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不喜歡動物,甚至對大街上的小貓小狗還有點兒討厭的感覺。
卻因為《重返狼群》這本書,對動物有了另外的一種看法。
在閱讀的過程中,幾度哭的不能自己。
看著作者和狼的相處,感覺就像看到了最純真的人性。
01
事件的起源,來自於2010年4月的若爾蓋草原上,女畫家李微漪救下奄奄一息的小狼崽「格林」,帶回成都餵養。
說實話,將一匹狼帶回家餵養,太具有挑戰性。
朋友亦風也持反對態度,但拗不過李微漪的堅持,最終兩人一起走上了撫養小狼崽「格林」的旅途。
剛開始,格林與家人相處的都很融洽,狼的獸性還沒有表現出來。
隨著時間的流逝,兩個半月以後,格林的行為讓李微漪的內心產生了變化。
當格林在家裡嚎叫,只留下孤獨迷茫的背影,李微漪哭了。獨自離開家,跑到車馬人喧的鬧市中時,李微漪害怕了。
她知道繁華城市中不再有一匹狼的容身之地,自己陪伴格林的日子正在逐漸減少,分離的日子即將到來。
02
格林7個月後,李微漪帶著格林回到了若爾蓋草原,她決定帶它回歸真正的家園。
說實話,當時我的第一感覺:就像放飛一隻鳥一樣,把格林在大草原放生就好了,也算是對他最好的回報。
但是,李微漪的最終的選擇,卻是我後面幾度落淚的開始。
她做了一個決定,要陪著格林,重新成為一匹野狼,這樣,才能讓格林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我想,作者是真的把格林當作自己的兒子了,她知道自然法則,那就是優勝劣汰或者是狼群的法則:要麼忍,要麼狠,要麼滾。
在城市裡生活了三個月的格林,早已失去了這些野性,他和狗為伴,溫順不怕人。
所以,想要成為一匹合格的狼,就要學會殘忍,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狼的母親,就要教會格林這些本領。
03
《狼圖騰》的作者姜戎說過:
由人養大的狼放歸荒野後能夠存活下來的概率幾乎為零。
意思就是:由人類撫養長大的狼,是不被野生狼群接受的。
李微漪對於能否成功放歸格林也沒有把握,但她孤注一擲,就是要做突破奇蹟的那一個。
開始行動之前,她諮詢了很多專家,專家們都表示應該在夏季放歸,因為夏季食物多,存活率高,冬季食物少。
可是李微漪堅持要在嚴冬群狼集結之時將格林放逐,這樣它才可以更好地融入狼群。
於是,便有了接下來幾個月時間的陪伴與訓練。
這期間,有幾處是感動自己的:
一是出門前若是格林扯破李微漪的褲腿阻止她出門,必然是提醒她要注意惡劣的天氣。二是李微漪帶著格林上山去找狼群,被格林阻止,在不懂其中意之後繼續上路,最終一腳踩空一個冰窟窿,扭到了自己的腳踝,格林默不作聲,跑到山的另一頭,花了40分鐘牽來一匹馬,推著李微漪的屁股扶我上馬背。三是李微漪被一場大雨淋出了肺水腫,格林趴在窗口,低聲「嗷嗷」哀吟,並把自己的美味死兔子給了她。四是入冬後,大雪覆蓋的若爾蓋草原荒無人煙,亦天和李微漪的食物只剩下壓縮餅乾時,李微漪第一次偷了格林藏的鼠兔。本以為格林發現後再也不會在原地匿藏,結果,第二天它還是把兔子埋在了同樣的地方,凝望著遠處,好像在說:「沒事,你們吃。」
書中類似的的情節還有很多,格林給予李微漪的愛,讓我哭到不能自已。
之後,作者也說道:
要知道在狼的概念當中,只要能吃得下東西,就能活。小狼雖然很小,但是它已經懂得養育之恩。也許我們算養父養母,它覺得養父養母也在挨餓時,它就該把自己最珍惜的東西(鼠兔)拿出來。但是我們很多人類的孩子往往做不到這一點。
也許人比狼高等,但是狼比人高貴。我們失去的一些東西,在動物身上仍然保留得非常完整。
感同身受。
04
當然,作為格林的母親,也有一些是李微漪擔心的。
她陪著格林,從最簡單的狩獵開始。
但在這個過程中,在歷經險惡環境的生死考驗之後,她才發現自己已然成為格林的負擔。
格林對自己太依戀,對人類太友善,絲毫沒有一匹狼該有的獸性。
當自己治完病和格林重逢,看到格林和狗玩的很開心,朋友說有幾個朋友也好。
李微漪立即感覺到了危機:跟狗學,就廢了,小時候還抓條魚,現在只是等人,狗不怕人沒事,狼不怕人就沒救了。
果不其然,後面有人拿打狗棍打格林時,格林還以為是別人跟自己做遊戲呢,氣的李微漪直掉眼淚。
當然,作為母親,擔心的不止這些,還有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
幸運的是,在作者李微漪的精心照料、陪伴和指導下,2011年2月,格林終於回歸了狼群,也成了第一例由人類撫養並成功回歸自然的狼。
看書的過程,就像是看到了一位母親教育自己孩子的過程,父母悉心的付出,在現在社會來看,可能會培養出一些不懂感恩的「白眼狼」,但是將這些愛給予一匹狼,卻是狼窮盡一生、不參雜半點兒私心的回報。
書中的故事太催淚,很多都能引起父母和孩子的共鳴,如果你也喜歡,不妨點擊下方,一起感受女孩和狼演繹關於愛與自由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