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英國首相卡梅倫,打響這聲「脫歐」馬拉松的發令槍後,英國就開始進入到漫長又艱辛的脫歐談判當中。這場脫歐戰之所以難打,是因為英國要在有限的談判窗口期內,與歐盟達成一致的分手協議,而他當時與歐盟在「分手費」,以及愛爾蘭與北愛爾蘭的邊界問題上存在非常大的分歧,兩邊都不願妥協,所以陷入了彼此拉鋸的僵局之中。
再加上英國國內脫歐立場嚴重分化,分裂出硬脫和軟脫兩大派系。硬脫支持無協議脫歐,希望一刀切與歐盟徹底斷絕往來;而軟脫支持有協議脫歐,願意犧牲英國的部分條件,換取繼續享受歐盟零關稅的好處。其內部派系的相互博弈,等同於給這場脫歐戰的難度繼續加碼。
討論到英國艱難的脫歐進程,就不可避免的要聊聊他當時為何會選擇加入歐盟。其實英國剛開始是排斥加入歐盟(歐共體)的,這與他有史以來保持的歐陸均勢政策有關,他不贊成任何超越主權的國家聯合,所以戰後初期對歐洲一體化的態度,一直是謹慎且保持距離的。
但後來歐洲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已超出他的預想,加上英國戰後經濟一直停滯不前,殖民地也開始分崩離析,所以他才需要尋找新的出路,提出加入歐盟(歐共體)的請求。
從1961年第一次提出加入歐盟(歐共體),到1973年的入歐成功,英國其實經歷了重重阻礙。究竟歐盟(歐共體)是如何誕生的?英國為何在1973年才入歐成功呢?
▲ 英國在1973年正式加入歐共體,歐盟是由歐共體發展來的
一、西歐聯合,歐洲共同體誕生
二戰結束以後,被戰爭洗禮過的西歐開始走向衰落,幾乎所有經濟組織全部走向瓦解,財政赤字情況非常嚴重。當時的世界剛好處在美蘇冷戰前沿之際,歐洲又是美蘇對峙的核心區,而東歐已經被蘇聯控制,所以美國希望通過掌控西歐,去與蘇聯抗衡。
1948年,美國提出了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目的是為了重建西歐,對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幫助他們在戰後恢復元氣。只不過這個計劃是有條件的,前提就是西歐各國必須主動聯合到一起,要以一個大陸而不是以一個國家為主。對於西歐的當下狀況來說,這筆「買賣」並不虧,所以他們的態度是支持的,就連英、法也都積極響應。
▲圖中左一為杜魯門總統,左二為馬歇爾將軍,他們在商討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被認為是美國最有效的外交政策之一
西歐當時按美國的需求,建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主要用來分配美國共計上百億美元的援助金。在接受美國援助期間,他們只用了2年就將經濟水平恢復到戰前,並且開始向繁榮以及歐洲一體化發展。只是實現歐洲一體化,還需要突破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法德之間的關係。
二戰期間德國用閃電戰突擊了法國,僅花了44天就將法國拿下,並且將其佔領長達5年的時間,所以法國在戰後對德國是有很深積怨的。再加上兩國過去的歷史關係,與「世仇」毫無分別,光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這期間就爆發了三次大戰,巴黎還兩度被德國佔領,所以雙方在新仇舊怨的背景下,幾乎不可能達成和解。
▲ 二戰中的德國閃電戰
促成法德走向和解,美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直接推動者。他為了促進和解開始扶持西德,不僅幫西德恢復經濟,還積極策劃北約組織,要把西德也納入北約當中。
除了幫助西德以外,他還變相向法國施加壓力,法國雖然是二戰中的戰勝國,但國際地位已不能跟戰前相比,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都非常依賴美國,所以不得不為了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改變原來希望「肢解德國」的對德政策。
而當時的世界也已逐漸形成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對峙的局面,兩大陣營的意識形態矛盾早就超越了法德矛盾,法德為了保持西方意識形態,只能拋下過去的恩怨,停止相互敵對的關係,再加上美國在其中推波助瀾,所以和解這件事情才能被順利提上章程。
想要和解是前提,怎麼和解才是關鍵。法德邊境的「薩爾區」,是歐洲的第二大原煤出口地,擁有非常豐富的煤炭資源。歷史上,它曾被法德兩國輪流統治過,而且還在民眾公決之下成為了納粹德國的合法領土,其大型鋼鐵產業甚至是德國發動二戰的重要資本。
▲ 薩爾目前是德國的一個州,其地理位置位於德國西南角,與法國領土接壤
法國為了獲得煤鋼資源,在二戰結束以後,想把薩爾從西德手裡分離出去,並且希望在經濟上兼併薩爾。西德對法國的分離行動自然是強烈反對,所以兩國在關於薩爾的解決方案上一直有矛盾衝突。
要實現和解,第一步就得解決煤鋼問題。為此,法國外交部部長提出了舒曼計劃(西歐煤鋼聯營計劃),兩國在這一計劃當中都有所讓步,所以舒曼計劃即是法德和解的標誌,也是歐洲一體化運動的起點。
▲ 1951年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一起籤訂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開始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之後,美國為了對抗蘇聯,想在西歐建立一支一體化軍隊,並且也讓西德以軍事單位的形式加入到隊伍當中。法國擔心重新武裝德國,會讓德國的軍國主義趁勢復燃,所以權宜之下折中提出了普利文計劃,也就是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打造一支歐洲軍對抗蘇聯,並把西德的軍隊也整合到防務共同體中。
法國提出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目的是為了削弱重新武裝的德國軍事力量,恢復自己的大國地位,結果計劃提出之後就被改的面目全非,逐漸偏離了他的原想法框架。再加上英國當時對歐洲防務共同體處於一種觀望的態度(他更希望在北約的框架上重新武裝西德),所以這個計劃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
有了前幾次的試錯,六國發現在撇開經濟的情況下,去搞政治軍事的聯合,其實就相當於在「耍流氓」,所以開始不斷研究最合理的方案,最後在推動經濟一體化上達成了一致,於1957年籤訂了羅馬合約,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後來為了建立共同機構,專門統一負責對外行駛權力,他們把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大機構合併到了一起,籤署了《布魯塞爾條約》,成立了歐洲共同體。
二、英國的外交政策,兩次入歐被拒
在歐洲共同體建立以前,西歐六國早在舒曼計劃的時候就對英國發起邀請,英國雖然鼓吹西歐聯合,卻不希望這樣的聯合也包含自己在內。通俗點描述的話,就是「我只願意維持利益關係,但不願意與你們在一個集體」。
這其實與他過去的日不落帝國歷史有關。因為他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雖然二戰有對他的綜合國力造成損傷,但他的帝國夢並沒有因此終止。英國當時為了維護他的帝國遺產,創造出了大英國協,而作為大英國協的主導,他其實是不屑與歐洲大陸進行聯合的。
再加上英國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屬於獨立於歐洲大陸的島國,而其他海外殖民地也都遠離歐洲大陸,所以英國在對歐洲大陸事務方面一直都採取不幹預的政策,只專心經營自己的海外殖民擴張以及商業貿易活動,對歐洲事務的參與度很低,與歐洲大陸只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
▲受地理位置及光輝歷史影響,英國人有非常濃厚的島國意識和情結
而且二戰時期他還與美國結成了親密聯盟,美國當時對他進行了大量的物資援助,甚至還在戰後免掉大部分的物資款,並給他提供巨額貸款。所以在馬歇爾計劃之後,英國緊接著就與美國籤訂了《英美經濟合作協議》,雙方由此建立起「英美特殊關係」。
美國是歐共體的幕後推動者,出於利益需要,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上,他希望英國能扮演重要角色。但歐共體對英國來說,是超國家的行為體,儘管不希望自己被邊緣化,但更不願被這個集體同化,以至喪失自己追求自由的民族特殊性。因為他擔心一體化會讓英國從帝國淪落為西歐當中的普通一員,會變得不再獨立自主,所以拒絕參加舒曼計劃,甚至還希望這個計劃流產。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舒曼計劃影響到他與大英國協國家的經濟利益了。英國1948年提出的三環外交政策當中,就把大英國協作為第一環。他想用大英國協的整體實力,去彌補自己當時不足的國力,維持自己的大國地位,所以不可能為了舒曼計劃,去損害大英國協的利益。
▲三環外交政策是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提出的
大英國協是二戰結束後的產物,因為二戰後去殖民化運動在全球範圍內興起,英屬殖民地的非殖民化進程開始加快,英國擔心這樣下去殖民地會分離,自己的影響力會減弱,所以乾脆把大英帝國改造成一個自願加入的大英國協組織,成員基本都是原來的殖民地、自治領以及保護國,相當於是大英帝國的另一種延續了。
三環外交的第二環是英美特殊關係,英國希望利用美國的力量制衡蘇聯,達到維持歐洲均勢的效果;而第三環就是西歐聯合,不過英國只是倡導,並不把自己放在這一計劃內,而且本質也沒有什麼改變,還是為了制衡蘇聯維持歐洲均勢。
雖然英國在戰後通過馬歇爾計劃的援助,經濟已經恢復不少,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沒解決掉國力衰弱的問題。而且受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大英國協在政治上開始逐漸分裂,英國不僅話語權變弱,在經濟上獲得的優厚待遇也越來越少,所以與大英國協的貿易經濟比重在日益縮減。
反觀西歐六國經濟共同體,不僅發展勢頭越來越猛,歐洲以外的大量資金以及投資也都湧入其中。所以英國為了開闢新的市場,解決國內的經濟困境,開始加強與歐洲經濟體的聯繫。再加上蘇伊士運河事件讓英國覺得不能一直依附美國,所以開始轉變外交政策,把重心轉向歐洲,將歐洲環放在了三環外交的首位。
▲ 1957年埃及把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英國為了利益聯合法國出兵埃及。美國擔心英國會將其獨佔所以出來幹預,最後在國際譴責之下,英國只能被迫放棄
結果當英國決定成為歐共體其中一員時,卻被六國拒絕了。英國是1961年首次申請加入歐共體的,六國當時給英國提了條件,就是必須得放棄與大英國協的經濟聯繫,也就是說英國將會失去大英國協的所有優惠條件,不再享有農業特權,這對農業不發達的英國來說,是非常難以接受的條件。
英國不願放棄與大英國協的經濟聯繫,但為了加入歐共體,還是同意廢除帝國特惠制,以及改變自己的農產品補貼制,只不過他要求歐共體給一個長久的過渡期,這個要求讓法國總統戴高樂覺得非常的荒誕。
而且他認為,英國一旦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勢必會影響法國的「一哥地位」,也擔心美國會通過英國插手更多的歐洲事務,所以借著英美籤署的《拿騷協議》,用英國是美國安插進來的「特洛伊木馬」為由,拒絕了英國的申請,這是英國第一次入歐被拒。
第二次是在1967年提出的申請,當時六國成員大部分都偏向希望英國加入,但法國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經取得歐共體的領導地位,而且還是組織裡唯一合法擁有核武器,以及有安理會否決權的國家,所以法國的意見,其實就相當於是歐共體的意見。當時戴高樂總統認為,英國的加入會改變歐共體的性質,會使一體化倒退成自由貿易區,所以找了一個英國經濟形勢不好為理由,再次否決英國的入歐申請。
▲ 英國當時爆發了英鎊危機,英鎊國際地位日益下降
由此可見,戴高樂就是英國入歐的主要障礙,他甚至帶有諷刺意味的說出「英國以後會加入共同市場,但那個時候我肯定不在位了」這樣的話。
不難理解他的做法,英法都是二戰中的戰勝國,英國可以通過與美國的聯繫維持自己的大國地位,但法國卻不被美國看作是戰勝國的存在,甚至很多決策都被打壓,所以他急於擺脫美國的控制,去提高法國的國際地位,對英國的處處防備,其實也是反美的一種表現。
三、英掃除入歐障礙,成為歐共體的一員
戴高樂執政統治後期,法國出現經濟嚴重失調且衰退的現象,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由此爆發了一場革命運動。這場革命運動被稱為是法國的五月風暴,有近千萬學生、工人組織到一起,通過罷工罷課等示威遊行的活動,反對戴高樂的獨裁統治以及戴高樂政府的壟斷資本行為。
除此以外,法國當時的執政黨派內部,也出現分裂的情況。導致法國在這場風暴裡,不僅經濟一度癱瘓,還陷入了嚴重的社會政治危機當中。雖然戴高樂總統最後有化解這場危機,但他的個人權威以及政治生命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所以在1969年的公投當中,他的政治改革計劃被群眾否決,最後只能被迫辭職。
戴高樂辭職以後,蓬皮社上任,他不贊同戴高樂反對英國加入歐共體的做法,因為當時的西德經濟在馬歇爾計劃的助跑下飛躍發展,不僅迅速重建,趕超了當年的戰勝國,其經濟生產總值還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位。
德國作為戰敗國,其實是無法在政治上碾壓歐共體一哥的(法國),但當時他推行了新東方政策,這個政策有提高西德國際地位,加強其政治外交影響力的傾向。蓬皮社擔心西德勢力捲土重來,會動搖法國的主導地位,就需要英國的力量進來牽制西德。所以在共同體海牙首腦會議當中,六國在擴大共同體的問題上給英國開了大門。
▲ 1969年12月,六國召開共同體海牙首腦會議
英國掃除法國障礙之後,為了讓入歐過程順利,想撇掉與美國之間的特殊關係。所以後來在與美國總統的會談當中,表示與美國今後將會轉變成自然關係。而美國當時的狀況也自顧不暇,因為他在越南戰爭上投入了巨額的軍用資金,過多的軍事開支導致其國內的經濟狀況變差,除了打擊到經濟霸主地位外,還削弱了他對西歐的掌控。
英國就是在與大英國協經濟貿易比重降低,與美國的特殊關係減弱,以及美國對西歐掌控變弱的背景下,於1973年1月1日順利加入歐洲共同體的。雖然成為了歐共體其中一員,但英國本質上對一體化還是排斥的,追求的只有經濟貿易方面的利益,所以在其加入歐共體以後,經常與組織產生分歧,甚至是唱反調。
比如在歐洲貨幣體系方面,英國政府就非常反對共同貨幣,他覺得會讓英鎊貶值;還有一個是歐洲議會選舉制度的問題,他認為直接選舉會讓英國失去主權,所以否決這個制度;最後還有歐共體的預算,由於英國是稅費最高,也是淨貢獻最高的成員國,所以他們認為預算問題會讓英國處於非常不利的位置。種種問題疊加在一起,讓英國與歐共體的矛盾越滾越大,而其他成員國也因英國的善變態度開始對其反感。
後來歐共體開始擴大陣容,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國也都相繼加入,還正式形成了12國集團。12國為了將經濟合作擴大到政治合作,建立了歐洲經濟貨幣聯盟與政治聯盟(簡稱歐盟),並於1991年通過了《歐洲聯盟條約》,歐盟由此誕生。(正式成立時間為1993年)
歐盟誕生以後,一直在擴大內部的成員國,成員國一多,就容易有民族、文化傳統以及經濟上的衝突,所以他們之間逐漸開始進行利益博弈,尤其是以英、法、德為主。
而當歐洲各國的貧富差距變得越來越大時,英國的疑歐主義情緒也開始加深。這些疑歐主義者甚至演變成英國的獨立黨,趁著歐債危機的爆發,為英國的脫歐造勢。英國就是在黨派內外憂患加劇的情況下,才一步步走上脫歐公投這條道路的。
▲ Brexit是英國退出歐盟的戲謔說法
參考文獻:《英國從拒絕到申請加入歐共體的原因分析》 文丨楊德華《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影響因素分析》 文丨魏光
作者:三木七
編輯: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