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2020-12-17 搞史人

從1185年日本鎌倉幕府建立到1868年江戶時代結束,日本武士階層一直控制著國家的軍事、政治和平民文化。在這近700年的日本歷史中,武士掌控著日本幕府,頒布具有軍權特色的行為規範,並促進獨特藝術形式以紀念武士功勳、崇尚武士美德。由於幕府官員、貴族依靠軍隊來維持藩國秩序,武士越來越多地參與朝廷事務。

同時,武家統治促進了戰術和武器技術的進步,以及防禦工事的革新。日本武士以其尚武的價值觀為特徵,內容包括嚴格的行為操守和至死捍衛榮譽的誓言,這些觀念同時刺激了日本哲學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另外,武士對觀賞藝術和表演藝術的贊助,帶動了這些藝術形式的復興。武士的完美典範存留在講述英雄戰鬥和其他成就的多姿多彩的故事中,這使武士的形象永垂不朽,並鼓舞著後世的日本士兵。

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

日本武士被稱為"侍"、"武士"或"武",這些名詞反映出日本軍事人物在不同時期的作用和特徵。其中,「侍」是用以指稱武士常見的詞,它始自日本平安時代,泛指日本武士,包括幾百年來眾多階層的軍事人物。然軍事人物的角色變化之複雜已遠遠超出「侍」所表達的泛泛之意:中世時期步兵勇猛的生活方式,和近世時期和平年代於江戶的武士相對穩定的生活相比,幾乎無任何相似之處。因為在歷時較長的和平年代,不再需要武士階層來效力,他們的軍事才能也由此削弱。

武士衝破卑微的出身,加入以推翻天皇和貴族統治為目標的義軍,並崛起成為統治階層的一員。武士給死氣沉沉的日本帶來了革新,使原來以出身決定等級,墮落而了無生趣的貴族政府,過渡到新的崇尚武士技藝和價值的軍事政府,建立了新的政治體系和社會秩序。隨後日本獲得統一,與外界隔絕。這種封建秩序的瓦解最終結束了日本七百年武士所向披靡並統治日本的歷史。

在日本,軍隊早在中世之前就已經存在。例如,在日本奈良時代,政府軍隊由從藩國農村徵召的農民構成。在中世早期, 從10世紀開始,日本政府強制徵兵的制度開始鬆動。儘管朝廷努力建立國民軍部隊,但是,最終貴族和皇室都得求助於地方武士群體來維持偏遠地區的秩序,而中央統治者在那裡幾乎沒有任何勢力。

在12世紀,隨著日本京都貴族朝廷的沒落,武士階層開始在偏遠地區崛起,之後他們的勢力擴展到日本的大部分地區,成為政治、經濟和社會的主導力量。武士在平安時代中後期迅速掌權,一部分原因是,京都貴族在其私人產業上紛紛僱用武士,這一做法推動了武士的發展

日本朝廷高級大臣居住在日本的文化中心,無心管理他們在藩國的大片土地,也就是稱為莊園的私人產業。不但如此,他們反而請具備軍事能力的個人做莊園的代理和管理者。由此,對這些土地的日常管理和防禦就成為職業軍人團隊的職責,而貴族實際上並未參與其中。

這些自平安時代後期崛起的武士被稱為"武士團",所有這些準軍事組織都由職業戰土組成,因而與缺乏正規軍事背景的政府徵召的軍隊明顯不同。其中,一些出類拔萃的武士團居住在東部諸國,即關東地區。除了朝廷貴族以外,中央政府和貴族血統以外的私人地主也都僱用武士團,其目的各有不同,如守衛都城或保護村莊等。很快,武士就變得必不可少了。

從日本中世早期開始,地方武士團就是由領主與家臣關係聯結而成的、各事其主的獨立武士團體聯盟。實際上,領主和家臣的盟約起到了聯繫雙方紐帶的作用,由此,家臣的後代為領主家族的後代效力,作為回報,領主一直為家臣提供俸給。儘管領主和家臣之間沒有血緣關係,但他們常用暗示親屬關係的語言來說明並表達彼此間的關係。例如,家臣被稱為"家人" 和"自家兒女"。家臣有時也把領主描繪成父親的形象,雖然他們並沒有血緣關係。

在13世紀和14世紀,幕府把從前只賞賜給貴族的封賞和財富賜予御家人,甚至在軍事集團實力壯大時也是如此,這無意中加速了中央政權的瓦解。最初,統治者重用武士軍隊,因為他們有出色的軍事頭腦和穩固的地方關係或親屬關係,這些都是農民武裝所缺乏的。但是,私人的關係使武士家臣更加委身於地方領主。地位穩定的大名和御家人充分利用這種聯盟,在遠離都城的地方積聚大片土地,因為他們確信,武士軍隊能夠保護藩國不受中央政府的幹涉。

起初,這類私人訓練的武裝力量稍顯不正規,但是到鎌倉末期,武士團變得組織有序,並構成了私人軍隊的主要力量。鎌倉幕府為了應對來自這些武裝的威脅,於1232年頒布新的法令來約束御家人的行為,期望能夠加強地方秩序,通過榮譽和誠信機制來規範武士的行為。但是在江戶時代武士法規正式出臺之前,這些典範大多被武士階層所忽視。滿國紛爭四起,武士挑戰幕府的權威,爭奪個人財產、土地和金錢,都稱不上榮譽之戰。

日本鎌倉幕府最終在1333年垮臺,足利家族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室町幕府。在幕府政權的紛爭中,相繼出現了三個武士,他們對國家大權的爭奪愈演愈烈,分別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這三人都致力於統一全國,但只有家康最終達成了這一目標、將日本統一在德川幕府的旗下。15、16世紀,在中央政權和社會秩序的一片混亂中,武士家臣受到這三位著名武士的影響,紛紛廢黜了代表幕府的守護和地頭,史稱"下克上"(下級推翻上級)。

德川幕府時期的武士如何生存?

德川幕府在1615年正式統治日本,迎來了250多年的和平年代,並實施了鎖國政策,使日本隔絕於異國貿易和紛爭之外。武士不再忙於徵戰,因為德川幕府為維持秩序,對國內事務,尤其是對藩國,實行了嚴格的控制。很快,很多武士成了幕府官員,在都城和偏遠地區為幕府效力。還有一些武士的存在變得有名無實,只是定期禮節性地到江戶覲見將軍,代表領主向將軍進貢。

因此,在日本江戶時代,武士階層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德川統治者隨意按照武士的忠誠度和自己的戰略目標重新分配土地,陣前之勇無法再保障武士家族首領獲得大名之位,家族派系也無法帶來財富和威望。要上繳給將軍的地產稅和貢稅的增加,甚至給高層大名造成了經濟困難,他們也無法再依賴於恭順的家臣武士體系了。

在德川幕府統治開始的第20到30年間,為在江戶統治者面前得蒙寵用並保證其地位所需的巨大花費,進一步耗盡了武士日益減少的資源。1634年,德川幕府為武士及其家人設立參覲交代制,命令武士每隔一年要在首都的宅邸居住。一開始,幕府歡迎大名將其家人留在江戶,從而使他們成為大名聯手進攻都城時將軍手上的人質。

很快,這一制度繼續發展,藩國大名必須隔年覲見江戶幕府,從而確保武士忙於兩地奔波,沒有時間、動力和資源來組織能夠推翻德川政權的幫派。參覲交代制結合幕府統治的其他特點給武士文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這一制度有助於疏離地方大名與其家臣和領地的關係。

保證江戶時代的幕府統治不會被地方的權力爭奪所瓦解。儘管在某些場合,武士仍然可以佩帶武器,但是參覲交代制和隨之而來的長途旅行的負擔,已使他們實際的俸給減少。由於名目繁多的法令法規和各種賦稅,包括城堡的興建和維修,還有大名家族之間的聯姻,武士的行為受到了進一步的限制。

並且,幕府任用密探和視察員,確保武士遵從其法令。參覲交代制對財力雄厚的武士確有好處,因為富有的大名得以發展自己的人文愛好。幕府所培育的和平年代,促進了武士對閒暇消遣的投入,如戲劇、文學、音樂和其他娛樂形式。

最後,龐大武士群體的巨大消費推動了江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繁榮的大都會,最終受益的,不僅是德川幕府,還有商人和手工藝者階層。因此,德川幕府的統治使武士的社會地位和日常生活都發生了革命性劇變。很多武士被吸納為幕府的行政官員,這類職位與平安時代朝廷鼎盛時期侍候於都城的侍臣相差無幾。

在和平年代,著名的武士道被儀式化了,最初,這看來並不協調。雖然德川幕府嚴密監管武士以防止戰爭和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江戶時代的武士還是要遵行嚴格的道德規範,並要磨鍊與其優越地位相稱的武藝。另外,在德川幕府統治之下,武士的傳統原則成為核心,而非軍事經驗。並且,即使在和平年代身兼政府管理職能,大名和武士也受到敦促,重視英勇、榮譽和責任。

日本武士等級和社會經濟地位

在整個日本中世時期,武士等級制度一般效仿領主與家臣的關係網,這長久以來一直是日本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基礎。但是,在德川幕府的和平年代,這些特徵卻減少到了最低限度。江戶時代將軍重新分配了大片土地,地位和財富的分封,都是通過向將軍效忠並證明自己的忠心而得到的,從而顛覆了幾百年來的封建結構,甚而是更古老的貴族關係。

到日本戰國時代,在武士階層內部,家臣已建立起了對領主牢不可破的忠誠。武士家臣根據早在7世紀到9世紀從中國傳入的儒家思想的規範,為領主效忠,得到物質利益和無形的獎賞為報酬。作為回報,這些擁有土地的家臣有義務為他們的主公盡忠,如地方領主,或者後來江戶時代的將軍。家臣或武士期望得到實實在在的報酬,比如土地或俸祿等。

其他人,如農民和僱農,在地方領主和軍隊官員的土地上耕種,以換取保護和生存權。步兵往往就從農民、僱農階層中徵召,雖然這些戰士在交戰中必不可少,但是他們卻沒有什麼特權,俸給不多,社會地位低下,並很少能在武士統治階層中獲得頭銜。

儘管在日本中世早期,靠自己奮鬥而成功的軍事人物的地位不斷超過貴族,但貴族出身同樣能在武士的世界中贏得一席之地。在室町時代和安土桃山時代的長年戰亂中,擁有貴族血統的日本武士,往往在此間興盛的鬆散地方武裝部隊中,被任命為軍官

然而, 16世紀末興起的軍閥領主一般出身寒微,如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等,他們取得權力是靠著出眾的戰略才華和軍事資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信長還是秀吉,他們從未得到將軍的頭銜。因為長久以來,這一頭銜和代表著統治不力的貴族軍人聯繫在一起,因而有負面含義,也許部分原因是他們低微的社會地位。

在日本近世時期,一些武士享有盛名,是因為武士階層一直在底層社會群體中具有威信。但是在德川幕府統治下250多年的和平年代中,很多日本武士面臨著收入減少、官職卑微、有名無實的狀況。這種情況下的武士是幸運的,因為有很多地方大名沒有實權,武士被剝奪了權力,武士成為無主之將。也就是說,武士不需要再向主公盡忠,這樣無主的武士不受職責約束,成為日本社會上的流浪者。這些流浪的武士沒有謀生手段,往往生活窘迫也沒有俸給可以依賴。還有一些武士寧願承受被剝奪社會特權階層的侮辱,拋棄武士傳統,投身其他行業。

相關焦點

  • 日本德川幕府時期身份等級制的發展演變
    一、德川幕府身份等級制的起源  德川幕府時期的四民身份等級制,可以追溯到安土·桃山時代。十五世紀後葉,日本進入諸侯紛爭的戰國時代,小國之間彼此戰爭不斷,貴族統治土崩瓦解,社會邁入轉型時期。  混亂局勢催生出兩位國家英雄,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
  • 御恩與奉公,淺析幕府時期日本武士階級的維繫紐帶——主從關係
    日本武士日本歷史上首個幕府政權是源賴朝在1192年建立的鎌倉幕府,這一時期的主從關係其實是以血緣、家族關係為紐帶而結合的,又被稱為御家人制。室町幕府的武士階層從上到下是將軍、大名、武士團、武士,其中武士團和武士之間的關係相對來說更加穩定一點,因為武士是直接效忠於武士團的,而對將軍則是間接效忠。
  • 武士不滅,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滅武士階層的?
    源賴朝此後,原本低微的武士階層,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成了這個國家的統治階級,鎌倉幕府也被視為是日本第一個武士政權。水深火熱的生活,迫使武士階層鋌而走險,發起了倒幕運動。倒幕運動就是一些中下級武士聯合商人階級(或者說資產階級),推翻德川幕府統治的運動。1868年1月,倒幕派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革命成功之後,對於日本未來應走哪一條路,明治政府內部發生了分歧。
  • 日本武士也算半個貴族,為什麼他們還要不遺餘力地推翻德川幕府?
    武士是日本封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本應該以政權捍衛者的身份存在,但最終卻成為埋葬日本幕府制度的一大抔黃土,主要原因是幕府體制的弊端逐漸顯現、武士階層日益貧困、幕府無力對抗殖民入侵等。①嚴格的身份等級劃分,斬斷了下級武士上升的階梯,他們成為武裝倒幕的主力軍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年僅6歲的小兒子豐臣秀賴即位,作為五大老首席的德川家康代理國政。1603年,德川家康率兵打贏了關原合戰,他的政敵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等被處死,自此德川家獨霸日本政壇,德川家康本人被封為徵夷大將軍。
  • 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在二戰期間可謂走出國門,衝向世界,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戰場上大放異彩。隱忍、毒辣、瘋狂,這是隱藏在日本人彬彬有禮的外表下的另一面。誠如題主所問,日本武士是如何像西方騎士一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階層的呢?
  • 日本武士享有特權,可以為所欲為?武士:還不如平民
    正從進入江戶時代後,對於武士的管理達到頂峰。大阪夏之陣結束後,德川家康徹底掌握了日本的實權,為了有效控制剛從戰亂中恢復過來的日本,家康制定了名為《武家諸法度》的律法,對於武士的行為進行控制。在歷任德川將軍上任後,都會對《武家諸法度》進行變更。
  • 【日本史】武士階層的千年食譜
    嵯峨天皇像▶平氏吃素大約公元八世紀時,篤信佛教的嵯峨天皇首發「肉食禁令」。此後歷任天皇又多次下詔禁止吃肉,日本貴族們被迫養成了食素的習慣,連吃魚也被禁止。同時,日本平民受吃素的僧侶的影響,也逐漸遠離了肉食。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才解除禁令。在舉國素食的環境下,武士階層也不能超身世外。
  • 流傳甚遠的「武士道」精神風靡日本,武士是如何被教育出來的?
    在平安時代,這種武士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為主,而到了江戶時代, 則以學校教育為主。在武士的家庭教育中, 只強調對子弟的武藝傳授和政治思想灌輸。後來隨著公家勢力的逐漸衰落,出於統治的需要,學校教育逐漸興起。
  • 日本武士究竟是什麼樣的?帶你看日本武士的詳細內容
    日本武士其實沒有那麼的神秘,他們的起源很普通,地位也沒有那麼高。在歷史的發展當中恰逢日本混亂,政治割據興起。那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日本武士的發展,日本武士的切腹自盡又是什麼情況?九世紀初期的大革化導致了日本的中央集權的衰落,此時日本各地興起了大大小小的莊園,莊園主為了安全開始訓練莊園的農民 ,後來將這些農民集中起來組成了武士團,類似於「莊園保安隊 」 。這個時候的武士與莊園主人是嚴格的主僕關係,這些武士團就是主人的「私人武裝」,中央集權衰落導致地方勢力崛起,利用私人武裝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 忠君克己:從武士階級一瞥江戶時代日本
    在經歷了自1467年應仁之亂開始的長達一百多年的戰亂後,江戶幕府的建立為亂世畫上了終點,儘管如何界定戰國時代的結束在歷史學界存在爭論,但無可置疑的是,當關原之戰結束後,德川家康已經成了日本新的「天下人(統治者)」,而在新的時代裡武士的社會地位也很快迎來了根本上的改變。同歐洲中世紀的騎士一樣,他們也走向了更進一步的貴族化。不過貴族化並不總是意味著更好的生活,這當然有其歷史原因。
  • 櫻與菊,日本古代的「皇室」與「武士」為何長期並存?
    由於以武士為代表的軍事貴族興起,傳統的皇室和公卿貴族的世俗權威已經大幅下降(武士集團掌握了土地資源,掌握了人力,掌握了很多地方的實際控制權,已經無法被節制),在長期的演化中,「武士團」逐漸從分散走向集中,聚集在一地 區最強大豪強貴族的旗下,形成武士集團,幾乎取得了日本絕大多數地區的控制權。
  • 日本武士刀為何被譽為武士精神的載體?又是如何演變而成的?
    主要流傳刀派為林崎夢想流大太刀拔刀術,古傳圓心流大太刀組討術等,而流傳下最長的大太刀為7尺4寸2分,即225cm,保存在新潟県彌彥神社中,為日本國寶之一。 4、暗藏殺機之刃「打刀」 南北朝時期之後,上野豪族足立尊氏在京都室町建立幕府統治,稱為室町幕府。
  • 從忠誠、名譽、恩義和婚姻等,細說日本武士秉承的價值觀有哪些?
    在日本中世和近世時期的不同年代,這種由效忠構成的相對等級也有所不同,但武士都要一直無條件地忠於領主。吉良在當時是德川幕府的禮儀總管,負責使來城堡訪問的家臣保持端正得體的行為舉止。據說吉良傲慢的態度激怒了淺野,以致淺野盛怒之下在將軍的城堡內拔刀相向。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迅速地激起了將軍的回應,他決定淺野必須切腹自盡作為懲罰。
  • 日本遊戲為什麼特別喜歡加入武士文化?
    武田信玄(1521 年-1573)生活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是戰國時代著名的一方梟雄領主,而宮本武藏(1584 年-1645)是德川幕府時期,江戶時代的著名劍客。那究竟什麼是武士?其實武士不是一種職業,而指的是一個階層,原指接受文武合一教育、負責文政或打仗的貴族階層,後來也衍伸用來指通曉刀法、佩刀不離身的的日本劍客。
  • 日本武士的真實照片,個子不高,卻足夠狠辣,女武士長相驚豔
    ,地方領主組織的私人武裝就被稱為武士,後來武士更是成為日本一個特殊階層,日本人身材普遍矮小,雖然個子不高,照片中的武士著實很短小精幹。 日本鎌倉幕府是日本武士道的發源地,以倡導忠誠、信義、廉恥為主的武士道精神也源自中國的儒家文化,在日本的武士集團中,以藤原氏、源氏和平氏的威信為最著,照片中的武士們身著武士服裝
  • 從日本的「刀狩令」說起,淺談近現代的日本幕府政治和東亞政治
    公元1588年,幾乎統一了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布了一道命令,那就是「刀狩令」,而在此之後,豐臣秀吉又一連頒布了一連串為了封建制度服務的,鞏固封建制度的穩固性的法令,其中包括,集中武士階層到城市生活,武士階層不準進行生產活動,只需要從領主那裡領取俸祿等等。
  • 日本武士跑馬拉松,奧運雖然延期,這部古裝體育電影還是值得一看
    2019年一部由英國導演伯納德·羅斯執導的日本電影《武士馬拉松》向人們揭示了馬拉松運動在日本的起源,電影以西方人的視角來觀察日本從幕府時代走向現代的過程,通過日本馬拉松運動的起源來反映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日本歷史和文化。
  • 德川幕府控制天皇頗受好評,最終卻沒有「跟風」被賤民唾棄?
    由天皇到幕府只是「改朝」但仍舊沒有「換代」,而六百二十年的幕府時期也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這樣的政府是如何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形式下既不激起民眾的反抗,又合理的保證自己政府的權威性呢?是強權?是高壓?又或是有著一些其他的奧秘呢?
  • 日本武士興亡史:江戶時代的武士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武士興亡史。在將軍的家人中,萬石以上者是譜代大名,萬石以下者為旗本和御家人。「旗本和御家人的區分原則一是俸祿,20石以上為旗本,200石以下為御家人,當然也有種種例外;一是能否謁見將軍,有資格謁見將軍者為旗本,無資格謁見將軍者為御家人。」
  • 被時代裹挾的棄子,明治維新與西南戰爭中的日本武士
    馬休·佩裡我們或許比較陌生,但是他的親哥哥就是在伊利湖戰役中一戰成名的奧利弗·哈澤德·佩裡,後世的佩裡級護衛艦就是以他哥哥的名字命名的,這兄弟倆一個擊敗了英軍,另一個成功用堅船利炮叩開了日本的大門,只是當時的馬休·佩裡或許並不知道,他這個小小的舉動直接導致統治日本兩百多年的德川幕府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