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加工是金屬加工中最平常也最難的工藝,不光因為是它是成型加工,更是因為鑽孔過程中切削刃藏在孔內,為切削刃的冷卻,斷屑和排屑很難得到徹底的解決。
儘管在現代工業化進程中不斷開發出新的孔加工刀具,但是麻花鑽一直是金屬孔加工的主力軍,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它的輝煌,就以目前全球的工業水平來看,只要由金屬加工液的存在,就會有麻花鑽的存在。
在金屬孔加工領域,麻花鑽可以譽為「永不磨滅的麻花鑽」。
麻花鑽於1864年由美國機械師(Stephen A. Morse)發明並生產及推廣.
莫氏在鑽頭倆條切削刃的前刀面處首次劃時代的磨成圓弧槽,該槽沿著刀體外周螺旋狀似的伸向鑽頭柄部,這樣,鑽孔時刀刃處產生的切削就可以順著槽輕易的排到孔外。
因為這種鑽頭的外形酷似麻花,所以在中國順理成章地叫做了麻花鑽。
為了更好地解決大孔加工的夾持容易打滑的問題,莫氏又開發了莫氏錐柄,莫氏錐柄很快的被全球工業界所認可,至少仍然在被大量的工廠使用中。
Morse莫氏的名字也隨著莫氏錐柄的名字註定在金屬加工領域名垂清史。
麻花鑽的發明與使用甚至為一戰,二戰各類武器的精準製造生產提高了有力了的保障,大量的德國麻花鑽工廠也都成型於19世紀末於20實際世紀初,麻花鑽為整個工業革命於現代也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勳。
然而140多年過去了,我們今天的麻花鑽似乎與當年莫氏發明麻花鑽在外觀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但是仍然有益於前人搭建的基礎,在麻花鑽性能上我們已經經歷了幾何倍數的增長。
刀具材料的發展為麻花鑽的性能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最初的工具鋼、到高速鋼、到硬質合金、再到陶瓷,再到現在的超硬材料(PCD,CBN等),從最初的加工鋼件速度 3m/min, 到現在硬質合金塗層麻花鑽可達150m/min, 陶瓷麻花鑽甚至可達300m/min。
樣式結構的不斷改善也讓麻花鑽的功能更趨完善,更趨細化。
比如拋物線槽的出現,很好的讓斷屑與排屑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改良,特別是在深孔加工上,拋物線槽更是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而綜合應用內冷麻花鑽,特殊槽型和槽拋光等技術可以在加工中心把30D深孔一次性連續加工完成。
比如S刃型、波形刃、三尖鑽、多槽鑽、雙稜邊、增加雙后角等,都讓麻花鑽的整體性能在細分使用領域得到了更高的提升。
文章一些內容來源網絡整理編輯,如有侵權或不當之處,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