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是湖南難得的豔陽天,節後的第一個周末雖然只有一天,但並不妨礙人們去附近曬曬太陽、遊玩。我和老公沿著河邊的風景帶逛了大半圈,路途發現路邊的一個小樹林有6、7個人正蹲在地上,聚精會神的撿什麼寶貝。
出於好奇,我也湊過去,原來他們是撿一種叫苦櫧的果子。每年10月份便是苦櫧果實成熟的季節,果子成熟後,自然脫離外面包裹的薄皮,掉落下來,秋風吹過,落得滿地都是,據現場一位撿苦櫧果的大叔介紹,這苦櫧果撿回家做豆腐,比肉還香。他還告訴我他老家這野果特別多,而且比這裡的個頭要大,也許與品種和土地貧瘠肥沃有關吧
原來苦櫧豆腐還是一道名吃
在我的認知中除了黃豆做的白豆腐,就只有魔芋做成的深灰或褐灰色豆腐。用苦櫧果製作豆腐還是第一次聽見,所以特別好奇,立刻科普了一下,原來苦櫧豆腐是我國民間多地流傳的很古老一道美食,具體淵源已無法考證,早已成為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傳統名吃。
苦櫧樹為常綠喬木,樹葉與桂花樹葉相似,果實外形像極了板慄中的尖慄子,只是個頭比尖慄子小許多,外皮褐色或淺褐色帶有豎條紋,做豆腐的原料就是白色果仁,富含澱粉,帶有苦澀的味道。過去當糧食不夠吃的時候,村民紛紛上山採拾苦櫧果實,用苦櫧果做豆腐充飢。
在江西景德鎮,有一個叫樓前村的村莊,有「苦櫧豆腐之鄉」之美譽,全村有二十多家苦櫧豆腐作坊,每年要製作近四十萬斤的幹苦櫧豆腐,銷往全國各地,已成為當地特色產業。安徽石臺縣的餘節高苦櫧豆腐,曾多次被《人民日報》和《中央衛視》等媒體報導,並被評為「石臺縣十大特色美食」。
苦櫧豆腐的傳統做法
苦櫧豆腐從外觀來看,很容易與魔芋豆腐混淆。目前苦櫧豆腐的製作均採用傳統手工做法。
第一步:撿回來的苦櫧果實衝洗乾淨,放入太陽底下暴曬至裂開,剝出果仁;
第二步:將果仁放入清水中浸泡15天左右,每天要勤換水,經過一段時間的浸泡,苦櫧果的苦澀味基本消失;
第三步:泡好的苦櫧果仁進行磨漿,家用可用料理機加入少量清水加成濃漿汁,農村過去傳統的是採用石磨碾磨,現在量大商用的,都是用電動磨漿機磨漿;
第四步:將苦櫧果仁漿汁用白棉布過濾去渣,過濾好的就放入鍋中小火慢煮,在煮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攪拌,防止焦糊。
第五步:煮至漿汁稠黏,倒入容器裡冷卻成型,便成了苦櫧豆腐,可直接烹飪。若是製作成幹苦櫧豆腐,程序要複雜的多,漿汁過濾後,放入池子裡沉澱脫水成苦櫧果粉;
第六步:苦櫧果粉加入少許清水成絮糊狀,攪拌均勻,然後再加入適量的沸水,不停攪拌至均勻的糊狀,再倒入方形的容器裡冷卻凝固成型;
第七步:將苦櫧豆腐塊切成薄片,放入曬盤中平鋪晾曬,一般晾曬三四天變幹硬,就可以裝袋保存了,烹飪前,再用溫水浸泡2~3小時左右至軟乎,加入大蒜和辣椒炒煮,也可以炒五花肉,Q彈有勁道,特別爽口,比肉還香。
【筱雅碎碎念】
剝好的果仁要儘早放入清水浸泡,因為在空氣中暴露時間長了,會發生氧化作用變黑。
製作幹苦櫧豆腐有一個關鍵的步驟,就是在豆腐成形時要選擇天冷能結冰的夜晚,冷凍一個晚上,這樣做出來的豆腐曬乾才不會碎裂。
做好苦櫧豆腐一定要全部浸泡在水中,否則就會變質。
大家好!我是筱雅美食,一個廚藝愛好者,傳遞一日三餐的美食溫暖,共同探討美食話題,讓美味和健康陪伴你的生活。歡迎關注、點讚、轉發、收藏、評論,謝謝閱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