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武鄉縣打造全域旅遊新模式

2020-12-11 澎湃新聞

紅色,是武鄉文化的底色、特色。武鄉是「紅色之根」,是太行精神的孕育地。近年來,武鄉縣依託紅色文化,全域聯動發展全域旅遊產業,讓這裡的奇山秀水增添了無限風光。

11月18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入圍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公示名單,武鄉縣榜上有名。從一個國定貧困縣,一座太行山深處的小縣城,一躍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有名的旅遊目的地,武鄉走出了一條「蛻變」之路,打造出了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的「武鄉樣本」。

▲八路軍文化園景區

全新模式——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今年國慶期間,隨父母從晉城市自駕到武鄉遊玩的李思琪參觀了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館中的1059件珍貴文物和780餘幅歷史圖片資料,藉助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以油畫、雕塑、模擬場景、光纖動態主體沙盤等形式,將一幕幕革命戰士英勇戰鬥的歷史場景逼真地展現在面前,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聽著講解,看著那一幕幕慘烈的戰鬥復原場景,我才知道當年革命先輩們為了國家、為了人民,原來是那樣的視死如歸、浴血奮戰……」說起這些,李思琪,這個16歲的少年神情肅穆。

在武鄉這塊「紅色版圖」上,430多處革命歷史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4026件(套)館藏國家級革命文物,猶如一個個紅色火炬矗立在老區大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積澱了武鄉的精神財富。

如何讓這些資源「活」起來,進而轉化為革命老區發展的新動能?

從2011年開始,武鄉連續9年舉辦「弘揚太行精神、傳承八路軍文化」為主題的八路軍文化旅遊節,通過紅色藏品展、抗戰主題戲曲展、主題電影展、八路軍文化學術座談會等活動不斷提升縣域特色形象。

「當一天八路軍、打一場遊擊戰、住一宿土窯洞、吃一頓小米飯」,淘汰單一無趣的走馬觀花式遊覽,武鄉引入新業態,通過把革命遺址、聲像圖文與仿真場景有機結合起來,把傳統的紅色旅遊「玩」出新花樣,讓遊客在不知不覺中融入紅色旅遊氛圍,修習紅色文化,也讓更多的年輕人自願加入到傳承紅色歷史的隊伍中來。

「八路軍文化進高校」「暑期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太行少年軍校特訓營」「行走的課堂」「百所高校上黨行」「小小八路軍」……每逢寒暑假,許多大中小學生都會到八路軍文化園開展紅色研學活動,而這些成熟穩定的研學線路,擁有來自北京、揚州、邯鄲、鄭州以及省內多地的固定客源市場。據統計,自太行少年軍校2018年7月建校以來,共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約3.6萬名中小學生開展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活動。

劇場中,震撼的「爆炸」特效讓觀眾連聲尖叫。「CS」體驗基地裡,遊客正在打一場用機械、聲光電等模擬出的「遊擊戰」。

不一樣的「武鄉模式」發展紅色旅遊之路,獲得了巨大成功:「抗戰聖地·紅色武鄉」成為人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精神家園,全縣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6:45.2:48.8,三產比重超過二產,武鄉紅色旅遊產業成為引領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的主導產業、朝陽產業,成為引領全域旅遊的一張「王牌」。

▲太行少年軍校

全景打造——拓寬旅遊發展空間

2016年11月,一份入選第二批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讓武鄉為之振奮。 而這背後,彰顯了老區人民在旅遊發展中更大的「野心」。

「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是促進武鄉縣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領,對我縣旅遊產業提質增效、加快經濟轉型發展,是難得機遇。」武鄉縣委書記胡堅說。

四年來,武鄉推進全域旅遊動作不斷:編印全域旅遊建設發展規劃、工作導則、認定標準等綱領性文件;頒布實施系列在財稅扶持、旅遊招商、項目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法規,為全面推進全域旅遊創建工作提供方向指引和政策支持。

確立全縣空間布局「一張藍圖」。按照「一軸、一核、三區、三山、四寺」全域旅遊發展格局,武鄉縣採取全景式打造、全方位宣傳、全要素服務、全產業發展、全區域管理、全社會參與「六大舉措」,「點、線、面」結合謀劃全域旅遊。

曾幾何時,來到武鄉旅遊的遊客目的明確,直奔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總部磚壁舊址、王家峪舊址,而如今來武鄉旅遊,不再是看一迴風景、拍一張照片、吃一頓飯,而是從城市到農村、從「觀光遊」到「休閒體驗遊」、從「住一夜」到「玩一周」遞進式的深度體驗。當一個個全新的旅遊產品呈現在遊客面前時,武鄉旅遊從「月明星稀」變成了「日月同輝滿天星」。

▲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

全域聯動——「旅遊+鄉村」成效顯著

冬日的嶺頭村,一派靜謐安詳。村頭樹立著「三晉微商第一村、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扶持村、網際網路+綠色農業+鄉村旅遊特色村」的標語,讓人一下子對這個村刮目相看。

2016年4月,嶺頭村成功舉辦了首屆嶺頭村梨花節,3000多名來自太原、長治周邊的遊客賞花觀景,貧困戶首次通過農家樂、賣土特產實現增收。為了搞好觀光旅遊,村裡還開發了百年梨王園、造雷英雄郭大海故居、焦爺墳、焦爺井、抗戰逃難窯等景點,還逐步建成了鄉村旅遊接待中心、鄉村記憶館。

人氣旺了,村子活了,農民的觀念也在全域旅遊發展過程中得以更新,創造出不竭的內生動力。

2017年年初,剛剛摘掉貧困帽子的村民魏建平把家裡的三間偏房改造成標準的農家樂客房,搞起了民宿。梨花節期間,老魏短短一周時間就收入2000多元。談起在家坐地生財,老魏笑得合不攏嘴:「日子好了,生活更有奔頭了!」

在武鄉旅遊發展的軌跡中,「開發一個景、富了一個村」「豬棚變金棚、葉子變票子」,這樣「共建共享」的典型案例俯拾皆是。

依託太行旅遊板塊建設,武鄉縣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投資700萬元全面實施了鄉村旅遊重點村項目,分批分級打造了洪水鎮左會村農耕文化小鎮,太行龍湖、石盤開發區會同村康養度假小鎮和大有鄉魔術文化李峪村、賈豁鄉農耕文化古臺村等特色旅遊城鎮、旅遊名村。扶持50個「農家樂」開展標準化建設,重點打造5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和10個精品景點。

春有權店梅杏賞花節、上司梨花節、故縣五村播種節,夏有古臺農耕文化節、賈豁梅杏採摘節,秋有小米開鐮節、蔣家莊村金秋文化節,冬有石北冰雪文化節……根據四季分明的節氣特點,武鄉縣打造形成一批多姿多彩的旅遊節事品牌,以此來「攪熱」旅遊市場,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在「好戲連臺」的全域旅遊建設中,獲益更多的則是眾多鄉村農民:在一批批旅遊扶貧示範村景區建設務工、景區管理、辦農家樂、小商品零售等多種舉措的帶動下,全縣4300餘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旅遊發展實現增收脫貧目標。

全民共建——「大旅遊」氣象更新

▲《太行山》實景劇

如何評價近年來武鄉旅遊產業的發展?「武鄉旅遊雖然一直在前進,但這幾年的發展氛圍和速度卻是史無前例,它已形成了多元化、全民化發展格局。」這是見證了武鄉旅遊發展的廣大武鄉人不約而同給出的評語。

從「一處美」到「一片美」,從「一時美」到「持續美」,武鄉以「縣域景區化、景區全域化」為重點,大力實施縣域環境的綜合整治。

構建內外交通網絡,完成了「四好農村路」98條240公裡,構建了鐵路、公路、機場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解決了旅遊旺季遊客「進不來、出不去、走不動」問題,做到「點」與「點」之間能夠順暢通達。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服務平臺,多渠道拓寬「一卡通」銷售網點,積極探索A級旅遊景區門票減免以外的惠民政策和措施,引導、支持和鼓勵各類社會機構和志願者開展旅遊公益活動,為遊客提供無償服務。

生態好,景點好,旅遊體驗也要好。武鄉縣下大力氣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全面提升景區、鄉村旅遊點、旅遊幹線等重點區域旅遊廁所軟硬體水平,完成了43座旅遊廁所建設項目;在太行幹部學院、《太行山》實景劇停車場、板山風景區設立了電動汽車充電樁,為「綠色出行」創造良好條件;強化旅遊要素保障,發展賓館飯店20多家,農家樂150餘戶,床位5000餘張,改建了格林潤鵬、泓德、紅星楊、德力四個快捷酒店。

全民共建推進全域旅遊,給武鄉縣帶來更旺的人氣與更好的發展機遇。近三年來,全縣接待遊客從320.9萬人次增長到617.1萬人次,年均增長24.35%,旅遊總收入從34億元增加到63.98億元,年均增長23.41%。

你到過武鄉嗎?從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色熱土,到新時代的青山綠水,從資源優勢到富民產業,從貧困山區到旅遊強縣,從傳統農業到全域旅遊,武鄉旅遊的每一次嬗變,都是一次更完美的新生。而武鄉就在這裡,等著你的到來。

(來源:山西經濟日報)

原標題:《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武鄉縣打造全域旅遊新模式》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廣東:中山打造紅色之旅,提升全域旅遊發展內涵
    廣東:中山打造紅色之旅,提升全域旅遊發展內涵 近年來,廣東省中山市把發展紅色旅遊作為提升全域旅遊競爭力、推動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深入挖掘紅色文化主題,積極實施紅色品牌戰略,形成了「紅綠結合」的紅色旅遊網絡體系。
  • 武鄉縣:給留守兒童心裡種下紅色種子
    給留守兒童心裡種下紅色種子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讀紅色書籍……近日,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宣講小分隊走進武鄉縣石北鄉偉德希望小學,採擷取之不盡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讓這裡的孩子在學好文化課的同時,以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 「最美山水」用活文化「調色板——遂川縣文旅融合推進旅遊發展...
    重現經典讓紅史「活」起來  立冬後的草林鎮寒意漸濃,在圩鎮久居的文玩商梁小平喜歡走過浮橋,到對岸的大坪村走走,時不時能碰上正在參觀的外地遊客。  草林鎮曾是贛中南名鎮之一,毛澤東同志於1928年元月,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創建的第一個紅色圩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最早的工商經濟實踐,為我黨市場經濟的第一塊「試驗田」。
  • 蓬萊:文化賦能旅遊 帶活全域山海
    新產品、多業態的融匯,讓全域布局更加優化,撐起了新時期仙境旅遊的「大盤」。近年來,蓬萊區改變以蓬萊閣為主的單一景區布局,以神仙文化為主線,布局了南部的「山林泉」,中部的「酒湖馬」,北部的「仙海閣」,形成了縱深的旅遊產業布局。南部重點布局了溫泉、冬季滑雪、康養體驗項目,打造山中修仙的旅遊IP。
  • 宜興創成無錫首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打造全域旅遊新樣板
    描繪宜興美好新圖景,宜興找到了新抓手,即全域旅遊。「全域旅遊是引領產業轉型、提升城市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的戰略選擇,是用新發展理念推動宜興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全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在這樣的理念貫穿下,宜興充分發揮自然稟賦優勢,整合轄區內豐富旅遊資源、人文資源等,打造「城市即生活,生活即旅遊」新空間。歷時四年創建,宜興成功躋入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行列。
  • 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發布 山西晉城市澤州縣等四縣市入選
    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發布 山西晉城市澤州縣等四縣市入選 2020-12-20 20: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臨沂:發展全域旅遊 打造長三角中心城市休閒旅遊後花園
    臨沂市文化和旅遊局重點針對長三角城市遊客的喜好和出遊習慣,推出了一批生態觀光、紅色教育、民俗體驗、溫泉康養、賞雪玩雪等特色項目,並於9月底開始,將「親情沂蒙·紅色臨沂」長三角中心城市文化旅遊推介會陸續開到了上海、寧波、蘇州、杭州、無錫、南京……走出去、引進來,臨沂紮實推進全域旅遊建設,邁出了打造「長三角中心城市休閒旅遊後花園」的堅實步伐。
  • 擦亮全域旅遊金名片 延慶區將打造「一帶四大版塊」全域旅遊格局
    延慶區將打造「一帶四大版塊」全域旅遊格局,對全區文化旅遊等資源進行分類建檔,打造京張文化體育旅遊產帶,建設東、中、南、北「四大版塊」,日前,記者從8月17日召開的延慶區2020年全域旅遊工作大會上了解到,延慶將用三年時間豐富和完善文旅產業要素,建設「春華秋實,冬暖夏涼」的國際化旅遊休閒度假和生態康養目的地
  • 【全域旅遊】嶗山區匯文旅商貿資源打造立體特色街區
    【全域旅遊】嶗山區匯文旅商貿資源打造立體特色街區 2020-12-18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融入黃河國家戰略,統一規劃布局,加大投資力度,發展全域旅遊
    本報訊(記者 文杰) 省文化和旅遊廳近日印發《關於公布第二批山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的通知》,在各市初審驗收的基礎上,綜合專家評審、現場檢查結果,並經公示,決定將10家單位認定為山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我市單縣榜上有名,是菏澤市第一個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縣區。
  • 重現黃河文化風景線——清澗縣全域旅遊創新發展之路
    同時,將全域旅遊與鄉村振興、鄉村脫貧富民相結合,為清澗量身定製了一套「重整河山」的全域旅遊新打法。02一、IP引領,塑造兩大核心引擎1、重整「大好河山」,打造沿黃自駕公園黃河、黃土文化,自然風光美好兼具人文底蘊,是清澗核心資源。
  • 永順:加快旅遊提質轉型 打造高質量旅遊目的地
    湘西芙蓉鎮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供圖永順縣旅遊資源豐富,現有「國字號」以上旅遊資源品牌25個,旅遊景區景點22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國家4A級景區3處、3A級景區3處,國家級傳統村落19個。該縣先後獲得「湖南省文化先進縣」「2019首屆中國文化百強縣」「湖南省旅遊產業發展十佳縣」「湖南省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等榮譽。
  • 山東全域靚起來
    近幾年,隨著全域旅遊深入推進,山東起筆落墨,亮點紛呈。十年前,若是說在黃河北岸的齊河發展旅遊,幾乎是天方夜譚,如今卻成為亮眼的現實。泉城歐樂堡度假區拔地而起,齊河博物館群等項目加快推進……全域旅遊成為山東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註腳。海洋經濟和海洋文化則更加多彩。威海榮成發展休閒海釣、海上觀光,培育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7家、國家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11處。
  • 貴港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暨創建廣西全域旅遊示範市推進大會召開
    8月25日,2020年貴港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暨創建廣西全域旅遊示範市推進大會在市區召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關於促進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 學習貫徹全區文化旅遊發展大會精神,研究部署我市下一步文旅產業發展和創建廣西全域旅遊示範市相關工作,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 貴州旅遊扶貧典型案例⑤|七星關區雞鳴三省旅遊景區:打造紅色文化...
    即日起,「天眼新聞」客戶端全域旅遊頻道聯合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鄉村文化旅遊處特別策劃推出「貴州旅遊扶貧典型案例」專題,展示旅遊扶貧經驗,為鄉村振興探索有效路徑。七星關區雞鳴三省旅遊景區打造紅色文化旅遊景區 助力脫貧攻堅「雞鳴三省」景區是畢節市七星關區近年來依託紅色文化打造的文旅融合發展複合型旅遊景區,總體規劃面積5430畝。
  • 全域旅遊,打造鷹城新品牌——平頂山聚力打造文旅名城系列報導之一
    全域旅遊持續推進。我市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發展思路,成立工作小組,下發《平頂山市全域旅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關於加快推進鄉鎮全域旅遊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編制《平頂山市全域旅遊總體規劃(2017-2030年)》,全域旅遊創建工作有序推進。
  • 湖南電大:青年教師打造紅色課堂 讓紅色故事活起來
    她重視學生黨性教育,充分利用紅色資源,讓紅色故事在課堂上「活」起來。 用心講好紅色故事 如何讓紅色教育「入耳、入腦、入心」?一直是彭文喜反覆思考的問題。「希望通過『紅色故事+時代精神』這種形式,讓學生們曉史知理、錘鍊黨性。」 彭文喜表示。 每一堂課前,彭文喜都會花大量時間設計教案,創新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中國旅遊資源課堂上,她以嶽麓山為切入點,播放了景區視頻。通過《恰同學少年》電視劇講述了毛澤東、蔡和森等一批革命青年的成長故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
  • 成立文旅集團,打造旅遊航母,陽穀——開啟全域旅遊破冰之旅
    擁有這些得天獨厚的文化旅遊資源,陽穀縣旅遊產業發展卻陷入了「捧著金飯碗沒飯吃」的尷尬局面。如何走出這一困境,陽穀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大膽改革,於2020年4月組建了「山東景陽岡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文旅集團),整合文旅資源,打造旅遊航母,開啟了陽穀全域旅遊的破冰之旅。
  • 嘉興:全力打造全域旅遊「林埭樣本」
    坐擁千年莊橋墳良渚文化遺址、「平湖九彩龍」「搖快船」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特色棒球運動基地、芒果小鎮、九畝灘百草園、老平湖生態園等休閒遊發展空間……近年來,擁有豐富旅遊資源和區位優勢的嘉興平湖市林埭鎮找到了以全域旅遊發展引領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和方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文化「亮」了 文物「活」了——積石山縣...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文化「亮」了 文物「活」了——積石山縣旅遊經濟發展觀察新甘肅·近年來,積石山縣打造「文化旅遊+體育」「文化旅遊+養生」「文化旅遊+網際網路」和「文化旅遊+」新模式,隨著新模式的深入推進,全縣形成了歷史文化和山水景觀旅遊「一盤棋」布局,實現了文旅景觀全域提升、服務供給全域配套、市場治理全域覆蓋。資源變資產,綠色變經濟,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迎來了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