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現象衝擊農作物供應,機構:大宗商品通脹至少於2021年中期緩解

2020-12-16 第一財經

今年下半年以來,全球及國內玉米、豆粕等農產品走出了趨勢性上漲行情。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大豆、小麥的期貨價格已升至6年高位,玉米期貨也接近自2019年中期以來的最高紀錄。

除生豬周期產能釋放等原因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拉尼娜現象嚴重影響了降水,在供給端影響了農作物供應。

世界氣象組織及多國發出氣候預測,今年冬季拉尼娜已經形成,並將繼續,這將影響世界許多地區的氣溫、降水和風暴模式。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科學學院講師李子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從長期統計角度來看,拉尼娜現象或將持續至明年3~4月。

供給減少將進一步推高明年農產品價格。荷蘭合作銀行全球策略師兼農產品市場主管沃格爾(Stefan Vogel)在最新報告中表示,小麥、大豆和玉米價格將在明年繼續上漲,並成為明年價格上漲幅度最大的農產品,預計此輪大宗商品通脹至少要到2021年中期才能緩解。

拉尼娜現象使多國調低糧食收成預期

與厄爾尼諾現象類似,拉尼娜現象是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結果。拉尼娜現象導致異常天氣,進而使糧食作物減產。與厄爾尼諾現象相比,拉尼娜現象持續時間更長,對農作物的生長更具破壞性。

由於拉尼娜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美洲多國近日下調了今年糧食收成預期,其中阿根廷下調幅度最大。

布宜諾斯艾利斯穀物交易所的最新預測顯示,阿根廷今年農作物收成與去年相比將下降,預計大豆產量為4650萬噸,低於去年的4960萬噸。玉米產量為4700萬噸,低於去年的5000萬噸。

在近20年出現拉尼娜的年份來看,阿根廷產量受到的衝擊也最為明顯。在出現拉尼娜的年份,阿根廷糧食產量絕對量下滑900萬~1780萬噸。

此前,市場研究機構Soybean And Corn Advisor的預測顯示,今年南美洲糧食產量或創記錄,大豆產量或為1.99億噸,高於去年的1.9億噸。玉米產量約為1.661億噸,高於去年的1.577億噸。「但是,拉尼娜現象改變了這一切。」該機構研究總監科登尼爾稱。

李子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之所以拉尼娜現象對農產品供給影響巨大,原因在於區域降水增加或者減少可以產生洪澇或者乾旱,進而影響全球糧食產量。他解釋稱,在北半球冬季,拉尼娜事件會在南美洲北部低層大氣產生一個低壓中心,從而造成南美洲北部降水增加。北美洲南部則相反,拉尼娜會在該地區產生高壓中心,空氣從該高壓中心向四周輻散,高層大氣產生下沉運動抑制降水生成,從而造成該地區降水減少。

李子光表示,拉尼娜也會改變北美洲的西風急流的位置,西風急流位置改變使得北面冷而乾燥的空氣向南輸送,進一步減少北美洲南部地區的水汽含量,使得降水更不容易產生。

如何影響明年農產品價格走勢?

2000年後,全球分別在2007、2010年發生了兩次強度中等的拉尼娜現象,在此期間,均伴隨著內外盤價格的大幅上漲。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數據顯示,2007年7月~2008年6月,玉米期貨結算價(活躍合約)由350.00漲至757.00美分,CBOT大豆價格由897.60漲至1574.00美分。2010年7月~2011年5月,CBOT玉米價格由383.25漲至747.50美分,CBOT大豆價格由908.00漲至1376.00美分。

多家氣象機構預測,拉尼娜現象或將繼續延續到明年第一季度。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氣候預測中心(NOAA CPC)發出拉尼娜預警,認為2020年冬季發生拉尼娜的概率為95%,65%的概率持續到2021年春季。

李子光認為,從長期統計角度來看,拉尼娜造成北美洲南部的降水減少會持續到拉尼娜發生次年的4月,南美洲的降水增加會持續到拉尼娜發生次年的3月份。NOAA CPC的多模式集合預測結果顯示2021年春季北美洲南部降水會減少,南美洲北部降水會增加。

巴西氣象預報機構Somar Meteorologia氣象學家奧利維拉表示,未來幾個月最需關注,拉尼娜現象將繼續導致該國降雨低於平均水平。不過,從12月開始,降水量可能將變得更加規律。

多家投資機構認為,有鑑於此,拉尼娜現象使農產品減產的潛在風險進一步積聚,南美的大豆和玉米等農作物將進一步受損,或將繼續推高明年大豆和玉米期貨價格。荷蘭合作銀行的研究報告認為,不僅如此,這還將有利於提振農業從業者的種植熱情,並提振農產品貿易的活躍度。

不過,亦有投資機構認為,雖然拉尼娜現象影響了農產品供給,但也有辦法減少此種負面影響。Archer-Daniel-Midland公司農業服務和油籽部門總裁莫裡斯(Greg Morris)認為,在第一季度中期,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或消退,巴西的農作物收成或將和此前預期一樣。

巴西農業大州託格羅索州農民組織Aprosoja負責人加爾文也稱:「現在說產量虧損為時尚早。今年的產量可能不如去年,但這也是因為去年的農作物收成創下了歷史新高。」

相關焦點

  • 拉尼娜現象給全球農業添變數:作物產量受影響 食品或漲價
    來源:參考消息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導 美媒稱,在大宗商品市場已然動蕩的一年,拉尼娜現象正在攪動農業部門。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2月4日報導,這種自然天氣現象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報導稱,往年的拉尼娜現象都造成了市場嚴重動蕩,導致很多食品的價格上漲,而目前這次拉尼娜現象也已經推高了穀物等農作物的價格,同時也導致菠蘿和芒果的供應量減少。根據監測海洋天氣情況的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政府預測機構預計,此次拉尼娜現象很可能要持續到北半球的春天。
  • 大宗商品通脹怎麼看?
    2016、2017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是全球同步復甦+供給側改革,是明年大宗商品價格的重要的錨。  預計明年PPI在上半年走高,三季度回落,四季度有可能再度上行。與此同時,PPI依然在-2%附近徘徊,回升節奏非常緩慢,大宗商品價格對通脹的傳導並不順暢。那麼,通脹去哪裡了呢?
  • 中信證券:2021年大宗商品將隨全球經濟恢復起飛 貴金屬板塊或再創...
    ,2021年有望迎來更明顯恢復,建議緊抓明年全球經濟修復背景下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機會。分板塊看,中信證券認為受益全球經濟回暖,供需格局持續向好的原油、基本金屬及農產品價格有望持續反彈,弱美元+通脹回升預期下的貴金屬板塊預計將再創新高。  中信證券認為,2020年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嚴重,短期疫情防控壓力仍在,但在全球央行持續貨幣寬鬆基礎上,各國政府加大財政刺激力度,經濟持續修復。隨著全球新增貨幣量的快速增長,預計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將穩步上行,明年通脹將持續回升。
  • 大宗商品盛宴
    比如在2016-2017年的大宗商品上漲周期中,PPI增速從2015年12月的-5.9%迅速上升至2017年2月的7.8%,整個2017年PPI增速都維持在5%以上的較高水位。如今大宗商品上漲與PPI和CPI背道而馳,經濟到底是通脹還是通縮呢?這引發了爭議。
  • 拉尼娜助攻農產品上漲!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大豆、小麥的期貨價格已升至6年高位,玉米期貨也接近自2019年中期以來的最高紀錄。除了點燃多頭熱情,拉尼娜將會導致異常天氣,進而使糧食作物減產,對農作物的生長具有破壞性。拉尼娜現象通常意味著南美南部大部分地區天氣乾燥,北美南部地區降雨量低於平均水平,這也是兩大小麥主產區。
  • 對於大宗商品而言 2021年將會是風雲變幻的一年
    雖然疫情蔓延促使政府採取封鎖措施,給全球經濟帶來一場浩劫,但大宗商品領域的情況遠遠更為微妙,反映出這次疫情帶來的不是普通的全球衰退。2021年的主題很可能是自疫情中復甦,尤其是現在看來可靠的疫苗未來一年或將得到普及的情況下。就像疫情並沒有衝擊到所有大宗商品一樣,經濟復甦時很可能也會是一些商品得到提振,而另一些卻仍表現低迷。
  • 宏觀|機構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5%以上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2021年將比大多數年份更有吸引力,華爾街最大的幾家機構預測,隨著疫苗推廣和更多財政刺激措施的出臺,全球經濟將逐步反彈。在線經濟,大宗商品、綠色經濟以及新興市場等不少領域將湧現出新的投資機會。
  • 大宗商品:從瘋狂的「石頭」到瘋搶的「煤炭」,商品大牛市已至?
    最近華爾街知名投行高盛頗不甘寂寞,高盛商品市場分析師Jeffrey Currie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言稱,多項利好因素將推動商品進入持久大牛市,其理由有幾個方面,包括美元疲弱、投資不足、政府刺激措施及能源轉型等,都有望全面推動大宗商品需求,高盛預測石油在2021年底的目標價格為65美元/桶,並預計需求將迅速復甦。
  • 大宗商品迎來新牛市?油價或大幅上漲
    分析師認為,大宗商品價格已經飆升至六年多來的最高水平,加上對通貨再膨脹的擔憂,投資者正重新關注大宗商品,大宗商品或迎來新一輪牛市。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大宗商品都被忽視了。然而,隨著投資者在市場中尋求能抵禦通貨再膨脹的資產,大宗商品現在又熱了起來。
  • 高盛標普齊看好2021年大宗商品 港股稀缺標的中國力鴻
    隨著大宗商品的暴漲,順周期行業越來越受市場關注,「煤超瘋」、「黑金時代」等已成為市場最火熱話題。不僅如此,近日有多家國際知名機構同時唱多2021年大宗商品,其中標普全球普氏能源資訊(S&P Global Platts Analytics)預計,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將在2021年引領後疫情時代的大宗商品需求。
  • 對衝基金為何瘋狂買漲金屬大宗商品?
    圖 / 新華社  12月以來,倫敦期銅、倫敦期鋁、倫敦期鋅等金屬類大宗商品價格皆創下年內新高,其中,倫敦期銅價格一度漲至7800美元/噸,較3月下旬創下的4371美元/噸回升約78%,倫敦期鋁在12月初創下年內新高
  • 新機會:拉尼娜氣候概念股
    ,並將持續至明年。世界氣象組織預報顯示,熱帶太平洋海面溫度在2020年年底之前很可能保持在拉尼娜水平,並可能持續到2021年第一季度。 一、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現象是一種極端的氣候。
  • 2020年銀價飆升近50% 2021年漲勢能否延續?機構:將再創新高
    29.86美元/盎司,收報26.40美元/盎司附近,年度漲幅約48%,為近十年最大年度漲幅,為2020年漲幅最大的貴金屬,在大宗商品中漲幅也比較靠前。  由於之前2011年銀價漲至接近50美元的那波歷史行情太過「妖孽」,銀價2020年未能跟隨黃金創下記錄新高。不過當下市場普遍預計,全球貨幣政策繼續寬鬆,各國同時財政放水的舉措,將繼續有利於全球大宗商品上漲,而全球經濟復甦的前景也利好白銀的工業需求,銀價有望在2021年表現的比黃金更加強勢,有望漲向50關口創下歷史記錄新高。
  • 華爾街「各路神仙」盯上了大宗商品
    華爾街「各路神仙」盯上了大宗商品!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大宗商品市場都不怎麼受追捧。而現在,隨著通脹擔憂加劇,許多投資者認為大宗商品或將再掀一輪牛市。從Point72到Pimco的知名投資人,都已預期大宗商品價格將進一步走高。
  • 拉尼娜或將持續到明年春季:農業敲響減產警鐘 種植產業鏈亮了?
    財聯社11月27日訊,當前,農產品市場關注的焦點正聚集在拉尼娜現象的形成及其帶來的影響。據悉,世界氣象組織機構此前預測,拉尼娜現象有75%的概率持續到2021年1—3月,59%的概率持續到2021年2—4月,42%的概率持續到3—5月。
  • 2020年銀價飆升近50%,2021年漲勢能否延續?機構稱行情仍將勢如破竹...
    剛剛過去的2020年,現貨白銀先跌後漲,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銀價跟隨金價和美國股市大跌,一度跌創十年新低至11.64美元/盎司,但隨後上演驚天逆襲,一度漲至30關口附近,創逾七年半新高至29.86美元/盎司,收報26.40美元/盎司附近,年度漲幅約48%,為近十年最大年度漲幅,為2020年漲幅最大的貴金屬,在大宗商品中漲幅也比較靠前。
  • 大宗商品價格上行 專家:順周期類資產值得關注
    針對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明顯上漲,專家認為,2021年是全球經濟發展關鍵年,大宗商品供求格局可能趨緊,通脹上行風險值得討論,但大宗商品漲價幅度預計可控。同時,在大宗商品價格上行情況下,投資者應重點關注並配置順周期資產,包括海運、造船以及大宗商品的礦山、能源等資產。
  • 【年度展望】海內外各大機構2021年銅市展望 持續更新中……__上海...
    SMM12月21日訊:2020年,疫情影響疊加宏觀環境變化,全球銅供需基本面受到較大衝擊,銅價在上半年走出了深V行情,一季度倫銅大幅下跌至4500美元/噸附近,創下近四年低位;隨著國內生產經營活動的恢復及對前期錯失進度的追趕,以及全球經濟逐步復甦,銅需求逐步回暖。
  • 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和傳導
    近期動力煤、鐵礦石、玻璃期貨迭創新高,大宗商品漲價勢頭有增無減。而且,近期漲價品種開始深層次向縱深演繹,呈現出橫向擴散(可替代品/替代工藝受益)和產業鏈垂直傳導(原料成本上升驅動下遊產品漲價)特徵。氣頭化工、煤化工受益於油價上漲、油頭產品成本上移。
  • 美元匯率步入左側交易 2021大宗商品標的該如何選擇
    美元匯率的波動往往與大宗商品市場走勢休戚相關,美聯儲的寬鬆貨幣周期原本就容易帶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而美元匯率的貶值預期將進一步強化這一趨勢,將普遍影響貴金屬、有色金屬、黑色金屬、能源、化工、糧油等國際大宗商品走勢,而且美元的強弱也是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的風向標,對明年的投資風控有明確的指引作用,因此有必要就美元匯率長期走勢加以分析,以便於更好地把握2021年的投資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