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世界上有很多事是難以捉摸的,打仗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此前並沒有上過戰場打過仗,甚至是連軍校,兵法都沒有讀過看過。但是,他們上了戰場,就能指揮百萬雄師,就能披荊斬棘,取得一次,兩次無數次的勝利。
韓信就是這樣人物中的優秀代表。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功高於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
那麼韓信根本沒有打仗的經驗,他為什麼在當了大將軍之後,打仗就那麼厲害呢?接下來就簡單看一下天才韓信的一生:
韓信生於何年,史無確載,但他死亡的時間,是明確的:漢高帝十一年,「斬之長樂鍾室。」
由此,可以推斷出韓信的生年。韓信死於漢高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死時33歲,由此上推33年,當生於公元前228年。也就是說,韓信出生於秦王政十九年,楚哀王元年。
當韓信呱呱墜地時,與其生命休戚相關的最直接人物——蕭何21歲、項羽5歲、劉邦20歲、呂后13歲。
韓信卻在少年時期做出了連成人,甚至是老年智者,也難以容忍的「胯下之辱」。
韓信父親早死,韓信從小沒有父親可反抗,因而性格平緩不急燥,又因其母為寡婦。寡婦性格多剛強,韓信母親亦然,韓信性格中缺少項羽、劉邦等楚國人「霸蠻」的文化性格因素,很可能與其少年家庭因素有關。
韓信為何自願胯下受辱?這與他家庭的貧困,寄人籬下的遭際,遊食的白眼有關,這些經歷沒有讓小韓信氣餒,卻給他平添了一隻「冷眼」,並且用這隻「冷眼」讓韓信去細細品味「世事洞明」與「人情練達」,尤其是讓韓信洞明、練達了一個道理:
不會彎曲的東西,最後只有被折斷。
韓信則不然,讀書幾乎成為他的最愛!他一不會治生商賈,不滿腦金銀,二無品行被推選為公務員。
剩下的只有孤獨和時間,何以解憂?惟有兵書。
不過,韓信讀書的目的是相當明確的:為自己之崛起而讀書。
所以「關關雎鳩」他是不看的,他知道美人向來愛英雄,不為英雄,輾轉反側何益?《左傳》似乎也不愛看,從他與劉邦的《漢中對策》中判斷,韓信沒有拿歷史說事,也證明他肚子裡壓根沒多少墨水。
所以,韓信只酷愛閱讀兵書。
現代心理學揭示:人生早年的經歷,是人格形成的決定性因素。而早年的痛苦與壓抑,是形成人之性格與人格的重要原因,韓信壓抑著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欲望,隱忍於「寄食」等招人白眼的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心理特徵和文化人格。
韓信這位善於讀解他人的智者,對自己不但了解,而且正如泰勒所說的那樣,韓信一直是富有戰略性地指導著自己的行動,和清醒地計算著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天下大亂之前,韓信給自己定下的政策是:伺機而動,目前是先活著別餓趴下了!所以,他可以從容寄食於人家,一連數月到南昌亭長家蹭飯。
更為可喜的是,韓信不但了解自己要幹什麼:名節不影響吃嗟來之食;名聲不懼怕受胯下之辱。而且,韓信恰恰是在借力打造「韓信」這個性格品牌。「韓信」二字等於天下最懦弱男人的代名詞:韓信韓信,懦弱男人!
公元前209年,韓信20歲了。20歲的韓信天天渴望著天下劇變,以改變其人生軌跡。可是,20歲的韓信卻長有60歲人的「心臟」:八月,陳勝稱王於陳,號張楚,並遣將四處招兵買馬。六國貴族豪傑也紛紛起事,各自擁兵為王。
但到了這個時候,韓信依舊沒有貿然介入,反而仍然在家鄉淮陰靜觀其變,等待機會。
他知道,自從陳勝點燃了這把釋放人性的大火後,這場火至少要燒它個三年五載的。
機會來了,不知掌握那是愚蠢的,可是韓信深知:機會也只讓那些有準備的頭腦來真正地把握。
終於,他發現了一支足夠強的隊伍,項梁項家軍。
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團隊。而這支強大的隊伍,還和韓信是老鄉。
所以,他決定去投靠項梁。
不過,等韓信加入項家軍後,他很快發現了一個致命問題:自己在項梁帳下是難展鴻鵠之志的。因為項梁正如日中天,所向披靡,何況其身邊還有個老者謀士範增在運籌,自己這個胯下青年很難進入決策圈。
然而驕兵必敗,公元前208年9月,項梁果然在定陶被章邯擊殺。韓信以為自己的機會來了:「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
也就是說,項梁死後,韓信歸項羽統轄,成為項羽的親兵。於是,他終於有機會給大老闆建言獻策了。
然而,遺憾的是,韓信與項羽一樣,兩人都是傑出的軍事家,而此刻與以後,項羽最缺乏的,實際和韓信一樣,是政治謀略。所以,韓信儘管提出過不少策略,卻都是以軍事為目的的。完全不合另一個軍事大家項羽的胃口。
總之,在政治謀略方面,項羽是需要的,但韓信卻不能提供。於是,項羽只好依舊依靠政治謀略遠勝於韓信的範增。
一句話,韓信在項羽處,更加無用武之處。用韓信的原話就是: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
楚人韓信就這樣無奈且怨望地,跟隨著步步走向人生輝煌的項羽,來到了鹹陽,終於等來需要他軍事才能的正主——劉邦。
此時,政治謀略,劉邦已有張良;後勤保障,有蕭何擔當。手下大將也有不少,樊噲曹參周勃等等,但都不是帥才。韓信恰好能補這個大缺口。於是趕緊跳槽。
當然,韓信的名氣還太小,劉邦根本瞧不上他。不過,天佑韓信,也天祐劉邦,讓蕭何知道了韓信的本事。
眾所周知,韓信一生成功之階梯中,最為重要的人就是蕭何。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假如沒有蕭何這個伯樂的力薦,韓信的軍事天才有可能會被歷史的旋渦吞噬而無用武之地。
對此,韓信是死到臨頭都認這個帳的。當蕭何聽從呂后的安排或曰明哲保身地主動去計騙韓信來為劉邦大捷「強入賀」時,韓信並沒有發出對蕭何賣友的怨言與感慨。
韓信心中明白,他這一生的一切輝煌戰果,都是從蕭丞相那發芽的。每當想起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與蕭何一起唱給劉邦聽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雙簧戲,韓信內心對蕭何的推薦之恩情是末世都不能忘掉的。
因此,關於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真正內幕,可大膽猜想:這只不過是韓信和蕭何共謀唱給劉邦的雙簧戲,是為了引起劉邦的高度重視,也是韓信的謀略之牛刀小試。
韓信終於迎來屬於自己的時代。而他之所以常勝不敗,都與他對己方,對敵人的心理掌握有關。可以說,韓信打的所有仗,都是心理戰。
韓信當上大將軍之後,所打的第一仗,就是歷史上極其有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戰。
這一戰韓信就是用的心裡戰術,他故意做表面功夫迷惑敵人。當時把守漢中通向關中唯一的出口的人,是名將章邯。
因為章邯很能打,所以,項羽故意把他放在關中,就是為了防止,劉邦日後打出來。章邯好給劉邦一個措手不及。
韓信知道章邯就在路的盡頭等著自己,所以,他命令一些老弱病殘,開始修理棧道,擺出一副,把棧道修好之後,就帶領士兵打出去的樣子。
可是,實際上這僅僅是一個障眼法。
韓信在讓那些老弱病殘,修理棧道的時候,他早已秘密地帶著精銳部隊,翻越秦嶺去了。要知道翻越秦嶺,這可是個大工程。
章邯作為老秦人,他對秦嶺一代的地形太熟悉了。
在他印象裡,秦嶺就是一座翻越不過的鴻溝,所以,他壓根就沒想過,韓信會通過翻越秦嶺到達關中之地的陳倉。
結果當韓信的大軍到達陳倉,打了勝仗之後,章邯還在棧道的盡頭等韓信出來呢。
韓信拿下關中的陳倉之後,迅速拿下了漢中很多地盤,當章邯聽說韓信殺出來之後,在趕去和韓信打仗,已經來不及了。
最後章邯被韓信圍困在廢丘城,兩個人相持了大概一年的時間。章邯眼瞅著城池就要被韓信攻破了,所以就選擇了自殺。
這一戰韓信利用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越是敵人想不到的事情,你去做的話,成功的概率就會越大,韓信就很善於把握這種機會的人。
不但要深知對方的心理與部署,己方的同樣重要。所以,要特別指出的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後或曰最重要因素,是直接拼殺的將士。韓信心裡明白,他所指揮的將士們幾乎都是「個體戶」(為個人而戰的人),「信非得素拊循(訓練)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韓信打得最出神入化的戰役叫井陘之戰,名氣實在不得了。因為它為中國文化創造了兩個成語,一個是「背水一戰」,還有一個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故事情節你肯定知道。這裡再嘮叨一下:
話說韓信,那是劉邦手下的名將,號稱「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嘛。在公元前205年,韓信以3萬人的兵力,擊敗了趙軍20萬人。怎麼贏的呢?過去知道的情節是這樣的,韓信讓軍隊在水邊列陣,面對敵軍,也就是說,後面是河,前面是敵人,沒有退路,於是激發起了部隊的士氣,一戰而勝。
這一仗打贏了,事後他手下人就問了:兵法上都講,列陣要在山前和水後,你偏偏在水前列陣,居然還能贏。這是什麼神奇的搞法?韓信就教他們了:「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這事兵法上有,只是你們不知道而已。所謂「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只有當所有人都沒有退路的時候才能打仗嘛,有退路,人都跑了。大家都說,服!
那韓信說的兵法上的話,有沒有錯呢?沒有,《孫子兵法》上確實有這樣的說法。但是奇怪的事情來了。後世所有想學韓信的人,沒有一個成功的。比如三國時期的徐晃,也是搞背水一戰,結果被趙雲殺得人仰馬翻。
想想也是,大多數人如果身臨絕境,那恐怕第一反應是驚慌失措,得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拼死一戰啊?
實際上,冷兵器時代,打仗拼的不僅力量,更重要的是士氣。有句話叫兵敗如山倒,一千人的士氣高昂的隊伍完全可以屠殺幾萬人的士氣崩潰掉的軍隊。我就曾經聽一位研究冷兵器戰爭的朋友講過。古代的守城戰,如果兵力不是特別弱勢,守城的時候,往往是倚城而戰,就是軍隊開到城外,背後是城,和敵人開打。我方知道自己還有後手,大不了退回城內,敵方知道很難消滅我們,在士氣上就拉開差距了,我方更容易贏,這才是古代城牆真正的價值。情況真要演化到城頭爭奪,那我方的士氣反而就瀕臨崩潰了,其實城是很難守得住的。
你看,這個原理豈不是和韓信的背水一戰正好相反嗎?到底是身臨絕境的人,還是有希望的人有士氣呢?那麼哪個對呢?
那就看看這場戰爭精彩的過程:
戰爭的背景,我們就略過了。直講核心戰場。背水一戰,總有個水,就是一條河。這條河當時叫「綿蔓水」,今天叫「綿河」,位於太行山井陘口。
韓信的部隊在河西,趙軍在河東。隔水對望。韓信做的第一件事,是半夜悄悄地派了2千名輕騎兵,脫離大部隊,在另外的地方,悄悄渡河,到了河東,在趙軍大營北邊的山上埋伏了起來。請記住這顆棋子。後面有妙用。
第二天,韓信的大軍3萬人,先派出了1萬人的精銳部隊渡河。在河邊列陣,也就是背水列陣。趙軍一看,什麼?韓信背水列陣,這是不是傻?都笑。這一笑,也就錯過了這場戰爭中趙軍唯一的機會:這時候該出擊,把韓信的軍隊趕下河。
整理一下戰場上這個時候的形勢:
自西向東,最西邊是韓信的2萬人的主力部隊,然後是那條河,然後是韓信1萬人的先頭精銳部隊,然後是趙軍的大營。然後在趙軍大營背後的山上,還有韓信的一支2千人的伏兵。當然了,這隻伏兵的存在,趙國的軍隊是不知道的。就是這麼個形勢。
然後就是奇蹟上演的時刻了。
韓信壓陣,帶領主力2萬人渡河。那豈不是和那1萬人的先頭部隊會合了嗎?並沒有。這2萬人過河之後,沒停,繼續前進,到趙軍的大營前列陣求戰。那先過河的那1萬人呢?沒動。還在河邊。這顆棋子,後面有妙用。
趙軍將領一看,那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偏來,你捨得死,我就捨得埋。我這裡是20萬大軍,你韓信帶了2萬人就到我營前叫板,而且你還背河列陣,身陷絕地,犯了兵家大忌。那好吧,出營打它!
兩軍開始正面硬剛,殺得天昏地暗。趙軍相對漢軍,數量上佔優勢,所以漸漸的,漢軍就落了下風。打不過,就且戰且退,一直退到了河邊上。
這時候發生了什麼?韓信留在河邊的那一萬精銳部隊,這個時候已經休息得差不多了,以逸待勞,加入了戰團。兩軍就在河邊開打,這個時候,韓信喊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退無可退!諸君何不奮力而戰!」
我們把眼光從河邊這個局部先拿開,看整個戰場,這時候,戰場上誰最難受?不是激戰中的軍隊,而是在趙軍大營中看家的那部分軍隊。畢竟20萬人,肯定要留一部分看家的。算是趙軍的預備隊吧。他們一看,只要再加把力,韓信肯定完蛋啊。再說了,這功勞,再不搶就沒了。於是趙軍傾巢而出,下山摘桃子來了。
你應該想到這個時候該發生什麼了。還記得我們前面的那顆棋子嗎?韓信提前埋伏在趙軍大營後山上的2千輕騎兵上場了。趙軍大營這個時候已經幾乎是一座空營,2千人足夠拿下了。拿下之後,迅速拔下趙軍的旗幟,換上了漢軍的旗幟。然後大喊,趙國已滅,趙王已成俘虜。這當然是虛張聲勢。
現在你再看20萬趙軍,本來好好的優勢,突然自己被包了餃子,老家被佔了,前方還有如狼似虎的韓信主力。趙軍軍心就亂了。前面我們講,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士氣是關鍵。一旦軍心不穩,軍隊越多,崩潰得就越厲害。後面的事就發生得很自然了。趙軍主將被斬,趙王被擒,韓信一戰成名。
我們回顧這個過程,不得不感慨,韓信真是一個心理大師。
他要經營的,其實就是趙軍心理崩潰的那個瞬間。20萬大軍一旦軍心崩潰,後面就是屠殺了。那怎麼讓它崩潰呢?要讓趙軍意識到自己被前後夾擊。怎麼才能前後夾擊呢?畢竟趙軍有絕對的人數上的優勢啊。3萬人怎麼夾擊20萬人啊?關鍵是把他們騙出大營。怎麼騙出大營呢?必須讓趙軍看到全殲韓信的希望。所以,前面的什麼短兵相接,什麼且戰且退,什麼背水列陣,都是為了讓趙軍走出大營而演的戲。
當然這麼做,也是有風險的,萬一自己退兵的時候,韓信這邊的軍隊士氣不穩,先崩潰了怎麼辦呢?所以先過河,背水列陣的一萬精銳就是保險。以逸待勞的一萬精銳生力軍,就像一塊鋼板一樣,穩住了自己這一方的局面。
韓信的布局真可謂環環相扣,算無遺策。真名將也。
韓信對同樣是軍事大家的楚霸王項羽發動致命一擊的垓下之戰,四面楚歌,更是將心理作用發揮到極致,垓下之戰當時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的最終階段,當時劉邦命韓信為總指揮,督三十萬大軍與項羽進行最後的決戰。
韓信被後世稱為兵仙,戎馬一生百戰不殆。在垓下之戰中,同樣發揮了他貫有的軍事水準,制定了側翼包抄的戰術: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
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這一場交鋒足足斬殺了楚軍八萬之眾,使得楚軍全線奔潰,項羽也走上了末路。
漢軍趁勝追擊,項羽再無一戰之力,一路敗逃,僅存二十八騎也損傷殆盡。項羽心灰意冷之下,自思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遂拒過烏江。揮劍刎頸,留下了烏江自刎的英雄悲歌。
所以第一,不要相信什麼精神勝利法。表面上看到的那種用一兩句話、一兩個口號激發出來的精神力量,如果真的能贏,那背後一定還有一些深藏不露的東西。打雞血、喊口號,不是沒有作用,而是要在精心規劃的布局上才能起作用。
第二,永遠不要相信那些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經驗。韓信並沒有說謊,「置之死地而後生」。但是如果沒能深入現場,深入細節,怎麼個置之死地?又是怎麼個後生?只聽了一句,我們就什麼也學不到。
對於為何韓信不願意三分天下,他也是做了足夠的盤算的,不是韓信不想獨立,而是沒有獨立的資本:在韓信陣營,重要的將佐都是曹參這樣的劉邦舊部——一句話,韓信沒有自己的班底,他實際是光杆司令一個。可以說,直到他死,都沒有一個親信。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韓信根本就沒有帝王思想,他從來就缺乏政治謀略,只知軍事,從小就有極強的依附別人的心理。所以,韓信就不是當一把手的料。
然而,悲劇的是,韓信自己沒有裂土為王的能力,卻因為自己是一把鋒利的刀,而讓劉邦呂雉不放心。劉邦本是不忍心折毀這把刀的,所以只找理由,從楚王位上把他降為淮陰侯,留在身邊,以防被他人使用。
劉邦出外平叛,本想帶韓信一起去。韓信卻稱病不去。劉邦是不放心的,呂雉也不放心。既然這把刀太鋒利,怎麼拿都不是,乾脆就毀了他吧!於是,呂雉讓蕭何把他匡進宮中,殺之。
一句話,韓信雄武有餘,好伐其功,亦是匹夫之勇;智慧多多,卻不善保身,此特婦人之智。
韓信的悲劇,是一出心理、性格、政治、人性相混合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