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之前那個「親兒活埋母親」的新聞嗎,當時慄子姐也詳細講過《79歲老母被親兒活埋背後,藏著最大的養老悲劇》。
前兩天,一審判決出來了,被告人馬某寬犯故意殺人罪,獲刑12年,而他的母親已經在今年9月底去世。
根據馬某寬鄰居的透露,馬某寬母親被救回來後身體越來越不好,想起之前這個母親生前還擔心兒子被判重刑,唏噓不已。
養老真的太難了,類似孤寡老人沒人管的新聞的不斷出現,也在提醒著我們,養兒防老是靠不住的。
講到養老,最近慄子姐還看到一個比較新奇的養老方式—抱團養老,這個模式興起於西方國家,進入國內後,「閨蜜抱團養老」時常被媒體熱議,美好的老年生活令人憧憬,但真實情況又是如何呢?
根據北京青年報的一個報導,1997年,上海22位老人眾籌5萬元買了房子,一起住了進去,自給自足。
後來又有不少老人住了進來,一度達到50多人,但是隨著人數的增多,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錢」。
有的老人家裡經濟比較好,用什麼都比較隨便;而有的老人家裡經濟一般,處處節省,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分歧和矛盾,15年後他們最終還是散夥了。
其實這種事因為錢解散的養老團體,不只這一個,「抱團養老」的親歷者薛阿姨講述了自己的心聲:錢讓這個團兒抱不緊,就算是居住方式合適,不摻雜感情,也會出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就是錢。
比如薛阿姨所在的養老團體是每個人每月交400元夥食費,就拿吃飯來說,大家雖然說都交了夥食費,可有的人慢慢就不平衡了。
退休金多的老人想吃點好的,退休金少的覺得將就一下就行,每天做那麼多菜便宜了愛享受的,他們想吃好的,就應該多拿錢,因為錢的的問題不斷發生爭執,鬧得姐妹間很彆扭,這個團最後還是沒能組建起來。
其實日本也有抱團養老的,在日本的紀錄片《7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中,7位平均年齡近80歲的老人,買下了一棟公寓住進去,每人一個單間,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平時生活上互相照顧,到是沒那麼多問題。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這些老人年輕的時候,有的是播音員、有的是撰稿人、有的是作家等等,都有著體面的工作和豐厚的薪酬,有著差不多的經濟基礎和金錢觀,大家不會因為錢的事情發生太多矛盾。
就連薛阿姨都說:通過我們的嘗試,覺得抱團養老要注意的,一是人不可以太多,三五個正好;再者家庭情況、退休前職業等,基本相似比較好,大家對錢的看法和基本的經濟實力要相當。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即使是抱團養老,也要建立在大家經濟基礎都差不多的情況下。
有人覺得有退休金就好了,現在就來告訴大家一個殘酷的現實,只有退休金還真不夠。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個深圳職工的養老核定單,上年度在職崗位的月平均工資是9309元,但他退休之後只能拿到3406元。
(圖片來源:T博士教你買保險)
有人覺得3406元對於一個老人來說已經夠了,但是在深圳的話,隨便吃頓飯都要一二十,三千多也只夠一個月的基礎生活和吃飯。
萬一生病呢,小病還好說,一場大病下來,手術費、醫藥費、護工費等都需要很多錢,這點退休金壓根不夠,普通家庭也很難承受一個老人的大病。
抱團養老,想像很美好,但現實中卻會出現很多問題,其實不管是抱團養老還是和子女一起生活,甚至是獨自生活,晚年的生活水平,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自己的經濟水平。
可以這麼說,要想晚年生活過得好,最好年輕的時候積攢足夠的養老錢,沒錢談什麼優雅變老?
為了老年生活有保障,要提前做好養老準備,最好趁早做個養老規劃。
規劃的時候大概估算一下退休後的生活費、醫療費要支出多少,考慮下退休後的收入來源有哪些,可能有國家統籌的養老保險、房屋租金收入、商業養老保險等,接下來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規劃。
第一,國家的養老保險要買,也就是要買社保,這個是可以保障基本,也是國家給予我們的福利,不要輕易放棄。
第二,商業養老保險買起來,商業養老保險和儲蓄、股票投資、房產投資等理財方式相比,是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的,其中通過年金險來應對退休養老就是一個很穩健的選擇。
畢竟做養老規劃時要考慮到以下這些因素:安全、穩定、可持續、現金、不可挪用、與生命等長。
而年金險可以強制儲蓄,時間長了,還可以享受到「時間+複利」帶來的財富增長效應,而且時間越長,財富倍增效果越明顯。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要想年老後活得有尊嚴,養老悲劇不再發生,經濟能力也要跟得上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