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清晨起床後,發現脖子很疼不能動,是不是「落枕」了?那可未必,也可能是寰樞椎旋轉半脫位。廣州一名12歲男孩寰樞椎旋轉半脫位後,就被家長誤認為「落枕」,按摩後使得病情加重,必須進行手術治療。
落枕可自愈,寰樞關節脫位須及時治療
「網絡日益發達,人們看病前幾乎都會先查查百度,這就導致很多疾病被弄錯,進而耽誤治療,比如寰樞關節脫位和落枕。」北京中關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劇榮森介紹,寰樞關節脫位或稱為寰樞椎脫位,是指頸椎的第一節(寰椎)、第二節(樞椎)之間的關節失去正常的對合關係,可引起頸部不適、活動受限、頭頸歪斜、四肢麻木、無力以及吞咽困難等症狀,須及時對其進行治療。「落枕則是一種常見病,好發於青壯年,以冬春季多見。」劇榮森表示,落枕與睡枕及睡眠姿勢有密切關係,它本身有自愈的趨向,不經過治療,可能同樣能自愈。
劇榮森認為,寰樞關節脫位最大的隱患在於有些患者平時症狀並不明顯,亦不影響日常生活,但在發生頭頸部猛烈甩動時(如急剎車頭部瞬間前傾或發生墜落跌倒)易導致齒突骨折、韌帶斷裂,可直接壓迫脊髓,引起四肢無力甚至癱瘓,嚴重者甚至會壓迫呼吸循環中樞危及生命。
兒童寰樞椎半脫位的發生率較成人更高
寰樞椎半脫位在兒童身上發病率相較成人要高一些。「主要是因為兒童頸部肌肉比較脆弱,頭部佔身體比例高於成年人,頸部肌肉比較薄弱,因此穩定性差於成人。」劇榮森解釋道。
「該病也因外傷引起,做前後滾翻、跌倒等時,頸部會發生突然或持續的伸屈,此時寰樞椎周圍的韌帶都可能受到擠壓、牽拉損傷,造成無菌性炎症,使滑膜滲出、關節腫脹和關節囊鬆弛,附近肌肉痙攣,致寰樞椎半脫位。」劇榮森提醒,頸部僵硬、頸部疼痛、頭頸活動受限以及呼吸不暢等都是寰樞椎半脫位的臨床表現症狀。
一旦發生寰樞關節半脫位,如果沒有進行規範診治,或者未引起重視,甚至誤以為是「落枕」而進行不當的治療,如功能鍛鍊、推拿按摩等,極易引起嚴重的結果。劇榮森建議,如出現「脖子歪了」或者「脖子部位疼痛,動則痛甚」等情況,正確的做法是立即前往醫院進行頸椎X線、CT、MRI等檢查,聽從專業醫生的意見進行治療。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