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的「腰勁」,是中氣潛轉帶動腰脊旬轉體現出來的「向心力」和「離心力」,又是太極拳術中上通下達主宰全身運動的關鍵!
腰勁應用得當,既有助於保持全身的平衡和擊技中的運化能力,又有助於內勁充盈和氣息的運轉與團聚,因為技擊中的運化,首先由此產生,而後在肩,次胸,再手臂。為此前人論證說:「緊要全在胸腰間運化,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
太極拳要求以腰為主宰,以腰為綱,以腰為動力,以腰為軸心。腰的軸心是腰脊。腰的命門穴(前對肚臍)是全身重心的所在,猶如天平稱的中軸,起著調節人體平衡的作用。老師授拳時常說:「雙腰隙(眼)是內氣的主要出入門戶,也是勁力運聚爆發的根源,為此,太極拳必需以腰催動出勁和以腰主宰入勁,腰脊及腰隙控制著腰部的左右旋轉,腰的旋轉幅度適合於生理、盤架及技擊的需要。」所以,要求學練者腰部旋轉不但松或柔順,而且還要注重和肩、胯的旋轉配套,在腰勁出入的主宰下,腰、肩、胯的旋轉必須一直相隨、相合。
太極拳對腰部還講究松、沉、直豎,方能利於「氣沉丹田」和「氣機騰然」。拳論講:「腰為軸,氣為輪。」可見,腰的旋轉纏繞是螺旋式的運動方式,絕不是左搖右晃地扭來擺去,不要將腹部的亂轉誤認為是腰的旋轉,更不允許臀胯旋轉取而代之。這是誤解了以腰為主宰的原意,會導致身樁不端、尾閭偏倚和樁根不穩的弊病,會在技擊中被人所制。
腰部是人體上下兩部分旋轉的中樞,在束肋合腹、塌腰松垮的前提下,還需做到松沉直豎、健強靈活的運轉。「命義源頭在腰隙(眼)」腰部的左旋右轉,互相催領傳遞,形成了陳氏太極拳的「腰勁」變化與調整。腰勁旋轉都是在立體中產生的,它的表現形式大體可分為三大種,一、「套腰勁",二「花腰勁」,三「螺旋腰勁」。
一、套腰勁:隨著腎氣滾動,身體一側腰眼下沉,擎起另一側腰眼,二者同時相互傳遞轉換,腰部以橫向聯繫的立圓旋轉為主體,驅使腰部一側領勁、一側催動做開合吞吐摺疊運動,合的一側為催,開的一側為領,形成腰部兩側和雙腿隙在一催一領的反覆開合運動中相傳遞又相互聯繫的套腰形態,故稱它為「套腰勁」
二、花腰勁:隨著腎氣滾動傳遞,雙腰隙之勁出入有序,各領半身轉動,促使腰部以縱向聯合的立圓旋轉為主體,驅使身體左右兩側腰部互相交錯地縱向立圓工作,猶如兩車輪在腰部兩側以前後上下立圓交替運動,形成陰陽轉換、開合有序插花形的運動方式,故稱它為「花腰勁」 。
三、螺旋腰勁:隨著腎氣滾動傳遞、兩腰隙之勁出入有序地相互傳遞,腰部以螺旋曲線為主體,隨著體內中氣的升降,腰以上之氣順脊而上,腰以下之氣順腿而下,其氣勁似有上下兩奪之勢,實際上是前降後升(體前任脈為降,體後督脈為升),一氣貫通。換句話來說,清氣升者為陽,濁氣降者為陰,陽升陰降復行一周,一氣貫串,驅使腰部做螺旋形纏繞動作,猶如現代力學中「絲槓原理」的螺旋曲線,故稱它為「螺旋腰勁」。
陳氏太極拳通過反覆訓練各種旋轉腰勁,可使腰部骨節鬆開拉長,肌肉筋腱、網膜的人性增強彈性加大。為此,練功盤架時,由於注重「虛領頂勁,松肩垂肘,涵胸塌腰,束肋合腹,松胯圓襠」的動作配合,能使腰部時常處於良好的放鬆聚合狀態,不但對氣沉丹田和出腎入腎有幫助,而且對內氣運聚於增長也大有益處。陳鑫所論的「出腎入腎是真訣」即是此意。
訂閱下方太極拳專欄,學習更多正宗太極習拳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