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5日,一條人事任命公告給中芯國際甚至中國半導體產業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彈,震驚業界。
起因是中芯國際委任前臺積電執行長蔣尚義為公司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根據合約給與其年薪67萬美元(及年度激勵)的待遇。
事實上,這條委任狀本身屬於正常的高層人員更替,而且此前2016至2019年間蔣尚義也曾擔任過中芯國際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一職。
然而,
蔣尚義的再度出山直接讓中芯國際現任聯席CEO梁孟松「炸裂」,不光在董事會表決通過這一委任的時候投下無理由投棄權票,還直接在董事會中提交辭呈。
由此拉開了中芯國際新一輪高層鬥爭的序幕。
在美國高壓的大背景下,蔣尚義的進入與梁孟松的退出,也只是中芯國際在戰略上的一項對位選擇。但內鬥這一話題終究還是中芯國際難以避開的雷區,在此前的發展過程中,中芯國際已經因為管理方面的問題,耽擱了不少的機會。
管理層無休止的鬥爭已經成為中芯國際命中注定的劫數。
把時間拉回20年前,2000年4月,在江上舟(上海晶片行業的奠基者、大飛機項目啟動者之一已故)的邀請下,由張汝京牽頭,中芯國際在上海成立。
張汝京是一位臺藉華人(2004年曾因在大陸中芯國際的投資,而被迫放棄臺籍),中芯國際在他手上完成了建構上海、天津、北京版圖布局,同時2004完成美國香港兩地掛牌上市。
然而,因為與臺積電曠日持久的官司成為壓倒張汝京中芯國際生涯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年,雙方官司戰局一路延燒到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法院,最終在2009年和解,但中芯卻付出兩億美元費用的慘重代價。
隨後,張汝京為此引咎辭職,孤臣無力可回天,未獲得董事會的支持。
這一過程中,
除了「外敵」臺積電的滋擾,內部「主戰派」與「主和派」之爭的內耗更是讓張汝京心灰意冷。
張汝京離職後,王寧國接替,其以半導體圈的「高輩分」的身份,縱橫美國矽谷、中國臺灣與中國大陸,當時被視為接任張汝京的最佳人選。
這曾一度被視為中芯國際的再造之機。
當時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找來王寧國。但僅兩年,江上舟因故病逝,中芯因管理層內鬥浮上檯面,而鬧得滿城風雨。
王寧國在江上舟的盛邀下接任張汝京出任中芯國際CEO之後,他最大的任務就是扭轉張汝京時代連續多年虧損的局面。
在王寧國時代,中芯國際的核心管理架構是:執行長(CEO)王寧國負責企業全面工作,首席商務官(CBO)季克非負責承接業務訂單及安排生產計劃,營運長(COO)楊士寧負責具體的生產製造及技術開發,人稱「鐵三角」。
為了實現中芯國際的扭虧為盈,王寧國實施了組織精簡、人員裁撤、資產壓縮等工作,並且處理了張汝京時代投資的太陽能業務。再加上COO楊士寧在技術層面的提升,以及CBO季克非在半導體行業全球性大復甦背景下獲得大量訂單,中芯國際2010年獲得了歷史性的全年盈利,銷售收入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的15億美元。
然而,由於歷史原因,中芯國際內部形成了臺灣派及大陸派兩大派系。當年張汝京創辦中芯國際時,管理層的核心班底基本都是中國臺灣人,即使張汝京辭職以後,臺籍員工依然佔據主要地位。
在這種背景之下,
臺灣派職務最高的CEO王寧國與大陸派職務最高COO楊士寧,逐漸產生間隙。
關於二者存在某些間隙,他們公開表態的口徑不一致可以作為一些佐證。楊士寧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可以負責地說,中芯國際在2010年能夠扭虧為盈,技術營運團隊在市場旺季的高效營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王寧國在公開場合總結2010年業績時,則將盈利主要原因歸結為企業結構調整及全球性的行業復甦。
客觀來說,楊士寧與王寧國之間這種分歧稱不上真正的矛盾,充其量是一種各自攬功的行為。
大股東大唐電信的介入,導致了雙方的關係日趨複雜化。
大唐電信自從2008年入股中芯國際成為第一大股東以後,就逐步表現出了對中芯國際的控制欲。2009年中投集團欲向中芯國際投資3.5億美元成為第一大股東遭到大唐電信的反對即是一個證明。
但是,股東要強勢控制中芯國際並不是那麼容易。
因為根據中芯國際的章程,所有股東派駐在董事會的成員,皆只能擔任非執行董事,而不得擔任執行董事,目的在於避免股東對於企業的過度幹預,確保企業的獨立性。自張汝京時代到王寧國時代,皆只有CEO代表管理層出任執行董事,而且該執行董事不代表任何單一股東的利益,只代表企業整體利益。
作為大股東的大唐電信,派駐了兩名代表——陳山枝及高永崗,但是他們都只是非執行董事,也就是說他們不得幹預企業的日常運營。大唐電信需要在管理層中扶持一位自己的代言人,以貫徹自己作為大股東的意志。
在現有管理層中,大陸背景的楊士寧成為大唐電信的「意中人」。
隨著江上舟2011年6月27日因癌症而意外辭世,中芯國際失去了平衡各方股東、企業內部各派系的最關鍵的力量,企業控制權大戰一觸即發。
2011年6月29日,中芯國際股東大會,股東投票董事任免。王寧國這位唯一的執行董事,竟然意外落選董事席位,他僅獲得41.79%的支持率。而王寧國落選的原因,是大股東大唐電信投下了關鍵性的反對票,連王寧國本人在現場都覺得事情太突然。
當時的情況是,股東大會的參會股東所持有的股份總數,僅佔總股本數的30%多,而其中僅大唐電信一家便擁有近20%股權。因此,大唐電信一家投反對票就能獲得超過50%的反對比例。
大唐電信的此舉可謂是毫無徵兆、攻其不備的倒戈行動,否則如果其他股東知道的話,參加投票的比例不會那麼低。
這樣在短短的3天時間內,董事長去世、唯一的執行董事也出局。
在王寧國出局董事會之後,大股東大唐電信意圖讓楊士寧取代王寧國出任CEO,便繼續變相要求王寧國辭去CEO職務,條件是給予3倍年薪的補償,但是王寧國未有接受。
按照公司治理規則,CEO為董事會所聘任,如果某一股東對CEO不滿,應交由董事會表決解職與否,無需股東大會來決定。
也就是說,大唐電信如果要解除王寧國的CEO職務,必須要經過董事會投票。
股東大會三天後的7月2日,中芯國際董事會召開緊急會議,商討王寧國去留等事項。董事會中大唐電信僅有2個席位,無法左右董事會決議。
最終多數董事並不同意解除王寧國的CEO職務,而王寧國出局董事會執行董事之後的空缺,董事會決定由張文義暫行執行董事職務。
張文義進入董事會,是前董事長江上舟生前的安排,病床上的江上舟力邀其同學、原電子工業部副部長、原華虹集團董事長張文義進入董事會,並建議其未來能擔任董事長,代表政府平衡各方關係(儘管如此,在張文義進入董事會的問題上,中芯國際最大股東大唐電信依然投了反對票。最終,張文義以4票通過、2票反對、1票棄權的結果進入董事會)。
就在董事會為王寧國的去留吵得不可開交之時,內部員工中支持楊士寧與支持王寧國的,也分成了兩派相互開火,中芯國際的內網BBS成了雙方口水戰的戰場。
為了平息爭端,中芯國際不得不將內部BBS關閉,雙方又將戰場轉移到了「百度貼吧」等公共網際網路平臺。
隨著對峙的擴大,
最後導致王寧國和楊士寧先後離開了中芯國際,大唐電信挑起的這場內訌,最終以兩敗俱傷告終,而其欲控制中芯國際的企圖也同樣落空了。
這場內訌沒有贏家,企業反而被拖向傷筋動骨的深淵。
好在隨後邱慈雲出任中芯國際執行董事兼CEO,被業內人士形容成「不幸中的萬幸」。出生於1956年的邱慈雲有超過27年的半導體產業經驗,曾在貝爾實驗室、臺積電等機構長期任職,並且作為早期參與創業的高管,較為了解中芯國際內部情況,因此對於穩定企業起到一定作用。
再加上最近幾年在國家大基金的支持下,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中芯國際也迎來了20年發展史上的黃金期。
不曾想在2020年這個節點上又爆發了CEO對高層人員變動的不滿,未來梁孟松是否會出走目前還未可知。
但中芯國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只怕前景不容樂觀,而管理層的鬥爭已經成為中芯國際的阿克琉斯之踵。
江上舟生前一直強調,中芯國際要堅持兩個「I」發展,即Independent(獨立的)、International(國際化),不希望被改造成一個國有色彩濃厚的企業,因為行業特點決定了它不能按國企的模式運營,這也是中芯國際誕生時的良好基因。
一直以來,中芯國際高層的鬥爭面臨的似乎是公司治理問題,但又決不是單純的公司治理問題那麼簡單。中芯國際的問題,與其說是股東之間利益衝突,還不如說是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困境的某種折射。
在東西方冷戰餘波、國際社會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的背景下,中芯國際為了突破封鎖、培育產業,吸納了各路背景的資金,最終形成了異常複雜的股東結構。
而圍繞著中芯國際所形成的央企股東、地方政府股東、主權基金股東、臺資股東、美資股東,利益訴求各不相同。
站在政府的角度,希望加快培育半導體產業,以一家企業的虧損換取整個產業的崛起,完全划算;站在財務投資人的角度,企業盈利是唯一目標,其他可以忽略;站在產業投資人的角度,所投資的企業必須匹配自身的戰略意圖。
這必然導致中芯國際中間夾雜著中國政府意志、海外股東意志、創辦者個人意志,在各方意志無法取得平衡之時,內訌變得無可避免。
畢竟,一家企業難以承載多個不同方向的訴求,這樣終究會把企業撕裂。
中芯國際的平衡木能走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