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必讀:每個孩子,都能從這本書裡獲得勇氣與自信

2020-12-12 斑馬讀書

小時候,大人有沒有讓你幫忙跑過腿?

比如去小賣部打醬油,去隔壁鄰居家借東西,到菜市場買中午要吃的青菜。

你還記得,第一次獨自完成這些任務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嗎?

01.

孩子的成長中會有很多「第一次」,每一次新嘗試,對於孩子們來說不亞於一場冒險。

比如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大人眼裡日常又普通的小事,對孩子來說卻充滿興奮、忐忑和挑戰。

5歲的小女孩美依就得到了一次這樣的冒險機會。

媽媽忙得抽不出身,於是吩咐小姑娘美依去買牛奶。

雖然只是去離家不遠的街口小店,可對小主人公美依來說充滿著一樁接一樁的冒險事件——

有一輛自行車迎面衝過來,好危險!

哇,跌倒了,膝蓋破了皮,她會哭嗎?手中的硬幣掉了,該怎麼辦?

終於走到小店門口,要怎麼跟老闆開口買東西?

大人看這本書,總能會心一笑:就是這樣的啊,小時候我也這麼膽小。

孩子看到這本書,會覺得貼心又安心:原來別的孩子也和我一樣啊。

02.

《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經典中的經典來自於對兒童心理、生活的認真觀察與愛

《第一次上街買東西》這本書的日文版銷量突破240萬冊,堪稱「經典中的經典」。日本電視臺從本書中獲得靈感,推出紀實類節目《初遣》,熱播30年,專門記錄小朋友們第一次獨自出門完成瑣碎家務的過程。(有時間我會專門說說這個綜藝節目,非常值得一看)。

《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的故事,來自文字作者筒井賴子親身經歷。

「可能正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每當看到孩子為難的表情時,我才不會像有的人那樣,只把孩子的這些表現當成好玩的事情。」

這本書的圖畫作者林明子,曾獲得日本繪本大獎、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她是繪本作者,也是一個母親,非常善於捕捉傳神的細節,能準確把握孩童的情緒感受,依照他們看世界時的視線高度來描繪生活中的情趣,畫風清新靈動。

她們合作創作的繪本,畫面貼近兒童心理,非常細膩地捕捉到了孩子成長的關鍵瞬間,讀這本的孩子,能很好地從中感受到大大的力量,和完成挑戰的成就感。

03.溫馨的故事,細膩地畫面,豐富的情感

一起來欣賞故事和畫面吧。

一天,媽媽問美依:「美依,你能不能一個人上街買東西?」

小寶要喝牛奶,可媽媽忙不過來,你能一個人去買嗎?

看圖中,嬰兒車裡哇哇大哭的寶寶,灶上是沸騰的鍋和水壺、水池裡堆積的碗盤、架子上做到寶寶的奶瓶、做到一半的食物……可見媽媽這會兒是真的脫不開身。這鮮活熱辣的生活場景,不是有當媽媽的親身體會,真難以描摹出來。

媽媽手忙腳亂,需要美依幫忙則顯得順理成章了。

接到「任務」的美依興衝衝地出門了,緊張到同手同腳。

媽媽還在身後叮囑:「一是小心路上的車,二是別忘記找錢。」好危險!自行車風一樣呼嘯而過。

哎呀!摔跤了。硬幣都摔出去了。

顧不上膝蓋受傷,趕緊找硬幣。

哇,還好2個硬幣都找到了。

店裡有圓盒子的牛奶和方盒子的牛奶,美依要買的是哪一種呢?(答案藏在封面上哦)

店裡沒人怎麼辦?好不容易開了口「我要買牛奶」,剛好一輛車轟隆隆開過去,淹沒了美依的聲音。

墨鏡大叔好把貓都嚇跑了。

胖阿姨快把美依擠出去了。

憋紅了臉終於說出口:「我要買牛奶!」

「哎呀哎呀,這麼小一位顧客呢!沒注意到你,真是對不起了。」女主人連連道歉。美依鬆了一口氣,啪噠,一直忍著的一滴眼淚掉了下來。美依把被手握熱的錢遞過去,接過牛奶,猛地跑了起來。

啊!忘記了找錢,媽媽叮囑過的

終於買好回家,媽媽給美依處理好了膝蓋上的傷口,美依和小寶寶開心地喝上了她「第一次」買來的牛奶。

仿佛一個小小的紀錄片,生動又詳細地記錄下美依冒險中的每一次表現,躲開車,跌倒了爬起來,不哭不哭,找到摔出去的硬幣,一再鼓起勇氣完成挑戰。

讓我覺得最溫暖一個畫面是這裡,

回家路上,媽媽抱著小寶寶來接美依回家。

這個畫面溫暖到令人想流淚,讀者都已經不忍心,再讓經歷了這麼多的小女孩再孤單地回家了。

故事裡有很多微不足道的小細節,這些細節小到似乎不值一提,可是它們直擊每個孩子的心靈,那些說不出口的小情緒,有人看見,就能釋放一大半。

對於小小孩來說,能獨立完成媽媽交代的一件事,是多麼了不起。而這種成就感,是鼓勵孩子勇敢邁出成功步伐的良方。

04. 好童書,一定是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但又能給孩子更大的世界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在感慨:作者真的真的非常了解孩子啊。

孩子的緊張、害怕、膽怯、害羞,以及鼓足的勇氣,各個神態都惟妙惟肖,讓讀這本書大人和孩子都能夠感同身受。

擔任過十餘種國際兒童文學獎的評委、《長大之前一定要看的1001本童書》主編朱莉婭·埃克謝爾曾經說過:

一本好的童書,首先要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樂趣。

但是只有樂趣是不夠的,樂趣之外,需要營造其他的內容,這些內容是孩子們之前所不知道的。並非只是講孩子們的故事,你要為他們提供比他們眼中的世界更大的景象。好的童書作者要知道孩子們的童年是什麼樣子的,可以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

這也是《第一次上街買東西》這本書之所以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以作者筒井賴子的三個女兒為原型,繪者林明子精讀原作之後,把侄子侄女當模特參考進行觀察、拍照,然後像電影導演那樣設計登場人物的動作。她們對孩子有一種近乎崇拜的喜愛,真正以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才造就了這本經典之作。

林明子的作品,描寫的都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

《阿秋和阿狐》,一個關於友情和探險的故事,堅毅勇敢的阿狐和善良可愛的阿秋,像我們身邊的孩子一樣惹人疼惜。

《阿惠和妹妹》則呈現了二胎家庭裡姐妹倆的日常相處,細膩而溫馨;

以及,適合0~2歲寶寶的《幼幼成長圖畫書》系列。

她的繪本裡呈現的,都是像「第一次上街買東西」這樣的小事,可就是在這些小事裡,我們看到了最溫暖的童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那些當孩子時說不出口的小情緒。

05.鍛鍊孩子,一定要讓他獨自出門買東西嗎?

有的媽媽會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希望孩子也來一次同樣的經歷和鍛鍊。

比如我身邊的糖糖媽,給了同樣5歲的糖糖20元錢,獨自出門去買經常吃的臭豆腐。孩子興奮地出門,爸爸媽媽悄悄尾隨——實在是放不下心啊。不巧的是,出門太早,小攤還沒開張,糖糖一路走過去,從一開始的興奮,越走越緊張,也越來越迷茫,最後只能回家,見到媽媽的那一刻,哇哇大哭。緊張、恐懼、忐忑、委屈,在那一刻才敢釋放出來。

「鍛鍊」孩子的方法其實不必特意設計情節,也不必照搬書中的方法。

生活中已經有足夠的機會,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主動跟老師打招呼,第一次跟小區裡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第一次決定今天去超市要買哪些日用品……都是孩子走向獨立的成長契機。

父母需要做的,是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一方面給孩子足夠的機會去嘗試,給他們恰當的支持和技能訓練,畢竟哪怕是自己削蘋果這樣的小事,都需要一些小小的技巧;

另一方面,也要給孩子足夠高的容錯率,允許他一開始做不好、做得不正確,也容許孩子有些害怕和畏難的情緒,畢竟這個小小的人兒,已經調動了最大的勇氣,去完成這些在我們眼裡微不足道的小事。

將心比心,哪怕是我們這些大人,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坐飛機,去不熟悉的城市,工作面試……也都是非常有挑戰的事情。

一起和孩子讀一讀這本書吧,你和孩子,都能從心中升起直面挑戰的力量。

繪本,就是這樣擁有適合0~99歲讀的神奇魅力啊。

相關焦點

  • 6-12歲必讀的《奇想文庫》,這8本書,32次入選中國推薦書單!
    這是一套在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萌芽期為孩子樹立人生榜樣的書對於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這套書能幫助他們了解真實世界的樣子,獲取可以應對未來變化的經驗,收穫自信和品格的力量。每本書一個內涵深刻的主題,並以故事、童話、寓言、歌謠等多種表現形式,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呈現出來。
  • 美國孩子6歲前要讀滿1000本書?如此大的閱讀量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6歲前要讀滿1000本書的說法,源於美國一個非常流行的計劃——1000 Books Before Kindergarten(6歲前讀滿1000本書),這個計劃的標誌在美國各大圖書館都能看到。二、捲兒媽的幾點感受我一開始擔心時間不夠用,不過算了算時間帳發現:如果每晚給孩子讀一本書,那麼一年就是365本;2年就是730本;3年就能讀完1095本書!這樣算下來,到6歲前,時間還很寬裕!內心竊喜。
  • 霍金的偉大,都藏在這6本書裡了!
    今天,小當給大家推薦6本了解霍金的必讀書目,希望對你們有用。文章末尾還準備了10個霍金不為人知的小秘密,一定要看到最後!必讀理由: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自1988年首版以來的歲月裡,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裡程碑。它被翻譯成40種文字,銷售了近1000萬冊,成為國際出版史上的奇觀。
  • 小學三四年級必讀課外書有哪些?楊紅櫻這三本書必須陪孩子讀!
    小學三四年級必讀課外書有哪些?楊紅櫻這三本書必須陪孩子讀!楊紅櫻被譽為中國的「童書皇后」。在文藝青年聚集的豆瓣,她的作品平均8分以上,這說明,她至少獲得了已經長大的孩子——而且是成年後仍然保持閱讀習慣的那部分——較高的評價。
  • 孩子6歲前養成讀繪本的好習慣,上學後領先一步,如何讀繪本?
    有一個好習慣需要在孩子6歲前養成,這就是孩子的閱讀習慣,需要父母的親力親為,即使工作很忙,生活很累,也要幫助孩子養成讀繪本的好習慣,一生受益。央視主持人董卿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鼓勵她每天進行閱讀,假期總會收到來自爸媽精心準備的書單。
  • 親悅讀|每個生命都是奇蹟!有時間給孩子看看這本書吧
    我們上學的時候,都讀過語文課文《蟬》。《蟬》出自法國博物學家法布爾的《昆蟲記》,《昆蟲記》也成為孩子們的必讀科普書。可是這麼多年來,除了《昆蟲記》,你還讀過其他值得稱道的有關昆蟲的科普讀物嗎?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本,叫做《蜻蜓昆丁的生命之旅》,作者也是一位法國人。
  • 一生必讀的100本書都有哪些?100本值得經典好看的書推薦
    眾多讀者評選推出的一生必讀的100本書是哪100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生必讀的100本書!一生必讀的100本書  人生與書本,書本與人生,兩者對愛讀書之人來說,是分不開的一回事。如果人生只能讀100本書,你該怎樣去選擇?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一生必讀的100本書,供你參考。
  • 賈洵:大學生必讀的十本書
    大學生必讀的十本書  一隻杯子,只有倒淨裡面的濁水,才能再注瓊漿。讀這十本書之前,最好先扔掉那些貼著勵志與心靈雞湯標籤的垃圾,尤其不要被那些偽君子老好人的口水給蒙蔽了。言歸正傳,以下十本書,你不妨一讀:   一 何三坡 《灰喜鵲》  之所以將此書列為第一,是因為作者是一個年屆四十的孩子,一個喜歡讀童話的詩人,這本詩集正如其名字,匯集了山林裡的歌聲。  社會是一座鋼鐵的叢林,為了生存,我們要忘卻多少童年的記憶,才叫成熟?
  • 要讓孩子健康成長,爸媽讀讀這30本書!
    為什麼總是往桌子下衣櫃裡鑽?吃手、扔東西、鑽洞洞、「打」人、說「不」、執拗……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在學習——內在驅動的對與外界環境和生命本身的學習!你是幫助了他,還是遏制了他?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 必讀經典書籍《墨菲定律》,你想學的心理學常識,都在這本書裡!
    你這時候不但怕自己的方案得不到認可,更擔心自己的妝容或是衣著是不是太土,你戰戰兢兢講著PPT,原本信心滿滿,卻越講越沒信心,整個身心都被你臆想中的「別人對你外在的評價」所佔據。這種經歷,可能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而且難忘到刻骨銘心。我曾經以為這是作為人的共性問題,只是需要歷練,並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莫名的緊張感。
  • 書單|8本國際獲獎童書,孩子必讀(3-6歲)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真有難度,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特質不同,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不同,每個孩子的起點也不同,所以,相對於他們來說,好書的標準也不同。當然,也並非完全沒有標準,如獲取國際大獎的作品,如優質出版社精選的作品,都可以為大家選擇兒童讀物的提供參照。
  • 《害怕,也沒關係》極簡逆商指南,激活孩子的勇氣與信心
    害怕,作為一種直觀的心理表現,每個人都會面對,但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他們心智發育不成熟,認知水平也有限。更容易對一些不了解的事情產生恐懼,作為家長,讓孩子正確認知和理解事物的同時,更要幫助孩子,激發勇氣和自信。
  • 這個夏天必讀的14本書
    閱讀能加強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多讀書也是實現目標的加速器。請閱讀本文,了解趙長鵬(CZ)的暑期閱讀清單:這個夏天必讀的14本書,期待你運用書中學到的知識去徵服世界吧!無論您從事什麼行業,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人人都希望永遠年輕,這本書卻教我們如何面對老去
    這本書其實是一本人文攝影繪本,作者JR,法國著名的街頭藝術家、攝影師、導演,在27歲時就獲得了TED大獎,號召人們共同參與到「INSIDE OUT」全球藝術項目中來。JR在國際享譽盛名,擁有超多粉絲。他最著名的藝術項目是《城市的皺紋》(也譯作《城市肌理》)項目,震撼心靈,而本書中的圖片大多來源於此藝術項目。
  • 不自信者的救贖,不再在乎別人的看法|被討厭的勇氣
    直到我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面的思考讓我逐漸走出了心裡的陰霾。讓我受益很多。所以我分享出來,希望也可以幫助到跟我一樣不自信的人。什麼是課題分離這本書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一個詞,叫做「課題分離」。它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課題,你只要管好自己的事兒,而不要幹涉別人的事兒。
  • 書單|2-6歲孩子「美好品格」養成繪本,看這8本就夠了
    布穀老師:兒童期是品格養成的關鍵期,尤其是2-6歲的孩子,品格決定著一生的命運。品格包含了道德認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為,而品格養成主要致力於兒童的責任心、勇氣、智慧等品質。而繪本絕對是最佳選擇,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每個難題、各種感受,都能在繪本中找到答案或者共鳴。今天為大家推薦2-6歲孩子「美好品格」養成繪本,看這8本就夠了!孩子藉由這些優質繪本,在認知、人格、道德、生活等各方面都能獲得成長。
  • 必讀經典《殺死一隻知更鳥》:偏見會拋棄正義,但良心不會
    《殺死一隻知更鳥》是美國女作家哈珀·李一生中唯一的長篇小說,獲得了當年的普利茲小說獎,被翻譯為40多種語言,暢銷全球,已經賣出了3000多萬本,2006年時高居「有生必讀書」榜首,連《聖經》都只能屈居第二。這本書到底是有著怎樣的魅力?《殺死一隻知更鳥》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正義,關於勇氣,關於教養的故事。
  • 認識身體,保護自己,每個孩子必備的生理啟蒙,看這本書就夠了!
    雖然內容算不上是百科全書,但對於3~6歲的孩子來說,初級啟蒙認知,足夠了。孩子完全可以藉助這本書得到一個大致而又較全面的科學知識普及,且本書內容深入淺出,便於孩子理解及很好地接受。沒有什麼比這更能直觀地向幼兒傳達清楚,在他沒有出生前,他是如何呆在媽媽肚子裡的了。寶寶的出生:拉一下拉拉條,寶寶就哇哇哇著出生啦!
  • 薦書:2019下半年必讀書單出爐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接納和等待——他需要我們主動伸出援手。還記得帶mini去體驗擊劍課時,出發前她對這件新事物,也有些許忐忑,但她沒告訴我,因為孩子知道,我的要求是試一試。等她試完之後,孩子特別興奮,並告訴我,其實孩子不想來哭的時候,家長也應該堅持,比如今天不來,就不知道原來擊劍這麼好玩,就失去了這次機會,一個五歲的孩子,說清楚了「輕推」的重要性。
  • 從自卑到自信,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艱難跋涉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之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所有的兒童都有與生俱來的自卑感。」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需要超越的都是從出生開始就伴隨他們的自卑感。嬰兒一出生是生活在原始自戀中,他會感覺他擁有了一切,4個月之後,嬰兒開始感覺完整的母親,他發現,他所擁有的一切,原來都是母親了,是母親在給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