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二年十月,中印邊境,印度在東段集結重兵1.6萬,西段集結5600人。印軍偷偷越過邊境,一路對阿克賽欽和藏南地區發動侵略進攻,黑雲壓城,一場遭遇戰一觸即發。然而令全世界大跌眼鏡的是,這場戰爭來去如風。僅持續一個月便以印軍全線潰敗告終,我方生擒印度王牌旅長達維爾準將,殲滅和俘獲印度王牌部隊7000餘人。其後,我軍主動宣布停火,後撤至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從此中印邊境維持相對和平至今。
這場中印戰爭來去如風,規模較小,但卻是中國幾十年來邊境得以安穩、國內得以安定、經濟快速發展的根基,是一場具有著極大震懾意義的衛國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到底因何而起,又在打什麼?中國軍隊為何沒有乘勝追擊,反倒選擇撤退?
中印戰爭結束58年以來,雙方在邊境線上雖然沒有再次爆發戰爭,但卻也摩擦不斷。半個世紀的反覆試探,對方大概摸清了我國邊境能不動手,儘量克制的和平策略。印方目標就一個,搞事情,但不能搞大。所以就出現了留著坦克大炮不用印軍集體去邊境挑釁打軍體拳的魔幻畫面。相比而言,印巴邊境經常擦槍走火,甚至大炮前線中門對狙就要血腥暴力很多了。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平時營銷號對三哥蠢萌刻畫其實是不靠譜的。經歷了中印戰爭之後,他們知道掌握不了度,真的有可能引火燒身。
說到中印邊境問題,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就是西藏。由於某些不可抗力,我只能簡單地給大家說一下了。成龍的《天將雄獅》裡講到的安西都護府,其職責之一就是防範吐蕃,而吐蕃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元朝時直接被忽必烈劃歸到大元帝國,自此西藏正式納入到華夏文明的版圖中。不過當時西藏跟新疆一樣,在歷代王朝中都屬於帝國的邊疆地帶,遠離中央。這樣就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劃而不守。
在那個只有馬車,一切都很慢的年代,數十萬大軍長途奔襲,人員輜重至少有一半折在路上。而且那邊環境惡劣難以耕種,無法屯田養兵,一旦發生戰爭,拼的就是後勤補給。但是印度緊挨著西藏,陸戰要比我們從四川入藏容易百倍,所以我國古代各個時期時期,此二者的溝通會比中原要多一些。西藏密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密宗教義講究男女雙修,與中原的其他佛教分支大相逕庭,這東西在印度神話裡隨處可見。
密宗佛像
公元六四七年,大唐使節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卻被當地國王劫掠。隨後王玄策帶領8000援軍一直打到了恆河流域,連拔500多座城,3天斬首3000餘,溺死敵兵上萬人,俘獲天竺國王及王子王妃押送至唐朝都城,以一人滅國。十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從高原而下橫掃印度境內,並在恆河邊立碑佔地。自此後的50多年,恆河流域近盡歸吐蕃。正因深入骨髓的教訓,印度人有著普遍的共識,東邊的瘋子都不得。所以印度人骨子裡的隨和,讓他們沒有一代本土統治者膽敢染指西藏,但是英國人來了。
天竺
在英國人來到南亞次大陸之前,印度不過跟非洲一樣,僅僅是個地理概念而非國家概念。它由大大小小六百多個土邦組成,是一堆國家的聚合體。所以當年東印度公司僅憑几千人,就將一個幾億人的地區拉入了殖民統治。
整個十九世紀,攪屎棍之所以能縱橫全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收服了印度這頭奶牛。印度被稱為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為資本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勞動力資源。英屬殖民地時期,整個印度為英帝國提供了40%的GDP。當年的鴉片戰爭,真正扛槍的幾乎都是英帝國訓練出來的印度敢死隊,英國人佔比很低,所以傳回英國國內的戰報傷亡人數都是十幾人。畢竟在大英帝國眼裡,印度人傷亡不算傷亡。
東印度公司大樓
大英帝國殖民了印度,英國女王也因此繼承了印度皇帝。不過印度確實是個另類,估計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窮到極致,民眾還能安安我們不鬧事的國家。這就不得不感慨種姓制的強大,以及與其捆綁深入骨髓的印度教文化了。印度教教義裡,人過完這輩子的苦日子,下輩子就能做上等人。而造反必然增加業債,在那之前的吃的苦不就白吃了嗎?所以三哥們都很佛系,看淡生死,大不了死了重新搖號。
印度教信徒
英國看到了西藏有利可圖,一句話,印度管得了的他要管,印度管不了的他也要管。東方的那群人可不比印度馬仔聽話,自古就有王侯將相,寧有總部的刁民思想。放任不管,那天自己回國了,馬仔被打不要緊,這邊的產業遭殃可划不來。一個零散的中國才是列強眼中的好中國,那就先搞個緩衝區吧。
十九世紀中葉,大清內憂外患、國力衰落,對西藏地區的控制力急劇減小。一九零三年,英國趁機侵入西藏地區。大肆燒殺搶掠,妄圖將整個西藏拿走。雖然威逼清政府賠款成功,但卻未能將西藏割裂出去。一九一四年,天降醜男,英國派來在我國臭名昭著的亨利·麥克馬洪。
亨利·麥克馬洪
麥克馬洪聯合西藏親英勢力,策劃了分割西藏的西姆拉會議,並在會議中提出了麥克馬洪線。這條線侵佔我國領地9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浙江省。孱弱如清政府也未曾將西藏拱手讓人。時至北洋政府時期,雖然袁大頭這個人腦迴路奇葩居然搞復闢,但他也明白一個道理,當皇帝或許只會成為一個笑話,但丟了西藏卻要被寫進史書裡遺臭萬年,所以趕緊拒絕了西拉姆條約。一九三八年,西姆拉相關會議文件被英國偽造成舊書發行全世界。不過幸好仍然有兩冊真書劫後餘生,讓英帝國的醜惡嘴臉得以暴露。其實不管以上哪一點,都足以證明中國近現代以來從未將西藏以任何方式劃分出去。而中印邊境問題中,印度一直倚仗的麥克馬洪線本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
麥克馬洪線
印度國父聖雄甘地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崇尚非暴力手段解放印度,類似於南非的曼德拉。不過甘地的想法有些奇特,他認為印度人現在的苦難都是英國人的工業化帶來的,主張去工業化,回到以往的小農經濟。相比而言,他的戰友尼赫魯就要務實很多。
尼赫魯(左)甘地(右)
英國人統治了印度200多年間,也玩了點小心思,英國沒有將印度從結構上變成一個整體,最重要的是沒有去除各土邦的關稅,大家依舊各玩各的,只要不損害到英帝國的利益就行。一九四七年英國撤離印度時,再次發動了攪屎棍的技能,一套蒙巴頓種方案從此印巴分治。尼赫魯作為印度建國後的第一任總理,還是比較厲害的。印巴分治存在著歷史性和宗教性的矛盾,明知被英國利用,尼赫魯也沒有辦法。不過東面的新中國建國時間短,百廢待興,底子還不如英國人留給印度的厚實,是個軟柿子,完全可以捏一捏。
蒙巴頓與甘地
尼赫魯早就發現了邊境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如果按目前的邊境線劃分,一旦邊境發生戰事,印度將無天險可守。中國陳兵南坡可以一路揮師打到新德裡,典型的北宋困局。那麼怎麼辦?於是尼赫魯將英國宣稱的麥克馬洪線繼承了過來。其實早在建國前,印度趁著中國國內局勢不穩,就已經入侵了尼泊爾、錫金等地區,將緩衝帶一直推進到喜馬拉雅南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韓戰爆發,這時我國精力集中在朝鮮半島區域。三哥繼續發揮著傳統藝能,不僅在西藏反覆試探,還意圖指染西藏的鄰居新疆,我國頂住了朝鮮戰場的巨大壓力,於危難之際抽調十八軍向西藏挺進。雖然守衛了西藏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區,但並未與印度徹底撕破臉,也未能將其徹底趕出藏南地區。這裡面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又要支援朝鮮戰場,如果西面再與印度開戰,確實力所未逮。第二,自古以來後勤補給就是行軍打仗的第一保障。當時的中國內陸還沒有一條鐵路直通西藏,意味著戰略投放能力極其有限,持久戰打的就是補給能力。所以比起三哥,那時的我們確實耗不起。我們當時力所不及,印度便認為中國默許了麥克馬洪線的存在,而對於中國以實際控制線為準的讓步視而不見。既然你默認了麥克馬洪線,那麼不好意思,不僅藏南是我的,阿克賽欽我也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