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不練腰,終身藝不高」,腰勁你該注意了

2021-01-10 盛世太極

陳氏太極拳的「腰勁」,是中氣潛轉帶動腰脊旬轉體現出來的「向心力」和「離心力」,又是太極拳術中上通下達主宰全身運動的關鍵!

腰勁應用得當,既有助於保持全身的平衡和擊技中的運化能力,又有助於內勁充盈和氣息的運轉與團聚,因為技擊中的運化,首先由此產生,而後在肩,次胸,再手臂。為此前人論證說:「緊要全在胸腰間運化,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

太極拳要求以腰為主宰,以腰為綱,以腰為動力,以腰為軸心。腰的軸心是腰脊。腰的命門穴(前對肚臍)是全身重心的所在,猶如天平稱的中軸,起著調節人體平衡的作用。老師授拳時常說:「雙腰隙(眼)是內氣的主要出入門戶,也是勁力運聚爆發的根源,為此,太極拳必需以腰催動出勁和以腰主宰入勁,腰脊及腰隙控制著腰部的左右旋轉,腰的旋轉幅度適合於生理、盤架及技擊的需要。」所以,要求學練者腰部旋轉不但松或柔順,而且還要注重和肩、胯的旋轉配套,在腰勁出入的主宰下,腰、肩、胯的旋轉必須一直相隨、相合。

太極拳對腰部還講究松、沉、直豎,方能利於「氣沉丹田」和「氣機騰然」。拳論講:「腰為軸,氣為輪。」可見,腰的旋轉纏繞是螺旋式的運動方式,絕不是左搖右晃地扭來擺去,不要將腹部的亂轉誤認為是腰的旋轉,更不允許臀胯旋轉取而代之。這是誤解了以腰為主宰的原意,會導致身樁不端、尾閭偏倚和樁根不穩的弊病,會在技擊中被人所制。

腰部是人體上下兩部分旋轉的中樞,在束肋合腹、塌腰松垮的前提下,還需做到松沉直豎、健強靈活的運轉。「命義源頭在腰隙(眼)」腰部的左旋右轉,互相催領傳遞,形成了陳氏太極拳的「腰勁」變化與調整。腰勁旋轉都是在立體中產生的,它的表現形式大體可分為三大種,一、「套腰勁",二「花腰勁」,三「螺旋腰勁」。

一、套腰勁:隨著腎氣滾動,身體一側腰眼下沉,擎起另一側腰眼,二者同時相互傳遞轉換,腰部以橫向聯繫的立圓旋轉為主體,驅使腰部一側領勁、一側催動做開合吞吐摺疊運動,合的一側為催,開的一側為領,形成腰部兩側和雙腿隙在一催一領的反覆開合運動中相傳遞又相互聯繫的套腰形態,故稱它為「套腰勁」

二、花腰勁:隨著腎氣滾動傳遞,雙腰隙之勁出入有序,各領半身轉動,促使腰部以縱向聯合的立圓旋轉為主體,驅使身體左右兩側腰部互相交錯地縱向立圓工作,猶如兩車輪在腰部兩側以前後上下立圓交替運動,形成陰陽轉換、開合有序插花形的運動方式,故稱它為「花腰勁」 。

三、螺旋腰勁:隨著腎氣滾動傳遞、兩腰隙之勁出入有序地相互傳遞,腰部以螺旋曲線為主體,隨著體內中氣的升降,腰以上之氣順脊而上,腰以下之氣順腿而下,其氣勁似有上下兩奪之勢,實際上是前降後升(體前任脈為降,體後督脈為升),一氣貫通。換句話來說,清氣升者為陽,濁氣降者為陰,陽升陰降復行一周,一氣貫串,驅使腰部做螺旋形纏繞動作,猶如現代力學中「絲槓原理」的螺旋曲線,故稱它為「螺旋腰勁」。

陳氏太極拳通過反覆訓練各種旋轉腰勁,可使腰部骨節鬆開拉長,肌肉筋腱、網膜的人性增強彈性加大。為此,練功盤架時,由於注重「虛領頂勁,松肩垂肘,涵胸塌腰,束肋合腹,松胯圓襠」的動作配合,能使腰部時常處於良好的放鬆聚合狀態,不但對氣沉丹田和出腎入腎有幫助,而且對內氣運聚於增長也大有益處。陳鑫所論的「出腎入腎是真訣」即是此意。

訂閱下方太極拳專欄,學習更多正宗太極習拳知識:

相關焦點

  • 「練拳不練腰,終身藝不高」,腰勁你該注意了
    所以,要求學練者腰部旋轉不但松或柔順,而且還要注重和肩、胯的旋轉配套,在腰勁出入的主宰下,腰、肩、胯的旋轉必須一直相隨、相合。 ­拳論講:「腰為軸,氣為輪。」可見,腰的旋轉纏繞是螺旋式的運動方式,絕不是左搖右晃地扭來擺去,不要將腹部的亂轉誤認為是腰的旋轉,更不允許臀胯旋轉取而代之。這是誤解了以腰為主宰的原意,會導致身樁不端、尾閭偏倚和樁根不穩的弊病,會在技擊中被人所制。­腰部是人體上下兩部分旋轉的中樞,在束肋合腹、塌腰松垮的前提下,還需做到松沉直豎、健強靈活的運轉。
  • 練拳不練腰, 終究藝不高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網絡文章,紛繁複雜,良莠不齊。既有讀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真知灼見,亦有牽強附會、東拼西湊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說般雲山霧罩、故弄玄虛的。
  • 練拳的順序:先練開,後練合,再練活,價值千金的金玉良言
    一、先練開這個「開」就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太極拳要先從大圈練起,就是把我們身上的幾大關節拉伸開,拉伸開的目的是能夠放鬆,關節不開想放鬆就有困難,這是目的之一;目的之二,我們大家都知道過去練拳重心移動的方法採用的是背絲扣,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如果你的中盤也就是腰臀胯打不開的話,翻臀就翻不過去。
  • 這些都沒做到,難怪你的太極拳發力總使不上勁
    我們在教太極拳時,發現有的人身體很壯卻發不出力來,這不僅表現在初學者身上,而且也反映在習拳多年者身上。太極拳發力使不上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主要原因與根勁和節節貫穿有關。 初學者練太極拳要找到根勁,根勁有腿根勁、臂根勁等,但這裡說的是腳上的勁,是人體總根勁。這個根勁好比建大樓打下的基礎,基礎牢,大樓則結實。練太極拳根勁足,低盤則穩,中盤則腰活,上肢則輕靈。初學者往往沒找到根勁。
  • 打太極好多年了,你知道練拳的正確順序嗎?
    ,太極拳要先從大圈練起,就是把我們身上的幾大關節拉伸開,拉伸開的目的是能夠放鬆,關節不開想放鬆就有困難,這是目的之一;目的之二,我們大家都知道過去練拳重心移動的方法採用的是背絲扣,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如果你的中盤也就是腰臀胯打不開的話,翻臀就翻不過去。
  • 抗疫情,不出屋練太極功
    在全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之時,為隔離,在不聚集,少出門的情況下,屋內適當進行太極拳運動對壯身體抗病毒有一定裨益。屋內面積那麼小,怎麼練太極拳?室內練太極拳注意什麼?一點建議,供太極有緣人參考:俗話說:「拳打臥牛之地。」也就是說,真正練拳,練真功夫,練內功,不一定在室外大場地進行,小小臥牛之地就足夠。雖然,曠達的大自然中練拳有利於拳勢的發揮,但是也不能說屋內練拳不行。
  • 練太極拳​腰如何才能起到帶領四肢的作用
    一.練太極拳往往不感到有明顯的健身效果,與慢走、登山等好象差不多,僅僅是不易感冒。其原因有二,一是練拳的時間不夠,即運動量不夠。如果每天只練三遍簡化太極拳,大約需時15分鐘,對體弱的人來說可能合適,對一般人來說,太短了,一般應打五遍至七遍,練拳時間要半小時以上。有人主張一小時,還不包括站著聊天在內。運動量的合適與否,應以自我感覺為準,每次練習後精神愉快,身體輕鬆為合適。
  • 練拳不會「松胯」,其它皆是空話
    對健身者而言,練好了這一方法一輩子足矣,該有的感覺都會練出來;對練武者而言,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不斷有所造詣。如果說太極拳有什麼秘訣,這肯定是其中的一個。練到高級階段,就只有「胯根內收」了,所以胯走的都是下弧,勁由內換,有其意而不露其形。
  • 太極拳怎樣做好呼吸、松沉圓活、撐胯頂腰、對拉拔長和力發四稍
    圓活:手(外圈)要飽滿,不可斷續,腰(內圈)更要飽滿,圓活全在腰上。3、撐胯頂腰她說:「所謂撐胯,就是指兩胯根微微後收,並左右撐開,在行拳過程中勢勢應如此」。只有先把胯根撐開,再加上裹臀,襠才能圓,下盤才穩,才有力,才不至於左右擺跨。頂腰:練拳不練腰,終究藝不高」。這說明腰在練拳中的重要性。但腰不可亂轉,亂練。
  • 練拳重點開發部位,「太極三功」,仔細閱讀一下
    練出三維勁,才混不著力。靜態不是沉寂,而是醞釀。剎那爆發,發完就松,瞬起瞬落。出腿走胯,骨盆同步擠過去。手臂擠勁,雙臂抱合,掌心相對,勢如按球。襠胯擠勁,順下去,體會自重頂髖。股溝來回抽動,內腔不停圈,推手就是這個,走化圓活。修化勁,必有三消。肋圓消力,虛胸消力,胯弧消力,才能混不著力。支撐八面,張力不過分,撐勁含留,講究掤松。
  • 太極腰是練太極拳的關鍵核心
    目前有很多練拳者依賴兩肩擺動的來力練拳或只用胳膊練拳,殊不知,腰不主宰是練不好太極拳的第二,因為腰胯一動無有不動,若腰胯不轉動,腰脊就無法帶動全身內外做同步運動。第三,氣海在小肚子部位,丹田不內轉,內氣就不能伴隨,也就無法沿螺旋纏絲的路線流動來實現以氣運身、疏通經絡。
  • 太極雲手如果不得要領還會導致膝蓋痛,對照下看你是不是這樣練的
    太極拳本身是益於健身的,結果在你那裡變成傷身了;只能說不是你師傅的問題就是你自己的問題。究其原因,有的說是弓腿時膝蓋角度的問題,也有說是練拳時膝蓋沒有放鬆的問題。方法改進了好幾種,好像效果都並不明顯。太極拳就是一個例子,練好了養身與技擊這兩大功能價值你都會從中受益;但如果方向走反了,方法搞錯了,最終是南轅北轍,向隅而泣;「十年不出門」也就很正常了。以傳統楊氏太極拳的「雲手」為例。這個動作應該是整個傳統套路中重複最多的,為啥老的套路中會重複這麼多次呢?
  • 腰疼的我,該不該練腰?
    但是卻很少聽說關於腰肌的訓練,這是為什麼呢?腰肌不也是屬於重要的核心肌群嗎?Part 02什麼人不適合訓練腰肌?而當你的腰肌處在一個勞累過度的狀態時,那你做小燕飛很容易越練越累,越練越疼。上文提到過現代有很多人姿勢不良導致腰背疼痛,對於這些人來說可以先通過康復解決肌肉不平衡和姿勢問題,在身體恢復正常後就可以開始訓練腰肌啦。
  • 太極拳腰胯練法秘訣
    記得有一位中年男子,一打起勢就下蹲,老師教他不要蹲,他不改,老師急了,手指著公園邊的廁所說:「要蹲上那兒去!」他膝蓋往前一跪,老師轉過身來,對大家半開玩笑地說:「你們要跪,回家拿塊搓板,到老婆床前去跪,我這裡不用跪」。這件事,使我終身難忘,使我知道了蹲跪和松腰胯完全是兩碼事,對我一生練拳,收益匪淺。
  • 原創:為什麼腰肌勞損,醫生還推薦鍛鍊腰背肌?到底該不該練?
    【運動康復】為什麼都腰肌勞損了醫生還推薦鍛鍊腰背肌?到底該不該練? (文/弗艾德健身康復運動碩士 盧洪鋼)答案是:要練!問題是:怎麼練?關鍵是:整個核心都要練!首先劃重點:1、腰背肌分為深層肌和淺層肌;2、淺層肌是需要練,但有的人練了反而腰更疼;3、深層肌幾乎所有人都是需要加強的,怎麼練?4、腰肌勞損,還得要練整個核心!
  • 古人練拳為什麼不傷膝?看後終於明白了
    練拳傷膝,是近些年太極拳界的一個普遍現象,如果有人因膝蓋痛去看醫生,不容你說話,醫生就會問你:練太極拳練的吧!?
  • 年過四十,該練太極拳了
    傳習太極拳,必須首先練習基本功,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則周身氣行,故練功必須令其氣順,不可叫氣道結滯,所以說:練拳不可閉氣、使力,總以放鬆、沉氣為主。在練拳時要配合呼吸配合開合等。由於以上的要求,使得練太極拳的人們在練拳過程中注意放鬆並調整呼吸,每次練拳下來心情舒暢精神飽滿。身體微微出汗,增加體內的新陳代謝,從而起到了祛病強身的健身功效。
  • 練拳不傷膝和什麼有關係?學學古人的方法
    練拳傷膝,是近些年太極拳界的一個普遍現象,如果有人因膝蓋痛去看醫生,不容你說話,醫生就會問你:練太極拳練的吧!?現在,練拳健身的人數越來越多,懂拳的老師保守,把太極拳弄的很神秘;不懂拳的亂教瞎忽悠,而且花樣不斷翻新。所以,太極拳越弄越神秘,越來越複雜。正是大家學不到正確的練拳方法,所以才會造成如此普遍的傷膝現象。為什麼古人練拳不會傷膝呢?
  • 練拳就是「自我按摩」,讀讀這篇文章
    文武都不離內心,心意感召,形神兼備,寄情於文章,感悟於拳術。拍案為紅顏,引刀酬知己。腕子一翻,攔腰便砍。小臂一抖,擰腰就刺。心裡不跟自己較勁,意順了,形才順。形順了,勁才通。通了就快了,周身松和,練出一種協調力。身體越協調,心裡越暢快,鬆通漸至松空,高境界的拳,沒了自我約束,只有空間意識,它叫虛靈。君參高山,我悟流水。
  • 沒想到練拳多年,居然練錯
    很多練拳人都聽說過這個名詞,也都知道其中的要求。但就是做不到!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很多人練拳都走進了誤區,從根本上,練錯了方向。因而浪費了大把時光。——是它們練過什麼「功法」嗎?還是它們站過什麼「樁」?還是它們練過「氣」,練過「拳」?顯然不是,它們是天生的。其實不止天鵝、丹頂鶴,很多動物都具備「虛領頂勁」的特質。原因根本,就在於它們的頸部肌筋膜,非常得鬆柔、靈活,不僵硬。能夠隨心所欲的運動,自然也就能夠在運動當中,做到協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