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近日,手機行業爆出一條新聞:OPPO啟動代號「馬裡亞納計劃」,正式加入自研SoC晶片戰團。實際上,手機廠商自研SoC晶片並不新鮮。從2014年起,先後有小米、中興旗下中星微電子宣布自研晶片,加上早已入局的蘋果、華為、三星和LG,手機廠商自研晶片掀起一片熱潮。
然而,潮水退去後,真正能持續輸出產品的僅有蘋果、華為和三星,其它廠商基本上都成了炮灰。
正因為如此,OPPO的入局被認為是跳坑,帶有一絲悲壯的味道。但如果我們放寬視野,就會發現自研晶片如果僅僅是燒錢的話,其實不算事,還有比燒錢更難的事橫在整個國內晶片設計公司面前,使得整個自主手機SoC晶片設計到現在還沒有解決卡脖子問題。
燒錢只是小坑
手機是快消電子產品,一年一換代,相應地SoC晶片也需要一年一更新,而隨著晶片製程工藝的提高,整個研發投入(包括設計、流片)也呈越來越高的趨勢。華為fellow艾偉透露,麒麟980採用7nm製程工藝,研發投入超過3億美元,耗時36個月。
據估計,隨著5nm製程工藝量產,晶片的研發投入也將跳漲到50億元人民幣。
這種高強度的「燒錢」節奏,已經促使華為和高通這樣有上億出貨量保證的廠商發展出一種「手術刀」策略:通過閹割旗艦版內核(刪減或增加IP核的緩存容量、基帶速度、內存帶寬、內核數量,提高或降低內核頻率),搭配出不同檔次的中低端SoC晶片。
高通的中端5G晶片驍龍765G的CPU內核和驍龍730的相同,都是基於ARM的A76內核,但頻率相差200MHz,GPU、NPU和ISP等均是小改款。
「刀法」嫻熟的直接好處是節省了IP授權費(一核多用),降低了晶片設計成本(少養一支設計團隊),縮短了晶片的開發周期(高中低檔次的晶片項目可以同時進行),最終降低了設計風險。
這一商業策略儘管被不少用戶吐槽,但它確實讓大廠構築起一道阻擋潛在競爭對手的高牆:市場的後來者因為沒有吃透內核的集成設計技術,缺乏迭代的資源,想閹割也找不到動「刀」的對象,難以降低設計風險和設計成本。
高昂的設計成本、風險和缺乏迭代資源,是OPPO等市場後來者需要面對的一個坑。但和後面的坑比起來,燒錢只是一個小坑。
SoC設計難度的大坑:華為花了10年跨過
SoC晶片設計表面上看是內核集成設計,目前市場上有公開的各種IP核售賣,只要買到IP核就可以設計SoC晶片,看起來門檻很低,其實不然。
和基本屬於硬體設計範疇的傳統晶片設計不同,SoC晶片設計既要面對複雜的邏輯,還要考慮軟體,特別是可以改變晶片功能的外部軟體的設計,例如作業系統(OS)。換句話說,SoC晶片設計需要軟硬體協同。
SoC晶片設計除考慮傳統的連線延遲問題外,還必須考慮電源噪聲、襯底噪聲耦合等信號完整性問題。現在手機SoC晶片內集成的電晶體動輒數十億個,集成度大幅提升的同時,單個晶片中的連線長度也隨之大幅提升,連線總長達到幾十千米的比比皆是。
稍有物理學知識的人都知道,頻率與波長成反比,當晶片的內部工作時鐘達到幾千MHz的時候,相應的波長只有幾米,當工作時鐘達到GHz級別時(目前手機旗艦晶片的CPU內核工作時鐘接近3GHz),相應的波長會縮短到幾十釐米。
根據電磁場相關理論,當連線的長度達到波長的某個倍數時,連線將成為向外界發射電磁波的天線,同樣這些連線也將成為接收電磁波的天線,加上晶片內部連線錯綜密布,結果是SoC晶片內部信號的幹擾將成為一個嚴重問題,影響內核性能穩定並增大功耗,導致SoC晶片「低分低能」。
簡單說就是信號的完整性是SoC晶片設計的一個大門檻,解決不好往往會影響內核性能發揮。華為海思花了10年時間,在2014年推出成熟可用的麒麟920之後,才算真正邁過設計門檻,進入正常迭代的軌道。小米的澎湃晶片在推出第一代後,第二代即一直跳票,至今仍在坑裡奮鬥,足見SoC晶片設計之難。
但即使跳過了SoC晶片設計難度的坑,還有一個更大的坑在等著所有國產SoC晶片設計廠商。
自主晶片熱鬧背後更大的坑
根據ICCAD公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大陸晶片設計公司已達到1780家,相比2018年增加了82家,這已經是自2012年以來,國內晶片設計企業連續保持8年增長。
從數據上看,自主晶片設計相當熱鬧,就指令集來說,已經涵蓋CISC和RISC兩大生態系統,按技術來源劃分,自研晶片又覆蓋了五大陣營:
MIPS陣營,代表龍芯(2009年購買了MIPS指令集永久授權);
ARM陣營,代表有飛騰、海思麒麟、展訊;
IBM Power陣營,代表有宏芯;
X86陣營,代表兆芯(VIA授權)、海光(AMD授權架構);
DEC公司(2001年已被惠普康柏合併),代表申威處理器(購買Alpha架構)。
但細究之下,熱鬧的背後其實隱憂不少,最大的隱憂是缺少自主設計的IP核。
宏芯、兆芯和海光依靠購買微架構,IP核自主研發能力最弱,相當於IBM、VIA和AMD在中國的馬甲產品。
ARM陣營同樣是謹慎樂觀。ARM的商業策略是只開放微架構(可花錢購買IP核,並可以修改),但指令集是封閉的,指令集的擴展由ARM說了算。這會帶來什麼問題呢?即使像華為這樣設計能力較強的公司,儘管已經獲得ARMv8指令集永久授權,但無法自行擴展指令集,還需要繼續購買ARMv9指令集,否則即使能自行開發IP核,但由於指令集的禁錮,CPU的性能提升路徑依然會被鎖死。
換句話說,ARM通過獨攬指令集大權,使飛騰、海思麒麟和展訊等要麼購買其IP核,要麼圍繞其指令集開發CPU核(蘋果的A系列晶片就是如此),總之一切盡在ARM掌握之中:如果飛騰、海思麒麟和展訊只購買IP核,等於脖子直接被拽在別人手裡;如果飛騰、海思麒麟和展訊自行開發IP核,但由於缺少擴展指令集的權利,迫於軟體兼容的壓力,還是必須跟著ARM的指揮棒跑,等於脖子間接被拽在別人手裡。
產業鏈真正閉環
前一段時間,有權威專家認為國內晶片設計能力進步巨大,完全有能力設計自己的晶片,不怕卡脖子。這話要掰開分析,所謂的設計能力進步巨大,主要是指SoC晶片的集成設計,代表是華為和展銳,但移動IP核包括CPU和GPU(圖像處理晶片),目前國內還是一片空白。
沒有強大的移動IP核設計打底,自主SoC晶片設計將成為空中樓閣,所以自研晶片的重中之重是IP核的自研,尤其是GPU和CPU核的自主設計。
實際上真正不怕卡脖子的是在電腦CPU領域,代表是龍芯和申威。由於申威購買了已經消失的美國DEC公司的Alpha架構,等於在無主之地上開發IP核并迭代,而且CPU主要用在超算上,所以不怕進清單。
龍芯則是因為在2009年購買了MIPS架構的永久授權,獲得IP核後可以自行擴展指令集,所以發展無拘無束,但代價是需要自行培養從作業系統、應用軟體到市場用戶的龐大生態系統,等於一家幹了英特爾、微軟、幾千家應用軟體開發商的活,所以前路漫長。
僅憑龍芯和申威單槍匹馬,還難以將我國的IP核自主設計提升到無懼外來壓力的水準,未來的出路還是在開源指令集上,在財富效應引領下,吸引大量的晶片設計創業公司入局,自主設計出大量的CPU、GPU、內存控制器、NPU、ISP等IP核,為自主SoC晶片設計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從而使自主晶片設計在IP核設計、SoC晶片設計、晶片製造、封裝、測試等整個產業鏈條完成真正的閉環,此時誰也卡不了中國芯的脖子。
要達到這一目標,不僅要捨得燒錢,更要捨得花時間沉澱,培養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