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早年紅極一時,作品一出就銷空,為何後來溫飽都解決不了

2020-12-23 小小小鬼王說歷史

一九四三年夏,有名心切的張愛玲拿著小說《心經》的手稿,跑到上海福州路的一所老房子裡,去找一個書商,名叫平襟亞。《萬象》雜誌是上海灘最暢銷的雜誌,能在其上發表小說自然不愁成名。平掌柜看了一眼「第一爐香」的作者,趕忙將「心經」分兩期寄出。

然而張愛玲的胃口卻很大,希望能加速成名,對平襟亞說出一本短篇小說集。出版30多年的《平襟亞》很有才華,但不太相信這世道——飯碗不保,誰還買書啊?因此拒絕了。

一年後,一本名為《傳奇》的小說集在上海街頭出現,僅僅四天時間,它的銷量就突破了。不知道平襟亞拿到《傳奇》是什麼感覺?往小了說,是看不見張愛玲的才華;往大了說,是看不見淪陷區的歷史格局。

在上海陷落後,大量作家從事抗戰文學,文學領域出現了真空。大多數作品都肩負著宣傳的重任,卻很少有大眾文學能夠滿足大眾。人家大談革命,偏偏張愛玲談論男女情事,談吐風流,正巧填補了這個空白。

不早一步,也不遲一步,這叫做時運。當時的日偽雜誌是要宣傳奴役文化的,上海人也不傻,一本也不買。這本雜誌很快就被銷毀了,被嘲諷為「廢話文學」。民刊也有,但是由於價格飛漲,很多都成了炮灰。事實上,名列榜首的是《萬象》,另有一本叫做《雜誌》。雜誌的總編袁殊正是推動張愛玲走向上海灘的重要力量。

說袁殊一手促成了張愛玲的傳奇並不誇張。這本雜誌雖然有日偽政府的背景,但日本人不知道,袁殊其實是一個地下黨。袁殊看了張愛玲的作品,視張愛玲為奇才,趕忙約稿。不久,該雜誌推出了《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和白玫瑰》等一系列暢銷作品,在上海灘引起轟動。

袁殊還特別邀請張愛玲為文章配插畫,搞各種聯誼會請她出席,幫她寫小說集《傳奇》。一九四四年末,戲劇「傾城之戀」在新光大劇院連續演出八十場,場面十分壯觀。報紙對張愛玲的評價是:雄心全滬,唯我獨尊。

在那個月裡,張愛玲變得紅紅火火。在上海的報紙上,有30篇關於她的報導,不僅關注她的文筆,還關注她的貴族出身、相貌和著裝。成天有記者跟在後面,看著她吃什麼,買什麼,喜歡去哪家商店,和誰打交道。

每次文化沙龍,張愛玲都受到了熱情的邀請。著名導演桑弧也來找她,請她擔任編劇。每一本雜誌都要刊登她的文章,保證其銷量;每一篇報導都要涉及到她,肯定有人去看。弟弟張子靜辦雜誌《飆》時,搭檔說:「你妹妹這麼紅,求她寫幾百字,讓我們也沾上啊。」當時張愛玲的受歡迎程度不亞於任何影星,誰能想到後來她會為餬口而作翻譯。

秦可卿在《紅樓夢》中說:「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後日,終無長策」,可世間有些事,思前想後也沒用。抗美援朝勝利後,由於胡蘭成有漢奸的性格,張愛玲也不能指望繼續紅下去。解放以後,張愛玲到上海寫稿,也只有《亦報》願意刊登她的《十八羅漢》,成書後才有2500本。

據估計,她那時候的月收入只夠買150斤大米,而私營企業員工的月收入是她的四倍。她每個月的稿費是450美元,而最紅的時候也是這樣。短短的幾年,收入大幅下降,連吃飯都快成問題了。

那一年的上海,張愛玲吃喝全靠寫作,稿費討價還價從不含糊。「萬象」雜誌連載「連環」,她跟平襟亞說好每月七千字,每月預付款一千元。於是不久,物價飛漲,張愛玲不幹了,要提高稿費,否則就要減字。平襟亞也不幹,張愛玲真的減字了。人人皆知時寸步不讓,要多硬氣就有多硬氣,可以想像落魄的張愛玲的心情。

張愛玲於1952年到達香港。香港有五十萬人,想以賣字為生簡直是天方夜譚。為維持生計,她只能為美國駐港新聞處翻譯《老人與海》,「實在是沒法兒了,就算牙醫的書,也要硬著頭皮譯下去」。3年後,她來到美國,本來想複製上海傳奇,結果作品不合美國口味,《易經》《雷峰塔》一直沒有人願意出版。之後,她前往洛杉磯,在那裡工作了三年,沒有固定收入。他是個奇特的人,不喜歡與人交往,工作也不順心。在美國,一代上海灘的紅人所遭遇的挫折、煩惱和挫折。

幸運的是,朋友宋淇推薦她寫劇本,這才解決了經濟困境。當時,電懋影業試圖進入香港市場,與邵逸夫展開了爭鬥。邵氏喜愛拍古裝劇,而電懋擅長拍時裝劇,編劇張愛玲的出現恰巧強化了電懋的摩登風格,成為他對抗邵氏電影的中堅。那年冬天,張愛玲在影視界混得風生水起。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三年,張愛玲為電懋創作了十部戲劇,七部都市喜劇,《愛情如戰場》《南北喜事》叫好又叫座。還有,張愛玲是寫影評起家的,懂得好萊塢的套路,就連桑弧那部傳世名著《哀樂中年》她也參與其中。她在創作劇本時,以市井文化和男女情調寫得歡脫俏皮,十分討觀眾喜歡。

在寫小說的張愛玲,甚至連傅雷的批評都不放在眼裡,輪到寫劇本卻是另一番樣子。她很清楚,電影不比小說,要有絕對的娛樂性,拍電影要賺錢,要取悅觀眾才行。這家公司要求她改變,她努力配合,只要能賣得好。

必須說,張愛玲是一位非常擅長市場營銷的編劇。遺憾的是時運不濟,不久之後,電懋掌門人死於空難,對電懋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公司逐漸陷入混亂,資金周轉困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香港乃至中國電影的格局。自此,邵逸夫一統天下的香港電影市場,開啟了幾十年的輝煌,編劇張愛玲匆匆忙忙地離開了歷史舞臺。

當年的「第一爐香火」已經提上了日程,但未能拍成電影。年輕的張愛玲對成名的渴望在《私語》中如火如荼:「我要比林語堂還要出類拔萃,穿著最時髦,週遊世界,並在上海擁有自己的房子。」到了美國,她還試圖在大洋彼岸重現上海灘的景象,但最後還是失敗了。雖然後來賣書掙了點錢,但到死時,她手頭上只有兩萬多塊錢。從少女時代起,她就渴望名利與歡樂,

相關焦點

  • 韓信這種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為什麼早年時候,連溫飽都難解決?
    韓信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什麼早年如此落魄,連個人溫飽都難解決?在沒有發跡之前,韓信就是一個遊蕩在街頭的混混,不僅沒有正當職業,甚至連飯門都找不到。為了能吃口飽飯,韓信常常需要寄居在亭長家蹭飯吃,時間短的話還是可以接受的,但韓信一吃就是數個月。就算收留他的亭長和他關係再好,也避免不了產生矛盾。
  • 張愛玲:家世與早年經歷
    李菊耦育有一子一女,其子名張志沂,就是張愛玲的父親;其女名張茂淵,即張愛玲筆下文字中常提到的「姑姑」。家庭給她的最早的印象,便是父母之間的不和諧,這對她後來人生的影響之大是難以想像的。當「後母一路銳叫著」向樓上的父親奔去,深知父親脾氣的張愛玲預感到大禍就要臨頭了,周圍的環境在她的心目中立刻定格為無聲的場景:「在這一剎那間,一切都變得非常明晰,下著百葉窗的暗沉沉的餐室,飯已經開上桌了,沒有金魚的金魚缸,白瓷缸上細細描出橙紅的魚藻。」終於,她的父親趿著拖鞋,氣急敗壞地衝下樓來。一把揪住她,拳足交加,大聲吼道:「你還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
  • 從知識的詛咒,看張愛玲為何瞧不起冰心
    你不能想像這麼明顯的提示,為何他還是猜不對。這便是知識的詛咒造成的。02 張愛玲的經歷回到我們本篇文章的主角。張愛玲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她母親在她四歲的時候,就和她的姑姑一起出國,撇下了張愛玲和她的弟弟張子靜。
  • 張愛玲為何不肯生下孩子?事後19年她給出原因:小孩一定會對我壞
    凹處凝聚的鮮血勾劃出它的輪廓來,線條分明,一雙環眼大得不合比例……這種強烈刺激感官的文字描述,若非親身經歷,是根本想像不出來的。所以,張愛玲確實真實懷過孕,但是最後卻選擇了不生下來。賴雅這點遲疑,其實無可厚非,畢竟當時他們都處在居無定所、經濟拮据,張愛玲作品在美國還沒打開局面,賴雅也已蒼老。兩人都已經自顧不暇,哪裡有條件再要一個孩子?但是對賴雅來說,寫不僅是張愛玲的第一個孩子,還是他們愛情的結晶。取捨之間,難免遲疑。
  • 張愛玲嘲諷,林徽因懟,魯迅瞧不起,為何他們都看不慣冰心
    冰心是我國近現代社會,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給我國留下了《繁星·春水》《小桔燈》等眾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不可忽視的明星。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心是個真誠的人,她的作品中也處處散發著人性的光芒,這讓她深受我國讀者的喜歡,為何同時代的張愛玲、林徽因、魯迅等眾多大家,會看不慣冰心呢?
  • 「十八般武藝」銷空滯銷鵝蛋
    「十八般武藝」銷空滯銷鵝蛋作者:石豔輝時間:2020-03-18     來源:中國郵政網>  「這段時間疫情嚴重,鵝蛋賣不出去也運不出去,時間久了就壞了,我抱著一絲希望給廣播電視臺打了求助電話。真沒想到啊,郵政第一時間就聯繫我,幫我解決了這個大難題。常聽人說『人民郵政為人民』,現在真是感觸太多了,有困難找郵政準沒錯!」在得知郵政將幫助自己銷售滯銷的鵝蛋時,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豐樂鎮生活村農戶牛軍感動不已。3月2日,大慶市廣播電視臺《今晚60分》欄目播出了肇州縣豐樂鎮生活村滯銷農副產品的消息。
  • 印度貧富差距極大,窮人為何不反抗?了解一下「溫飽政策」
    網上有一種調侃:「印度人口其實不到一億,剩下的都是牲畜」,可以解讀為種姓制度下的歧視或貧富差距造成的社會分化。一旦窮人生活不下去,他們就會反抗統治者,比如美國封鎖後貧窮的伊拉克人。印度的窮人偶爾會小規模爆發,但全國性的大規模反抗從未見過,於是問題就出現了,他們為什麼不組織起來抵抗呢?
  • 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印度為何仍要進口武器?
    印度洋蔥危機相信一提到印度這個國家,大部分的人聯想到的都是髒亂差的場景。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印度一直都是一個極為落後的國家,雖然近年來印度的經濟快速發展有了很大的改變但仍舊不達標,大量國民至今仍然生活在平均線以下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辦法解決,就是這樣仍然阻止不了印度大量進口武器的想法。
  • 張愛玲:不願做蚊子血,也做不了白玫瑰
    正是這一本書,讓我對她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她的童年,她的愛情,她的才情……後來,我讀了她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半生緣》等,慢慢發現,她書中的女子,一如她的人生一般,愛而不得,殘缺遺憾。說起來,張愛玲本可以因為她滿腹的才情被世人銘記,卻偏偏因為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自此,伴隨她的故事的,還有對她愛情的議論。
  • 張愛玲為何會低到塵埃裡,瘋狂愛上「漢奸」胡蘭成,因為他們
    張愛玲說:「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張愛玲的每段感情都低到塵埃裡,和她的原生家庭有很大關係,小時候的張愛玲沒有人愛她。她們家有個從小照顧她生活起居的保姆,起先她覺得至少她愛她,後來發現:「我不過是她的事業,她愛的是她的事業,而不是我。」從此心冷,也渴望被愛。
  • 張愛玲名作《半生緣》裡,交際花姐姐曼璐為何設圈套把妹妹拉下水
    張愛玲具有超強的洞察力,她善於用細膩敏感的女性化視角,來展現不同身份的女性面對錯綜複雜的世俗生活時,流露出來的精神掙扎和人性墮落,從而深刻地揭示出女性自身的人格弱點,以及「男權意識」對女性世界的摧殘,以至於她的作品裡籠罩著無以名狀的悲劇意識。
  • 別再說張愛玲薄情寡義了,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關於張愛玲,太多人說她薄情寡義,而顯得張愛玲無情無義最明顯的莫過於弟弟張子靜晚年窮困潦倒,卻得不到名滿天下的姐姐一丁點幫助。只是當你歷過坎坷,歷過磨難,你定會明白,情義只能給值得給的人。張愛玲對弟弟的冷淡和無視,不過是認為弟弟不值得她深情。
  • 張愛玲: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十歲時,因為覺得「張瑛」這兩個字嗡嗡地不響亮,於是把英文名字胡亂譯了兩個字「愛玲」,即ailing,意為煩惱。這個普通的名字只是隨意表達,卻在後來的文壇激起了波瀾。與此同時,張愛玲的母親回國後也正式改名為黃逸凡。後來16歲的張愛玲,因為繼母的關係,張愛玲逐漸從父親的家裡搬離,和母親住在一起。
  • 《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張愛玲66年專職寫作,終成暢銷書女王
    夏志清是一位文學評論家,他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將張愛玲、魯迅和沈從文歸為一類,意思是張愛玲的文學成就並不遜色於他們,因此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張愛玲熱」,自那時起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包括小說、影視和傳記等等都暢銷不斷。張愛玲因為個人經歷比較特殊,加之性格特點比較另類,她的一生堪稱傳奇。
  • 當年紅極一時的廣東雨神,為什麼後來銷聲匿跡了?
    當年紅極一時的廣東雨神,為什麼後來銷聲匿跡了?在幾年前,《廣東愛情故事》這首歌可以說是非常的火,傳遍大街小巷,而當時演唱這首歌的人就是廣東雨神。隨著這首歌曲的走紅,廣東雨神這位歌手知名度也是變得越來越高,經常會被邀請參加各種各樣的節目以及商演。
  • 張愛玲誕辰百年︱謝其章:張愛玲的投稿路徑
    事實上,張愛玲先找的是《萬象》老闆平襟亞(秋翁),「記得一年前吧,那時候我還不認識這位女作家,有一天下午,她獨自捧了一束原稿到『萬象書屋』來看我,意思間要我把她的作品推薦給編者柯靈先生,當然我沒有使她失望」(秋翁《記某女作家的一千元灰鈿》,載《海報》1944年8月18、19日)。
  • 昔日紅極一時的太陽能熱水器,如今為何不受歡迎了?
    紅極一時的太陽能熱水器對於太陽能熱水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曾經是每家每戶必備的產品,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的家庭都不計其數。這是因為當初各大熱水器品牌為太陽能作了鋪天蓋地的宣傳,再加上它本身確實具有相對比較明顯的優勢。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上)
    張愛玲的文字和那些掛曆一樣散發著上海的氣息。想像中的她穿梭在上海的弄堂裡,操著一口本該軟綿綿卻被她說出幾分精明氣的上海話。後來才知道,其實張愛玲最熟悉的應該是豪宅和公寓。她出生的宅子是「一幢清末民初蓋的房子,仿造西式建築,房間多而深」,這兒後來成了她父親和繼母的家,是她戲劇性逃離的囚籠。
  • 張愛玲第一手史料首度曝光!宋以朗說「我這個張愛玲遺產執行者也...
    我小時候在家裡見過張愛玲,所以我會不停地被問及我對張愛玲的回憶。 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一九五四年。當時我只是一個五歲小童,對這位張阿姨沒有什麼印象,也不記得她在語錄裡提到我的事兒:聽見琅琅吃藥:(一)戴著藥丸如護身符。(二)想出花樣,有落場勢,好像不是為了加白糖才肯吃。
  • 林徽因與張愛玲童年都很不幸,長大後兩人的婚運卻截然不同
    文/徐永超張愛玲與林徽因,兩人都是為世人稱道的曠世才女,同樣出自官宦之家,都有一個相對不幸福的童年。她們的文字給人帶來的感受卻不一樣。林徽因說:你是愛,是暖,是希望,是人間的四月天。張愛玲寫: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可見,同樣是才女,林徽因有一顆熱心,張愛玲卻有一雙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