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三年夏,有名心切的張愛玲拿著小說《心經》的手稿,跑到上海福州路的一所老房子裡,去找一個書商,名叫平襟亞。《萬象》雜誌是上海灘最暢銷的雜誌,能在其上發表小說自然不愁成名。平掌柜看了一眼「第一爐香」的作者,趕忙將「心經」分兩期寄出。
然而張愛玲的胃口卻很大,希望能加速成名,對平襟亞說出一本短篇小說集。出版30多年的《平襟亞》很有才華,但不太相信這世道——飯碗不保,誰還買書啊?因此拒絕了。
一年後,一本名為《傳奇》的小說集在上海街頭出現,僅僅四天時間,它的銷量就突破了。不知道平襟亞拿到《傳奇》是什麼感覺?往小了說,是看不見張愛玲的才華;往大了說,是看不見淪陷區的歷史格局。
在上海陷落後,大量作家從事抗戰文學,文學領域出現了真空。大多數作品都肩負著宣傳的重任,卻很少有大眾文學能夠滿足大眾。人家大談革命,偏偏張愛玲談論男女情事,談吐風流,正巧填補了這個空白。
不早一步,也不遲一步,這叫做時運。當時的日偽雜誌是要宣傳奴役文化的,上海人也不傻,一本也不買。這本雜誌很快就被銷毀了,被嘲諷為「廢話文學」。民刊也有,但是由於價格飛漲,很多都成了炮灰。事實上,名列榜首的是《萬象》,另有一本叫做《雜誌》。雜誌的總編袁殊正是推動張愛玲走向上海灘的重要力量。
說袁殊一手促成了張愛玲的傳奇並不誇張。這本雜誌雖然有日偽政府的背景,但日本人不知道,袁殊其實是一個地下黨。袁殊看了張愛玲的作品,視張愛玲為奇才,趕忙約稿。不久,該雜誌推出了《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和白玫瑰》等一系列暢銷作品,在上海灘引起轟動。
袁殊還特別邀請張愛玲為文章配插畫,搞各種聯誼會請她出席,幫她寫小說集《傳奇》。一九四四年末,戲劇「傾城之戀」在新光大劇院連續演出八十場,場面十分壯觀。報紙對張愛玲的評價是:雄心全滬,唯我獨尊。
在那個月裡,張愛玲變得紅紅火火。在上海的報紙上,有30篇關於她的報導,不僅關注她的文筆,還關注她的貴族出身、相貌和著裝。成天有記者跟在後面,看著她吃什麼,買什麼,喜歡去哪家商店,和誰打交道。
每次文化沙龍,張愛玲都受到了熱情的邀請。著名導演桑弧也來找她,請她擔任編劇。每一本雜誌都要刊登她的文章,保證其銷量;每一篇報導都要涉及到她,肯定有人去看。弟弟張子靜辦雜誌《飆》時,搭檔說:「你妹妹這麼紅,求她寫幾百字,讓我們也沾上啊。」當時張愛玲的受歡迎程度不亞於任何影星,誰能想到後來她會為餬口而作翻譯。
秦可卿在《紅樓夢》中說:「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後日,終無長策」,可世間有些事,思前想後也沒用。抗美援朝勝利後,由於胡蘭成有漢奸的性格,張愛玲也不能指望繼續紅下去。解放以後,張愛玲到上海寫稿,也只有《亦報》願意刊登她的《十八羅漢》,成書後才有2500本。
據估計,她那時候的月收入只夠買150斤大米,而私營企業員工的月收入是她的四倍。她每個月的稿費是450美元,而最紅的時候也是這樣。短短的幾年,收入大幅下降,連吃飯都快成問題了。
那一年的上海,張愛玲吃喝全靠寫作,稿費討價還價從不含糊。「萬象」雜誌連載「連環」,她跟平襟亞說好每月七千字,每月預付款一千元。於是不久,物價飛漲,張愛玲不幹了,要提高稿費,否則就要減字。平襟亞也不幹,張愛玲真的減字了。人人皆知時寸步不讓,要多硬氣就有多硬氣,可以想像落魄的張愛玲的心情。
張愛玲於1952年到達香港。香港有五十萬人,想以賣字為生簡直是天方夜譚。為維持生計,她只能為美國駐港新聞處翻譯《老人與海》,「實在是沒法兒了,就算牙醫的書,也要硬著頭皮譯下去」。3年後,她來到美國,本來想複製上海傳奇,結果作品不合美國口味,《易經》《雷峰塔》一直沒有人願意出版。之後,她前往洛杉磯,在那裡工作了三年,沒有固定收入。他是個奇特的人,不喜歡與人交往,工作也不順心。在美國,一代上海灘的紅人所遭遇的挫折、煩惱和挫折。
幸運的是,朋友宋淇推薦她寫劇本,這才解決了經濟困境。當時,電懋影業試圖進入香港市場,與邵逸夫展開了爭鬥。邵氏喜愛拍古裝劇,而電懋擅長拍時裝劇,編劇張愛玲的出現恰巧強化了電懋的摩登風格,成為他對抗邵氏電影的中堅。那年冬天,張愛玲在影視界混得風生水起。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三年,張愛玲為電懋創作了十部戲劇,七部都市喜劇,《愛情如戰場》《南北喜事》叫好又叫座。還有,張愛玲是寫影評起家的,懂得好萊塢的套路,就連桑弧那部傳世名著《哀樂中年》她也參與其中。她在創作劇本時,以市井文化和男女情調寫得歡脫俏皮,十分討觀眾喜歡。
在寫小說的張愛玲,甚至連傅雷的批評都不放在眼裡,輪到寫劇本卻是另一番樣子。她很清楚,電影不比小說,要有絕對的娛樂性,拍電影要賺錢,要取悅觀眾才行。這家公司要求她改變,她努力配合,只要能賣得好。
必須說,張愛玲是一位非常擅長市場營銷的編劇。遺憾的是時運不濟,不久之後,電懋掌門人死於空難,對電懋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公司逐漸陷入混亂,資金周轉困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香港乃至中國電影的格局。自此,邵逸夫一統天下的香港電影市場,開啟了幾十年的輝煌,編劇張愛玲匆匆忙忙地離開了歷史舞臺。
當年的「第一爐香火」已經提上了日程,但未能拍成電影。年輕的張愛玲對成名的渴望在《私語》中如火如荼:「我要比林語堂還要出類拔萃,穿著最時髦,週遊世界,並在上海擁有自己的房子。」到了美國,她還試圖在大洋彼岸重現上海灘的景象,但最後還是失敗了。雖然後來賣書掙了點錢,但到死時,她手頭上只有兩萬多塊錢。從少女時代起,她就渴望名利與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