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4日中午,英國脫歐公投結果落定,「脫歐派」勝出,英國將脫離歐盟。
當地時間24日6時,英國公投脫歐陣營贏得超過1680萬張選票,奠定最後勝利,英國公投選擇脫離歐盟。截至6時,全部328個選區僅剩下8個選區進行最後的計票,但脫歐陣營已經贏得超過半數的1680萬選票,超留歐陣營120萬選票,已經贏得公投勝利,英國公投最後結果為脫離歐盟。
消息稱,英鎊暴跌超過10%,觸及1985年以來最低水平。
下文為中國金融新聞網6月15日推出的一篇文章,現重新推出以饗讀者
湛江
當前,英國脫歐公投對英國、歐盟以及全球經濟的影響已引發了廣泛討論。穆迪和惠譽曾明確表示,若英國脫歐,其將會下調英國主權信用評級。因為此舉將對英國的貿易、投資、勞動力市場均產生負面影響,威脅經濟增長。對中國而言,雖然英國脫歐並沒有直接對中國造成衝擊,但由於中英、中歐乃至英歐在貿易、金融等領域聯繫緊密,中國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響。
英國是中國進入歐洲市場的主要橋梁之一,無論是在政治或是經濟方面,英國都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如:第一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歐洲國家,第一個與中國合作開發核電項目的西方發達國家,一貫積極支持中國自由市場經濟地位,充當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重要平臺等等。從某種程度上講,英國較其他歐洲國家更積極地推動並深化了中國在該區域內的合作與發展。所以,中國更期盼一個團結的歐洲,而非分裂,尤其是不願看到因「脫歐」而導致雙方均被削弱的「雙輸」局面。因此,如果「脫歐」,英國在區域以及全球的影響力在短期內將受到影響,原本作為中歐聯繫的橋梁、紐帶作用也會下降,在此情況下,中國將不得不調整戰略,以適應新的環境。
近年來,中國對英國的投資深度和廣度逐步拓展,如購買巴克萊銀行、英國石油公司、維他麥(Weetabix)、英美資源集團以及泰晤士水務公司、希思羅機場和曼徹斯特機場的股份等;中廣核斥資60億英鎊(持股33.5%)投資並參與英國欣克利角核電項目建設等。援引國際法律事務所品誠梅森的數據,預計中國會在2025年前投資1500億美元用於英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果英國脫歐,預計中國會調低在英國的長期投資,因為中國將不能再藉助英國而擁有進入歐盟市場的通道。同時,相信其他國家也會基於同樣的考慮而採取類似行動。
中國企業在英國的投資一般有以下幾類:一是投資銀行證券、電力能源及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收購英國企業包括品牌;三是在英國設立總部,面向歐洲市場出售產品;四是在英國設立研發中心,類似華為。因此,如果英國脫歐,原本可以共享的「單一市場」通道將消失,原本以英國作為跳板面向歐盟的貿易往來、人員流動、金融融通等也不再如往昔般自由通暢。預計很多中國企業會調整原本「背靠英國、面向歐洲」的經營策略,他們在英國的總部也可能會遷往其他歐盟成員國。
中英兩國多年來在金融領域的合作緊密豐富、獨一無二,尤其是英國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2013年,英國成為首個與中國人民銀行籤訂貨幣互換協議的西方發達國家,2014年10月英國成為首個發行人民幣國債的外國政府,人民幣首次納入英國外匯儲備。當前,倫敦證券交易所已推出35種人民幣債券,人民幣外匯交易在過去4年中增長6倍,2014年整體外匯交易額同比增長143%,日均交易量達到615億美元;2014年底倫敦人民幣存款達到200億元。英國在領跑人民幣產品創新、助力人民幣納入SDR、促進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英國央行副總裁安德魯·貝利曾表示,離開歐盟,倫敦將失去保持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權利。因此,如果英國脫歐,倫敦作為全球頂級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或面臨挑戰,這對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產生一定影響。
當前歐盟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出口方面,歐盟是中國第二大出口經濟體,2015年中國對歐盟出口3560億美元,其中對英國596億美元,佔比16.7%,僅次於德國。進口方面,歐盟是中國第一大進口經濟體,2015年中國從歐盟進口2089億美元,其中從英國進口189億美元,佔比9%。貿易差額方面,2015年中國對歐盟順差高達1471億美元。當前,中國與歐盟正就自由貿易、投資協定等展開談判,而在歐盟內部,英國一直積極支持並推動中歐貿易自由化進程。因此,如果英國脫歐,其原本對歐盟決策的影響力將大打折扣,短期內中國與歐盟的上述談判進度或受影響。
不過,根據2009年的裡斯本協定,即便英國決定「脫歐」,也需要兩年左右時間才能完全退出。在此期間將啟動一系列磋商,討論退出安排並重新界定未來英國與其他歐盟成員國之間的關係。因此,英國脫歐後究竟對英國、歐盟甚至全球經濟有何影響,還有待未來雙方新的關係如何界定。所以,中國當前需要緊密跟蹤和重點研判的是:假設英國退出歐盟,英國將選擇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協議或條約,去維持與歐盟的關係。中國能否在後續「新英國-歐盟」關係中找準自身的定位,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這種新型平臺探尋出最適合中國自己的雙邊、多邊協作關係。
(本文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