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磁波遇到抗疫,復旦這門課程有了新的用「5」之地

2020-12-16 澎湃新聞

當電磁波遇到抗疫,復旦這門課程有了新的用「5」之地

2020-05-22 2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將5G技術前沿融於理論課堂,使抗疫實踐成為教學案例,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專業課《電磁場與電磁波》「活」了起來。

作為一門理工類本科生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在原理解析透徹的基礎上,如何把立德樹人化於實際授課中,如何引導學生將前沿理論知識與現實需求緊密結合,是任課教師他得安和江雪著力探尋的目標。

「在此次疫情期間,5G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5G技術根植於電磁波理論,和授課內容高度契合,我們就想著如何把5G技術與應用引進到課堂中來。」他得安表示。

於是,本學期網絡課堂多了一個新話題——用「5」之地。「5G技術在本次疫情中最直觀的應用要屬5G結合遠程會診,把大城市的醫療資源向中小城市輸送、提供幫助,其次還有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的視頻直播等。」以此為切入點,任課老師向同學們展示了相關視頻與專業講解,無論是公共醫療區域的網絡保障,還是針對患者病情的確診治療,5G技術都「大施拳腳」。 「我們希望能拉近課本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新科技的實際應用。」

基於視頻,同學們紛紛踴躍發言討論,網絡課堂氛圍濃烈。「感受到5G的功能和作用很強大,特別是在這次疫情中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希望以後5G技術越來越成熟,應用更加廣泛,普及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 2017級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劉冰清提出展望。

「我感受到,針對當前我們遇到的很多瓶頸問題,如果能將不同領域的技術交叉結合、綜合運用、發揮創新,可能就會找到突破口。」 看罷視頻,符俊虎同學受到啟發。

「我們在學習基礎理論課的時候,經常會有從理論到實際的困惑。」同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鬱鈞瑾說,「通過老師們的融合講解,我理解了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理論技術與現實應用的連接點,我們學成後也需要用知識和技術來回饋社會。」

然而,這已不是該門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初次嘗試。

向學生推薦人文修養類書籍,在課件的開頭和結尾附上名言警句引導學生……,15年前首開這一課程時,他得安就是一位「不拘一格」的授課者。他常有意識地將「育人」思想融匯於課堂講授中,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激勵學生珍惜青春韶光,多去圖書館學習各類知識來充實自己、武裝自己。「希望通過這門課,不僅僅教給學生電磁場基本理論和方法技能,還能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方面有所引導。」

目前,《電磁場與電磁波》是復旦大學思政示範課程,也是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領航計劃-精品改革領航課程。從去年起,該門課程在夯實專業講解基礎上,進一步加入思政元素。通過介紹國內超聲波方面的科學家,如王威琪院士,電磁波方面的科學家,如金亞秋院士等,他們遠渡重洋赴美訪問/留學,學成後毅然歸國的故事,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民族觀和國家觀,增強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感;通過「華為5G通信技術走向全球化大舞臺」、「科技進步與環境保護的統籌發展——上海磁懸浮列車」等內容的講授,傳遞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相關閱讀

破解在線課程學習難題!復旦混合式教學先行者來支招

探索「雲課堂」!復旦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老師使出「十八般武藝」

對這位身在武漢的復旦教師來說, 戰「疫」就是堅持奮鬥在教學一線

科研攻關課程教學兩不誤,新冠前沿成果走進醫學生課堂

跨時區、全外語的「雲」課程怎樣上?兩位復旦外教來支招

在線教學「籤收」十五天, 來看看復旦師生的「買家秀」吧!

當復旦這門「硬核」物理課來到線上

「醫學是一個好專業,希望大家珍惜!」復旦同學迎接來自武漢前線的特殊一課!

提升網課互動體驗!來看復旦人氣教師熊浩是怎麼做的!

把板書搬到線上!為了上好在線課程,這位復旦教授很用心!

院士寫萬字導言,強大授課陣容在線教你走向數學應用的第一步

這一次,他在前線為復旦同學講解傳染病學

文 字

楊澤璇

封面製圖

鄭佳欣

編 輯

汪曉芸

原標題:《當電磁波遇到抗疫,復旦這門課程有了新的用「5」之地》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基於Matlab的均勻平面電磁波的仿真
    0 引言   「電磁場與電磁波」是電子與通信類專業本科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課程涵蓋的內容是電子與通信類專業本科階段所應具備的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該門課程比較抽象,包含了大量的數學公式推導,很多概念難以理解。
  • 復旦大學思政工作順勢「升級」
    在復旦大學,破題如是——依託一根網線,把發生在中國大地上、學校師生身邊的真實抗疫故事,做成最鮮活的思政教材、最具感召力的育人樣本,源源不斷地引入課堂,將抗疫力量轉化為育人力量。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在復旦,不僅4580門次的網課悉數上線,思政課更一舉成為網課中的「爆款」。
  • 復旦開的這門課,讓選修的本科生又虐又爽!
    復旦大學BIOS課程用獨出心裁的課程設計給學生又虐又爽的科研初體驗。太長不看(文章重點我們給您劃出來了)在推動本科生儘早參與科研方面,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BIOS課程團隊或許是先行者之一。該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完成學生對生物學科研能力的啟蒙,吸引學生儘早開始自主科研。那麼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什麼呢?據該課程主要參與教師——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蔡亮分享,通過BIOS課程,學生將會掌握相關學科的核心實驗技能。BIOS課程設計的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強調能力培養而非簡單的知識點獲取,啟發學生解決問題。
  • 復旦大學-香港大學IMBA | 老師眼中的Capstone課程:步步為「贏...
    作為一個以學生為本、不斷推陳出新的的國際MBA項目,港大-復旦IMBA項目很早就基於學生的反饋,準備增設一門實戰綜合類課程,以幫助學生內化其在港大-復旦IMBA之所學。2016年,香港大學將Capstone課程確立為碩士項目的必修課。這一新規與港大-復旦IMBA項目的課程升級設想不謀而合。
  • 電磁波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電磁場包含電場與磁場兩個方面,分別用電場強度E(或電位移D)及磁通密度B(或磁場強度H)表示其特性。按照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這兩部分是緊密相依的。時變的電場會引起磁場,時變的磁場也會引起電場。電磁場的場源隨時間變化時,其電場與磁場互相激勵導致電磁場的運動而形成電磁波。電磁波的傳播速度與光速相等,在自由空間中,為c=3×10^8m/s。
  • 復旦大學EMBA課程隨筆: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我們尋常所言及的經驗主義,或者諸如此類看上去充滿偶然性的問題,在復旦大學EMBA的《數據分析和決策模型》課程裡都能「探」得。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課程呢?2009年12月16日,是我上復旦大學EMBA的第二堂課,鄭祖康教授的《數據分析與決策模型》課程看起來是一門充滿公式、技巧和推理的數學課,卻也是能幫助我們提高管理水平和進行科學決策的重要課程。
  • 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復旦上醫主題話劇《山河無恙》開演
    這是共產黨員的責任!」「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動員會,也是向黨組織立下軍令狀。所有的黨員,所有的醫護人員都要在這場考驗中展現自己的真金本色。不管困難有多大,這一仗,我們必須要贏下來!」「健康所系、性命相託」,全劇最後,這些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復旦上醫人高舉右拳,重溫踏入醫學殿堂之初的醫學生誓言,掀起全場高潮。
  • 課程門門有思政 教師人人講育人 我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向全校教師...
    本報訊  10月25日上午,「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論」課程開始前,文物與博物館學系高級實驗師俞蕙和同學們一起走進了教室。與她一起來到課堂的還有文博系副教授潘碧華、副研究館員麻賽萍和來自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等院系的幾位老師。這門課程由文博系教授呂靜主講,是文博系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也是我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之一。
  • 抗疫途中萬門大學陪伴左右 140門課程免費贈送學習
    針對疫情形勢,教育部在2月5日《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倡導社會力量舉辦的在線課程平臺免費提供優質課程資源,為高校制定豐富多樣的在線教學解決方案,支持教師利用在線教學資源自主開展在線教學,鼓勵開展網上在線教學。
  • 國家一流本科課程5118門,超50門的高校僅17所,湘渝川高校詳解
    在整個一流本科課程中,總數獲得最多的為清華大學170門(其中線上143門、線下20門、混合式課程4門、虛擬仿真課程3門),另外還有北京大學的總數超過100門,達到102門之多(線上72門、線下20門、混合4門、虛擬仿真課程5門、社會實踐課程1門)。
  • 這10門課,獲評首批校級課程思政示範課
    通過此次評選工作,深切感受到教師授課的藝術和課程思政的魅力,在今後教育教學中我們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將思政之「鹽」融入教育之「湯」,切實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各學院要全面落實學校一流本科「三十條」的要求,結合課程特點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向歷史挖掘素材、向時代挖掘素材、向身邊的人物挖掘素材,建好課程思政素材庫和案例庫,做好示範引領、抓好貫徹落實。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高晞:醫鑑可資?醫學史教育淺談
    歷史研究可以很好地描述過去的疫情所帶來的傷痛,緩解當下人們的恐懼或緊張情緒,歷史學家也可以從文獻中找到古今中外抗疫的方法,為政府決策部門制定抗疫策略提供可資借鑑的經驗。但是,醫學史和疾病史的價值不應當只在特殊期間才能有所體現,否則,歷史的教訓真的會重來。如何使醫學史和疾病史不成為疫情的副產品?教育或許是使這門學科成為常態的理想途徑。
  • 四川大學共計6門課程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近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於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8號),2020年四川大學有42門課程被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商學院有3門課程被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 直博復旦學霸35門課程滿績的制勝關鍵:喚醒「自我覺醒力」
    近日,西北大學哲學學院2017級本科生劉鄭寧因35門課程滿績,並連續三年專業第一上了熱搜。成績優異的劉鄭寧不僅掌握4門外語,參加各類比賽20多場,榮獲省級及以上獎勵16項,還是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預選拔的唯一一名本科直博生。
  • 復旦管院GNW海外課程 | 在「跨文化」交流中拓展視野,收穫「硬核...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復旦大學MBA學生通過GNW海外課程平臺,實現了與來自全球不同地域的精英學生、教授學者的「線上」學習和交流。在為期一周的課程學習中,教授學生共同潛心研究商業管理理論,探索商業社會的本質所在,圍繞疫情之下的數字經濟、跨文化溝通、多元視角分析等話題,展開多維度、跨領域的分享與交流,頻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 校友故事 | 從復旦到MIT:挑戰新領域,持續自我「升級」
    MIT二學位的機會在國內僅開放給復旦和清華MBA的同學,競爭異常激烈,隨之而來的壓力極大地激勵了我,使我投入了120分的認真來對待每一門課程。」最終,她以全A的成績完成課程,還高標準地完成了個人和小組作業。「連每次課堂發言我都儘可能完善地準備,因為學校的要求比較嚴格,我必須使自己在最大程度上符合申請MIT的標準。」
  • 始於心,終於心,復旦MBA「聚勁2020」Orientation正式啟程
    在過去的兩周時間裡, "聚勁·雲享堂"已陸續上線「赴旦之約」系列課程,其中包括復旦管院院長陸雄文教授帶來的精彩寄語、復旦MBA項目主任祁新娥教授的復旦MBA全景透析和項目助理主任呂國彬老師的學習指南規劃、還有復旦管院企業管理系孫金雲副教授的商科學習價值解讀,還有復旦MBA2017級校友王愷昱介紹「聚勁2020」Orientation框架及5位校友關於學習意義的分享等,為新生構築未來兩年半的
  • 2020復旦-花旗金融實務課程 | 加快創新步伐,拓展金融服務的廣度和...
    12月8日下午,花旗銀行副行長兼商業銀行部總經理陸烜先生、花旗銀行副行長兼金融市場及證券服務部中國區總經理楊驥先生,為復旦MBA同學帶來第五期復旦花旗銀行實務課程,分享了關於「商業銀行業務」與「金融市場與證券服務」的精彩介紹和案例解析。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打造互惠合作平臺!
  • 課程思政 | 上海醫學院:以人文醫學教育為載體,促課程思政建設落地...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圍繞健康中國國家戰略,根據學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和「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將人文醫學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創建了「課程建設、實踐基地、理論教材」三位一體的人文醫學課程思政體系,醫教協同培養守初心、鑄信念、強人文、有大愛的創新型卓越醫學人才
  • 教育部公布一流課程3560門,你的學校入選...
    從內容來看,線下一流課程偏理工科,而人文社科領域的課程偏少,如物理類課程就有46門。課程設置偏基礎,「原理」「基礎」「概論」類課程218門,像《機械設計原理》就有6門。線下課程注重實踐,實驗類課程也有27門,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火箭發動機專業綜合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