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的「段位制」,是「泊來品」還是「自家造」?在民間和武術界的議論由來已久……。在「段位制」推廣和實行了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已經不是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二十多年後的實際效果如何?
「段位制」推動了傳統武術的發展和進步?還是扯了傳統武術發展的後腿?還是不經意的誤導了武術傳承的方向?
上世紀的一九九八年,國家武協推出的「段位制」,旨在促進傳統武術更好的繼承和發展。於是乎,就有了國家武協,省武協,市縣武協三級組織,有專人負責、專人管理的部門,形成了「國考、省考、縣考」的三級考試體制。
這些年來,各種各樣的武術比賽此起彼伏;過去是釆用評分制,前六名高分的名譽制;現在大部分改成了受獎面大的等級制。
凡是參賽都有獎,最差的也是「XXX大賽三等獎」證書。當然,報名費、會務費、參賽費(各項單獨交費)……等等。運動員是必須要交齊各種費用的。領隊是一個級別的優惠,隨隊教練是另一個級別的優惠,參賽選手越多優惠越多。
再看看運動員的年令段組成,大部分是少年兒童,和退休後的大叔大媽,青年人不多……就是這樣的人群,組成了武術的主力軍。
也有少量的青少年參加武術散手比賽;還有的大會也組織推手比賽,都是一些蹭熱度的事兒。自然,參加的人數越多越好。
比賽結束後,各自的教練員就開始做工作,去考段位(考段位也是要交費用的)……如此周而復始。
比如:沒事挑事找著挨揍的,為蹭熱度出名被KO的;「笑著破裸絞」被人打慘的,還有雙手不敵獨臂的六段,裡合腿的笑話……等等不已。
而盤架子的比賽,倒是令人驚嘆……在一些大型比賽中,有些地方的專業運動員套路水平確是很高;原本一趟樸實無華的太極拳,被改編成了跳起在空中旋轉360度或720度後,單腿落地後接動作;腿抬的高,踢的俏,「高、飄、帥」的身軀和動作,猶如藝術體操,更像京劇裡的武生……的確美!
難怪當年在中國武術申奧時,當時的奧運會主席薩馬蘭奇觀看之後說:這是武術體操……。
「段位制」實行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但其現實的效果和趨勢,恐怕是事與願違。
武術如果失去原本的傳統意義,失去武術原本的俠義精神和打練兼備的精髓!還會傳承下去嗎。如此一來,傳統武術將會「斷位」,而後繼乏人。
當年在「第一屆全國太極拳比賽大會」上,楊氏太極拳謫傳人傅仲文老前輩,觀看了幾個由長拳改成太極拳運動員的表演就說:「腿伸的筆直一抬,腳就過了耳朵,全部動作就像擺造型,輕飄飄的……。這還叫太極拳嗎?」。
時過境遷,現在的表演動作「技巧難度」又提高了,人們不禁要問:這還叫傳統的太極拳術嗎?
現在有些機構和一些「專家大師」級的人物,把一個群眾性的武術體育運動,動不動就往「悠久歷史和國學大文化」上捆綁。而不考慮其運動的特殊性和具體性,其害大矣……。
如果一個練武的人,不自覺地脫離了武術的原本價值,而去追求「武術品徳,武術理論,武術套路的美和武術名譽」的重要,那麼,武術就只會剩下徒有外表的光鮮靚麗,也就是必然的了。
武術就是武術,別與些所謂「高、大、上」的東西捆綁在一起。
假如真有武功高超的人,那他必定也與普通人一樣,其善惡與否是與生俱來和後天教化而形成的。
後天的教化,就像「如魚在水中快樂,如虎嘯聚山林逞威」的道理一樣;而要求「魚捨棄河水而活,猛虎圈養以類犬」;是舍本求末的行為,是會斷送掉各自前程的……。
任何事物「一刀切」的模式化和規範化管理,其生命力都難以持久……。
- - -END- - -
『有對傳統武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一起分享和交流國內外的武術狀態,以及人物的親身經歷和心路歷程……。謝謝大家!』
「歡迎點讚留言轉發。謝絕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