成團趕赴陽高,加強後方防禦;6月間,又任命盧永祥為察防前敵總司令,率混成第五旅出張家口,負責剿辦事宜。此時,東、西蘇尼特王公均已降附庫倫叛國集團,盤踞在西蘇尼特王府一帶的庫倫叛軍已增至2000餘人,另在鑲黃旗駐有叛軍千餘人,彼此互相策應,氣焰甚為囂張。隨後,正白旗、鑲白旗王公亦相繼降附,形勢十分嚴重。6月17日,孟效曾率部由陶林出發,進攻西蘇尼特王府,同時要求駐馬王廟之盧永祥部進攻孤山廟之敵,以為聲援。6月23日,孟效曾旅攻克西蘇尼特王府,隨後攻克滂江。但由於盧永祥部配合不力,致使孟旅孤軍深入,陷於困境。
▲何宗蓮
滂江、西蘇尼特王府距陶林兵站四、五百裡,駐孤山之敵多次截擊孟旅之運輸車隊,使該旅的供應異常困難。7月初,陶林兵站再次向孟軍運送糧彈,中途又遭叛軍截擊,被迫退回陶林。孟旅因後路斷絕,「馬匹已倒斃三分之一,人多病,糧已告罄,子彈因連次受敵夜襲,所餘無幾」。張紹曾一面令東路派兵護送糧彈,一面令孟旅打通糧道。陸軍部也急電盧永祥迅速派兵赴援,並令孟效曾「相機進止,如不能久待,即移扎就糧,免生潰變」。盧部為敵所阻,一時不能往援,孟旅被迫於7月中旬撤至烏蘭花北面的四子王府一帶。於是,滂江、西蘇尼特王府得而復失。
▲盧永祥
9月間,盧永祥部在古魯巴諾爾(鑲黃旗東北32公裡)與叛軍交戰,又遭失敗,官兵傷亡較多,遂由馬王廟退守託羅蓋(今河北公會)。鑲黃旗、馬王廟、大馬群均為叛軍佔領。袁世凱將盧永祥「褫去中將(銜),責令戴罪立功」。時奎蘇(今多倫西北約60公裡)方向之叛軍鑑於多倫守軍兵力較強,便往西南方向竄犯。張家口「附近要塞,已無得力兵隊防守,危險情形日甚一日」。直至10月間,高在田騎兵團冒雪力戰,將新蘇木廟(今多倫西北約30公裡)之敵剿平後,才制止了叛軍的進攻,使內蒙中部的形勢稍有好轉。
(三)內蒙東南部的作戰
內蒙東南部之林西、經棚(今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多倫一線,是庫倫叛軍進攻的重點。1913年4、5月間,在遊格吉廟(今蒙古額爾德尼察幹附近)、達裡崗厓(今蒙古達裡甘嘎地區)之叛軍數千人,經貝子廟等處南下,竄至大王廟(今克什克騰旗西60公裡)、什巴爾臺、米思廟(兩地在赤峰市林西縣北約5、60公裡處)、浩勒圖廟(位於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浩勒圖高勒鎮)、黃瓜梁(今克什克騰旗北30公裡)等地。政府軍迎戰連連失利,林西、經棚、多倫前線形勢緊張。為了制止叛軍的進攻,北京政府先後從各地調集大批援軍。5月上旬,於有富混成旅、陳文運騎兵旅從張家口赴援多倫。察哈爾副都統兼多倫鎮守使傅良佐令陳旅騎二團留守多倫,騎一團赴援經棚,於有富旅駐守大王廟。此時,熱河剿匪總司令、毅軍統領米振標率所部1400餘人及熱河北路巡防馬隊兩營、步兵一團,亦已進抵林西附近之劉家營子及什巴爾臺一帶。雙方隨即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陳文運
▲傅良佐
1、收復他他廟、浩勒圖廟
1913年6月初,米振標、傅良佐商定了反擊作戰的計劃:米振標從什巴爾臺向他他廟、烏泊羅河(兩地均在什巴爾臺西)進攻,為了防敵南竄,令淮軍統領喬建才率騎兵500人從經棚向北堵截;傅良佐率部專攻黃瓜梁之敵。
6月14日,傅良佐率騎兵一團攻佔黃瓜梁,不久又退防經棚。與此同時,米振標與熱河北路巡防隊統領張玉春、第一團團長奎文率馬步炮兵3000餘人,於6月26日攻佔他他廟後,繼續向喇嘛罕廟、浩勒圖廟一帶進剿。喇嘛罕廟有叛軍1500人防守,共分3股:一股在山前正面,一股佔據右翼山頂,一股在左翼。6月27日,米振標留步兵一營保護輜重,親率步馬炮兵猛攻正面之敵,迅速攻佔了山頭,遂用炮火轟擊敵之左翼,同時派騎兵一隊從右翼迂迴敵後。經9小時激戰,連佔山頭十餘處,斃俘敵40餘人。叛軍退向王子廟。28日,米部再克王子廟,擊潰叛軍2000餘人。因該廟無險可守,於30日撤回米思廟。7月2日拂曉,叛軍4000餘人突至,分三路向米部進攻,所有險要之處均被佔領。米振標立即指揮部隊反擊。叛軍依山據險,拚死抵抗。下午1時,米部步兵隊與叛軍展開白刃格鬥,騎兵從旁包抄,間用火炮轟擊,連奪山險十餘處,擊斃叛軍頭目4名、士兵200餘名。叛軍不支,向東北浩勒圖廟敗退。米部以炮火實施火力追擊,又斃敵數十人。之後,米振標鑑於敵眾己寡,決定回防什巴爾臺。喬建才亦率部返回經棚。
2、克裡更、大王廟失守,多倫告急
7月10日,叛軍進至大王廟外圍據點克裡更。該地駐有於有富混成旅沈廣聚團所屬310餘人。11日晨,叛軍2000人發起猛攻。經一日激戰,未分勝負。次日,沈廣聚率騎兵兩連、步兵一營增援,抵達克裡更後,立即搶佔山頭,與敵展開激戰,將敵擊退。沈乘勝率部追擊,結果誤入敵圍,傷亡甚眾。後被迫突圍,退守大王廟,叛軍乘勢侵佔克裡更。
7月13日上午,匪首蘇木亞公爺等率叛軍進攻大王廟,守軍於有富混成旅張鳳鳴團步隊怯戰,一觸即潰,牽動全軍,大王廟遂即失守。於旅傷亡400餘人,損失步槍400餘支、火炮1門、機關槍2挺、子彈10餘萬發,餘部退到經棚休整。
8月2日,盤踞於大王廟之叛軍三、四千人,分竄五花城、羅陀廟、藍旗等地,準備向多倫進攻。
大王廟失守不久,王懷慶接替傅良佐為多倫鎮守使。8月25日,王懷慶偵知叛軍千餘人在藍旗等處集結,遂以淮軍和練軍步騎炮各隊千餘人編為混成支隊,由淮軍縱隊司令李際春指揮,陳文運騎兵第一旅一團(攜機關槍4挺)為另一支隊,由陳文運指揮,於27日出發,分路進攻藍旗。
▲王懷慶
8月底9月初,李、陳兩支隊先後在力不胡圖格、哈噶蹋拉、奎蘇等地與叛軍激戰,共斃傷敵千餘人、馬百餘匹。叛軍雖然受到重創,但仍愈聚愈多。此時,多倫城防空虛,恐為敵所乘,李際春、陳文運遂率部返回多倫。為了加強多倫的防禦,陳文運、李際春等要求將駐防經棚的淮軍撤回多倫,經棚則由毅軍接防,並請盧永祥、米振標派部隊向藍旗、白旗、大王廟、克裡更進攻,使敵首尾不能相顧,以減輕叛軍對多倫的壓力。9月12日開始,叛軍分四路晝夜不停地向多倫進攻。王懷慶等率部固守,以待援兵。
3、林西被圍,經棚失陷
在多倫前線激戰的同時,林西方面的戰鬥也日趨緊張。
9月初,叛軍千餘人在巴林王府一帶集結,企圖進襲大板。土城子一帶亦時有叛軍出沒。熱河會辦陳光遠令文管帶率所部前往迎擊大板之敵,並命駐烏丹城之騎兵營李管帶所部及步隊一營分扎巴林橋、土城子等處,以為前方之援應。當時,奎文團步馬炮1500餘人防守五十家子、白塔子等處。9月10日晨,熱河剿匪司令米振標又派毅軍統領常德盛等率騎兵兩營、李管帶率步兵一營(攜炮2門),從什巴爾臺馳援五十家子等地,並將調往經棚之騎兵部隊調回,作為預備隊。是日,常德盛率領騎兵佔領了烏泥江左嶺,步兵營佔領了珠爾沁廟,叛軍退向五十家子。11日,常德盛率隊攻佔了五十家子東10裡的太白廟後,乘勝追擊,在石門溝突遭叛軍2000餘人圍攻,部隊遭到很大傷亡。常指揮騎兵奮力衝殺,始將敵擊退。隨後,退守珠爾沁廟。
▲陳光遠
9月14日上午9時,壩後叛軍分四路進窺林西。另一支叛軍由巴林橋南渡舍力摩河(即西拉木倫河),竄入烏丹附近,劫奪軍需,騷擾後路。接著,什巴爾臺、湯上、劉家營子、大橋上、珠爾沁廟的守軍均遭到叛軍的圍攻。當時,「多倫吃緊,經棚空防,林西方向岌岌可危」,烏丹、赤峰、圍場皆受威脅。護理熱河都統舒和均急派參謀兼第二團團長楊裕三率所部三連(攜機槍2挺),於9月16日開赴赤峰、圍場,以加強後路之防守;並要求北京政府速派重兵援剿,並催促新任熱河都統、毅軍軍統薑桂題迅速到任,「專固熱河,徐圖援多」。
▲薑桂題
9月17日,米振標部將圍攻林西之叛軍擊退。18日拂曉,叛軍又分10餘股向林西猛撲。米振標令部隊搶佔山險,分頭抵抗,經兩晝夜激戰,給敵以重大殺傷,再次將敵擊退。米振標恐叛軍絕其壩外守軍退路,遂將壩外部隊撤回林西。
在叛軍圍攻林西的同時,另股叛軍趁經棚駐軍回防多倫、米部尚未接防之隙,侵佔了經棚,並攻佔了五十家子等地。於是,林西形勢更加危急。
(四)擊退竄犯內蒙的叛軍
自1913年9月以來,叛軍集中主力,圍困林西,猛攻多倫。北京政府也不斷增調援軍,力圖擺脫被動局面。當時,在多倫方向,先後集中有淮軍和於有富混成旅、陳文運騎兵第一旅和練軍等部隊共約七八千人;在林西方向,計有毅軍步隊九大營,騎兵和炮隊各一營,新收土匪馬隊四大營,另有熱河混成旅奎文團等,共約萬餘人,分別駐於什巴爾臺、劉家營子、林西、湯上等地。為了粉碎叛軍對多倫、林西的重點進攻,北京政府參謀部、陸軍部於9月底10月初又令河南第八師師長王汝賢率第十六混成旅及歸其節制的七十九混成團,經張家口赴援多倫;奉軍騎兵第二旅旅長兼洮遼鎮守使吳俊升率所部及巡防隊步馬六營徑赴林西。為了保障翼側的安全,參陸兩部還電吉林護軍使孟恩遠從吉林抽調3000人,協同吳俊升留下的巡防隊馬步九營,加強洮遼方向的防禦;並令歸綏方向之駐軍積極配合作戰。
▲王汝賢
▲吳俊升
1、林西解圍和收復經棚、大王廟
1913年10月初,叛軍圍攻林西日急。10月1日,常德盛所部在北大營子與叛軍激戰竟日。2日,叛軍千餘人三面圍攻劉家營子,毅軍以步騎炮五六營之眾全力抵抗,將敵擊退。林西三面被圍,毅軍堅守孤城,「兵力已疲,子彈將盡,危險萬狀」。
10月12日,吳俊升旅團長石得山率騎兵第四團由遼源經開魯、烏丹馳援林西。薑桂題亦督師出關,於17日抵朝陽。姜以巡防隊5個營留駐朝陽,親率5個營赴赤峰,另以5個營馳援林西。10月21日,駐守劉家營子的毅軍向叛軍反擊獲勝。22日,米振標令毅軍步隊和石得山騎兵團進攻珠爾沁廟,中途與敵軍接仗,連戰皆捷。叛軍焚巴林王府西遁,林西之圍遂解。薑桂題令米振標採取穩步前進的方針,先迅速肅清林西周圍百餘裡內之殘敵,解除後顧之憂,再規復經棚。
10月29日凌晨4時,石得山團與毅軍會攻經棚。經棚駐有叛軍3000餘人,環城修築了圍牆、堡壘,工事比較堅固。石團從左翼進攻,連奪外圍哨卡14處,並於經棚後山擊斃叛軍統領三吉迷吐、五喇嘛等大量官兵,攻入經棚街東關帝廟。上午11時,毅軍從中路攻入,兩軍聯合奮戰,於下午5時收復經棚。叛軍向西逃竄。
吳俊升與幫統陳錫武、騎兵三團團長諾門巴圖率隊經黃花廟、大板等地,粉碎了叛軍的阻擊,於11月9日馳抵林西。11日,吳俊升率軍赴經棚,與米振標研究具體作戰計劃,決定分三路實施進攻:左路以諾門巴圖、石得山率騎兵三、四兩團,經毛蓋他拉、白土井子向大王廟進攻;右路以奉軍巡防隊幫統陳錫武、毅軍營務處張殿如各率所部,經太子府等處向大王廟進攻;中路由吳俊升、米振標統率,取道水頭前進。
11月18日,吳俊升、米振標率奉、毅兩軍進抵水頭,偵知叛軍2000餘人在駝羅廟、沙坑一帶據險設卡, 準備頑抗。吳俊升、米振標當即令諾門巴圖、石得山率騎兵三、四兩團由左路迂迴沙坑東、南兩面,陳錫武、張殿如等各率所部由右路馳赴駝羅廟北面,切斷叛軍後路;吳俊升、米振標率本部從正面進攻。當中路行至沙坑附近時,忽然塵沙四起,蔽不見人,叛軍又突然以密集火力射擊。吳、米指揮部隊發起猛攻,叛軍後退。中路軍乘勝前進,接近沙坑時,叛軍援軍亦已趕到。這時,諾門巴圖、石得山所部已迂迴到沙坑西面,佔領了南山陣地。但叛軍仍拚死頑抗。吳、米激勵士兵,指揮步騎炮各營密切協同,分割包圍叛軍,迫使其退守後山。下午5時左右,陳錫武、張殿如所部從北面迂迴襲擊叛軍後路。在左中右三路奮力夾擊下,叛軍由沙坑、駝羅廟退向大王廟。
攻克沙坑、駝羅廟後,吳俊升和米振標率部於當晚12時分三路向大王廟進攻。大王廟「前臨魚澤,後枕崇山,附近百餘裡中,沙深沒膝,隨高下俱成坑塹」,先有大股叛軍盤踞,又有駝羅廟等處殘軍麇集,共約3000人。
叛軍在南面沙堤中層層設卡,東據莽牛泡子沿岸高山,扼險防守。吳俊升和米振標將中路步炮各隊分成兩路,攻擊敵東、西兩側;另以一部兵力居中直進,連破敵卡6處,復仰攻山上之敵;諾門巴圖、石得山率左路部隊從左翼猛攻西南沙梁一帶之敵。叛軍乘西北風正猛,縱火燒草,企圖阻止中路軍的進攻。吳俊升和米振標親率部隊冒火衝鋒。叛軍退守廟前斷牆破堡,繼續頑抗。中路軍集中炮火連續轟擊,廟宇中彈起火。叛軍無法存身,敗退後山。
與此同時,南北兩股叛軍亦被左右兩路軍擊退。奉、毅兩軍乘勢分三路追擊,斃敵五六百名,俘敵30餘名,奪獲大批軍用物資。至下午4時,攻克大王廟。
戰後,米振標率部回防林西,吳俊升率部返回經棚。盤踞黃瓜梁之叛軍得知大王廟失守,遂「聞風遠颺」。不久,政府軍將巴林王府、什巴爾臺、五十家子、經棚、駝羅廟、大王廟等處的殘餘叛軍先後剿平。
2、昭蘇乃木城和奎蘇之戰
在奉、毅兩軍反攻經棚、大王廟時,多倫方向的政府軍亦展開了反攻作戰。
第八師師長王汝賢所率之第十六混成旅及二十師第七十九混成團,自10月初受命北上後,因趕製皮襖皮褲,遲至30日才全部到達多倫。王汝賢與多倫鎮守使王懷慶等研究了對昭蘇乃木城(多倫西北30公裡)、奎蘇、黑風廟之敵的進攻方略。其部署是:以淮軍步馬炮各營2700餘人為一縱隊,由李際春指揮;以第八師步兵四營和山炮、陸炮、機關槍各一連共2500餘人為一縱隊,由第十六混成旅旅長何鋒鈺指揮;以陳文運騎兵第一旅800餘人為總預備隊;為了保障多倫之安全和後方糧道之暢通,以第八師步兵三營、炮兵兩連、機關槍一連、馬隊兩連及淮軍新兵500名、騎兵200名防守多倫;另以第八師步兵兩營,分駐後方要道閃電河(今河北沽源東北10公裡)與大梁底(多倫西南60公裡);淮軍馬隊三營往來巡邏,負責聯絡。李、何兩縱隊及陳旅於11月 2日同時出發,依次向昭蘇乃木城、奎蘇、黑風廟發起進攻。
11月3日,何鋒鈺、李際春兩縱隊自帶柴水,履冰踏雪,合力進攻昭蘇乃木城,擊斃叛軍指揮官那木斯賴巴圖魯及其所率官兵數百名。叛軍2000餘人退守奎蘇。11月6日晨,何鋒鈺縱隊由烏蘇臺溝出發,向奎蘇及札克蘇臺方向進攻。11時,在奎蘇南端與敵接觸。叛軍集中札克蘇臺、黑風廟的駐軍以及從經棚、昭蘇乃木城撤退的部隊共7000餘人,防守奎蘇。奎蘇三面環山,地勢十分險要。何鋒鈺率步兵三十二團附陸炮、山炮各一連為主攻部隊,以步兵兩營、機關槍一連為預備隊,進攻中央山頂陣地;李際春率淮軍步兵支隊附山炮隊進攻右翼山頂;團長張建功率第七十九團附山炮隊進攻左翼山頂;陳文運率騎兵旅負責後方掩護,防敵迂迴;高青雲率騎兵百餘人,迂迴叛軍之右翼。進攻開始後,叛軍以猛烈火力進行攔阻。政府軍以炮火進行壓制,掩護各營團進攻。至下午5時,叛軍不支,紛紛向西北方向逃竄。此次戰鬥,共斃傷叛軍官兵2000餘名,俘虜百餘名,斃敵馬六七百匹,奪獲敵馬90餘匹、牛車200餘輛。
正當奎蘇前線激戰之際,叛軍2000餘人突然襲擊政府軍的後方。騎兵第一旅苑尚品、鄭後彥兩團協同何鋒鈺所派預備隊步兵一營,奮勇迎戰,將敵擊潰。
奎蘇之戰後,叛軍大將軍忙乃巴圖率殘部向藍旗一帶竄逸,烏拉瑪等率殘部退回黑風廟。11月15日,王汝賢、王懷慶命第八師步兵團長朱文藻率步兵兩營、炮兵和機關槍各一連,淮軍騎兵統帶甄文齡率騎兵600名、山炮一隊,於21日出發,進攻黑風廟。屆時,黑風廟叛軍聞風向西北逃竄。王汝賢立即將步炮改作後梯隊,交朱文藻帶領,將多倫所有騎兵統一編為前梯隊,由甄文齡率領,星夜追擊,截住敵輜重隊,奪獲牛馬羊300餘頭、槍枝彈藥一部。至此,昭蘇乃木、奎蘇之戰遂告結束,多倫附近的叛軍全部被肅清。
叛軍為了策應經棚、多倫方向的作戰,曾向內蒙中、西部的託羅蓋、石拉幹(大餘太北15公裡)、大餘太等地發起進攻,在百靈廟一帶再次發生了激戰。結果,均被當地守軍擊退。從此,內蒙各地的政府軍改變了被動不利的態勢,由防禦轉入了進攻。1913年底,外蒙叛軍陸續向庫倫敗退,沙俄妄圖控制整個蒙古地區的圖謀,遭到了可恥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