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對我國有什麼影響?英國為啥要脫歐,是因為帶不動隊友嗎?地理冷姿勢帶你漲知識,大家好我是姿勢君,今天姿勢君來和大家聊聊英國脫歐的那些事。
2013年1月23日英國首次提及脫歐公投,而到了2020年2月1日零時英國正式脫離歐洲聯盟,從2013年到2020年7年的時間,英國成功脫歐,也給歐盟其他國家做了一個榜樣。英國財政部還發行「脫歐」紀念幣以此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這些行為在姿勢君看來,肯定是英國故意做給歐盟看的啊。英國跟歐盟有什麼深仇大恨?脫個歐是不是還得放兩掛鞭炮慶祝一下。
咱們先跟隨鏡頭來到英國看看,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不過一般沒人叫英國的全名。這個名字也說明了英國的國土。那就是由大不列顛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和其他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能把國土組成表現在國名上的,姿勢君翻遍全球發現也就英國一家了。英國的國土面積為244100平方公裡,人口約為6643萬人,大多生活在英國的東南部,僅首都倫敦就有720萬人。
每個國家都有一個母親河,英國的母親河就是泰晤士河,同時也是英國最大的一條河流。說起英國啊,那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雨了,英國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溼潤,但是受到海風的影響,英國的天氣極其多變,時晴時雨。作為孤懸在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關係可以說是愛恨交加。分隔英國和法國的英吉利海峽最窄處僅有34公裡,這也造成了歷史上在此發生了多次軍事衝突和海戰。
說起英法的戰爭啊,那最有名的就是發生在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戰爭了。足足打了100年的戰爭在歷史上還是很少見的,姿勢君就不禁在想,這是什麼仇什麼怨。聖女貞德就是百年戰爭中法國的傳奇女英雄。到了近代,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歐洲其他國家也紛紛向英國學習,在這期間,英國和法國是最大的競爭對手。比如美國的獨立,就是在法國的援助才成功的。
美國還從法國手裡購買了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裡的北美中部土地,直接讓當時的美國領土擴張了一倍。而且每當法國崛起的時候,英國就聯同歐洲其他國家組成反法同盟來對抗法國,那我們就不難理解,英國在歐盟的尷尬地位了。歐盟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創始國分別是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
瞅見沒有,一開始就沒帶英國玩兒。這6個國家在1965年籤署《布魯塞爾條約》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起來稱為歐洲共同體,該條約於1967年7月1日生效,歐洲共同體總部設立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這也是因為在二戰之後歐洲統一思潮的興起,經歷了一戰和二戰後的歐洲,經濟和人口遭受了巨大的打擊,於是歐洲各國聯合起來的想法就誕生了。而英國曾兩次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但是遭到當時法國的拒絕,直到1973年才成功加入。1991年歐洲聯盟誕生,即是歐洲經濟、政治共同體。推行歐洲經濟一體化,並共同應對外交以及安全等政治問題。總部依然設立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英國加入歐盟之後,對於一體化還是排斥的,它只追求經濟貿易上的利益,所以經常和歐盟產生分歧,甚至是唱反調。而英國為什麼要脫歐呢,也是因為它看到歐盟這些年的經濟實際上對於英國並沒有什麼幫助,而且因為歐盟的成員國公民都可以到各成員國工作、生活。英國作為歐盟第二大經濟體,那就會受到其他國家移民的衝擊,2017年約有33.3萬人移民英國。
這對於只有6000多萬人的英國來說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作為歐盟成員,很多政策都需要受到歐盟的限制。但是英國可不跟你玩這個,英國也明白,歐盟真正有話語權的是德國和法國,自己在裡面只能淪為配角,那還留在歐盟幹嘛?支持英國脫歐的人就說英國90%的經濟和歐盟無關,而且還得受到歐盟的管理,每年繳納給歐盟80億英鎊的款項。既然如此,那不如自己獨自生活。而且隨著歐盟各國的貧富差距變得越來越大,英國一邊要承擔著巨量的責任,一邊又得不到相應的回報,那做出脫歐的舉措,也是正常的吧。
那英國脫歐之後對歐盟有什麼影響呢?這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歐洲聯盟會不會分崩離析?關注姿勢君,帶你了解更多地理知識。長遠來看,英國失去了歐盟成員國的資格,那就難以依託歐盟在國際事務上發揮重要作用,而且貿易上來說,歐盟會給英國好臉色看嗎?因此歐盟可能會壓縮英國在歐洲的經濟貿易空間。英國脫歐,我們也該考慮美國在其中的作用。美國可是一直不願意看到一個團結的歐盟存在。而且英國一直是美國的風向標,看英國,就不能忘記背後的美國。還是那句話,歐洲亂不亂,美國說了算。
那麼我國在這場脫歐風波中,又能得到什麼呢?從國家層面來說,我國是不摻和歐洲國家的那些破事的,但是隨著歐洲國家陷入泥潭,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會更進一步。而且無論是歐盟還是英國,它們的經濟都因2020年的新冠疫情而遭受重創,怎麼加深和我國的經濟合作,估計是歐盟和英國共同思考的問題。
你覺得一旦歐洲分裂,會不會加劇中美之間的衝突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關注姿勢君,每天漲知識。喜歡本期視頻的朋友就點讚評論吧,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