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成功脫歐,但卻為何要在1973年加入歐盟(歐共體)?

2020-12-09 環球情報員

自2016年英國首相卡梅倫,打響這聲「脫歐」馬拉松的發令槍後,英國就開始進入到漫長又艱辛的脫歐談判當中。這場脫歐戰之所以難打,是因為英國要在有限的談判窗口期內,與歐盟達成一致的分手協議,而他當時與歐盟在「分手費」,以及愛爾蘭與北愛爾蘭的邊界問題上存在非常大的分歧,兩邊都不願妥協,所以陷入了彼此拉鋸的僵局之中。

再加上英國國內脫歐立場嚴重分化,分裂出硬脫和軟脫兩大派系。硬脫支持無協議脫歐,希望一刀切與歐盟徹底斷絕往來;而軟脫支持有協議脫歐,願意犧牲英國的部分條件,換取繼續享受歐盟零關稅的好處。其內部派系的相互博弈,等同於給這場脫歐戰的難度繼續加碼。

討論到英國艱難的脫歐進程,就不可避免的要聊聊他當時為何會選擇加入歐盟。其實英國剛開始是排斥加入歐盟(歐共體)的,這與他有史以來保持的歐陸均勢政策有關,他不贊成任何超越主權的國家聯合,所以戰後初期對歐洲一體化的態度,一直是謹慎且保持距離的。

但後來歐洲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已超出他的預想,加上英國戰後經濟一直停滯不前,殖民地也開始分崩離析,所以他才需要尋找新的出路,提出加入歐盟(歐共體)的請求。

從1961年第一次提出加入歐盟(歐共體),到1973年的入歐成功,英國其實經歷了重重阻礙。究竟歐盟(歐共體)是如何誕生的?英國為何在1973年才入歐成功呢?

▲ 英國在1973年正式加入歐共體,歐盟是由歐共體發展來的

一、西歐聯合,歐洲共同體誕生

二戰結束以後,被戰爭洗禮過的西歐開始走向衰落,幾乎所有經濟組織全部走向瓦解,財政赤字情況非常嚴重。當時的世界剛好處在美蘇冷戰前沿之際,歐洲又是美蘇對峙的核心區,而東歐已經被蘇聯控制,所以美國希望通過掌控西歐,去與蘇聯抗衡。

1948年,美國提出了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目的是為了重建西歐,對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幫助他們在戰後恢復元氣。只不過這個計劃是有條件的,前提就是西歐各國必須主動聯合到一起,要以一個大陸而不是以一個國家為主。對於西歐的當下狀況來說,這筆「買賣」並不虧,所以他們的態度是支持的,就連英、法也都積極響應。

▲圖中左一為杜魯門總統,左二為馬歇爾將軍,他們在商討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被認為是美國最有效的外交政策之一

西歐當時按美國的需求,建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主要用來分配美國共計上百億美元的援助金。在接受美國援助期間,他們只用了2年就將經濟水平恢復到戰前,並且開始向繁榮以及歐洲一體化發展。只是實現歐洲一體化,還需要突破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法德之間的關係。

二戰期間德國用閃電戰突擊了法國,僅花了44天就將法國拿下,並且將其佔領長達5年的時間,所以法國在戰後對德國是有很深積怨的。再加上兩國過去的歷史關係,與「世仇」毫無分別,光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這期間就爆發了三次大戰,巴黎還兩度被德國佔領,所以雙方在新仇舊怨的背景下,幾乎不可能達成和解。

▲ 二戰中的德國閃電戰

促成法德走向和解,美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直接推動者。他為了促進和解開始扶持西德,不僅幫西德恢復經濟,還積極策劃北約組織,要把西德也納入北約當中。

除了幫助西德以外,他還變相向法國施加壓力,法國雖然是二戰中的戰勝國,但國際地位已不能跟戰前相比,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都非常依賴美國,所以不得不為了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改變原來希望「肢解德國」的對德政策。

而當時的世界也已逐漸形成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對峙的局面,兩大陣營的意識形態矛盾早就超越了法德矛盾,法德為了保持西方意識形態,只能拋下過去的恩怨,停止相互敵對的關係,再加上美國在其中推波助瀾,所以和解這件事情才能被順利提上章程。

想要和解是前提,怎麼和解才是關鍵。法德邊境的「薩爾區」,是歐洲的第二大原煤出口地,擁有非常豐富的煤炭資源。歷史上,它曾被法德兩國輪流統治過,而且還在民眾公決之下成為了納粹德國的合法領土,其大型鋼鐵產業甚至是德國發動二戰的重要資本。

▲ 薩爾目前是德國的一個州,其地理位置位於德國西南角,與法國領土接壤

法國為了獲得煤鋼資源,在二戰結束以後,想把薩爾從西德手裡分離出去,並且希望在經濟上兼併薩爾。西德對法國的分離行動自然是強烈反對,所以兩國在關於薩爾的解決方案上一直有矛盾衝突。

要實現和解,第一步就得解決煤鋼問題。為此,法國外交部部長提出了舒曼計劃(西歐煤鋼聯營計劃),兩國在這一計劃當中都有所讓步,所以舒曼計劃即是法德和解的標誌,也是歐洲一體化運動的起點。

▲ 1951年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一起籤訂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開始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之後,美國為了對抗蘇聯,想在西歐建立一支一體化軍隊,並且也讓西德以軍事單位的形式加入到隊伍當中。法國擔心重新武裝德國,會讓德國的軍國主義趁勢復燃,所以權宜之下折中提出了普利文計劃,也就是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打造一支歐洲軍對抗蘇聯,並把西德的軍隊也整合到防務共同體中。

法國提出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目的是為了削弱重新武裝的德國軍事力量,恢復自己的大國地位,結果計劃提出之後就被改的面目全非,逐漸偏離了他的原想法框架。再加上英國當時對歐洲防務共同體處於一種觀望的態度(他更希望在北約的框架上重新武裝西德),所以這個計劃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

有了前幾次的試錯,六國發現在撇開經濟的情況下,去搞政治軍事的聯合,其實就相當於在「耍流氓」,所以開始不斷研究最合理的方案,最後在推動經濟一體化上達成了一致,於1957年籤訂了羅馬合約,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後來為了建立共同機構,專門統一負責對外行駛權力,他們把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大機構合併到了一起,籤署了《布魯塞爾條約》,成立了歐洲共同體。

二、英國的外交政策,兩次入歐被拒

在歐洲共同體建立以前,西歐六國早在舒曼計劃的時候就對英國發起邀請,英國雖然鼓吹西歐聯合,卻不希望這樣的聯合也包含自己在內。通俗點描述的話,就是「我只願意維持利益關係,但不願意與你們在一個集體」。

這其實與他過去的日不落帝國歷史有關。因為他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雖然二戰有對他的綜合國力造成損傷,但他的帝國夢並沒有因此終止。英國當時為了維護他的帝國遺產,創造出了大英國協,而作為大英國協的主導,他其實是不屑與歐洲大陸進行聯合的。

再加上英國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屬於獨立於歐洲大陸的島國,而其他海外殖民地也都遠離歐洲大陸,所以英國在對歐洲大陸事務方面一直都採取不幹預的政策,只專心經營自己的海外殖民擴張以及商業貿易活動,對歐洲事務的參與度很低,與歐洲大陸只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

▲受地理位置及光輝歷史影響,英國人有非常濃厚的島國意識和情結

而且二戰時期他還與美國結成了親密聯盟,美國當時對他進行了大量的物資援助,甚至還在戰後免掉大部分的物資款,並給他提供巨額貸款。所以在馬歇爾計劃之後,英國緊接著就與美國籤訂了《英美經濟合作協議》,雙方由此建立起「英美特殊關係」。

美國是歐共體的幕後推動者,出於利益需要,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上,他希望英國能扮演重要角色。但歐共體對英國來說,是超國家的行為體,儘管不希望自己被邊緣化,但更不願被這個集體同化,以至喪失自己追求自由的民族特殊性。因為他擔心一體化會讓英國從帝國淪落為西歐當中的普通一員,會變得不再獨立自主,所以拒絕參加舒曼計劃,甚至還希望這個計劃流產。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舒曼計劃影響到他與大英國協國家的經濟利益了。英國1948年提出的三環外交政策當中,就把大英國協作為第一環。他想用大英國協的整體實力,去彌補自己當時不足的國力,維持自己的大國地位,所以不可能為了舒曼計劃,去損害大英國協的利益。

▲三環外交政策是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提出的

大英國協是二戰結束後的產物,因為二戰後去殖民化運動在全球範圍內興起,英屬殖民地的非殖民化進程開始加快,英國擔心這樣下去殖民地會分離,自己的影響力會減弱,所以乾脆把大英帝國改造成一個自願加入的大英國協組織,成員基本都是原來的殖民地、自治領以及保護國,相當於是大英帝國的另一種延續了。

三環外交的第二環是英美特殊關係,英國希望利用美國的力量制衡蘇聯,達到維持歐洲均勢的效果;而第三環就是西歐聯合,不過英國只是倡導,並不把自己放在這一計劃內,而且本質也沒有什麼改變,還是為了制衡蘇聯維持歐洲均勢。

雖然英國在戰後通過馬歇爾計劃的援助,經濟已經恢復不少,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沒解決掉國力衰弱的問題。而且受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大英國協在政治上開始逐漸分裂,英國不僅話語權變弱,在經濟上獲得的優厚待遇也越來越少,所以與大英國協的貿易經濟比重在日益縮減。

反觀西歐六國經濟共同體,不僅發展勢頭越來越猛,歐洲以外的大量資金以及投資也都湧入其中。所以英國為了開闢新的市場,解決國內的經濟困境,開始加強與歐洲經濟體的聯繫。再加上蘇伊士運河事件讓英國覺得不能一直依附美國,所以開始轉變外交政策,把重心轉向歐洲,將歐洲環放在了三環外交的首位。

▲ 1957年埃及把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英國為了利益聯合法國出兵埃及。美國擔心英國會將其獨佔所以出來幹預,最後在國際譴責之下,英國只能被迫放棄

結果當英國決定成為歐共體其中一員時,卻被六國拒絕了。英國是1961年首次申請加入歐共體的,六國當時給英國提了條件,就是必須得放棄與大英國協的經濟聯繫,也就是說英國將會失去大英國協的所有優惠條件,不再享有農業特權,這對農業不發達的英國來說,是非常難以接受的條件。

英國不願放棄與大英國協的經濟聯繫,但為了加入歐共體,還是同意廢除帝國特惠制,以及改變自己的農產品補貼制,只不過他要求歐共體給一個長久的過渡期,這個要求讓法國總統戴高樂覺得非常的荒誕。

而且他認為,英國一旦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勢必會影響法國的「一哥地位」,也擔心美國會通過英國插手更多的歐洲事務,所以借著英美籤署的《拿騷協議》,用英國是美國安插進來的「特洛伊木馬」為由,拒絕了英國的申請,這是英國第一次入歐被拒。

第二次是在1967年提出的申請,當時六國成員大部分都偏向希望英國加入,但法國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經取得歐共體的領導地位,而且還是組織裡唯一合法擁有核武器,以及有安理會否決權的國家,所以法國的意見,其實就相當於是歐共體的意見。當時戴高樂總統認為,英國的加入會改變歐共體的性質,會使一體化倒退成自由貿易區,所以找了一個英國經濟形勢不好為理由,再次否決英國的入歐申請。

▲ 英國當時爆發了英鎊危機,英鎊國際地位日益下降

由此可見,戴高樂就是英國入歐的主要障礙,他甚至帶有諷刺意味的說出「英國以後會加入共同市場,但那個時候我肯定不在位了」這樣的話。

不難理解他的做法,英法都是二戰中的戰勝國,英國可以通過與美國的聯繫維持自己的大國地位,但法國卻不被美國看作是戰勝國的存在,甚至很多決策都被打壓,所以他急於擺脫美國的控制,去提高法國的國際地位,對英國的處處防備,其實也是反美的一種表現。

三、英掃除入歐障礙,成為歐共體的一員

戴高樂執政統治後期,法國出現經濟嚴重失調且衰退的現象,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由此爆發了一場革命運動。這場革命運動被稱為是法國的五月風暴,有近千萬學生、工人組織到一起,通過罷工罷課等示威遊行的活動,反對戴高樂的獨裁統治以及戴高樂政府的壟斷資本行為。

除此以外,法國當時的執政黨派內部,也出現分裂的情況。導致法國在這場風暴裡,不僅經濟一度癱瘓,還陷入了嚴重的社會政治危機當中。雖然戴高樂總統最後有化解這場危機,但他的個人權威以及政治生命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所以在1969年的公投當中,他的政治改革計劃被群眾否決,最後只能被迫辭職。

戴高樂辭職以後,蓬皮社上任,他不贊同戴高樂反對英國加入歐共體的做法,因為當時的西德經濟在馬歇爾計劃的助跑下飛躍發展,不僅迅速重建,趕超了當年的戰勝國,其經濟生產總值還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位。

德國作為戰敗國,其實是無法在政治上碾壓歐共體一哥的(法國),但當時他推行了新東方政策,這個政策有提高西德國際地位,加強其政治外交影響力的傾向。蓬皮社擔心西德勢力捲土重來,會動搖法國的主導地位,就需要英國的力量進來牽制西德。所以在共同體海牙首腦會議當中,六國在擴大共同體的問題上給英國開了大門。

▲ 1969年12月,六國召開共同體海牙首腦會議

英國掃除法國障礙之後,為了讓入歐過程順利,想撇掉與美國之間的特殊關係。所以後來在與美國總統的會談當中,表示與美國今後將會轉變成自然關係。而美國當時的狀況也自顧不暇,因為他在越南戰爭上投入了巨額的軍用資金,過多的軍事開支導致其國內的經濟狀況變差,除了打擊到經濟霸主地位外,還削弱了他對西歐的掌控。

英國就是在與大英國協經濟貿易比重降低,與美國的特殊關係減弱,以及美國對西歐掌控變弱的背景下,於1973年1月1日順利加入歐洲共同體的。雖然成為了歐共體其中一員,但英國本質上對一體化還是排斥的,追求的只有經濟貿易方面的利益,所以在其加入歐共體以後,經常與組織產生分歧,甚至是唱反調。

比如在歐洲貨幣體系方面,英國政府就非常反對共同貨幣,他覺得會讓英鎊貶值;還有一個是歐洲議會選舉制度的問題,他認為直接選舉會讓英國失去主權,所以否決這個制度;最後還有歐共體的預算,由於英國是稅費最高,也是淨貢獻最高的成員國,所以他們認為預算問題會讓英國處於非常不利的位置。種種問題疊加在一起,讓英國與歐共體的矛盾越滾越大,而其他成員國也因英國的善變態度開始對其反感。

後來歐共體開始擴大陣容,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國也都相繼加入,還正式形成了12國集團。12國為了將經濟合作擴大到政治合作,建立了歐洲經濟貨幣聯盟與政治聯盟(簡稱歐盟),並於1991年通過了《歐洲聯盟條約》,歐盟由此誕生。(正式成立時間為1993年)

歐盟誕生以後,一直在擴大內部的成員國,成員國一多,就容易有民族、文化傳統以及經濟上的衝突,所以他們之間逐漸開始進行利益博弈,尤其是以英、法、德為主。

而當歐洲各國的貧富差距變得越來越大時,英國的疑歐主義情緒也開始加深。這些疑歐主義者甚至演變成英國的獨立黨,趁著歐債危機的爆發,為英國的脫歐造勢。英國就是在黨派內外憂患加劇的情況下,才一步步走上脫歐公投這條道路的。

▲ Brexit是英國退出歐盟的戲謔說法

參考文獻:《英國從拒絕到申請加入歐共體的原因分析》 文丨楊德華《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影響因素分析》 文丨魏光

作者:三木七

編輯:Thomas (唐)

相關焦點

  • 46載同床異夢 英國將正式脫歐!新挑戰下歐盟可安好?
    從1973年英國加入歐盟前身歐共體開始至今,英國和歐盟之間可謂同床異夢46年,終於以分手告終。投票結果出來之後,相比歐洲大陸國家的戀戀不捨,英國人則是在慶祝歡呼。英國」脫歐黨「領袖、歐洲議會議員奈傑爾·法拉奇(Nigel Farage)甚至在高呼:「我們終於脫歐了!我們永遠不會回來!"
  • 終於脫歐,詹森稱國家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那麼英國為何脫歐?
    英國在脫歐過渡期結束的前一周,也就是2020年12月24日平安夜,終於與歐盟方面達成了最終協議。這也意味著英國在經濟貿易領域實現了脫歐,英國徹底從歐盟退出。英國首相詹森稱,「這個偉大國家的命運從此牢牢掌握在我們手裡」,支持者歡呼迎來「新時代新曙光」。
  • 李嘉誠贏了,投到英國的6千億穩賺,英國成功脫歐促使英鎊飆漲
    就在今天,英國脫歐的消息終於迎來了定調的時刻,根據英國內閣辦公室大臣戈夫發布的最新消息:英國-歐盟脫歐協議聯合委員會的所有問題達成原則上的協議,這意味著這場歷時將近7年的脫歐鬧劇即將畫上圓滿的句號,從2021年1月1日開始,英國將徹底脫離歐盟。
  • 英國與歐盟達成脫歐協議,持續4年的「離婚」紛爭落幕
    1957年3月25日,歐共體(歐盟前身)宣告成立,創始國為法國、義大利、德國、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六國。英國於1973年正式加入歐共體。隨著脫歐過渡期的結束,英國47年的歐盟成員國身份也隨即宣告結束。英國「艱難脫歐」路2013年1月23日,英國時任首相卡梅倫正式就英國與歐盟關係前景發表講話。
  • 英國脫歐之後,歐盟經濟發展是否會更有效?網友:弊大於利!
    英國脫歐以後,會在短期內給歐盟經濟帶來很大的衝擊。也就是說,失去了英國,對歐盟的經濟發展弊大於利。英國為何要脫歐?從普通英國民眾的角度,大量來自於東歐國家移民搶了他們的飯碗;從英國國家整體利益來講,歐盟內部28個成員國內部貧富不均,很多經濟發展政策頗有「劫富濟貧」的意味。
  • 美國的風向標英國,為何要脫離歐盟?英國脫歐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英國脫歐,對我國有什麼影響?英國為啥要脫歐,是因為帶不動隊友嗎?地理冷姿勢帶你漲知識,大家好我是姿勢君,今天姿勢君來和大家聊聊英國脫歐的那些事。2013年1月23日英國首次提及脫歐公投,而到了2020年2月1日零時英國正式脫離歐洲聯盟,從2013年到2020年7年的時間,英國成功脫歐,也給歐盟其他國家做了一個榜樣。英國財政部還發行「脫歐」紀念幣以此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這些行為在姿勢君看來,肯定是英國故意做給歐盟看的啊。英國跟歐盟有什麼深仇大恨?脫個歐是不是還得放兩掛鞭炮慶祝一下。
  • 儘管非常費勁,英國為什麼還是堅持要脫歐?原創
    雖然漁業給英國帶來的GDP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漁業在象徵層面的價值卻遠大於自身的價值。漁業等同於一個國家的海洋捕撈權,實際上象徵著國家主權。這些年,由於加入歐盟,歐盟國家享有英國捕魚配額的大頭,在70%左右。離開歐盟,英國必然要收回這一重要權力,而歐盟又不會輕易放棄。漁業因此成了一個談判的重要內容。
  • 英國太膈應了,自己脫歐只需3年,想當年歐盟成立用了500 年
    歐洲地圖 英國執意脫歐,一度鬧得沸沸揚揚,這場拉鋸戰持續了近3年時間。英國霸屏3年,看客們也不免視覺疲勞。但是要知道,英國脫歐只需要3年,而歐洲聯盟要建立起來,卻用了500年!
  • 從歷史看英國:從帝國的衰落到加入歐共體
    歐洲煤鋼共同體和後來的歐共體在恢復經濟方面獲得一定的成功,但是英國依然不願接受其理念,於是另起爐灶,在1960年與瑞士、奧地利、葡萄牙、丹麥、挪威、瑞典成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與歐共體抗衡。
  • 英國為什麼要脫歐?2月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 英國脫歐的真正原因
    英國脫歐的真正原因為何英國在歐盟形勢大好的情況下要脫離歐盟呢?一,歷史慣性:英國一直認為英國具有獨特性,在歐洲有特殊地位。a,英國是新教國家。而歐盟大部分是天主教國家。b,從法律上看,英國和美國類似,是英美法國家。而其他歐盟國家是大陸法系國家。
  • 討論「英國脫歐」 我們陷入了哪些誤區?
    英國政府表示,它已經啟動了為期10周的磋商,旨在今年年底前確定自由港的地點。1月31日晚,英國正式脫歐,結束其47年的歐盟成員國身份。英國自2016年脫歐公投以來的三年多的「脫歐大戲」正式落幕;同時也是英國與歐盟(及其前身歐共體)之間四十多年(1973-2020)糾結關係的終止。
  • 英國才完成脫歐,蘇格蘭卻要重返歐盟,蘇格蘭將與英國分道揚鑣?
    2021年1月1日,英國和歐盟的脫歐過渡期結束,英國在成為歐盟成員國47年後重新獲得獨立。英國深陷脫歐泥潭三年多,這下總算擺脫了脫歐這件令英國三屆首相都十分頭疼的麻煩事。對於英國脫歐這件事,有人高興,自然也有人不滿。
  • 脫歐協議:昔日的日不落帝國籤下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在歐盟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和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先後發表聲明確認英國-歐盟貿易及合作協議達成之後,英國脫歐派似乎可以因籤訂了「迄今最大的貿易協議」而沾沾自喜。不過,從目前已知的條款內容來看,脫歐無疑沒有功成圓滿。當然,僅參照脫歐派最初的期望值,談判也不完全算作鎩羽而歸。然而,如果以歷史的大視角看,這個協議還真是又一個城下之盟。
  • 梅姨黯然辭職,脫歐陷入僵局,一場預先註定的《脫歐,無理之戰》悲劇
    前因歷史上英國對歐洲的態度一直都是:大陸均勢政策+光榮孤立。1973年1月1日,英國正式加入歐共體(歐盟前身)。但秉持「光榮孤立」傳統的英國人,對歐洲一體化從來都不是全心全意。由於歐共體內的許多規則並不照顧英國利益,如預算攤派和共同農業政策等問題,使得英國內部對歐共體地位是否符合英國最大的國家利益產生了激烈的辯論和分歧。
  • 英國脫歐達成,3任首相發推慶賀,英鎊短線跳水
    長達四年半,歷經3任首相的脫歐大戲終於落下帷幕。當地時間周四,英國和歐盟分別召開新聞發布會,確認已經達成價值年貿易額6600億英鎊的貿易協定。外界普遍認為,英國和歐盟在過渡期結束之前達成貿易協議將使英國有序退出歐盟,從而避免"無協議脫歐"可能引發的混亂。英國宣布:「脫歐」,搞定!
  • 英國脫歐:原因、影響及走向
    「例外主義」的歐洲觀不僅源於其孤懸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國特性」,某種程度上也來自其「帝國情結」,還與其從1815年到1973年形成的「外者」(outsider)身份相關,[1]主要體現在經濟政策中的自由主義傳統、獨特議會民主引發的主權至上觀念、獨立國際角色的行動自由等方面。[2]上述觀念一直貫穿於英國與歐盟的歷史關係之中。
  • 詹森:無協議脫歐對英國可以是一個好結果
    而在此之前,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表示,如果10月15日歐盟理事會開會前貿易談判無果,那麼英國準備接受現實,「無協議脫歐」。就在同一天,法新社報導,英國試圖修改2019年與歐盟籤署的脫歐協議中關於北愛爾蘭的內容,此舉引發廣泛批評並讓最新一輪貿易談判更加令人擔憂。英國加入歐盟的過程可以稱得上十分坎坷。
  • 捕魚成為英國脫歐難題!14億英鎊的捕魚業為何如此重要?
    在今年1月31日時,英國終於正式宣布脫離歐盟,成為一個獨立的貿易自由的國家,似乎是終於為前幾年的無限期脫歐政策畫下一個「圓滿」的句號,但時至今日,英國真的完全脫歐了嗎?
  • 管姚:英國成功脫歐 蘇格蘭卻要獨立
    英國儘管在今年1月31日已正式啟動脫歐程序,但從技術上來說,英國至今還在歐盟體系內,因為英國仍處脫歐「過渡期」,和歐盟就脫歐後的種種新規進行談判,而在這個過渡期內,歐盟與英國的貿易、旅行和商業規則沿用舊制,直至今年底的12月31日結束。所以這份貿易協議避免了最壞的結局,那就是在明年1月1日無協議裸奔式脫歐。英國單飛,徹底隔離於歐盟體系,是從一周之後的元旦開始。
  • ...託馬斯·桑普森|威爾斯|英國_時政|克裡斯·休斯|脫歐|歐盟_時政
    小漁夫的政治影響力雖然漁業在英國GDP中僅佔0.12%,但是這個產業有著相當大的政治影響力。2016年的脫歐公投中,92%的漁民力挺脫歐。1973年英國籤署的歐盟共同漁業政策,至今仍讓這個群體心懷不滿。除各籤署國彼此開放海上專屬經濟區的歷史原則外,由歐盟制定的魚類分配額激怒了英國漁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