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很是燒腦筋,也很容易讓人頓時沙雕。老王必須實話實說:這個討論有一些「無聊」,但是很有趣,可以讓人腦洞大開。很值得我們去琢磨,探討!
這個在老王看來,三國時的將領和軍師隨便選出108位與水泊梁山108將打一架,三國的贏面很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人的綜合力量展現跟社會的發展是有著巨大的關聯性。
單從武力值來看,三國時期的武力值要比宋朝是水泊梁山好漢的武力值高。我們可以從身邊的現象從看出來,老王太爺爺那一輩的人,練了武術,可以把百來斤的石頭耍玩具一樣耍著玩。到了我爺爺那一輩雖然不如太爺爺他們,但他們的負重能力要比我們強很多。等到了老王這一輩基本上「退化」成脆皮雞了。扛個百來斤的重物撐不過五分鐘。我父親這一輩,他們扛著一百來斤的稻子可以瀟灑的跑步(這裡有一些誇張了啊。)。總之在武力值上面,從身邊的現象來看那是一代不如一代。
相信這個發展規律應該是在人類身上具有普遍性。最明顯的就是古人可以生吃肉,但現在的人生吃肉可能會生病。在體質上已經有很大的改變。
其次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很大,三國是誕生於東漢末年,我們都知道秦漢尚武之風很盛。就是到了唐朝那也是仗劍行天涯之風尚有。所以那時候的人們普遍性的是練家子,因為當時的環境讓練武之人有飯吃。所以很可能是一種全民習武之風。那時候的打仗也是很是兇猛。秦朝商鞅變法,殺敵可以領功,還可以提升地位。那個時期的殺伐之風應該說是充斥民間。而漢襲秦制,這種策略施行極大地激活了百姓的積極性,通過殺敵來改變命運的信念可以說是深入民間。三國在漢之後,經受了幾百年的薰陶,這種習武之風應該說是深入人們的骨髓。
水泊好漢,是在宋時。宋朝時尚文之風很盛,同時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種觀念已經席捲民間多年。那麼可以說水泊好漢在力量上要比三國時期的將領弱上一分。從他們至始至終希望被招安,也可以看出來。他們骨子還是朝著當時朝廷所希望的方向去發展自我。多少在武力值上要打一些折扣。
三國時期全國可以說是戰爭頻頻,那是正規軍與正規軍之間的較量。那種謀略的要求要比!水泊好漢們高很多。而水泊好漢面對的是正規軍,還是宋時期的軍隊,他們協同作戰的靈活性沒有三國時期的強。宋朝對軍隊執行的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著這樣組織,戰鬥能力是很差的。水泊好漢在這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的,那麼他們的能力發展上顯然會打一些折扣。
綜合各方面下來,三國時期的將領與軍師明顯要水泊好漢們強不少。幹一架,水泊好漢的落敗概率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