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2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永久自行車
自行車曾佔據上海的大街小巷,是人們出行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它記載了太多的故事,見證了老百姓生活水平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一輛屬於自己的「永久」是當時很多小青年的夢想。老上海人賦予「永久」的意義和情感是很多現代人難以理解的。
「上海音像資料館」館藏資料視頻
1940年秋,上海永久的前身——昌和製作所在上海東北角的唐山路開業了。這是上海第一家自行車生產廠。昌和製作所佔地231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600平方米,所有員工近200人。當時生產的自行車規格均為26寸,全是黑色油漆,牌號「鐵錨牌」,年產自行車3000輛左右。
1940年 永久前身——昌和製作所
1949年全國解放,設計了一個新的商標。商標畫的是一隻北極熊站在地球的頂端並暫定名為「熊球」牌,最後決定採用「熊球」的上海話諧音「永久」作為產品名稱。從此,「永久」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開進了千家萬戶,走遍了全國乃至世界。
各時期的「永久」商標
1957年工藝美術設計家張雪父先生設計了家喻戶曉的「永久牌」標識,沿用至今。以漢字「永久」二字設計,簡潔直觀、極易識別,其構思之精妙堪稱中國設計史上的經典,對「永久」品牌的傳播和推廣起了很大的作用。
「永久牌」標識
改革開放初期,自行車在人們心裡的位置很高,就像現在私家車一樣。大城市的人還可能做公交車上下班,但自行車往往更方便。家裡有一輛自行車,可以提高人們的出行效率。上世紀八十年代,自行車還是重要的運輸工具,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吃和用,基本上是靠自行車運回家的。其所承受的重量是我們現在的人無法想像的。在當時,自行車對年輕人的戀愛關係還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小夥子騎一輛嶄新的自行車去約會,成功率大大提高,單車戀情的始祖就是從那時開始的。上一代人賦予自行車的意義和感情是現代人不能理解的,自行車也已經超出了人們賦予它的意義。成為他們一個永久的記憶。
浩浩蕩蕩的自行車大軍
1957年5月,我國第一輛26吋輕便車誕生於上海永久。這種定名為31型輕便車的出現,其式樣新穎,結構型能優越,首次開創男式、女式車款。表面裝飾精細,在當時國產自行車中首屈一指。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上市,就立即被爭購一空。也由此衍生了其他型號和類型的輕便車。輕便車的問世,填補了我國自行車種類上的一項空白,豐富了國產自行車的品種,為我國城市車的研製和生產探索了經驗,開創了我國自行車的新天地。
輕便車車款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自行車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轉變,轉變成為大眾化的交通工具。用五顏六色、五花八門這兩個詞來形容當時街上的自行車一點也不為過。而且那時,自行車的替代品已經出現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對交通工具也逐漸「挑剔」起來,這個時侯摩託車悄然興起,替代了之前自行車的重要地位。道路上的機動車也多了起來,交通工具越來越多樣化,「永久」產品單一、體制不活、人員負擔重,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永久102型輕型摩託車試製成功,獲得了國家計委、經委、科委聯合辦法的獎狀。面對榮譽「永久人」沒有自滿,他們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從102型逐步發展,從外表造型或機械性能等都不斷趨於完善,生產批量也逐年擴大。
1962年10月 102型輕型摩託車問世
自行車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也見證了老百姓40年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短短40年間,經濟迅速發展,交通工具越來越多樣化,自行車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自行車並沒有被人們所遺忘。現如今,自行車更多是代表著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我們相信,在這個意義上,自行車的回歸將會成為新的時尚。
來源:影像上海
原標題:《上海老品牌:永久自行車》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