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抗日題材的電視或者資料當中都可以看到許多的日本軍官佩戴著一把日本刀,他們喜歡找中國會武術、會刀劍的人切磋武藝。也經常看到日本父子穿上一套專用的盔甲拿著竹製的武士刀進行比拼,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他們切腹自盡的傳統。似乎在我們的認知裡面日本武士很是神秘,其中不乏一些忍者、浪人這樣的傳說。日本武士的武士道精神一直以來也是被世人們所爭論和詬病。
日本武士其實沒有那麼的神秘,他們的起源很普通,地位也沒有那麼高。在歷史的發展當中恰逢日本混亂,政治割據興起。那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日本武士的發展,日本武士的切腹自盡又是什麼情況?
一、日本武士的起源
1.日本武士和武士道的起源
日本武士起源於日本的平安時代,大概是在公元九世紀中期的時候。九世紀初期的大革化導致了日本的中央集權的衰落,此時日本各地興起了大大小小的莊園,莊園主為了安全開始訓練莊園的農民 ,後來將這些農民集中起來組成了武士團,類似於「莊園保安隊 」 。這個時候的武士與莊園主人是嚴格的主僕關係,這些武士團就是主人的「私人武裝」,中央集權衰落導致地方勢力崛起,利用私人武裝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隨著這種私人武裝出現的愈發頻繁,他們也開始向正規化進行發展,逐漸的成為一種成熟的制度化的專業軍事組織。
日本武士起初就是侍衛、僕從,是地方領主培養的守衛自己領地、財產的家奴。到了十世紀的時候,日本的朝廷已經無力鎮壓地方的反叛勢力了,於是他們開始藉助各地的武士團體的力量進行鎮壓,因此武士也就得到了中央的承認和肯定,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日本的武士階級正式形成。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發源於日本的鎌倉幕府,但是那個時候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並沒有發展成型。後來經過吸收來自中國的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逐步的發展成型。日本的武士道開始倡導忠義、廉恥、名譽。但是作為日本封建幕府時代的政治產物的武士道,統治階級附屬下的日本武士始終無法接觸到儒家和佛家的真諦,這個時候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對武士道進行了思想的補充。
2.日本武士集團的壯大
十二世紀的日本貴族階級的地位持續下降,已經基本喪失了對於政治的支配權,地方割據勢力崛起,擁有軍事實力的貴族成為新興地方勢力。隨著日本的皇室和藤原氏(日本的一個貴族)的鬥爭愈發的激烈,新興的武士集團開始初露鋒芒,走向了政治的舞臺。日本武士的崛起和日本中央集權的削弱以及地方勢力的崛起有著直接的關係,各地方勢力之間的領地之爭激烈,鬥爭也愈發的頻繁使得對於武士、武力的需求更加的迫切。一部分的農民就被武裝起來成為武士,後來武士又完全脫離農民的身份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使得武士階級的力量不斷的壯大。
隨著戰爭的到來,武士們不斷地被召集和調動參加各種各樣的戰鬥,武士集團的實力和精神意志也在實戰中得以磨練。頻繁的調動召集使得武士們開始出現了抱團的趨勢,他們開始簇擁一個具有領導能力的人(具有不錯的社會地位,高超的武藝和靈活的頭腦)。這樣一來武士就開始逐漸脫離地主的控制,以獨立的身份成為社會中的一個階層。最終社會上的武士集中到源氏和平氏兩大家族之下。
武士集團的結合有家族和宗主兩種關係,他們以嚴格紀律和絕對服從,以盡忠、獻身等作為所謂的「武士道 精神」不斷提升團體的實力和影響力。
二、日很武士的狀態和思想
1.日本武士的社會狀況
日本的武士階級形成並且壯大之後以德川幕藩制劃分內部的地位,從上而下,以統治階級的將軍、大名為代表的高級武士到以足輕(步卒)為代表的低級武士。他們是和士農工商並列的一種職業、一種社會階級。
但是日本武士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光輝,也沒有那麼高尚的社會地位。日本武士集團在發展的過程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始終沒有謀求獨立的更高的地位,比如像洪秀全那樣自主的政權,而是從莊園地主手裡脫離出來立馬又集體依附於貴族之下。雖然表面上他們是社會主要的力量,他們依附的貴族也是武士,但是整個武士集團的地位差距比較的懸殊,生活狀況和社會地位差距也比較懸殊。武士集團實際上就是貴族手下的兵,被貴族利用實現自己的政治追求。
因為在武士發展的初期武士脫離了農民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職業,所以佔據武士集團大部分的中下級小武士就沒有活下去的能力,他們沒有土地不會農務只能依附於有錢有勢的主人勉強混口飯吃,所以他們的生活基本上窮困潦倒,屬於社會最底層的人民。如果這些低級武士不小心犯了錯誤被主人開除了,或者因為其他的原因主人進行大裁員,那麼失去工作的這些武士就會挺而周線成為四處遊蕩的打手,為黑社會勢力作戰。這些人有一個很酷的名字叫「浪人」。我們現在覺得「浪人」酷,實際上不是的,浪人並非是懲奸除惡的人,他們只是被逼無奈無法生存下去從而鋌而走險的底層武士。「浪人」是日本社會最主要的不安因素,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且因為自身遭遇成為「浪人」的落魄武士對社會充滿了仇恨對戰爭充滿野心。
總結下來就是大部分日本武士基本上生活於社會的最底層,他們連基本的溫飽都成為問題。當走投無路的時候這些日本武士會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沒有底線。他們的社會地位很低,被大部分的社會人士所看不起,但不同的是他們掌握著很大的力量,並不像貧民一樣社會地位低還只能被欺負,這些武士可以做一些暴力的反抗,但是並不能撼動貴族階級的地位也不能提高武士的地位。
2.日本武士的思想
日本武士的根本思想是從中國的儒家、道家和佛家吸收而來的,所以武士道核心崇尚的是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的精神信仰。對於武士來說尤其看重忠誠和名譽,在他們看來對於上級的忠誠比自己性命比一切都重要而自己的名譽更是自己活著的一切,如果名譽受損要麼竭盡全力挽回名譽,要麼引咎切腹自盡。所以在日本高級的武士當中進才可以看到他們閉門禪修,學習思想和修為。高層武士的道德素養和哲學修為比較的高。日本武士在對決之前必須遵照禮節,即使是在混亂的戰場之上也要以禮相待公平對決。對於武士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完成自己的責任與使命,這是在日本武士思想中排名第一的,哪怕是自己的生命也不過是來驅動完成任務的,如果死亡可以作為完成任務的一種手段那在所不惜。
但是日本武士發展初期並沒有接觸到完善的、優秀的儒釋道思想,因此在後來的發展階段導致日本武士思想的弊端性也比較的明顯。日本武士的君臣戒律嚴格,即使「君不君」也不能「臣不臣」,意思是就算你的君主荒淫無道你也得無條件支持他,這與儒家《禮記》說的:「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在這點上武士思想和儒家出入比較大,也因此使得武士在很多時候會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比如戰爭失敗切腹自盡,比如神風敢死隊之類的。日本武士崇尚武力、崇尚殺戮,因此在很小的時候就進行帶血的訓練,從小動物開始到死刑犯。武士思想催生出日本武士的冷血、無情與殘酷。
總結:日本武士起源於日本的混亂時期,也趁著混亂發展壯大成為日本社會的一大力量、一個獨立的社會階級。但是總體上來說日本的武士遠沒有他們自己宣揚的那麼高尚,也沒有那麼高的社會地位,大部分武士還是在底層求生存甚至是被迫去做一些違法的事情。他們崇尚武力對戰爭有著狂熱的追求,在日本的古代是社會不安和動蕩的一大因素。日本武士的主要思想以儒釋道為主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分叉,導致了很多的日本武士比較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