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陂煙水:任熊《範湖草堂圖》內容考

2021-02-08 學思燴

       晚清畫家任熊的《範湖草堂圖》卷是其受好友周閑委託,為周氏夢寐經營、亦真亦幻的私家園林「範湖草堂」所作的園林山水長卷。換言之,《範湖草堂圖》中所描繪的內容並非完全是範湖草堂的真實園景,實際上,它是任熊窮極技藝把周閑富有創造性的「意造之景」轉換為可遊可居的紙上園林的傑出成果。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任、周二人發揮想像合作完成的一件「呵幻為真」的空前之作。其實自晚明起,就已經出現了藉助文學想像來滿足文人林泉高致願望的虛構園林。周閑則更進一步,將這種「意造之園」的「營建」從文字層面提升到圖像層面。根據相關著錄和史料記載,除了本文重點研究的任熊作品外,周閑還請人繪有《清名人合作範湖草堂圖》(畫名系現代所加)。另有一件署名清吳大澂繪的《範湖草堂圖》頁,於2019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成交,其真實情況尚待確定,筆者認為僅任熊本與清名人合作本較為可靠。而任熊本與清名人合作本在功能上也有所差別。清名人合作本於周閑而言更多的是起到對範湖草堂的推廣作用,幫助其向外界發出「吾亦有園」的宣告。而任熊的《範湖草堂圖》才是那座「真實」的園林,是能夠讓周閑得以棲息的精神歸所。任熊通過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和構景能力,營造了一個真實生動的紙上園林。他不僅將周閑概念化的「意造」之園推向了前所未見的圖像高度,並且還在客觀上促成了一個由意造園林催生出來的歷時多年、由多人參與、在不同空間交互完成的特殊的文化事件。本文充分運用了可見的一手材料,對圖像的內容進行了重新梳理,並釐清了學界對歷史上各本《範湖草堂圖》的一些誤解。


  


      兼軒爽翏朗、奧折幽邃之勝,羅水石、花竹、風月、魚鳥之觀,謂將奉親讀書,徜徉以終其世焉。        任熊出生於蕭山,其父任椿和族叔任淇都是當地有名的畫師。因任椿早逝,任熊不得不從十六歲起便開始鬻畫為生。任熊年少時跟隨村塾畫師學習,後流寓蘇州、上海等地,1846年前後於杭州有所停留。根據吳仲英在任熊《松隱圖》軸上的題跋:「道光丙午(1846),任熊偕陸次山僑寓西湖,得觀貫休十六尊者像,寢臥其下。」陸次山[2] 是任熊的同鄉,還是當時的杭州名士,與戴熙[3] 交好。任熊與陸次山常在湖心亭雅集玩賞,揮毫吟詠,任熊也因此有機會接觸到其時的書畫名家。[4] 據周閑為任熊所撰《任處士傳》記載:「道光歲戊申(1848),始交周閑於錢塘,留範湖草堂三年。」[5] 任熊與周閑也許就是在陸次山組織的雅集上相識。

    歲乙卯(1855)夏,偕陳塤重遊焦山,總帥周公士法,副帥雷公以誠,鹹器重之,待以上客。為周閑作範湖草堂長卷二丈,稱傑構。九月杪,還吳,再與黃鞠、佘鏞、孫聃諸人遊。[6]

       周閑曾囑託任熊繪製過多幅圖卷,但《任處士傳》中僅提到《範湖草堂圖》一件,周閑將其稱為「傑構」,可見其意義獨特。根據周閑在任熊《範湖草堂圖》卷後的題跋,任熊作圖的具體時間是1855年七月。




圖1:《範湖草堂圖》引首,陳銑書,落款「存伯先生屬,同裡弟陳銑,時年六十六」,鈐「陳銑」白文方印、「又號蓮汀」朱文方印


圖2:任熊自識「範湖草堂圖,為存伯仁兄作,弟熊」,鈐「任熊」朱文方印


    《範湖草堂圖》全長705.4釐米,高38.5釐米,紙本設色,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引首陳銑(1785—1859)[7] 書「範湖草堂圖」,落款「存伯先生屬,同裡弟陳銑,時年六十六」,鈐「陳銑」白文方印、「又號蓮汀」朱文方印;卷首有任熊自識「範湖草堂圖,為存伯仁兄作,弟熊」,鈐「任熊」朱文方印。    《範湖草堂圖》共繪範湖草堂十九景,畫芯部分大致可以分為七段:第一段為園外的田畦、折水等景色(不包含在十九景內);第二段為松下館、北垞、花間詞屋;第三段為舸亭、芰阿、水雲琴榭;第四段為範湖草堂、苕花西廂、菼邨和鷗巢;第五段為南澗、壑軒、篔房;第六段為石所、圓谷;第七段為方齋、匏閣、弁樓、春樹簃。各部分之間以樹林、小橋或山石隔開,並通過鶴梁、欄楯等指明各景之間的方位關係,引導遊覽的順序。      浦軍在《萬物生意最可觀:任熊〈範湖草堂圖〉研究》中,根據姚燮的《範湖草堂十九景圖贊》[8] 和楊峴的《周存伯範湖草堂十五首》[9],對《範湖草堂圖》中十九景的具體位置做出了考證。不過因為這兩篇詩文有一定體裁上的限制,再加上浦軍對文獻的處理存在一些錯誤,十九景在圖中的位置分布值得重新討論。      實際上,任熊《範湖草堂圖》卷尾就有三段題跋:第一段是周閑自題長文《範湖草堂記》,題於任熊作圖三年(1858)之後;第二段是周閑為各景所作詞共十九首,並未註明時間;第三段則是姚燮於1862年題寫的《範湖草堂十九景圖贊》,此文也收錄於姚燮的《復莊駢儷文榷》。浦軍因為未曾觀看原作,認為姚燮的《範湖草堂十九景圖贊》和楊峴的《周存伯範湖草堂十五首》中都沒有提到任熊,因此這兩篇詩文應該都與任熊的《範湖草堂圖》無關[10],顯然是不恰當的。      在這三段題跋中,周閑的《範湖草堂記》對各景之間的方位有較明確的描寫,對建築物形制的描述也更具體,因此依據此文對十九景的位置做出重新對應更為合適。周閑筆下的範湖草堂是一個回環勾連的整體,在仔細對照圖像與文字後發現,雖然圖中各園景的順序和文字描述有所出入,但我們依然可以根據《範湖草堂記》中給出的大致方位,並結合諸如松下館、舸亭等特徵明顯的建築,以範湖草堂為中心建立一個相對座標,並由此確定各園景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這裡建立的座標並不橫平豎直,各景之間的空間位置也有相應的壓縮錯位。在辨識過程中我們需要藉助合理的想像,以便在腦海中還原出一座三維的園林。


圖3:任熊《範湖草堂圖》 北垞、松下館、花間詞屋、舸亭、圖4:任熊《範湖草堂圖》 範湖草堂、苕花西廂、鷗巢、菼邨段圖5:任熊《範湖草堂圖》 壑軒、南澗、篔房、圓谷、石所段

圖6:任熊《範湖草堂圖》 匏閣、方齋、弁樓、春樹簃段


      下文將主要依據周閑《範湖草堂記》與姚燮《範湖草堂十九景圖贊》,並結合周閑自題詞十九首與楊峴《周存伯範湖草堂十五首》,對《範湖草堂圖》中十九景的位置分布做出重新考證。





      任熊在開卷以一個平遠視角,展現了園外的景致。湖水盤折縈紆,不失開闊,臨水的田畦青嫩蔥鬱,點綴簡樸的水上草屋,確是恬淡疏朗的自然風光。       與一般園林不同,範湖草堂不設圍牆,也沒有大門,圖8中由黑色欄杆圍起來的小橋便是園林的入口。


      小橋盡頭被一片蒼勁的松林掩映,「長松落落,比五大夫,蟠枝偃蓋,風來作潮聲,虛室居其下,清曠絕俗」[11],這裡是松下館。翠帷風雨,月逗窗幾,可煮茶著書,或邀嵇康臥琴其中。館是「散寄之居」,即可供臨時居住的地方,通常能夠通往相連的住所,圖中主體建築左側的迴廊大概就與別處相連。


      由松下館向西而上。「平岡起伏,陂陀上下,茂樹秀石,森碧蔽日。隖中有樓有軒,窗牖窈窕,是為『北垞』。」[12] 北垞幽築在避人的山塢中,軒窗窈窕,竹樹參差,難怪最宜消夏。在濃陰掩映下,「吐氤納氳,塵夢皆掉;如讀《太玄》,翻奇得奧」[13]。浦軍在考證時認為北垞對應於長卷中部範湖草堂建築群的位置。但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因為周閑描述的北垞「有樓有軒」,與圖10中的建築更相吻合,且北垞並非主景,任熊不會賦予其過大的體量。


      「欄楯四出,雜卉紛披,泛紫崇紅,四時不謝。」[14] 和松下館另一側以石徑相連的是花間詞屋。「桐花隔簾,么鳳回睇。箏弦十三,小紅雙髻。」[15] 午後豔陽芳樹,填詞人倦修譜,偶從花下經過,惹得滿地落紅。周閑愛好填詞,著有《範湖詞集》,花間詞屋被用來收藏他收集的自南唐、北宋以來詞人的作品。      「曲岸瀠洄,芰荷皆滿,風廊水檻,幾簟清涼。」[16] 從松下館向東則是芰阿。在這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水上世界,花香水香早已辨別不清。還可以看到亭子邊上長滿了菱角。


      「循涯南轉,澄湖忽開,有亭在水中,為『舸亭』,儼若五湖一舸也。」[17] 芰阿往南的湖面,漂浮著一座別致的亭子,邊上泊著一艘小船,這裡是舸亭。此亭窄於鴨嘴,只容得下兩三個人,舸在水中,「不纜而安,不帆而靜」[18],天地飄蓬,泛夢浮家於江湖。


      「曲橋再折,院宇玲瓏,水色雲光,瀲灩莫定。」[19] 由芰阿穿過一座假山石,來到水雲琴榭。「榭」在《釋名》裡解釋為借,即借景而成,「或水邊,或花畔,制亦隨態」[20]。周閑曾在這裡藏蓄一架南宋古琴。「鈿徽黝漆,古節古音」[21],琴腹有「水雲」題字,周閑也由此命名這座建築。周閑在記中明確說這裡是紀實的建築,透過窗戶我們也能夠看到案架上的琴囊,可見任熊繪圖的細緻。


      「由榭而舸亭,而芰阿,皆與草堂隔湖映帶,即草堂東眺回汀曲渚是也。」 水雲琴榭、舸亭、芰阿三景與草堂隔湖相望,緊密相連,範湖草堂則與水雲琴榭橫彴相通。


圖15:任熊《範湖草堂圖》中水雲琴榭、舸亭、芰阿與

範湖草堂隔湖相望


      「南陽一舸,遐哉鴟夷。飛鳥不見,清流在茲。為屋因樹,敞檻傍磯。碩人薖軸,可以棲遲。」[22] 從水雲琴榭沿著朱紅的鶴梁[23] 再往裡走,經過一座小橋,可以看到幾座大屋子,這便是範湖草堂。「堂六七楹,軒爽明敞,深柳蔚映,嘉木華湛,足以讀書、著述、娛賓客也。東眺則回汀曲渚,亭榭相接。夏秋之交,菡萏作花,麗如錯綺。」[24]《園冶》中對「堂」的釋義為:「古者之堂,自半以前,虛之為堂。堂者,當也。謂當正向陽之屋,以取堂堂高顯之義。」[25] 園林中的「堂」與古代宮室中的「堂」的用途已經不同,其坐北朝南,體積較大,是園林中的主體建築。周閑稱自己的書齋為「草堂」,應當不是因為居所本身簡陋,而是如張鳴珂所說,是因為「終抱乞湖之願」,希望自己的寓所像「杜陵茅屋」一樣「常存廣廈之懷」[26]。


     「繁枝密葉,芳陰四合,晴綠冥翠,前通草堂。草堂右偏,更構水榭,蘋香藻影,搖漾簾席,是則『苕花西廂』也。」[27] 範湖草堂右邊的一間小屋是苕花西廂。苕花浮翠,水香吹滿,微風一漾,能生秋想,以媚詩情。它與水雲琴榭一樣,也借水、花為景。


       「草堂面湖,一望無極,中有小阜,隆然可居,長蘆大荻,叢生其上,闢之為宅一區,短檻低簷,可臥以釣,以其在蒹葭中,名之曰『菼邨』。」 「菼」是初生的荻草,「邨」同「村」。範湖草堂對面小坡上的簡陋小屋就是菼邨,它四面皆水,被荻蘆包圍。「隨分繩床烏木幾,當軒便有江湖意」[28],菼邨是一個可以休閑放鬆之地。


      「鳧鷖、鵁鶄、鸂鶒之屬,馴至可狎,結窄亭於水上,橫木通之,曰『鷗巢』,言泛泛若鷗然,亦適如水鳥之巢也。」[29] 與菼邨橫彴相通的窄亭是鷗巢,裡面放置著一些簡單的傢俱。「機以澹忘,趣以閑樂。不知沉浮,欣然命酌。」[30] 身處於鷗巢之中,也許就能變成一隻安然自樂的水鳥吧。


      「菼邨而南,溪澗交錯,西接崇巘。吾鄉古稱澤國,平野百裡,無一簣之山,居士積土累石,峰巒層出,高者岑,銳者嶠,屬者嶧,獨者蜀,如堂者、密者、厜㕒者、石礐者、戴石砠者,多重嶂疊嶺,百態千狀。」[31] 由菼邨向南,巧石崚嶒,千姿百態。「石峰嶙峋,自西山來,漸南漸伏,縈為溪豄,山中諸水,皆淙淙北注於湖,夾澗穿崖,白沙翠竹,幽回殆絕,置數楹於此,曰『南澗』。」上遊溪水肆意流淌,終北注於湖水,叢叢花草則順著溪澗悠然生長。「紅磴百級,隨勢可梯。春煙如縟,幽草方荑。」[32]


      「東與水雲琴榭相連,復有微徑北渡,略彴可達菼邨也。」[33] 圖20中的鶴梁,雖然中部被樹石隔斷,但仍可辨識出它是通往菼邨。而菼邨至南澗之後展開的園景,似乎是進入了一個回環的轉捩點,因此東西南北的方位發生了翻轉。


       隨鶴梁沿溪澗向西,「巖壑深邃,清澗抱壑」,於溪澗上架壑造軒的,便是壑軒。《園冶》中對軒釋義為:「軒式類車,取軒軒欲舉之意,宜置高敞,宜助勝則稱。」[34] 壑軒淩架於山壑中,高仰寬敞。姚詩中寫:「緊綠四纏,若不可出。仙之所居,鑿石為室。澥槖內包,天秀外溢。」[35]


       渡壑軒一二十步,山塢略寬,山崗覆以林木,幽篁翳密,中有幽舍五六間,長廊迂迴常無人至,日光難透,土苔常潤,屏戶由此蔥翠,此處便是篔房。「篔房」即為竹房,《釋名》裡說:「房者,防也。防密內外以為寢闥也。」[36] 房是較為隱蔽的場所。「鏘鏘環珮,寫以漣漪。中橫朱檻,上抱翠微。」[37] 篔房弄翠鎖陰,適宜煮茗修行。


      「竹隖既盡,山復還抱,緣磴宛轉,峰合如規,有堂十笏,奧寂堪憩者,『圓谷』也。」[38] 穿過篔房的竹林,便來到了圓谷。圓谷的屋頂好似一個草笠帽子,極為傳神。「十笏」典出《法苑珠林·感通篇》,原指面積較小的建築物。透過開在牆上圓門,可以看到幾案和茶具,圓谷雖為方丈之室,卻也別有洞天。


      「谷有別徑,折而北赴,峰勢至此,山骨畢露,亂石叢立,巑岏錯布,若削若攢,若植若僕,若駢若離,若畸若互,精廬斯啟,《考槃》可賦者,『石所』也。」圓谷有一條隱蔽的小路,通往一處亂石嶙峋的低地,依亂石而建的兩座房子便是石所。屋前屋後都有小塊空地,設有石幾石凳,隨處立著幾只閑散的仙鶴。石所以縱橫的疊石為門,妙在不琢不雕的粗劣,精廬雖小,但潔淨絕塵,錚錚有節。周閑願意在其中「不須袍笏具殷勤,焚香坐,終日對嶙峋」[39]。姚燮也慨嘆「有朋如斯,吾願腰折」[40]。


      越過崚嶒的石林,回到平坦的丘陵,在石所北面,「依山綴林」、「八窗洞達」、「似匏之懸」的兩間屋子,便是匏閣。匏本是一種形似葫蘆的草本植物,姚詩說匏閣似「幡幡欲動,壺盧倒垂」[41]。這些都有些抽象,要在畫面上找到與之對應的高懸的建築確實有些困難。《園冶》中對閣釋義為:「閣者,四阿開四重牖。」[42] 楊峴詩說:「虛閣憑高結構,雲氣常護窗櫺。」[43] 可以確定的是,匏閣八窗洞開,層高爽朗,掩藏在山林之間。


      「山色送翠,雲氣交青,塵吹鹹寂,天籟忽響。左則巖桂叢馥,坪花貢妍,方丈之室,宜於秋爽,曰『方齋』。」[44] 與匏閣相對的四方形建築便是方齋。《園冶》云:「齋較堂,惟氣藏而致斂,有使人肅然齋敬之義。蓋藏修密處之地,故式不宜敞顯。」[45] 雖然此建築不如標為匏閣的建築隱蔽,但是古時候的「方」更講求「方正」,加之姚詩說其「四欞折繩」,四邊長木如彎曲的繩子,周圍點以秋綠,此處標為方齋當更合適。


      「東下岡北,喬林芳薈,一樓高出,有若弁冕,則為『弁樓』也。」[46] 從方齋向東,來到山岡北面,花氣瓏璁,彩楹如畫。一座有如弁冕的樓房掩映林中,齊眉女牆。《園冶》云:「言窗牖虛開,諸孔慺慺然也,造式,如堂高一層者是也。」[47] 閑來登高望遠,簾卷秋風,宜憑欄吟詩。


圖27:任熊《範湖草堂圖》中之「弁樓」、「春樹簃」


      「丹楹在霄,碧檻下俯,挹湖帶山,光景屢變。」弁樓西面連著的屋子是春樹簃。《爾雅·釋宮》云:「連謂之簃。」[48]春樹簃被芳蕤環繞,層陰不暘。「滿徑蒼苔惟有鶴,人正眠琴」,「眠琴」典出《二十四詩品·典雅》中的「眠琴綠陰」,象徵安然自適的心境。


      最後,視線轉向畫面下方,可以看到一段矮矮的圍牆,芳樹底下還有石桌石凳。層層樹葉下掩藏著一個虛掩的小門,這就是範湖草堂的出口。園外的小坡平緩,依舊臨傍著範蠡湖水。就此遊園結束,而園外的空間卻繼續延展,引發觀者產生強烈的空間想像。這其實是任熊將畫外之境也收攝到畫卷之中,營造出一種「景有限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浦軍曾在《萬物生意最可觀:任熊〈範湖草堂圖〉研究》中考證,認為歷史上除了任熊《範湖草堂圖》外,另有四幅《範湖草堂圖》[49]:


       第一幅是周閑本人繪製的《範湖草堂圖》;

      第二幅為1858年,由陶淇、黃鞠、倪耘、陳塤、秦炳文等名家合作的一幅《範湖草堂圖》,紙本水墨,高28.4釐米,橫266.7釐米,著錄於《上海美術志》[50] 與《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5冊[51],二書皆未刊登原作圖片;

      第三幅是由《海上繪畫全集》與《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12冊著錄的吳大澂《範湖草堂圖軸》。據《海上繪畫全集》[52],該圖作於1861年,藏於上海文物商店,而《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12冊則將作圖時間標為1862年,二書也都未刊登原作。[53]

     第四幅是曾在1998年10月30日的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近現代專場上出現的吳大澂《範湖草堂圖》頁。


     今按:浦軍所稱的第四幅圖(以下簡稱「拍賣本」),縱38釐米,橫59.7釐米,作畫時間被標為1862年。該畫於2019年10月6日又作為香港蘇富比2019秋拍第2932號拍品再次落槌成交,現為私人所藏。


       應該說,浦軍得出的歷史上共有五幅《範湖草堂圖》的結論並不可信。在《吳湖帆文稿》中,吳湖帆曾於1932年對《清名人合作範湖草堂圖卷》上的跋文有非常詳細的抄錄(此卷即前述由陶淇、倪耘、陳塤等人合作本,現藏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名人合作本」)。據吳湖帆的著錄,此圖由五十多位名家先後合作完成,因此歷時頗久,1858年只是它的開端。同時,吳湖帆也在卷後一跋再跋,並交待了他對周閑請人繪製《範湖草堂圖》一事的見知資訊:


       周存伯《範湖草堂圖》有二卷,一為此卷,當時五十餘家合作者,無任渭長在內。 一為任渭長獨畫者,絹本,長二丈許,亭臺花木,不作人物,亦奇物也,今藏吾友毛君子堅許。存伯與姚梅伯詩詠數十首,不及細錄矣。壬申(1932)冬日。[54]


       換言之,周閑僅有兩卷《範湖草堂圖》:一件是任熊所繪長卷,也即本文的研究主體;另一件便是名人合作本。任熊的《範湖草堂圖》在入藏上海博物館之前,曾一度藏於吳湖帆之友毛子堅之手;而名人合作本自周閑手中流失後,被吳大澂以重金收購,後由吳湖帆繼承,因此吳氏對該卷的記錄極為可信。但事情仍有新的發展,吳湖帆的目見也在增廣。吳大澂是周閑的摯友,吳湖帆雖是吳大澂的嗣孫,對周閑與吳大澂的具體交往以及翰墨因緣,卻容有不盡瞭然的情況。在這裡,筆者不打算將吳湖帆早年的記錄作為重點依據,而想通過另外的材料來對上文所舉浦軍認為為曾經存在的第一、第三、第四幅作品的真實性作些討論。


圖30:吳大澂(款)《範湖草堂圖》,紙本設色,38cm×59.7cm,私人收藏

(蘇富比拍賣本,圖片來源於雅昌藝術網)


        浦軍認為周閑曾繪製過《範湖草堂圖》,其主要依據是基於「因繪範《湖草堂圖》長卷,自號範湖居士」[55]、「存伯畫《範湖草堂圖》以寄故鄉之思」[56]、「列十九景繪為圖」[57] 等記載,但姚燮、張鳴珂等人對周閑本人繪圖之事都無更為詳細的記錄,我們不但未見該畫有流傳存世的蛛絲馬跡,其他史料對此畫的著錄也完全闕如(浦軍原文也注意到了這一點,稱「至於原畫,未見其他記載」);況且單從這幾條文字的語氣來看,把它看作周閑為「寄故鄉之思」而委託他人繪製《範湖草堂圖》——而並非由周閑本人親自創作,顯然是一個更可靠的理解方案。       至於《海上繪畫全集》和《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12冊中著錄的吳大澂《範湖草堂圖》,據筆者的資訊比對和考察,似乎與蘇富比拍賣的吳大澂(款)《範湖草堂圖》頁應為同一件作品。據畫面左上吳大澂(款)的題識,此圖始作於1861年冬,但直到1862年春猶未告峻,這也正是前述著錄在此畫的創作時間上存有二說的原因。關於此畫的真偽問題,目前的研究者均未予認真討論。按前引《吳湖帆文稿》所記錄的資訊,實可依從。但這條文獻似乎於30年多後的1965年又被作者刷新。據拍賣圖錄可知,蘇富比拍賣的《範湖草堂圖》頁上有吳湖帆一跋,文曰:


       鹹豐辛酉時,先愙齋公避難在滬,常與嘉興周存伯先生往還,此為周先生寫範湖草堂圖。是年公廿八歲,距今已百有三載矣。乙巳夏至,吳倩謹觀並識。


      此跋真偽未敢遽斷,但此畫卻疑點重重。可惜這些疑點仍未引起學者注意。如白謙慎先生在《吳大澂與繪畫三題》一文中,就直接將此畫視為吳大澂真跡,並附圖稱:「他(吳大澂)在1861年農曆三月曾經為周閑作《範湖草堂圖》橫幅,全用文徵明畫法為之,園林中的建築安排得井然有序,比例恰當。無論是樓閣亭廊還是其中的擺設用具,細節的描繪都十分到位……」 [58] 顯然,白謙慎查閱了《愙齋日記》鹹豐辛酉(1861)三月三日的一條記錄:


       ……初三日,晴。徐辛榖來。與戴禮庭同至喬家浜,候翁叔均。又偕叔均候周存伯,日午而歸。為存伯畫《範湖草堂圖》橫幅。下午,存伯、辛榖來,譚至抵暮而去。燈下覆周莊陶子春書,蓋不通音問者九月矣。[59]


       這條日記很重要。然而白謙慎似乎並未認真釋讀他在自己的文中所附的作品圖版的一手資訊,以至於將作畫時間徑直當作日記所記的時間。而在畫幅的左上方,吳大澂(款)的題識清楚寫著:


     去冬客春申江,範湖主人屬寫是圖,略擬文衡山意,墨稿甫竟,因歲莫寇警,渡江省母,以是冊歸主人,未及竣工。今春來此,復出是圖,屬為設色,略加點染。適餘將赴京兆試,行有日矣,又不獲圖竟,書此以俟異日。時壬戌(1862)夏五月,同客滬上。吳大澂識。


      白謙慎認為,拍賣本整體風格近於文徵明的精緻淡雅,與作品款識所敘吻合。但在該文的注釋20中,他又語焉不詳地說:「不知吳大澂在1861年三月的日記中提及的《範湖草堂圖》是否即上面提到的與友人合作的那捲。」[60] 這未免讓人莫測所指。


       當然白氏這一小段缺乏論證的研究並不重要,只是讓我們聊窺今人對《範湖草堂圖》研究的一個側面。事實上,名人合作本上的吳大澂跋文,為我們提示了豐富的問題:


     鹹豐戊午、己未間(1858-1859),餘與陶君錐庵、倪君小圃朝夕談論畫理,無三日不見者。此圖為存伯周君所作,錐庵之筆墨居多。卷中畫友惟餘與笙漁、山春無恙,餘則墓木已拱。存伯此卷亦流落常賣家,餘以重值購得之,一展玩間,不無人琴之感雲。光緒乙未(1895)夏五月,檢付訥士侄歸而藏之。餘所畫雜樹在庚申(1860)以前未更名時所作,日久無知之者矣。大澂記於湘水校經堂。[61]


問題一:《愙齋日記》所稱(鹹豐辛酉)三月三日吳大澂為周閑畫的《範湖草堂圖》,究竟是白謙慎所認為的拍賣本,還是今藏上海博物館的名人合作本? 


       按照常識,日記所記的時間應該比一般回憶性資料的記載更為準確;而畫作上的作者款識(除追題者外),其資訊的準確度也應與日記等量齊觀。那麼無論如何,《愙齋日記》所記「為存伯畫《範湖草堂圖》橫幅」的時間,以及當日發生的事件,都和拍賣本無法對應,何況拍賣本上明確寫著該畫的形制為「冊」,這與拍賣實物完全符合。另外,只要細讀日記原文即可發現,吳大澂當日的行程安排非常從容閑適,「日午而歸,為存伯畫《範湖草堂圖》橫幅。下午存伯、辛榖來,譚至抵暮而去。燈下覆周莊陶子春書」——中午過後作畫,不一會兒就完成了,之後整個下午都在聊天,晚上又在寫信;而在之後的日記中也再未提起作《範湖草堂圖》一事。顯然,從常理上也能看出,拍賣本如此細膩的畫面,即便未加設色,要想迅速畫完應該絕無可能。由上可證,日記所稱的《範湖草堂圖》並非拍賣本。


問題二:既然日記中所說的作品並非拍賣本,那只能指向名人合作本了。然而上引名人合作本的這段跋文卻與《愙齋日記》所記的創作時間又有出入,這該如何解釋?

       筆者認為,這一出入情有可原,畢竟吳氏數十年後重新記述這段往事,在具體時間的記憶上稍有些依稀仿佛,細節上的誤記也是正常的。尤其可以印合的是,跋文提到吳氏為這卷合作本所畫的是「雜樹」,顯然也讓我們瞭解了日記裡說替周閑畫《範湖草堂圖》「橫幅」卻只用了中午一小會兒工夫的原因。


問題三:如果吳大澂除了參與名人合作本的繪製之外,還獨立創作了一幅「精緻淡雅」、「細節到位」的「範湖草堂圖頁」,那麼為何吳氏不但在上引跋文——這一段對自己繪製《範湖草堂圖》頗具總結性的回憶中隻字未提,在《愙齋日記》中也並無記載,而與此相關的其他文獻(例如周閑本人的文字)中也均無記錄?

       雖然迄今為止,筆者因未目驗該畫,不能直接從畫作風格、藝術水準及款識書法、印章等方面予以判斷,但由上述討論,似已可基本推測,這幅「橫空出世」的拍賣本,可能正是基於對吳大澂有史料可循的行跡的參考而偽造。


       可是問題並不止此,其畫幅左上部的題識也極可能拼湊了多件古人畫作的題語而成。尤其是「屬寫是圖」、「以是冊歸主人」、「復出是圖」、「行有日矣,又不獲圖竟,書此以俟異日」等句,反而給該畫新增了兩重公案,大有畫蛇添足的效果。它無疑會讓觀者疑惑:


1、吳大澂當日究竟是給周閑畫了一幅作品,還是畫了一冊作品?


2、退一步說,這幅作品顯然還應該經過了吳大澂的第三次創作,然而從作品上我們看不到任何第三次補繪的資訊,為什麼?


       事實上,畫幅從構圖、墨稿到設色,所有內容和工序都告完成,沒有留下未完的跡象。而假定果如所言,那第三次「圖竟」理應有作者的補題以示交待,畢竟畫幅上大有題寫的餘地,而對於明清以來碰到這種情況的文人畫家來說,這麼做既是他們的風尚,也是合乎情理的事。


       行文至此,筆者對存世各本《範湖草堂圖》的情況已討論得較為充分。概言之,除了任熊所繪的這卷作品外,目前可信的名為《範湖草堂圖》的畫作應該只有名人合作本。而就在吳大澂為該卷繪製「雜樹」的同一天,周閑自己也在卷上補畫了瓶花,並留下跋語:


       辛酉上巳,範湖居士自寫瓶花,以供清玩。吳中之變,此卷為友人偕出,得不毀損,真天幸也。試清微道人作畫研,記此。[62]


       它讓我們再一次看到《愙齋日記》所記錄的當日內容是真實可信的。就在那幾天裡,周閑拿著這件合作卷四處找人補畫,吳大澂只是其中一位而已。在吳湖帆著錄的畫卷題跋中,吳大澂的畫款未記年月,只題了「平江吳大淳畫雜樹」八字[63],這也與吳大澂1895年的第二次題跋所述相符,只是在對自己由「大淳」更名為「大澂」一事的時間節點上,吳氏憑著年久的記憶,採用約零為整的寬泛方式,把它大致定在了1860年庚申。


     烽火江南遍,最可憐毀書裂畫,焚琴碎硯。只恨蒼黃推不得,付與荒煙一片。

                                              ——吳大澂 《愙齋日記》[64]


      「同治紀元(1862)冬日,橐筆航海,六遊春申浦城,喜晤居士(周閑),相與話十餘年別後事,蒼然鬚鬢,仍不得為斂翮之鳥,可慨也。索題是卷,草率拈豪,乞兩正之。老復撰書。」[65] 周閑在為合作本四處尋求友人補畫題跋的同時,亦不忘拿出任熊的畫卷請姚夑題贊。營造園林作為末代文士構建風雅生活的奢侈理想,最終變成一種富有悲劇性的精神遊戲,於中折射出晚清這個特殊階段,作為封建時代的尾聲,其政治與經濟的衰微、士族階層的身份沒落,以及文學、繪畫作為文化生產的特殊形式,仍能憑藉其創造者的智慧,在步履維艱的進程中放出異彩。






注釋:

* 本文選自筆者學士論文《意造之園:任熊〈範湖草堂圖〉研究》第一章,刊發時作了適當修訂。

[1][13][16][18][22][30][32][35][37][40][41][57][65] [清]姚夑撰:《範湖草堂十九景圖贊》,任熊《範湖草堂圖》卷後題跋。

[2] 陸次山,名磯,字次山,號鐵園,杭州蕭山人,生卒年不詳,善詩詞繪畫,兼工金石,山水亦佳。

[3] 戴熙(1801—1860),字醇士、蓴溪,號鹿床、榆庵等,浙江錢塘人,工詩書,善繪事。

[4] 龔產興:《任熊的生平與藝術》,載《蕭山記憶》第五輯,2012年。

[5][6] [清]周閑撰:《任處士傳》,《範湖草堂遺稿》,載《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7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45頁。

[7] 陳銑,字白陽、春臺,號蓮汀,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善行書,好古精鑒。

[8] [清]姚燮著:《復莊駢儷文榷二編八卷》卷一,載[清] 姚夑著,陸偉、曹鑫編集:《姚燮集》第五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346-1347頁。

[9][43] [清]楊峴著:《遲鴻軒詩棄》,載《叢書集成續編》第139冊,集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第491-492頁。

[10] 浦軍:《萬物生意最可觀:任熊〈範湖草堂圖〉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11][12][13][14][15][17][19][21][24][27][29][31][33][38][44][46] [清]周閑撰:《範湖草堂記》,任熊《範湖草堂圖》卷後題跋。

[20] [明]計成著:《園冶》,重慶:重慶出版社,2017年,第83頁。

[23] 高居翰稱橋兩側鮮豔的紅色欄杆為「鶴梁」,今從其稱。

[25][34] 同注[20],第71頁。

[26] [清]張鳴珂著:《寒松閣談藝瑣錄》,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第65頁。

[28] [清]楊峴著:《遲鴻軒詩棄》,載《叢書集成續編》第139冊,集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第491頁。

[36] 同注[20],2017年,第74頁。

[39] [清]周閑撰:範湖草堂詞十九首,任熊《範湖草堂圖》卷後題跋。

[42] 同注[20],2017年,第78頁。

[45] 同注[20],第72頁。

[47] 同注[20],第75頁。

[48] [晉]郭璞註:《爾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78頁。

[49] 同注[10],第13頁。

[50] 上海地方誌辦公室編:《上海美術志》,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第579頁。

[51]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5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000年,第480頁。

[52] 盧輔聖主編:《海上繪畫全集》,第5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第954頁。

[53]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12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000年,第366頁。

[54] 吳湖帆:《吳湖帆文稿》,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年,第555頁。

[55] [清]杜文瀾著:《憩園詞話》,載《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966頁。

[56] 同注[26],第64頁。

[58] 白謙慎:《吳大澂與繪畫三題》,載《中國書畫》,2018年第1期,第26頁。

[59] 吳大澂撰:《愙齋日記》,載朱雯編選:《中國文人日記抄》,上海:天馬書店,1934年,第266頁。

[60] 同注[58],第34頁。該注釋中所稱的「與友人合作的那捲」,在該文的正文及其他注釋中均未談到,殊覺費解。

[61] 載《吳湖帆文稿》,版本同注[54],第554頁。

[62][63] 同注[54],第553頁。

[64] 同注[59],第256頁。


相關焦點

  • 湖社月刊
    湖社月刊 松蔭齋先生博客有《三近草堂印草》之介紹,此印譜扉頁落款為五湖李上達,可知印譜作者是李上達。
  • 遊覽杜甫草堂(柴門)
    從以上材料及完顏崇實詩作可知,完顏崇實這首七律詩,當是他在松潘戰事平定後,於鹹豐四年冬天遊覽草堂寺和杜甫草堂後而創作的。(李霞峰《成都杜甫草堂古代碑刻初考》《杜甫研究學刊》2013年第4期)據清光緒《湖南通志》卷一三一《職官志》二二《武職二·國朝一》「乾州協副將」條記載:「何勝先,四川華陽,世襲,十七年(道光)任。有傳。」 同書「沅州協副將」條記載為:「四川華陽,世襲,二十四年(道光)任。」此記載與其碑文中「予髫齡承襲,長列戎行……湖南綏靖總兵任」相吻合。(李霞峰《成都杜甫草堂古代碑刻初考》《杜甫研究學刊》2013年第4期)
  • 虞氏西山草堂
    他在西山建一草堂,木壁草房,陳設簡單,書,成了草堂的世界。在這世界裡還有酒和詩,草堂外是一片菜畦:時令蔬菜青油油,蓬勃勃。虞璠,聰明,書讀得好,滿腹經綸,談吐不凡。可他就是不去走仕途之路,他把讀書當作愛好來經營。他主持著虞氏家族產業,一有空就在草堂裡讀讀書,會會朋友,與朋友飲酒唱詩幾天幾夜。  在離南坡不遠,有一郎氏名郎侗的老先生,也是喜好讀書的,而且交友廣泛。
  • 【Podcast】杜蕾斯如何利用公眾號做內容營銷?港企可借鏡內地做內容營銷的案例!
    電子商貿(E-commerce)也好,數碼轉型也好,「內容營銷」(Content Marketing)這個詞總是如影隨形。商家能輕易從Google搜索到理論與步驟,例如:懶人包、也有專家為你分析其中價值、範疇與元素。然而,照本宣科不如從案例中獲得啟發。
  • 李天飛『天師斬霾圖』並『帝京霧霾賦』(圖文)
    (『帝京霧霾賦』手卷)天師斬霾圖《道法會元》卷七十七《雷霆妙契·斬勘祈禱埋陰霾旱魃訣》:「天地之間有旱魃、陰霾二鬼。凡祈睛,則埋其頭離方之地。俱用罡煞氣以禁之。」據此,陰霾是有形象之鬼恠。乃畫《天師斬霾圖》並書舊作《帝京霧霾賦》,以攄怫鬱耳。 帝京霧霾賦無象君入於帝京,有氣大作,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鬱紛紛,蕭索輪囷。恠而問忽怳先生曰:「異哉!此何氣也?」忽怳先生曰:「若不聞夫霧霾乎?天地淫氣,變恠乃昌。百邪浸亂,以陰冒陽。
  • 陳根民|故宮博物院藏《感遇詩》作者考辨
    作為《趙孟頫等行書卷》中的一部分,此詩頁被著錄於《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第二冊),編號為「京1—629」,並刊於《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九)、《中國法書全集》第十一卷(元3)、《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書法編·7》(元)、《尺素集珍·元3》等出版物。感遇日月不停輪,容顏易衰老。處世懷百憂,焉得居壽考。吾道一貫之,得此希代寶。
  • 精校清名家詞 湖海樓詞(四)
    藕絲篁粉伴茶煙。亦前緣。    雄心畢竟輕餘子,知我佳人耳。雙挼裙帶繞花行。涼軒水檻十分清。說平生。小重山  泊舟松陵城外未及一晤舍妹賦此寫懷颿如陣馬驟晴空,一條銀練吼、走虯龍。回頭煙樹失吳宮。靈巖寺,塔影尚蘢蓯。    槲葉滿湖紅。檣燈和估笛、點空濛。夕陽船已過垂虹。無由泊,心事一杯中。
  • 【研究】莊蕙芷丨理想與現實:唐代墓室壁畫中的天象圖研究
    這些墓葬的天象圖都繪於穹窿頂,僅有年代較早的李鳳墓刻繪於平板狀的石槨頂上。圖像內容包括散點星點、銀河、日月等,但與圖1至圖3的幾幅科學天文圖相比較,可發現這些墓葬中的圖像並不寫實:星點間並無連線,也看不出星座組合情形、銀河也多為畫成單一白色粗線條,僅有李鳳墓的銀河開為兩叉。其中較特別的是「讓皇帝」李憲墓中的天象圖。
  • 谿山行旅圖
    在宋徽宗時編撰的《宣和畫譜》中收錄範寬畫作58件,千年之後,存世之作屈指可數,目前能在畫作上找到署名的,只有臺北故宮的〈谿山行旅圖〉與天津博物館的〈雪景寒林圖〉,其中〈谿山行旅圖〉為現今藝術史學家所公認真跡。
  • 遠山如畫著墨淡,近水詩意情含煙.
    歸從來情冷常相伴江天落日照我還遠山如畫著墨淡近水詩意情含煙
  • 湘西草堂
    湘西草堂 楚石 從衡陽故鄉的樂道草堂西行四十公裡便到了曲蘭鎮的湘西草堂。
  • 郭明芳丨明代山海經圖流傳研究
    而這些著錄的《山海經》均只有白文而無圖。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山海經》是有圖的。清代畢沅(1730-1797)在其所著《山海經新校正》一書有〈山海經古今本篇目考〉說:「《山海經》有古圖,有漢所傳圖,有梁張僧繇等圖。」漢所傳,或梁張氏之圖已無所見。郭璞注《山海經》同時並有《圖讚》二卷;晉陶潛(365-427)有〈讀山海經圖讚〉詩亦可間接證明古之有圖。
  • 避暑廬山,探訪白居易的幽雅花徑,自然靜謐的如琴湖
    1988年在園中建有「白居易草堂陳列室」,1996年著名雕塑家王克慶製作的白居易石像立於湖畔。花徑亭中一橫石上刻有「花徑」二字,傳說系白居易手書。如琴湖形如提琴,故名,有曲橋通往湖心島。園中繁花似錦,亭臺碑碣,曲徑通幽,湖光山色,風景如畫。花徑的大門旁書「花徑」,兩旁刻有「花開山寺,詠留詩人」的對聯。裡面有書法家胡獻雅書寫的巨幅石刻「白司馬花徑」。
  • 杜甫草堂:暮秋天已至,草堂流金時
    池水霖霖,霜葉搖落 草堂的深秋似詩似畫 林間聽風,簷下觀雲 深秋的草堂意蘊綿長 韶光漸漸逝,物華冉冉休 草堂秋色,你能覓得幾分
  • Photoshop新手必學基礎功能懶人包 一文教你退地合成改圖5大技巧
    Photoshop新手必睇基礎改圖技巧懶人包|大家因為工作需要、或者娛樂清閒而改圖,也許苦無入手的途徑,問人又怕太基本被取笑。
  • 貴州作家·微刊||杜甫草堂(隨筆)
    到成都四川省委黨校學習,由於學習時間安排較緊,我們幾個人相約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到杜甫草堂去參觀。四川省委黨校離杜甫草堂不遠,我們幾個走路到杜甫草堂。成都市西門外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是全國許多杜甫紀念地中最負盛名的一處勝地。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
  • 【姓氏溯源】範
    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時,杜伯因故被宣王所殺,其子隰(音席xi)叔奔於晉(今太原),其子名蒍(音偉wei),任晉國土師(掌禁令、獄訟、刑罰),史稱士蒍。士蒍之孫士會官晉國上卿,因輔助晉文公爭霸天下有功,於公元前593年榮任太傅之位,其食邑被封於範(故城在今河南省範縣縣境東南20裡),人稱範會,卒後諡武子,人稱範武子。其子孫後代世居其地,並以其食邑「範」為氏。
  • 【菜圖】粵菜之經典順德菜式,轉發收藏起來.
    風生水起紅豆薄撐順德傳統布拉腸粉更多內容:【收藏】下廚十八種基本調味料【菜圖】粵菜經濟實惠菜式(47131113)【菜圖】十六道鋒味【圖樣】各式蛋糕大全,轉發收藏起來。☯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GDMS68」,之後,在公眾號資料頁面下面點「查看歷史信息」即可。☯紐西蘭招人:在公眾號輸入頁面,下面輸入口令「064招人」(共五個字)即有自動回復。請從所給的四個選項中,選擇最合適的一個填入問號處,使之呈現一定的規律性
  • 草堂楹聯全集
    --謝威鳳題四川省成都草堂工部祠[祠祀杜甫,下同]          萬裡橋西宅,          百花潭北莊。          花學紅綢舞,          徑開錦裡春。--郭沫若題四川省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詩          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