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風情」端午競渡

2020-12-15 每日甘肅

【民俗風情】

端午競渡

王貞虎

「旱地龍舟」比賽 杭興微

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不僅許多地方都要進行聲勢浩大的「龍舟競渡」賽事,海外華僑聚居的城市,也大都組織同樣的活動。

這一傳統活動據說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但事實上,競渡之事早在屈原在世時就已經存在。《事物原始》引《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

在屈原本人的詩詞中,也有反映競渡風俗的佳句,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餘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

舲船實際上就是當時競渡所用的狹長而輕便的小船。乘這種船,船槳齊劃順沅水而上,早晨乘船從枉渚出發,晚上就可住宿辰陽。朝發而夕至,正是這種輕快小船的特長和競渡風俗的寫照。

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不僅有斷髮文身的習俗,而且在每年五月初五這天,還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一項重要活動便是以刻畫為龍形的獨木舟,在江河中開展競渡遊戲,這便是端午節競渡習俗的由來。

但是龍舟競渡也並非百越民族的專利。曾在幾處戰國古墓出土的銅器上,發現過龍舟競渡的圖案,這說明其他民族亦有此項水上競技活動。但總的看來,龍舟競渡是以沅湘一帶為中心的南方風俗。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

歷史上, 唐代端午節競渡之風尤為盛行,從以下幾首詩中,即可窺見一般。

詩人張說在《嶽州觀競渡》一詩中寫道:「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鼓發南湖溠,標爭西驛樓,並驅常詫速,非畏日光遒。」

儲光羲在《官莊池觀競渡》中寫道:「落日吹簫管,清池發棹歌,船爭先後渡,岸激去來波。」

然而描寫最為生動、全面的競渡詩,卻是張建封的《競渡歌》,讀後令人猶如身臨其境,親眼目睹: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

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

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這首《競渡歌》繪聲繪影地告訴我們,競渡時兩岸觀者如堵,仕女如雲,羅衣成群,銀釵映日。場面激烈、壯觀,驚心動魄。

聲勢浩大的競渡活動,在農忙時節,對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五代時有些地方官府,曾明令禁止競渡。如當時祁陽縣令蕭結,就曾在禁令上批道:「秧開五葉,蠶長三眠,人皆忙迫,劃甚閒船。」

明清時期,民間競渡活動又再度興盛。據《武陵競渡略》記載,龍舟競渡活動,由原來的端午一天,拓展到了一個多月。即從四月初八揭篷打船,五月初一新船下水,五月初十至十五划船賭賽,十八送標。競渡活動歷時經月,規模之大堪稱空前。

其時龍舟形制、色彩也都有了一定的規格和要求:長者十一丈;中長者九丈五尺;短者七丈五尺。色彩分為白龍、黃龍、青龍和紅龍四色。不僅船身,包括船上的飾物、划船橈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要統一的顏色。比賽場地、路線、起點和終點,都有了明確的畫定。在終點設標船,當競渡龍舟到達終點時,投標船就將標投入水中,讓各船爭奪。

當時的龍舟競渡活動,除上述地區盛況空前外,福建、廣東及四川一帶均很盛行。除江北無水鄉之便外,龍舟競渡成了各地普遍的習俗。據說在中國現存的數千種地方史志中,就有二百二十七種有龍舟競渡活動的記載。

相關焦點

  • 端午競渡:繪畫上的唐宋龍舟奪標,有「名場面」,也有「黑暗面」
    從唐宋當時的文化藝術品及典籍資料可以分析,特別是在唐李昭道《龍舟競渡圖》、北宋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以及元代諸多畫作中可以看出,唐宋帝王和民間均喜歡競渡這種競技性和趣味性都很強的端午娛樂活動。因此在官方組織的端午競渡「爭標」賽中,規模宏大,參與人數多,後世影響大。無論是唐代的渭水河畔,北宋的金明池中,南宋的杭州西湖,都曾留下諸多關於皇家龍舟賽的「名場面」。
  • 龍舟競渡 粽葉飄香 各地共度端午
    龍舟競渡、粽葉飄香,今天是端午節,傳統的端午民俗活動在各地展開。 鑼鼓聲聲賽龍舟。今天,在湖北鹹寧通城縣,由14支隊伍、360多名隊員參加的龍舟賽拉開帷幕。龍舟競渡比的是速度,而獨具江南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龍舟,比的卻是顏值,在浙江長興縣,每年端午,太湖邊的人們通過花龍舟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端午離不開吃粽子。在江西南昌前洲村、貴州平塘的毛南族鄉,包粽子、做香囊、畫彩蛋,這些傳統的端午習俗,讓很多孩子們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
  • 端午民俗你都幹了啥​
    端午節是一個集祈福消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節俗內容豐富。
  • 民間美術話端午 以虎鎮邪 競渡健體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端午」之稱,最早見於晉代周處所撰《風土記》,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俗眾多,隨之產生的民間美術也極為豐富。它們以不同的材質、不同的形式,將端午節裝點得五彩繽紛、熱鬧非凡,為後人留存下珍貴的可視資料。
  • 課本裡的端午: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民俗活動最豐富的節日之一,也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當我們循著課本裡的端午印記,細咂端午風物裡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記憶中的精神密碼,一個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的端午佳節翩然而至。端午作為民間佳節,儀式感很強。從「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 「王場小學」「與粽有約」端午節主題活動
    為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王場小學開展與「粽」有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通過「說」端午、「畫」端午、「玩」端午、「品」端午等系列活動,讓「端午」文化走進校園。
  • 福建泉州端午,除了吃粽子,還有這些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
    福建泉州端午,除了吃粽子,還有這些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又是粽子飄香時節,滿街上都是粽子的香味。每年的端午節到了,各處的端午也將上演起一場風俗端午。各個地的端午都有其特色,而在閩南的濱海名城泉州的端午節也是有著其獨有的端午色彩。
  • 尚幹七裡,淘江競渡:看見福州傳統龍舟
    這些故事,大至神靈護佑,宗族興盛,小至「醒龍」儀式,鄉廚擺席,都被封存在淘江裡,待到每年五月初一起封。 今年端午,淘江江面上雖靜默,但「七裡」人仍想講好今年「淘江」龍舟的故事。 "
  • 無龍舟仍端午 無競渡有故事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下屬廣州城市旅遊問詢救援服務中心與天河區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等單位合作,以廣州新中軸線旅遊線路為坐標,有層次地在花城廣場、廣州塔廣州旅遊信息諮詢中心進行 「龍舟競渡」和「龍船探秘」為主題的串聯式端午龍舟文化宣傳,在端午節期間共同講述廣州龍舟故事
  • 「民俗文化」端午節的32個名稱,知道15個的、可稱作「端午專家」
    「端午」的另一層含義是「正午」的意思。陰曆五月初五臨近夏至;夏至在一年當中白日最長、黑夜最短,陽氣最盛。「端」字本身有「正」的意思,「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辰,因此端午就是「正午」,或稱「正陽」。舊時,正午也叫晌午,於是端午也被稱作「上日」(晌日)。
  • 端午節習俗之龍舟競渡 看歷朝端午節划龍舟圖片集錦
    端午節划龍舟舉辦龍舟賽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民俗活動。相傳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自殺,楚國百姓划船追趕屈原的遺體,避免被魚兒吞食,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以後逐漸延續下來。
  • 古錢幣上的「端午節」——「五毒」醒,驅「五毒」!
    「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春秋之前,吳越之地有當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楚國詩人屈原於這一天投江自盡,就慢慢演變成一個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它與春節、中秋等同屬重要的傳統節日。
  • 科弘·國風龍樾|賽龍舟,長龍粽,這個端午這兒的民俗味兒正濃!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正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為一體的民俗大節賽龍舟、掛艾草、沐蘭湯吃粽子、佩香囊等節日習俗也延續了千年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闢邪除災的願望6月25日-27日端午小長假科弘·國風龍樾營銷中心被濃濃的粽香和歡聲笑語所包圍「龍舟競渡 一樾粽夏」國風端午民俗體驗,精彩歡樂呈現
  • 川香婆端午史話|端午起源、傳說、民俗
    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就把「端五」改為「端午」,此後,「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宋代,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並下詔將五月初五日定為「端午節」,諭令各地官府組織紀念諸如賽龍舟之類的活動,以紀念屈原。
  • 端午節不僅吃粽子,乘風破浪的東莞,用龍舟競渡赴信義之約
    東莞是有文化、講信義的地方,端午節裡說東莞,自然是這裡和端午有著某種關聯。端午又名「龍船節」,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為划龍船。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競渡曲》云:「湘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 「網絡中國節 端午」名家畫中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有龍舟競渡、吃粽子,以及懸白艾、掛菖蒲、佩香囊、戴荷包、飲抹雄黃酒,還有掛鍾馗捉鬼像、採藥驅狼等。而我國曆朝歷代畫家筆下以端午節為主題的畫作更成為傳世精品,今日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畫中端午。1、北宋 張擇端 《金明池爭標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謂中國最著名的繪畫作品,家喻戶曉。
  • 端午節「拍了拍」你,一起走進端午,學包粽子吧!
    這些說法經過歷代加工,與端午的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節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的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為什麼說「安康」?
  • 端午節潮汕又稱五月節,帶你看看有什麼民俗活動嗎
    那麼,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潮州民間有什麼民俗活動嗎?今天,咱就一起來了解咱潮州的端午節習俗,看看你都知道多少?五月節的潮汕人民在做什麼?除了眾人皆知的賽龍舟、吃粽子,還有哪些頗具潮汕特色的民俗?膠己人帶你回顧!
  • 龍舟競渡聞鑼鼓,又到一年端午節
    龍舟競渡聞鑼鼓,又到一年端午節。讓我們一起來重溫端午節的起源,看看過端午節原本的意義。原來,端午節源自上古時代的天象崇拜,由吳越先民祭拜龍祖演化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也就是「飛龍在天」,是大吉大利之象。
  • 晉江安海端午民俗活動時間、地點、內容公布
    日前,本網報導了晉江市(安海)第四屆端午民俗旅遊文化節將於6月20日(端午節)在安平橋公園舉辦。消息一傳開,便引來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追捧,迫不及待想了解活動各項目的具體時間。「想著這些端午民俗活動,感覺回到了年輕時代。」