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9月1日上小學,到今天9月10日,還不到2周,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小學家長的難處了,也明白為什麼家長和學校老師的矛盾這麼深,也理解為什麼網上一旦牽扯到老師的話題,總是容易引起各種血雨腥風。
我來總結下,在這兩周中遇到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孩子的作業問題。
現在學生做作業可真與我們以前不一樣了。我們以前布置作業是給孩子,現在的作業看著更像布置給家長。
現在孩子才上了沒2周,還沒有書寫作業,老師更多布置的是念書、認字等作業,而每項作業的完成都離不開家長。孩子念書要拍照,認字要拍視頻,當然不懂的家長也要教一教。帶給我的感受就是孩子的作業,但是父母卻更受累。家長不僅陪讀陪寫,還要給孩子各種善後,可不是比孩子累。
現在每天晚上,下班後什麼都不做,先打開釘釘翻看老師布置的作業,生怕錯漏了老師的作業,孩子到時候去學校挨批評。然後晚上督促孩子完成作業,拍照上傳才算安心。
說到這裡,我不由得想到一個問題,我們作為年輕父母,玩手機比較熟練,這樣的作業能完成。但是如果是農村的孩子呢?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是爺爺奶奶照看孩子,老人們能玩得轉這些高科技?如果用不了,在起點上農村的孩子就輸給了城裡的孩子。
單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現在農村學校的孩子越來越少了。前段時間還看了一個視頻,農村的一個學校一個班級竟然只有一個孩子。就像評論裡說的:學校越建越漂亮了,但是學生卻沒了。
第二個問題,形式主義特別多
這一點其實在上小學前就開始感受到了。
報名時帶體溫表,而那個體溫表有幾個是認真填寫的?哪個家長沒事每天測量孩子體溫?估計都是瞎編的,反正又沒人監督,這樣的表格有啥意義?
然後準備各種上學工具。大部分工具我也就不說啥了,但是還要準備什麼消毒紙巾,孩子說每天要擦3遍桌子。現在疫情雖然沒有過去,但是如果我們市裡真爆發疫情的話,這消毒紙巾有卵用?還會讓學校開學?這純是形式主義。
當然,這形式主義估計跟老師沒多大關係,老師也煩,但是領導交代的任務,下面也只能聽從了。
第三個問題,書包太重了
我以前總是在網上看到這種批評,說父母還要替孩子拿書包,現在的孩子太矯情了。我之前也很認可這種說法,這麼大孩子了還用父母替孩子拿書包?這麼嬌生慣養的孩子將來有什麼出息。
但我現在女兒上學後,我的這種看法開始轉變了,深深的開始理解那些父母。我萬萬沒想到,剛上1年級的孩子書包就要裝這麼多東西,有這麼重。
一年級發了4本書,然後裝著3、4個作業本,再加上筆盒、鉛筆、橡皮之類的學習工具,單這些還不是特別重。大頭是裡面還裝著水杯,還有那個消毒紙巾,再加上一本課外書單,這3樣加起來就要快3斤了。時不時還要裝個畫筆畫本、墊板之類。總之亂七八糟的加起來,孩子的書包要4、5斤左右了。
而且我特別搞不懂得一點是,老師讓孩子每天都要背著來回跑。像水杯、紙巾這種第二天還要用的東西,放學校不行嗎?我問孩子,孩子說老師不讓。我是無語了。
此三點,使得我這個自認還是懂點教育,跟老師還搭點邊的的人都對學校老師頗有微詞,更不用說普通的家長了。也就難怪在網上家長和學校老師的矛盾如此之深了,動不動就對老師口誅筆伐。
而且短時間內,這種矛盾看來也是很難解決。畢竟學校和家長的追求不是完全一致的。學校追求的是集體,怎麼好管理怎麼來,而家長追求的是個性,希望孩子學校生活愉快,學習好,這二者之間的註定是存在很多對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